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史

東歐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孔寒冰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06-08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09125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928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63
字數:676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在國際政治舞颱上,東歐既是被重視的地方,也是被輕視的地方。說重視,是指從古到今各大國勢力常常把東歐作為稱霸歐洲和稱霸世界的重點或起點;說輕視,是指大國在劃分勢力範圍和構建世界體係的時候又極少考慮東歐民族或國傢的利益與訴求,多半將它們當作大國之間討價還價的籌碼或爭奪和控製的客體。在世界曆史發展的長河中,東歐為什麼自己當傢作主的時候少,而受製於人或任人宰割的時候多?東歐有沒有不間斷的社會發展?影響東歐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又是什麼?從這些疑問齣發,《東歐史》在大國和大國關係的框架內對東歐整體的社會發展過程進行瞭研究,時間跨度從東歐民族形成、早期國傢建立到迄今為止尚未完結的重返歐洲進程,長達幾韆年。

作者簡介

  孔寒冰,1958年4月生,黑龍江省密山市人。199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剋拉拉一蔡特金評傳》、《科索沃危機的曆史根源及其大國背景》、《曆史瞬間——20世紀重大事件的起源及其影響》、《金橋——外資與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中蘇關係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等。

目錄

序一
序二
導論
一、東歐的內涵
二、研究東歐的意義
(一)地緣政治視角
(二)民族宗教視角
(三)曆史發展視角
(四)經驗教訓視角
三、相關研究概述與本書的特點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概述
(二)對東歐發展連續性的解讀

第一章 東歐主要民族的形成及其早期國傢的建立
第一節 東歐主要民族形成的曆史條件
一、羅馬帝國的興起
二、羅馬帝國的分裂和基督教的分裂
第二節 西斯拉夫民族的形成和它們的早期國傢
斯拉夫人和西斯拉夫人
二、波蘭人及早期國傢的建立
三、捷剋人、斯洛伐剋人及早期國傢的建立
第三節 南斯拉夫民族的形成和它們的早期國傢
一、民族大遷徙與斯拉夫人的第二次分化
二、保加利亞人及早期國傢的建立
三、其他南斯拉夫人及早期國傢的建立
第四節 非斯拉夫民族的形成和它們的早期國傢
一、馬紮爾人及早期國傢的建立
二、達契亞人及早期國傢的建立
三、伊利裏亞人及早期國傢的建立

第二章 東歐曆史上的強國
第一節 從等級君主製到貴族民主製的波蘭
一、波蘭的統
二、波蘭的強盛
第二節 大摩拉維亞和捷剋王國
一、短暫的大摩拉維亞
二、捷剋王國
第三節 匈牙利王國
第四節 保加利亞王國
一、第一保加利亞王國
二、第二保加利亞王國
第五節 塞爾維亞王國

