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魏晋南北朝史
  • 隋唐史
  • 史料
  • 历史研究
  • 中国古代史
  • 史学
  • 文献
  • 史料汇编
  • 历史档案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51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76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2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由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1911-1994)亲自组建并创办,前身为1961年创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 1981年,成为国家授予的首批中国古代史博士点之一,1988年,又经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在职的学者有冻国栋教授(所长)、何德章教授、刘安志教授、朱海副教授、魏斌副教授等。
  本刊为每年两辑的国家核心学术年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向学术界展示该所及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新研究成果。学术成果受到国内外史学界高度关注。本辑书稿包括12篇论文,作者为中青年中古史学者。本輯的内容包括中古政治史和制度史5篇、墓志研究3篇,社会经济史1篇,人物传考1篇,思想史1篇,版本目录学1篇。

作者简介

  雷家骥 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
  顾江龙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刘莹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胡鸿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姜望来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郁晓刚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王庆卫 西安碑林博物馆
  黄楼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周浩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博士後
  张葳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刘安志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都筑晶子 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
  罗亮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後

目录

试论都督制之渊源及早期发展………………………………………………雷家骥
晋武帝“罢五等之制”解……………………………………………………顾江龙
北魏讲武考——草原传统与华夏礼仪之间……………………………………刘莹
蛮女文罗气的一生——新出墓志所见北魏后期蛮人的命运…………………胡 鸿
家国之间:北齐宗王政治变迁与末年皇位争夺………………………………姜望来
唐代官仓库管理中的量覆与交割……………………………………………郁晓刚
唐贞观二十二年崑丘道行军再探讨---以新出《杨弘礼墓志》爲中心……王庆卫
唐德宗兴元元年“甯陵之战”史实考辨………………………………………黄楼
牛僧孺长於江西永新补考………………………………………………………周浩
因宦徙居:唐代墓志所见潞州人口迁入情况的个案考察……………………张葳
武英殿本与四库本《唐会要》非同本考……………………………………刘安志
唐代中期的道观——空间?经济?戒律……………………都筑晶子 着 罗亮 译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 本书系中国史学界一项重要的学术文献辑刊,专注于搜集、整理、刊布与魏晋南北朝、隋唐三个历史时期相关的珍贵史料。第35辑作为该系列中的最新力作,承继前辑的严谨治学精神,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史学界和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的读者呈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文献。 本辑主要收录内容概述: 第35辑的资料搜集范围十分广泛,力求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具体而言,本辑主要收录了以下几类史料: 官方文书与档案残片: 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府的诏令、奏章、牒文、律令、判例等。尽管许多文献可能已残缺不全,但通过细致的校勘和考订,仍能从中发掘出关于国家制度、法律沿革、行政运作、司法实践的珍贵信息,尤其对于理解当时的权力结构、官僚体系以及社会秩序的演变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例如,可能包含一些地方州郡的户籍、赋役记录,能够反映当时的经济状况和人口分布。 个人书信、日记与笔记: 这些私家文献往往能提供宏观史料难以触及的细节,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名士、士族官僚乃至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思想情感和社会交往。通过阅读这些个性化的叙述,我们可以更生动地理解当时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念,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比如,某位官员在战乱中的避难经历,或是一位学者在特定事件中的个人反思,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碑刻、墓志与造像题记: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碑刻、墓志被发现。本辑收录了部分新出或重新整理的碑志资料,这些材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人物传记、家族谱系、官职履历的重要依据,还能从中窥见当时的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社会风尚以及书法艺术的演变。一些带有图像的碑刻,更是集史料与艺术价值于一体。 佛教造像铭文与寺院文献: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寺院经济、佛教思想、僧侣生活以及佛教艺术都留下了大量的史料。本辑收录的佛教相关文献,可能包括寺院的重建碑记、僧人的度牒、佛经的写经题记等,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佛教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传播方式以及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域外汉籍与文献翻译: 鉴于该时期中外交流的频繁,本辑也可能搜集整理了少量经过整理和翻译的域外文献,这些文献可能记录了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或更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情况,例如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文化元素的相互借鉴等。 文学作品中的史料价值: 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学作品,如诗歌、赋、散文中的叙事性内容,经过史学家的辨析和考证,也能成为理解当时社会风貌、人物言行、典章制度的重要补充。 