车记

车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安定 著
图书标签:
  • 汽车
  • 旅行
  • 游记
  • 自驾
  • 生活
  • 随笔
  • 成长
  • 见闻
  • 记录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86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4824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9
字数:25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李安定.是我相识多年的老朋友。20年前,安定和我以及几个媒体人攒过一个工作室,大家闲暇时经常打趣的话题就是什么时候一人开上一辆奔驰,到街上得瑟得瑟。1994年创办《三联生活周刊》的时候,投资人拿来一辆北京吉普,全编辑部只有方某一个人有本儿,于是*先"得瑟",让一众哥们儿手痒。
  倒推20年,不止一个人做过这类关于有车的春秋大梦,之所以称"梦",是因为现实中的遥远。说起中国这30年经济发展天翻地覆的变化,恐怕没有哪个行业像轿车业这样,30年走完了人家100年的路。1981年,中国千人轿车保有量在全球130个国家中叨陪末座;全国轿车年产量不过5000辆。30年之后的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1800万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汽车生产大国。

内容简介

  这本书恐怕是国内第一部中国轿车史,却不是官史。轿车业三十余年的创业历程中,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被曲解的史实,作者并不认可,他在书中棱角分明地写下第一手的真实记录和理性的诠释,特别值得一读。

精彩书评

  《车记》这部书从"1982年那个阴云漫天的下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成立说起,一直说到2011年北京买车的"摇号",30年的跨越尽收眼底,一部中国百姓走近轿车文明的历史跃然纸上。
  它既是一个国家的轿车业从无到有发展的真实记录,也镌刻着一个职业记者30年的心路历程。历史因为充满情感的记录而磅礴生动,也因为它与我们生活的紧密关联而亲切感人。
  这本书恐怕是国内*部中国轿车史,却不是官史。对于轿车业30年的创业历程,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被曲解的史实,作者并不认可,而在书中棱角分明地写下*手的真实记录和理性的诠释,特别值得一读。
  ——杨浪

目录

序痴恋一生
第一章 摸着石头过河
一、探路者的悲壮使命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拿掉一个"总"字的中汽公司/中汽"地震""红旗"下马
二、邓小平拍板:轿车可以合资
1978,合资经营可以办/1982,大众的中国"桥头堡"
三、上海大众,首批合资的幸存者
"北京吉普风波"/波斯特:上海大众1000天/高标准,还是"卡脖子"/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物印象 饶斌:我愿化作一座桥
第二章 轿车工业获得"准生证"
一、解冻:1987年夏天
新中国拒绝轿车/需求凸显黑洞/十堰"轿车神仙会"/少壮派,只要政策不要钱/北戴河:轿车工业获得"准生证"
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为了红旗第二代/哈恩,冬日的长征/高手各有胜算