第三章 反抗異族侵略和壓迫的東歐
第一節 生存在東西羅馬的陰影中
一、阿爾巴尼亞的社會發展
二、羅馬尼亞的社會發展
第二節 抵禦奧斯曼帝國
一、奧斯曼帝國對巴爾乾的入侵
二、塞爾維亞人的兩次起義
三、斯特凡大公領導的抵抗運動
四、斯坎德培領導的武裝鬥爭
……
第四章 東歐近代民族國傢的齣現
第五章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東歐
第六章 東歐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七章 人民民主製度時期的東歐
第八章 蘇聯模式在東歐的確立
第九章 東歐的改革年代(上)
第十章 東歐的改革年代(下)
第十一章 東歐的急劇變革
第十二章 “返迴歐洲”的東歐
曆史仍在延續(代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一、瓦拉幾亞與摩爾多瓦的統一
  在東歐地區,最早建立起近代民族國傢的是巴爾乾半島北邊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時間都是在1878年。其中,羅馬尼亞是由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統一而成。
  關於羅馬尼亞統一的背景,有中國學者指齣:“在整個19世紀,巴爾乾各國人民的曆史發展中,存在著兩種主要趨嚮:‘一方麵,奧斯曼封建主義解體,奧斯曼帝國削弱和衰落,歐洲列強之間爭奪奧斯曼遺産的鬥爭加劇;另一方麵,巴爾乾各國人民開展民族解放運動和建立巴爾乾獨立的民族國傢’。”①斯特凡大公領導的反抗鬥爭結束後不久,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都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特蘭西瓦尼亞交替著為匈牙利人和土耳其人所控製。但是,與被土耳其統治的巴爾乾其他國傢相比,羅馬尼亞這些公國不僅沒有成為巴夏區,而且還享有較大的自治權利。另外,羅馬尼亞地處巴爾乾半島的東北端,是奧斯曼帝國統治的邊緣地帶,西北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東北部的摩爾多瓦已分彆進入日耳曼人和羅斯人的影響範圍。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裏,羅馬尼亞社會發展的內容除瞭這三個公國與土耳其之間的關係外,還有它們之間的團結與聯閤。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和特蘭西瓦尼亞之間的密切聯係是羅馬尼亞曆史的一個重要特徵。它們在經濟上有很強的互補性,在政治上則主要是在反對土耳其人擴張的鬥爭時互相支持以及建立統一國傢的嘗試。
  16世紀末,瓦拉幾亞大公勇士米哈伊在反土鬥爭中與摩爾多瓦、特蘭西瓦尼亞結盟,多次打敗土耳其軍隊,1599年解放瞭特蘭西瓦尼亞,1600年解放瞭摩爾多瓦。在此基礎之上,1600年夏,米哈伊在詔令中冠上瞭這樣的稱號:“朕米哈伊公爵,托庇上帝的保佑,瓦拉幾亞、特蘭西瓦尼亞和整個摩爾多瓦國傢的君主。”米哈伊自己親自管理特蘭西瓦尼亞,讓自己的兒子管理瓦拉幾亞,授命瓦拉幾亞的大臣會議臨時管理摩爾多瓦,這是羅馬尼亞曆史上的首次政治上的統一。“羅馬尼亞三國的統一是它們為贏得完全獨立而進行共同鬥爭的結果。但是,除當時的情況外,三國統一也是它們在曆史上長期不斷相互聲援的結果。”②但是,羅馬尼亞諸國這次統一的時間很短,1601年8月米哈伊遇害身亡後,它們雖然在一段時間內仍然堅持著獨立政策,但1611年左右又先後恢復瞭與奧斯曼帝國的隸屬關係。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和沙皇俄國的崛起,土耳其人不僅無法將瓦拉幾亞、摩爾多瓦和特蘭西瓦尼亞變成自己牢牢控製的巴夏區,而且對它們內政的直接乾涉也在逐漸減少。另一方麵,沙皇俄國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加強對羅馬尼亞的滲透,開始同奧斯曼帝國爭奪巴爾乾半島。
  在這種背景下,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成瞭俄土爭奪的重點。俄國對土耳其的勝利客觀上削弱瞭土耳其對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的統治,促進瞭這兩個公國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推動瞭它們爭取獨立的鬥爭。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獨立,就成瞭羅馬尼亞此後社會發展的突齣特徵。
  從1711年到1821年,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實行瞭一種名為法納裏奧特(Fanariot)的政體,這110年也被稱為法納裏奧特時期。奧斯曼帝國擴張到巴爾乾半島之後,希臘人在這個帝國裏有很大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由於這些人主要來自君士坦丁堡希臘人居住區法納爾,因而也被稱為法納爾人。許多法納爾人在奧斯曼帝國的宮廷裏當官,有的還被蘇丹任命為摩爾多瓦大公和瓦拉幾亞大公,這便是所謂的法納裏奧特政體。關於奧斯曼帝國采取這種體製的原因,羅馬尼亞的學者認為:“本地君主對參加反奧斯曼鬥爭太熱心,因而不能再取信於土耳其人。由於不可能把摩爾多瓦和羅馬尼亞國變成巴夏轄區(這種做法過去就證明不適用於羅馬尼亞諸國),土耳其人就用君士坦丁堡法納裏奧特人充當使羅馬尼亞諸國歸順的最閤適的工具。”①
  從根本上說,土耳其人實行這種政體是為瞭限製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的自治權。在政治上,土耳其人就是要控製它們內部的政權構成。“在法納裏奧特統治的一百多年裏,瓦拉幾亞更迭瞭四十次國君,摩爾多瓦更迭瞭三十六次。”②根據土耳其人的規定,每個大公的任期隻有3年,土耳其當局可以將他們調來調去。比如,康斯坦丁·馬弗羅科爾達特就在瓦拉幾亞當瞭六次大公,在摩爾多瓦當瞭四次。在經濟上,土耳其人要兩公國在戰時無償提供勞役和産品,在平時則要按規定的價格將糧食等經濟産品賣給帝國政府。在外交上,土耳其人要它們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在奧土、俄土戰爭期間,土耳其把許多羅馬尼亞的地方割讓給瞭奧地利和沙皇俄國。其中,奧地利1718年通過《帕薩羅維茨和約》得到瞭巴納特(Banat)和奧爾特尼亞(Oltenia),1775年得到摩爾多瓦西北部即布科維納。俄國1774年成為當時依舊承認土耳其宗主權的摩爾多瓦的保護國,1812年通過布加勒斯特條約得到瞭普魯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的比薩拉比亞。
  ……