本辑的研究方法与特点: 第35辑的编纂者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秉持了以下严谨的学术理念: 注重资料的稀见性与权威性: 优先选择那些历来未被充分利用、具有独特价值的文献,并尽可能搜集公认的、经过严格考证的文献副本。 精细的校勘与辨析: 对所收录的文献进行细致的校勘,辨别真伪,厘清讹误,并附以必要的考证和说明,以提升史料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 鼓励运用文献学、考古学、金石学、目录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史料进行立体式的解读和分析。 理论研究与史料发掘相结合: 在呈现原始史料的同时,也可能收录一些基于这些史料的初步研究性文章,展示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发现。 本书的学术意义与读者价值: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的出版,对于推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丰富史料储备: 为广大史学研究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珍贵的原始资料,为深化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拓展研究视野: 新发现的史料和作者的深入考证,可能揭示出以往被忽视的历史细节,启发新的研究课题和学术观点。 促进学术交流: 作为学术辑刊,本书为不同学者提供了交流研究成果的平台,有助于形成更广泛的学术共识,推动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整体发展。 满足公众求知欲: 对于所有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深入了解历史真相的宝贵窗口。通过阅读这些原始的、未经粉饰的文献,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理解历史的演变逻辑,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历史认知。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是一部严谨、厚重、富有学术价值的史料汇编。它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石,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导向,必将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并为广大历史爱好者提供一次深度探索历史的绝佳机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抱有如此高的期望,完全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对那个时代军事制度和战争史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时期,各种军事制度和战术层出不穷。而隋唐时期,虽然统一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和平,但边疆的战争和对外的征伐也从未间断。因此,我非常希望在这本资料辑中能找到一些关于那个时代军事制度、兵种构成、武器装备、以及重大战役的原始记载。比如,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役制度,是否有关于募兵制、府兵制演变的文献,或者是一些关于军营生活、士兵训练的描述?对于武器装备,是否有关于刀枪剑戟、弓弩、甚至是一些早期火器的记载?对于重要的战役,除了正史的叙述,是否有更详细的作战计划、兵力部署、或者战役回顾的资料?到了隋唐,我同样期待看到关于府兵制、募兵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以及关于唐代军队的组织结构、指挥体系、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文献。我还对唐朝对外征战的军事策略和战术感兴趣,比如对突厥、吐蕃等民族的战争,是否有相关的军事报告、战地记叙,或者是关于战争对社会经济影响的分析?我认为,军事是国家力量的重要体现,而对于军事制度和战争史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形态。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以来对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充满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简直是一份厚礼。我一直苦于市面上这类历史资料的零散和不易获得,很多重要的原始文献往往散落在各个角落,或者以古奥晦涩的文字呈现,阅读起来颇费周折。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的出现,仿佛将我渴求已久的宝藏汇聚一堂,大大降低了研究的门槛。我尤其看重的是其中可能收录的那些不常被大众所熟知的史料,比如一些地方志的片段、笔记小说中的历史记载、或者是出土文物的释读。这些“边角料”虽然篇幅可能不大,但往往能提供比正史更为生动、细腻的细节,勾勒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帮助我们理解宏大历史叙事背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例如,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魏晋时期名士风流的描述,但往往只停留在“清谈误国”或“竹林七贤”这样概括性的标签上,如果这本资料辑能收录一些关于当时士人日常生活、具体交往、甚至是一些家书、诗文的片段,那将是何等珍贵!能够通过这些一手资料,去触摸那个时代鲜活的灵魂,去感受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韵味,是我阅读历史最大的乐趣所在。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为学者提供研究素材,更在于它能够点燃普通读者对历史的好奇心,引导我们深入探索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往事。期待它能带来更多惊喜。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是源于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迷恋。魏晋南北朝那段分裂、动荡却又充满文化碰撞与创新的时代,以及隋唐统一后那辉煌盛大的气象,一直让我着迷。我认为,要理解那段历史,除了那些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更需要关注那些孕育了璀璨文化的土壤,以及塑造了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社会风尚。因此,我希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能够收录一些关于当时社会生活、民间信仰、文学艺术、以及思想文化发展相关的资料。例如,我曾读过一些关于魏晋名士的传记,但对他们平日的交往、生活习惯、甚至是一些私密的言谈,了解甚少。如果能有关于当时歌谣、民俗、节庆活动的记录,或者是一些文人雅士的宴饮集会、诗文唱和的实录,那将是多么生动有趣!对于隋唐时期,我同样充满了好奇。除了盛唐的繁华景象,我还想了解那时的城市生活、商业贸易、宗教传播,甚至是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如果这本资料辑能提供一些关于当时寺庙的碑刻、商人的账簿、或者是一些女性的诗词、书信,那将极大地拓展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我相信,历史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丰富性和多样性,而这样的资料辑,正是打开通往那段辉煌与动荡的钥匙。

