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lder

周秦伦理文化研究丛书:《春秋左传》所见周代重大礼制问题研究

周秦伦理文化研究丛书:《春秋左传》所见周代重大礼制问题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景红艳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4-28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69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48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周秦伦理文化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9
字数:2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周代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国后世封建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但是,传世文献对周代许多重大礼制的记载仅有只言片语。研究周代重大礼制,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周代礼乐制度的内容,同时对我们研究和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等情况也大有裨益。《周秦伦理文化研究丛书:<春秋左传>所见周代重大礼制问题研究》主要对《春秋左传》一书所见且和当时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周代重大礼制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为五个部分,涉及《春秋左传》所见重大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礼的研究。其中主要整理和研究了五礼所涉礼目的内容、特点及其历史功能和在后世的演变。

作者简介

  景红艳,1968年12月生,陕西富平人。1992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0—2006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先后师从常金仓、袁林先生攻读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教育厅项目两项,参与省厅级项目两项。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中国文化研究》《孔子研究》《考古与文物》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春秋左传》所见周代吉礼研究
第一节 论周代赐胙礼及其文化渊源
一 周代宗庙祭祀及赐胳礼
二 周代社稷祭祀与赐服礼
三 周代赐胙礼的文化渊源
第二节 论周代食俊礼及其文化功能
一 周代宗庙祭祀及食俊礼
二 周代食俊礼的文化内涵
三 周代食俊礼的文化功能及文化渊源

第二章 《春秋左传》所见周代凶礼研究
第一节 论春秋社会的战败投降礼及历史特征
一 春秋社会战败投降礼的主要内容
二 春秋社会战败投降礼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吊恤礼及历史功能
一 春秋时期诸侯国吊恤礼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 春秋时期诸侯国吊恤礼的主要特征
三 春秋时期诸侯国吊恤礼的历史功能

第三章 《春秋左传》所见周代军礼研究
第一节 论周代致师礼及其历史功能
一 周代致师礼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二 保证致师取胜的必要条件
三 周代致师礼的文化功能
第二节 论周代社会的献捷礼及其演变
一 周代社会献捷礼的主要内容
二 周代社会献捷礼的文化起源
三 周代社会献捷礼的特征及历史功能
四 周代献捷礼在后世王朝的历史演变

第四章 《春秋左传》所见周代宾礼研究
第一节 论周代天子大飨礼及其历史功能
一 周代天子大飨礼的主要内容
二 周代天子举行大飨礼的主要原因及其政治功能
第二节 论春秋时期诸侯飨宴礼及其历史功能
一 春秋时期诸侯飨宴礼的主要内容
二 春秋时期诸侯举行飨宴礼的原因
三 春秋时期诸侯飨宴礼的特点及其历史功能

