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清代山东刻书之历史,不能不以此书为根据。欲知中国刻书之历史,亦不能不以此书为骨干。——杜泽逊
“儒学与山左学术丛书”之四:《清代山东刻书史》以清代山东的刻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上溯宋元明,下及民国,是第一部全面梳理山东刻书史的专著。以时间为序,逐府逐县考察。以官刻、家刻、坊刻三大刻书系统为主,旁及宗教机构、民间组织等刻书,对每一部书的版本信息、行款版式、题序跋等内容准确记录,加以考证。对重要刻书者的刻书特点和贡献予以归纳。展示了山东刻书的全貌,中国刻书业的繁荣情况也可见一斑。
《清代山东刻书史(套装上中下册)》虽名为《清代山东刻书史》,但对清以前及民国的刻书均有涉及,以期明确认识清代刻书对前代的继承及对後世的影响。山东刻书的范围,包括山东人及外地人在山东地区刊刻的书,亦包括山东人在省外所刻书。
唐桂艳,女,1970年3月出生,山东龙口人,山东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研究馆员,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版本目录学、山东刻书史、山东藏书史。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参编《易庐易学书目》等近20部。主持《安邱赵氏模鬯阁藏书考》、《清末山东书局刻书考》等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内外现存清宫天禄琳琅书的调查与研究》、国家重修清史项目《清人著述总目》、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马国翰及其〈玉函山房辑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通志堂经解〉版本学研究》及山东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等十余项。
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成果出版说明
序
前言
凡例
第一章 清以前山东刻害概述
第一节 明以前山东刻书概述
第二节 明代官刻
一、省级衙门刻书
(一)巡抚刻书
(二)布政司刻书
(三)按察司刻书
(四)清吏司刻书
(五)盐运司刻书
(六)运河道济宁分司刻书
二、孔府刻书
(一)刻家谱
(二)衍圣公孔胤植刻书
三、各地官刻
(一)济南府官刻
(二)充州府官刻
(三)青州府官刻
(四)登州府官刻
第三节 明代家刻
一、济南府家刻
二、东昌府家刻
三、登州府家刻
四、莱州府家刻
五、青州府家刻
六、充州府家刻
第四节 明代坊刻
第五节 明代藩府刻书
一、德藩刻书
二、衡藩刻书
三、鲁藩刻书
四、汉王府刻书
五、新乐王府刻书
六、高唐王府刻书
第六节 清以前山东刻书的特色及历史地位
一、清以前山东刻书的特色
二、清以前山东刻书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清前期(顺治至乾隆)山东刻书
第一节 清前期山东刻书概述
一、清前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二、清前期的学术文化状况
……
第三章 清中期(嘉庆至咸丰)山东刻书
第四章 清後期(同治至宣统)山东刻书
第五章 清代山东刻书的余波
第六章 清代山东刻书的特色及社会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综合索引
後记
第一段评价: 拿到这套书,第一感觉就是分量十足,厚实精美的装帧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明中叶的学术流变,但这本书的某些侧面还是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启发。特别是其中关于不同时期印刷技术对文本传播影响的论述,让我对当时知识分子获取和研读古籍的实际情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过去总觉得宋元以来的刻本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但读到作者对清代山东一些特定地域性刊刻活动的细致梳理时,才发现其中蕴含的学术潜力远超想象。那些看似微小的地域差异和地方学派的互动,实际上构成了整个文化图景中不可或缺的基石。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一些地方性注释和校勘活动是如何影响主流儒家经典的诠释路径的。这套书无疑为我们理解区域文化与国家主流学术之间的复杂张力,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窗口。那种扎根于地方实践的学术史叙事,远比空泛的理论探讨来得更加鲜活有力,也更具可信度。