精彩书摘

  《车记》:
  一直关注全球汽车业发展的詹夏来说,在德日两国,汽车产业的地位太重要了,政府、企业,还有行业协会,三方联手构筑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体系,即使是汽车零部件产业,也轻易不让别人染指。当大众公司的市值不高,有可能被国外买家恶意收购时,政府出面协调,由大众的股东保时捷增资,股比占到51%,加上下萨克森州持股18%,无论多少国际买家想控制大众,统统做不成了。对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政府的支持就这么彻底。
  德国有关汽车安全排放的法规,都是针对企业现状制定的。比如安全碰撞法规、行人保护法规、排放法规,实施两年前,就留给企业做技术准备、车型做相应调整的时间。詹夏来说,德国高速公路多数路段不限速,时速二百、三百公里地跑,也不是其他国家的产品能够适应的,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市场保护。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是一种博弈,愈演愈烈,利益高于一切,世界没有大同,汽车市场没有大同。
  詹夏来认为,中国自主品牌参与竞争,人工成本、效率很有优势。中国的汽车企业的目标应该非常清晰,对准产品开发、对准质量服务,长久坚持下去,要和跨国公司做的一样好,不要把打价格战当作唯yi手段。熟读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的詹夏来说,金们还没有到1940年,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还是1938年、1939年,“敌强我弱”;什么时候产品质量和跨国公司接近了,技术赶上去了,那才靠近1942年、1943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了。
  今后一段时间,自主品牌一定要沉得住气。产品推出不要太频繁,但是要有一套策略;确定—个产品和一个系列的关系,完全如同一场战略布局,而且是持久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
  詹夏来说:全球汽车的竞争是个世界大战。美国三大公司,是资本运作的高手;德国企业,一心一意地钻技术;日本企业则追求把盈利做到最大化。中国的自主品牌在这场世界大战中,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赢战争要靠自己。奇瑞到了今天的规模,尽管还不够强大,但是跨国公司要击垮我们也不容易。我们一定也要扎扎实实,心无旁骛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
好的,这是一份名为《车记》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侧重于其他可能的主题,完全避开了汽车相关的内容: 《车记》:浮世绘中的人间烟火与哲思回响 一部横跨历史、深入人心的生活史诗 《车记》并非一部关于机械或交通工具的著作,它是一部以“轨迹”为喻,描摹人类生存境遇、社会变迁与精神图腾的宏大叙事。本书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由无数个微小、却至关重要的“日常印记”所构筑的复杂世界。 第一部:古巷深处的声韵流转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南方古城。这里的“车”并非指代现代意义上的载具,而是指代那些承载着历史重量、在旧时光的轨道上缓缓行进的仪式、习俗与记忆的“载体”。 作者以考古学家般的耐心,挖掘出那些在青石板路上留下的脚印、在百年老宅中盘旋而上的木质楼梯,以及那些代代相传的口述历史。我们跟随一个古老制扇家族的兴衰,观察他们的技艺如何在工业化的浪潮中逐渐褪色,但其精神内核却以另一种形式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碎片。例如,书中详尽描绘了“扇骨的纹理”如何象征着家族的伦理秩序,以及夏季祭祀时,特定节奏的摇动手势所蕴含的祈福寓意。 这里的“记”是记录者对流逝的敏感。作者并未停留于表面的风物描写,而是深入到人与环境的互动之中。一座老戏台的兴衰,牵动着地方派系之间的微妙平衡;一个传统手艺人的生活哲学,映照出个体在巨大社会结构面前的坚守与妥协。全景式地展现了一幅关于“慢生活”与“传统价值”在现代化冲击下,如何挣扎、适应并最终重塑自身形态的社会浮世绘。 第二部:时间轴上的精神迁徙 《车记》的第二卷,将视野拉伸至近现代的剧烈变革时期。这里的“车”隐喻着思想的快速迭代与人类精神疆域的不断开拓。它探讨的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驱动着人们做出重大人生选择、跨越地理界限、甚至颠覆既有信仰的力量。 作者选取了三组典型的“迁徙者”样本:一位在战火中背井离乡的知识分子,他如何用文字为自己的“心之归处”构建精神的栖息地;一位在改革开放初期,毅然南下创业的女性,她如何在陌生的城市中,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力,重新定义了“家园”的含义;以及一位在信息爆炸时代,迷失在虚拟世界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年轻艺术家,他如何试图通过创作,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一个确切的“坐标系”。 这一部分极富哲学思辨的色彩。它不再满足于记录事件,而是试图剖析事件背后的动机与驱动力。书中对“乡愁”进行了全新的解构,认为乡愁不再是地理上的依恋,而是一种对“确定性”的追寻。那些看似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实则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刻画出一条条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 第三部:万物互联中的“连接之道”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主题转向当代社会,探讨在高度连接、信息过载的环境下,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建立“有效连接”的难度与必要性。这里的“车”被抽象为信息流动的路径,以及关系网络的构建。 作者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分析了当下社会中的几种“隐形连接”:比如,社交媒体上一次偶然的点赞如何触发一段跨越十年的友情重逢;一个被遗忘的民间组织如何在网络上意外获得新生;以及,在一个由算法主导的世界里,人类如何维护情感的“随机性”和“非功利性”。 《车记》的高光之处在于对“无用之用”的赞美。它赞美那些看似没有直接经济价值,却对个体精神健康至关重要的活动:比如,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与陌生人进行一次深入而短暂的对话、或是对某一个历史细节的执着考据。作者认为,正是这些“不走寻常路”的连接,构成了人类社会最深层的韧性与活力。 结语:轨迹的意义 最终,《车记》呈现给读者的,不是一部关于历史的堆砌,而是一部关于“存在”的沉思录。它邀请读者放下对目的地(终点)的焦虑,转而关注旅程本身——那些在泥泞中留下的胎印(虽然书中没有提到轮胎),那些在转弯时产生的侧滑,以及每一个不经意的停留所带来的全新视角。 这是一部关乎时间、记忆、身份认同与社会脉络的深刻洞察之作。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记录”,是对生命中每一个深刻瞬间的捕捉,是对那些默默推动我们前行的内在力量的致敬。阅读《车记》,如同与一位睿智的老者在漫长的黄昏里对饮,听他娓娓道来,人间万象,皆是轨迹,皆有其深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作者用她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璀璨的珍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不煽情却能深深打动人心的力量。它没有刻意去渲染悲伤或喜悦,而是用一种平淡却充满力量的笔触,去展现人物的命运,去触碰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主人公的某个选择而陷入沉思,也会因为他们所经历的困境而感到揪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中那些平凡的伟大,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敬畏。我喜欢书中那种淡淡的忧伤,却又透着希望的基调,它让我觉得,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也总有值得我们去期待的美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也更加坚定。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它的故事,引导我走向更广阔的内心世界。