第五章 《春秋左传》所见周代嘉礼研究
第一节 论周代九命礼及其历史演变
一 周代九命礼的主要内容
二 对周代九命之礼存在可能性的判断
三 九命礼的社会功能及其特征
第二节 论中国古代九锡礼及历史功能
一 中国古代九锡礼的主要内容
二 九锡礼的创建及其制度渊源
三 九锡礼的政治功能及其衰微
第三节 论春秋时期周王室的锡命礼及历史功能
一 春秋时期周王室锡命诸侯的主要原因
二 春秋时期周王室锡命诸侯的特点
三 春秋时期周王室锡命礼的历史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周秦伦理文化研究丛书:<春秋左传>所见周代重大礼制问题研究》:
  《左传》昭公七年,卫襄公去世,晋国有关官员意识到,如果这个时候晋国抓住机会,主动派遣使者对卫国公室进行吊恤,肯定会改善晋、卫两国的政治关系。这位官员向范宣子陈述道:此前卫国发生内乱,晋国不能主持正义而偏袒叛臣,不仅得罪了卫国上下,而且在诸侯当中丧失了威信,死丧之事最容易牵动同姓兄弟的感情,卫国国君去世,晋国如果不主动前往吊恤,难道对异姓之国的丧葬之事还会吊恤吗?如果对他国国君的丧葬之事不行吊恤之礼,那么其他诸侯必然不会归附晋国。卫国也会因此而背叛晋国,晋国在邦交上势必会势单力孤,影响力下降。这位官员向范宣子陈述了对卫国行吊恤之礼的重要性,也深深地打动了范宣子,范宣子又向执政大臣韩宣子陈述利害,晋国最终派遣范宣子前往卫国进行吊恤,晋卫两国的关系也因此得以改善。
  无独有偶,吊恤之礼也为鲁国和杞国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机会。《左传》昭公六年春王月,“杞文公卒。吊如同盟,礼也。”杜预注:“鲁怨杞因晋取其田,而今不废丧纪,故礼之。”
  相反,诸侯国发生灾害,邻邦不行吊恤之礼,这不仅不利于和他国建立良好的邦交关系,甚至还会恶化与他国的关系,有的小国因不及时对大国行吊恤之礼还会遭到军事报复,导致亡国的命运。譬如《左传》昭公十八年,宋、卫、陈、郑四国同时遭受了火灾,面对火灾,郑、宋、卫三国积极组织国人救灾,并且将本国受灾的情况通报给其他国家。同样遭受了火灾,但是,“陈不救火”,作为邻邦小国,“许不吊灾”,因此,《左传》预言“君子是以知陈许之先亡也”。果然,《左传》哀公十七年,楚灭陈,定公六年,郑灭许,许国的灭亡,与它对当初发生大火之灾的郑国没有行吊恤之礼有因果关系。因此,有学者指出:“恤礼、袷礼是分封制时代亲睦友邦、巩固团结的重要手段。”①其中虽未提到吊礼,其意一也。
  (四)诸侯国的有些吊恤之礼纯粹属于一种外交仪式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吊恤之礼,有的仅仅是一场精神层面的慰问活动,对于罹难国的困境根本起不到改变作用,有的吊恤活动甚至连精神安慰的作用也起不到,仅仅是礼节性质的。譬如《左传》哀公十三年,越国包围了吴国,作为吴国军事同盟的晋国,由于力不从心,没有能力营救吴国,执政赵无恤仅仅派遣自己的家臣楚隆前往吴国吊恤。虽说楚隆的吊恤是表示对吴国的同情,其实是向吴王解释晋国没有出兵营救,履行盟友职责的原因。晋国的吊恤活动对吴王的精神没有起到任何慰藉作用,相反,这次吊恤对深陷绝境的吴王无异于致命的一击。晋国使者楚隆见到吴王之后,吴王曾经哀叹:“勾践将生忧寡人,寡人死之不得。”这是他从吊恤使者的口中得知晋国不能出兵救吴,吴国必亡,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的悲惨结局发出的哀鸣。晋国大臣史黯曾经预言不及40年,吴当亡。晋国吊恤使臣的到来,使得吴王失去了垂死挣扎的勇气,也印证了史黯的预言。绝望当中的吴王忽然感觉史黯有如人间神明,他禁不住对吊恤使者发问:“溺人必笑,史黯何以得为君子?”即他询问史黯当初是如何料事如神,做出这样的预言的。当然,虽然晋国的吊恤之礼对于困境当中的吴国没有起到任何积极意义,但是,楚隆的吊恤之礼,足以说明当时的诸侯国还是非常看重盟会时缔结的盟约精神的,即使晋国力不从心,无法按照原来黄池之会的精神在军事上对吴国给予援助,但是,一定要派遣使者前往吴国将自己不能履行盟约精神的原因当面告知吴王夫差,这说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仍然十分看重信用和承诺,讲究道义,这是这一时期贵族精神的充分体现。
  ……