评分第三段评价: 从一个纯粹的文本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物证”的视角。我们常常在故纸堆中与文字搏斗,但文字的物质载体——即刻本——才是我们理解知识传播的真实媒介。这套书显然深谙此道,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谁在何时刻了什么书”,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刻本是如何被使用和被重新解读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特定学派的著作在地方学堂中的普及情况的探讨。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打破了以往只关注京师或科举核心区域的传统史观,展现了知识生产在地方精英群体中的活力。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宋代理学在不同省份的演变,但通过这本书对清代山东学派的了解,我得以反思,在不同历史时期,知识的“下沉”和“固化”是如何通过物质手段实现的。阅读体验上,行文流畅,逻辑严密,即使是面对大量书志数据,也能保持清晰的脉络感。
评分第五段评价: 坦白讲,我原本对区域性的学术史研究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总担心其深度和广度难以与通史性的研究比肩。然而,这套著作彻底颠覆了我的成见。它的深度挖掘是令人震撼的,通过对清代山东地方官府、书坊乃至私人藏书楼的系统梳理,构建起了一张详实而立体的知识生产与消费地图。书中对不同版本在社会阶层中的流传差异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这不仅仅是一部刻书史,更是一部清代山东社会的文化消费史和教育史的缩影。读完之后,我清晰地认识到,任何对某一时期思想流派的断代研究,如果脱离了其载体的物质基础,其论断的坚实度都会大打折扣。作者的严谨考证和流畅叙事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使得这部专业书籍即便是对跨学科的学者而言,也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它教会我,在研究“学问”时,不能忘记研究“做学问的物质条件”。
评分第二段评价: 这套书的整体学术气度是宏大的,但其魅力恰恰在于对细节的执着挖掘。我个人对传统文献的整理与考订颇有心得,因此对书中涉及的刻本版本流传脉络的梳理,给予了高度评价。作者在梳理过程中,展现了惊人的耐心和细致的眼力,许多原本在大型书目中一笔带过的版本,在这里被赋予了鲜活的历史背景和学术定位。比如,书中对某一批次儒学著作的版式特点和用纸考究,让我联想到同期江南地区的一些做法,从中可以窥见不同地域间在文化生产上的异同与联系。坦率地说,这类专业性极强的著作,如果叙事稍有不慎,很容易沦为枯燥的目录汇编。然而,作者成功地将版本考证融入到历史叙事之中,使得每一块砖石的发现都服务于理解清代山东学术生态的整体构建。对于任何一位从事明清史或版本学的研究者而言,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其参考价值之高,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
评分第四段评价: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深入地方文化腹地的探险。它成功地将“学术史”这个宏大的概念,分解成了无数个可触摸、可感知的“刻印事件”。我最近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清代士人对古典文学的再阐释上,而这本书中关于地方性诗文总集或地方志中对学术人物的评价和收录方式,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侧面证据。尤其是对某些被主流史家忽视的边缘性学者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的史识与格局。这种对“地方性”的珍视,使得全书的论述不再是单向度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网络结构。它迫使读者跳出原有的知识框架,去思考在信息流通相对不便的古代社会,地域间的学术互动是多么依赖于这种实体性的刻本交换。对我来说,它是一部关于“信息网络构建史”的生动案例,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知识权力分配的理解。
评分不错
评分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
评分为朋友代买的,填几个字赚京豆。为朋友代买的,填几个字赚京豆。为朋友代买的,填几个字赚京豆。为朋友代买的,填几个字赚京豆。为朋友代买的,填几个字赚京豆。为朋友代买的,填几个字赚京豆。为朋友代买的,填几个字赚京豆。
评分搞个活动就让我买一堆书,我是真愿意捧这个场,现在搞个活动还要强卷,搞些噱头,完全不如以前实在了。
评分有价值的好书,活动时买的。
评分参考书目,全集合本,配送快。
评分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满意
评分为朋友代买的,填几个字赚京豆。为朋友代买的,填几个字赚京豆。为朋友代买的,填几个字赚京豆。为朋友代买的,填几个字赚京豆。为朋友代买的,填几个字赚京豆。为朋友代买的,填几个字赚京豆。为朋友代买的,填几个字赚京豆。
评分有价值的好书,活动时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