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 [Research on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Ne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 [Research on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N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喻国明 等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7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797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91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外文名称:Research on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主要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问题。第1章是全书的背景,主要分析了当前的社情、民情和媒情,将整个研究置于新媒介技术崛起和中国社会处于深刻转型期这一坐标体系内进行考量;第二章主要研究危机传播的主客体,包括危机传播的信息本身、传统大众媒体、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搬运工和网络水军等,分析这些主客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机制和特征;第三章研究危机传播的媒介形态,分析了即时通讯软件、博客、网络社区、搜索引擎和微博等传播媒介在进行危机信息传播中的作用;第四章研究危机传播的传播机制,主要是从时间序列对危机传播的历时性分析;第五章是对危机传播中的特殊形态,主要是谣言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第六章是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对危机事件进行舆论引导。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对危机传播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分析,主要是放在社交媒体崛起这个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在研究的视角、研究范式上都具有创新之处,在对危机进行舆论引导的研究中,提出当前舆论引导在指导思想、制度设计上都有亟待改进之处,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者简介

喻国明,男,1957年9月生,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法学(新闻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务及主要社会兼职: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咨询专家组成员、国家台湾事务办公室专家组成员、《中国传媒发展指数(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蓝皮书)》主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社情、民情和媒情
第一节 转型期中国社情分析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社会民情分析
第三节 当前媒介生态的变化
第四节 网民群体的社会心理分析

第二章 危机传播主客体研究
第一节 不同危机议题及其特点研究
第二节 危机传播的外源性动力之一——传统大众媒体
第三节 危机传播的外源性动力之二——网络意见领袖
第四节 危机传播的外源性动力之三——网络搬运工
第五节 危机传播的外源性动力之四——网络水军

第三章 危机传播的媒介形态研究
第一节 即时通讯工具(IM软件)的传播特点
第二节 危机信息的博客传播特点
第三节 危机信息的网络社区传播特点
第四节 危机信息的搜索引擎传播特点
第五节 微博:危机议题传播的新模式
第六节 网络社群视角下的危机议题的生成与建构

第四章 危机传播的传播机制研究
第一节 危机事件的传播阶段模式研究
第二节 危机议题传播与现实资源调动

第五章 危机传播的特殊形态研究
第一节 群体极化与网络性群体事件研究
第二节 危机信息的特殊形式——网络谣言研究

第六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研究
第一节 目前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相关理论及制度设计研究
第三节 微观层面:改变危机管理策略和话语修辞,注重传播动力节点
第四节 宏观层面:应对危机的规制与观念建设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由于网络的崛起及其日益主流化的影响力,以及它对于社会生活及其结构、规则的巨大改变,使一门原本相当年轻和边缘性的学科——传播学已然进入社会舞台的中央,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具有社会操作关键意义的价值认知。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所领导的团队在2012年对于迄今30年SSCI的研究①表明,一贯以来处在社会科学研究显学地位上的经济学研究在最近5年已经让位于以网络研究为代表的传播学研究。传播学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科学中最为活跃、最受重视和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
  一、传播学成为理解并把握舆论态势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方法:互联网的强势崛起和对于社会的深刻改变促使传播学越来越具有显学的特征和意义
  所谓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相反,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显学更接近于现在的科学物理研究,被称为实践学派;显学强调存在就是现实,对于显学研究的成就根源于对发展变化和谐治理制衡的理解。
  以网络研究为代表的传播学之所以日益具有显学的地位是因为它符合作为显学的一般特征:“(1)显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热门学科。它不仅受到群众的重视,也受到当权者的重视。(2)从事显学的学者队伍比其他学科庞大。(3)显学的出版物覆盖全社会,比其他学科的出版物多得多。(4)显学的理论掌握了较多的群众,它的不少看法被群众接受。”①
  促使传播学成为显学的关键性推动因素是互联网的崛起及其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刻改变。一般而言,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构成社会权力基础的有三大资源:暴力资源、财富(市场)资源以及信息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权力的行使所倚重的有效性的重心越来越向着后者(信息资源)倾斜。今天的人们越来越深刻地领会到半个多世纪前加拿大的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作出的“媒介即信息”的断言是具有何等的洞察力:一种深有影响力的新的媒介的产生并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通路和平台,更为关键的是,它将改变世界的结构方式、将社会资本在全社会成员间重新分配,并导致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及规则的深刻而巨大的改变。而互联网正是这样一种“深具影响力的新的媒介”。
  这种“深具影响力”我们仅从微博近年来的强势崛起就可略见端倪: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线,使微博这样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介第一次实现在中国社会的普及化。在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舆情监测平台上的数据显示:作为“中国微博元年”的2010年,微博就一跃成为中国社会舆情形成的第二大传播平台;而到了2011年微博已然成为中国社会舆情形成的第一大传播平台;至2012年,微博又已成为中国老百姓获知社会信息的第一位的消息来源。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微博就拿下中国社会资讯传播一意见信息和事实信息传播的两大高地,这在过去的传媒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 [Research on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Ne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 [Research on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Ne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 [Research on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Ne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 [Research on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Ne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不错的书,可以用来写论文

评分

家里一堆书。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重点是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

评分

非常好的书

评分

经典的产品,很好用

评分

挺好的,合算,双11其实没必要抢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重点是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

评分

还不错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研究 [Research on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Ne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