评分

在我看来,任何历史研究,尤其是断代史研究,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对史料的挖掘和解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载体。我个人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阶层分化尤为感兴趣,希望在这本资料辑中能够找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个时代社会构成、权力运作以及不同阶层之间关系的史料。例如,关于魏晋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的具体运作,除了《世说新语》这样的文学性记载,是否有更具操作性的文献,比如关于士族联姻的记录、门阀的社会经济基础相关的资料,甚至是关于庶族崛起的早期迹象?到了隋唐,虽然科举制度打破了部分门阀的垄断,但新的官僚阶层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有关于官员选拔、晋升、考核的详细规定,或者是一些官员的个人传记、家族史,能够反映出不同阶层在官僚体系中的不同遭遇?我还会关注一些关于底层民众生活的记载,比如农民的赋税、徭役,商人的经营状况,甚至是奴婢、仆役的地位和待遇。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往往更能折射出时代的真相。如果这本资料辑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土地制度的演变、赋役制度的变迁、或者关于市井生活、手工业生产相关的细节,那将极大地丰富我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认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走向。

评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深知“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石”这句话的含义。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渴望深入了解那段厚重历史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我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可能收录的那些官方性不强,但却能反映当时社会真实状况的非官方史料。比如,一些文人笔记、野史、或者是地方官府的奏报、案卷。这些资料往往更能展现那个时代的鲜活细节,以及那些不为史书所详载的社会现象。我曾阅读过不少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风流的记载,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风雅,如果能有关于当时士人之间真实的交往、经济往来,甚至是他们对于政治和社会事件的真实看法,那将是非常难得的。对于隋唐时期,我同样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民间生活、市井百态的记录。例如,关于唐代商业的发展,是否有关于商人的经营策略、市场管理、甚至是一些商业合同的范本?关于当时的社会风俗,是否有关于节庆活动、婚丧嫁娶、或者是一些民间故事、传说?又或者是关于唐代法律的实施情况,是否有关于具体的案件判决,以及法律条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认为,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其细节的真实性,而这些非官方的、更贴近生活的史料,恰恰是构建历史真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我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那个时代边疆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历史的浓厚兴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和西部存在着众多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而隋唐时期,更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和交流的重要时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因此,我非常希望在这本资料辑中能找到一些关于这些内容的史料。比如,关于南北朝时期,是否有关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迁徙、习俗、社会组织,以及与汉族政权之间战争、和亲、贸易的记录?又或者是关于西部少数民族,如吐谷浑、党项、回纥等的历史文献,他们的政治制度、文化特点,以及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到了隋唐,我更期待看到关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情况,是否有关于外国使节的记录、来华商人的活动、或者是佛教、音乐、艺术等从中亚、印度、波斯等地传入的文献?我还对唐朝与日本、新罗、渤海国等东亚国家的关系感兴趣,是否有关于遣唐使的记载、文化交流的细节,或者是官方往来的文献?我认为,理解中国历史,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原王朝的视角,更要关注那些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而这样的资料辑,正是帮助我们打开视野,去认识那个时代更加广阔的国际图景的重要工具。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的,当时正在寻找关于唐代官僚制度演变的相关资料。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官僚体系的运作和变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正史的记载往往侧重于政治事件和人事变动,但对于具体制度的实施细节、官员的日常职责、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则常常语焉不详。我希望在这本资料辑中,能找到一些能够填补这些空白的文献。比如,关于唐代三省六部制在不同时期、不同皇帝治下是如何运作的,有没有一些关于具体部门的案卷、奏折、或者官员的任命和考核记录?