前言/序言

  礼仪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周时期尤为重要。《荀子·大略》日:“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几乎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礼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先秦思想家看来,礼是天地运行、万物生存必须遵循的规则,是无可非议的真理。“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札记·乐记》)既然如此,治理国家就必须依据于礼,“礼,国之干也”(《左传·僖公十一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礼记·哀公问》)。调节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必须依据于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也必须依据于礼,从而有别于禽兽,“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
  显然,礼仪制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礼节、仪式,而是包含了政治制度、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一整套体系。至少在西周时期,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模式,成为政治制度的核心,贵族社会生活的准则,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也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研究两周历史,礼仪制度应当说是一把钥匙,必须着力加以研究,舍此则无法对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人物行为做出合理的描述和解释。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动之中,旧的秩序、制度被打破,旧的思想观念被改变,旧的礼仪制度当然也被破坏,这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但在这个变动过程中,礼仪制度并未被消灭,而是内容发生了变化,所起的作用有所改变。与此相应,思想家们对礼仪制度的看法也有了较大分歧,例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而商鞅则认为“三代不同礼而王”,因此“贤者更礼”(《商君书·更法》)。研究这一时期礼制的具体内容,把握其变化脉络,不但可以对当时社会变革形成更为细致具体的认识,仅就礼制研究来说,可以上溯研究西周礼制,以补葺其材料不足之缺憾,下延研究秦汉礼制,以把握其形成之源头,实为礼制研究之切入点。景红艳博士慧眼独具,以此作为突破点,选取《左传》为基本材料,上溯研究西周礼仪制度,既可补充西周材料之不足,又可由其变化把握西周礼制之特征,从而获取了许多新的结论,加深了对西周礼制的认识。
  景红艳博士曾随我攻读博士学位数年,我深感其勤奋、踏实、聪明。学习及工作期间,着力于两周制度研究,特别是礼仪制度,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可以期待,她在这个领域一定能够取得的成果,集腋成裘,蔚为大观,为先秦史研究做出一份贡献。


周秦伦理文化研究丛书:《春秋左传》所见周代重大礼制问题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周秦伦理文化研究丛书:《春秋左传》所见周代重大礼制问题研究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周秦伦理文化研究丛书:《春秋左传》所见周代重大礼制问题研究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周秦伦理文化研究丛书:《春秋左传》所见周代重大礼制问题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除了第一篇整体感觉不错,越往后看,越没水准。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除了第一篇整体感觉不错,越往后看,越没水准。

评分

&ldquo;礼&rdquo;到西周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这种发展是和宗法思想与制度的系统化分不开的。&ldquo;宗法&rdquo;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传统习惯。夏、商、西周虽然是相继建立的三个王朝,但是由三个不同显贵家族为中心的统治集团分别建立起来的,各自保留了大量父系家长制传统。这些统治集团的家长、族长掌握国家政权后,便把维护家长制的宗法制度和国家行政组织直接结合起来,任命和分封自己的亲属担任各级官吏并世袭下去,形成了以&ldquo;小宗&rdquo;服从&ldquo;大宗&rdquo;的宗法等级制,从而利用族权来巩固政权。原来维护宗法关系的宗法思想,便相应地成为夏、商、西周与神权观念并行的另一维护贵族统治的精神支柱。

评分

不错

评分

&ldquo;礼&rdquo;到西周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这种发展是和宗法思想与制度的系统化分不开的。&ldquo;宗法&rdquo;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传统习惯。夏、商、西周虽然是相继建立的三个王朝,但是由三个不同显贵家族为中心的统治集团分别建立起来的,各自保留了大量父系家长制传统。这些统治集团的家长、族长掌握国家政权后,便把维护家长制的宗法制度和国家行政组织直接结合起来,任命和分封自己的亲属担任各级官吏并世袭下去,形成了以&ldquo;小宗&rdquo;服从&ldquo;大宗&rdquo;的宗法等级制,从而利用族权来巩固政权。原来维护宗法关系的宗法思想,便相应地成为夏、商、西周与神权观念并行的另一维护贵族统治的精神支柱。

评分

全是灰,書口全變黑,髒死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周秦伦理文化研究丛书:《春秋左传》所见周代重大礼制问题研究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