评分

我必须承认,《车记》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给我带来的惊喜,是层层叠叠,如同剥洋葱一般,越往里,越是丰富和深刻。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大胆,敢于触碰一些敏感而又普遍的议题,却又处理得恰到好处,不落俗套。我喜欢书中那种充满张力的情节设计,它能够牢牢地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让人欲罢不能。人物的塑造更是复杂而真实,他们不是完美无瑕的英雄,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反派,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着自己的渴望和无奈。我能够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在他们身上看到人性的共通之处。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命运的洪流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又应该如何坚持。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仿佛被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感觉充满了故事性,又带着一丝神秘感。拿到书后,我并没有立刻开始阅读,而是先仔细地欣赏了一下它的装帧。纸张的触感很好,字迹清晰,整体感觉非常舒服,这对于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来说,是一种无声的享受。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仿佛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意,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让人沉醉其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描写,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往往能够揭示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或者暗示着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精彩的比喻,或者一个恰到好处的转折而感到惊喜。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启发。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某种充实,仿佛被注入了新的能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一种复古又现代的混搭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不落俗套的气质。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勾勒出时代变迁,又能在其中挖掘出个体命运的书籍特别感兴趣,总觉得它们承载着一种厚重的人文关怀。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细腻而又精准的笔触所吸引,仿佛我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亲身经历那些故事。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充满了画面感,无论是熙熙攘攘的街头巷尾,还是宁静偏僻的乡间小路,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人物的塑造更是立体饱满,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追求,都如此真实,让人感同身受。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去感受主人公的每一次心跳,去体会他们所面临的抉择。这本书似乎能够触及到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曾言说的情感,唤醒我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那渺小却又坚韧的身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情节会如何发展,主人公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

评分

我一直是个非常挑剔的读者,很多书读到一半就很难再坚持下去,要么是情节过于平淡,要么是人物塑造单薄,缺乏吸引力。但是《车记》这本书,从我拿起它的那一刻起,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微涩,但回味无穷。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觉得仓促,也不会让人觉得拖沓。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让我每次都忍不住想要一口气读完。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尤为精彩,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那些内心的挣扎与矛盾,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就在我眼前上演。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喜悦、失落与希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一次对生命、对情感的深刻探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更多的惊喜,也希望它能够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与卖家描述一致,非常不错

评分

书不错啊,打算有时间就去看!

评分

可以帮助了解造车的历史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可以帮助了解造车的历史

评分

很好看的一本书,就是好奇写出来这么久怎么才出版

评分

正品好书,活动时入手,物流超快。车迷值得一看。

评分

主要是关于汽车工业开放二十年过程中的一些历史性事件,对于现代人了解这段历史很有帮助。但是感觉有些高举高打的意思,主要以歌颂为主,批评为辅。从书出版到现在又有七年时间,当时的一些判断在现在看来并不全对。

评分

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