又或者是关于科举制度,除了考试科目和流程,有没有一些关于考官的选拔、阅卷的细节,甚至是落第士子的生活片段?我一直对那个时代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奉献、却未留下姓名的人们,他们的命运和经历,是构成历史真实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本资料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地方官员的任免、财政收支的账簿、或者关于军事调动的相关记载,那将极大地丰富我对唐代政治运作的理解。对于一个致力于深入研究历史细节的读者而言,这样的资料辑无疑是无价之宝,它能够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那些更加微观却又不可或缺的历史侧面。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史有着深入研究的爱好者,因此,我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是否能够为我提供更多关于那个时代文学创作、文学思潮以及作家生平的原始资料。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而隋唐时期更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诗歌、散文、小说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峰。我希望在这本资料辑中能找到一些关于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珍贵文献。例如,关于魏晋时期,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是否有关于当时文人之间的诗文唱和、文学集会的记录,或者是一些诗歌、散文的早期手稿、版本差异的比较?对于文学思潮,是否有关于当时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讨论,或者是关于文学与政治、社会关系的论述?到了隋唐,我尤其期待看到关于唐代诗歌创作的更多细节,比如唐代诗人之间的交往、他们的创作灵感来源,甚至是关于诗歌的传播和接受情况。我还对唐代散文、小说(如唐传奇)的发展感兴趣,是否有关于这些文体创作的早期文献,或者是关于作家生平的更详尽的记载?我认为,文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而文学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正是我们理解一个时代文化和思想的窗口。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我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抱有特别的期望。我们都知道,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重要的技术革新。然而,很多相关的史料往往分散在各种文献中,不易被发现和整理。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资料辑中找到一些关于当时天文学、数学、医学、建筑学、农学等方面的原始记载。比如,关于历法改革的详细文献,是否有相关的奏折、计算方法或者观测记录?在数学领域,是否有关于刘徽、祖冲之等人的著作残篇,或者关于数学理论的早期阐释?在医学方面,除了《伤寒杂论》这样的名著,有没有一些关于民间医术、药方、或者不同学派争论的记载?对于建筑学,特别是唐代长安城的规划和建筑技术,是否有相关的图纸(即使是描绘性的文字描述)、工程记录或者材料使用说明?又或者关于农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建设、甚至是一些化学工艺(如冶金、陶瓷)的早期探索,如果有相关的技术 Manual 或者工艺流程的描述,那将是无价之宝。我认为,历史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文化上,科技的发展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这些原始的资料,则是我们理解古代科技成就,甚至从中汲取灵感的宝贵财富。

评分

当我得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5辑)》即将出版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对于我一直以来对那个时代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研究的潜在价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道教兴盛发展并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关键时期,而隋唐时期更是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尤其是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因此,我非常期待在这本资料辑中能看到一些关于那个时代宗教传播、寺庙建设、僧侣活动、以及宗教教义阐释等方面的原始资料。比如,关于早期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文献,是否有关于翻译佛经的记录、高僧大德的行迹,或者是一些地方寺庙的碑记?对于道教,是否有关于道士修炼、符箓咒语、以及道教经典流传的记载?到了隋唐,我尤其希望看到关于外来宗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比如景教在中国流传的证据,或者摩尼教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影响。此外,我也关注文化交流的层面,比如佛教艺术在中国的演变,或者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果这本资料辑能收录一些关于佛教寺院的建筑规制、壁画、雕塑的描述,或者是一些僧侣翻译佛经的手稿、修行笔记,那将是多么珍贵的材料!我认为,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是理解一个时代精神内核的重要窗口,而这样的资料辑,正是帮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信仰世界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绝佳途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