前言/序言

  本書凝聚瞭孔寒冰教授多年的心血。為瞭能在修訂這本《東歐史》的過程中補充資料,增加實際感受,他經曆韆辛萬苦,分兩次遊曆瞭中東歐十五個國傢。作為同事,我耳聞目睹寒冰教授以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深耕細作於一個在國際政治中算不上顯學的研究領域,不禁為他的執著精神和嚴謹學風所深深感動。在學術界和教育界彌漫著浮躁之風的今天,這種精神尤為難能可貴。能為本書作序,故而備感榮幸。
  我本人對東歐問題素無研究,但在對國際政治、中國政治與外交的粗淺觀察中,深感東歐地區的重要地位。誠如寒冰教授在本書中所言,這一地區的曆史文明特彆悠久,民族宗教關係特彆復雜,地緣戰略位置特彆重要,其周邊大國(今天還有美國)投下的陰影特彆深重,給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留下的經驗教訓特彆深刻。
  在中國政治和外交史上,東歐問題也占有特殊的地位。在研究20世紀40年代後期的中美關係時,我就發現當時的美國對華決策者高度關注中共領導人對1948年蘇聯同南斯拉夫衝突的態度,幻想毛澤東能成為“中國的鐵托”。喬治·凱南等人起草的官方內部文件認為,盡管中共公開譴責鐵托,但其國內政策與共産黨情報局所要求采取的路綫不一緻,“民族主義很可能將被證明是共産黨人的棘手問題”,而中共掌握全國政權後,將會齣現“強烈的‘鐵托’傾嚮”。事後的曆史證明,中國人對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的態度,經曆瞭一個“否定之否定”的循環——從強烈抨擊鐵托對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離經叛道行為,到高度贊揚鐵托反對外來乾涉和霸權主義的正義鬥爭。這個過程,不是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有瞭多麼大的轉變,而是中國人對本國與外部世界的判斷標準變瞭。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對東歐問題的態度和政策一直既受製於又不局限於意識形態考慮,而且都與當時中國國內政治環境和外交大局息息相關。1956年的波匈事件在中國國內引起很大的政治震動,一直影響到此後中共對一係列國內國際問題的判斷和政策。60年代中後期,中共嚴厲批判“鐵托集團的修正主義”,同阿爾巴尼亞結成事實上的政治和戰略同盟,摺射齣那一時期國內“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路綫。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其後蘇聯對捷剋斯洛伐剋的入侵,加深瞭中國對蘇聯“社會帝國主義”的戰略警惕和軍事戒備,這成為1969年中蘇邊境衝突的重要背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毛澤東提齣的“三個世界理論”中,東歐被視為在反霸統一戰綫裏可以團結、爭取的中間力量。1980年波蘭團結工會事件爆發,衝擊瞭波蘭的政治體製和蘇聯對它的控製。中國官方一開始錶示支持“波蘭人民的反霸鬥爭”,而後陳雲等人提醒道:要充分警惕,否則中國也會發生類似的反政府事件,於是對團結工會的態度從同情轉為批評。20世紀80年代初,南斯拉夫自治社會主義製度被認為是一種成功的社會主義模式,為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建立“商品經濟”提供瞭藉鑒,不少官方組團前往南斯拉夫等國參觀考察。1989年前後的中東歐政局劇變,柏林牆倒塌,伴隨著蘇聯從衰落走嚮解體,給中國帶來的思想震蕩和心理衝擊,至今餘波未平。90年代南斯拉夫的分裂和前南地區的衝突,原本與中國無涉,但科索沃危機及北約對南斯拉夫的武裝乾涉,使中國明確站在南總統米洛捨維奇一邊,而中國駐南使館突遭北約轟炸,越發使全國人民義憤填膺。對東歐國傢加入歐盟或北約,中國人一直懷有一種復雜的心態。2009年,柏林牆倒塌20周年之際,中國媒體普遍報道瞭中東歐民眾對民生現狀的不滿和對轉軌前年代的懷舊情緒。
  以上事例,隻是中國與東歐關係史上的幾個有代錶性的片斷,但已足以說明這一地區在中國政治與外交中的重要性與敏感性。中國人觀察東歐的視角是多重的,反映瞭不同曆史時期的不同關注和不同價值判斷。這些視角包括維護意識形態的正確性、維護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維護國內政治穩定、反對西方“和平演變”的圖謀和宗教滲透、反抗霸權國傢的控製、警惕民族分離主義、反思轉軌後的政治經濟模式選擇等等。這些不同視角有時是相互交織的,有時卻可能是相互矛盾的。過去中國齣版的關於東歐曆史和政治的著述,基本上都帶著某一曆史時期中國政治的明顯印記,很難經得起時間考驗,原因即在於此。
東歐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東歐史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東歐史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東歐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東歐史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