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清代医家黄元御,是一位对传统中医学理论具有深刻理解,又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著名中医学者。他一生撰著了大量中医药专著,而以《四圣心源》具有代表性。《白文译注<四圣心源>》综合反映了他对中医原理的理解和领悟,其中有些独到的阐述,显示了他的见解是综合了《易经》《黄庭经》《周易参同契》等儒家、道家的理论而得来的,这也说明他在中国古代经典文化方面具有深厚的底蕴。因为众多读者的喜爱,包括《四圣心源》在内的黄氏众多医书目前已经多有出版,但是由于书中有些字词句的认识和理解对一般读者来说难免存在一些障碍,因此在参考借鉴此前学者整理出版黄氏医书成果的基础上,对《四圣心源》-书,包括所能收集到的有关黄氏医书的序文、跋文在内,全部做了注释和语译,注释力求简练,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本着信、达、雅综合运用的基本原则,力求语义畅通易懂。这样,对于古文基础差一些的中医学子以及社会上广大的中医爱好者,应该能提供一些理解及临床实用上的便利。
目录
自叙
阳湖张琦序
丹徒赵克宣序
丹徒赵克宜序
长沙徐树铭序
湘潭欧阳兆熊序
长沙黄济序
完颜崇实序
吴郡顾复初序
江夏彭崧毓序
吴县曹元恒序
卷一·天人解
阴阳变化
五行生克
脏腑生成
气血原本
精神化生
形体结聚
五官开窍
五气分主
五味根原
五情缘起
精华滋生
糟粕传导
经脉起止
奇经部次
营气运行
卫气出入
卷二·六气解
六气名目
六气从化
六气偏见
本气衰旺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六气治法
卷三·脉法解
寸口脉法
寸口人迎脉法
三部九候脉法
脏腑脉象
四时脉体
真脏脉义
浮沉大小
二十四脉
浮沉
迟数
滑涩
大小
长短
缓紧
石芤
促结
弦牢
濡弱
散伏
动代
卷四·劳伤解
中气
阴阳
阴虚
阳虚
阴脱
阳脱
精神
神惊
精遗
气血
气滞
气积
血瘀
血脱
衄血
吐血
便血
溺血
卷五·杂病解上
鼓胀根原
气鼓
水胀
噎膈根原
反胃根原
消渴根原
颠狂根原
痰饮根原
咳嗽根原
肺痈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腹痛根原
腰痛根原
奔豚根原
瘕疝根原
积聚根原
蛔虫根原
便坚根原
泄利根原
痢疾根原
淋沥根原
卷七·杂病解下
中风根原
历节根原
痉病根原
湿病根原
黄疸根原
谷疸
酒疸
……
卷八·七窍解
卷九·疮疡解
卷十·妇人解
黄先生医书八种后跋
方名索引
精彩书摘
《白文译注<四圣心源>》:
【原文】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谓六府。肝、心、脾、肺、肾、心包,是谓六藏。六藏六府,是生十二经。经有手足不同,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是谓手之三阳经。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是谓足之三阳经。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是谓足之三阴经。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主,是谓手之三阴经。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手阳明,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颈,入下齿,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手太阳,自小指,从手外侧,循臂下廉,上颈,至目内眦。手少阳,自名指,循手表,出臂外,上颈,至目锐眦。三经皆自臂外而走头,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足之三阳,自头走足。足阳明行身之前,自鼻之交頞,循喉咙,入缺盆,下乳,挟脐,循胫外,人大指次指。足太阳行身之后,自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贯臀,入腘中,出外踝,至小指。足少阳行身之侧,自目锐眦,从耳后,下颈,入缺盆,下胸,循胁,从膝外廉,出外踝,入名指。三经皆自腿外而走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译文】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称为六腑。肝、心、脾、肺、肾、心包,叫作六脏。在六脏、六腑的基础上就有了十二经。经脉有手足的不同,阳明大肠、太阳小肠、少阳三焦,是为手之三阳经。阳明胃、太阳膀胱、少阳胆,是为足之三阳经。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是为足之三阴经。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包,是为手之三阴经。
手之三阳经脉,自手走向头。手阳明经脉,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颈,入下齿,左侧者向右延伸,右侧者向左延伸,上挟鼻孔。
手太阳经脉,自小指,从手外侧,循臂下廉,上颈,至目内眦。
手少阳经脉,自无名指,循手背侧,出臂外,上颈,至目锐眦。
手三阳经皆自臂外而走向头,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足之三阳经脉,自头部走向足。足阳明经脉行身之前,自鼻到交頞,循喉咙,人缺盆,下乳,挟脐,循胫外,人大趾与次趾之间。
足太阳经脉行身之后,自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挟脊,抵腰,贯臀,入胭中,出外踝,至小趾。
足少阳经脉行身之侧,自目锐眦,从耳后,下颈,入缺盆,下胸,循胁,从膝外廉,出外踝,入无名趾。
足三阳经皆自腿外侧而从头走向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
……
白文译注《四圣心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