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套装全4册,罗曼·罗兰1921年亲定4册本)

傅雷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套装全4册,罗曼·罗兰1921年亲定4册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罗曼·罗兰 著,傅雷 译
图书标签:
  • 傅雷
  • 罗曼·罗兰
  • 约翰·克利斯朵夫
  • 文学
  • 经典
  • 外国文学
  • 传记
  • 人文
  • 艺术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7723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15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4
字数:124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旦你意志消沉,就看《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在1921年四册定本的《序》中写道:“在此大难未已的混乱时代,但愿克利斯朵夫成为一个坚强而忠实的朋友,使大家心中都有一股生与爱的欢乐,使大家能不顾一切地去生活,去爱!”

  傅雷在《译者献辞》中写道:“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吧!”


  ◆罗曼·罗兰1921年亲定四册本,相当于交响乐的四个乐章

  《约翰· 克利斯朵夫》1904年开始陆续在巴黎《半月刊》上发表,以后又出十卷本的单行本,又合成三册本与五册本的两种版本。1921年罗曼·罗兰“以艺术的、内在的因素为先后,以气氛与调性来做结合作品的原则”,将整个作品改分为四册,相当于交响乐的四个乐章。

  此四册本的版本,作者称之为定本(édition définitive)。

  第1册 克利斯朵夫少年时代的生活(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他的感官与感情的觉醒。

  第2册(反抗,节场)所写的,是克利斯朵夫的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

  第3册(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和上一册的热情与憎恨成为对比,是一片温和恬静的气氛,咏叹友谊与纯洁的爱情的悲歌。

  第4册(燃烧的荆棘,复旦)写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难关,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毁了,但结果仍趋于清明高远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罗曼·罗兰写了20年,傅雷译了2遍改了6次耗费十几年

  罗曼·罗兰一生中有二十余年都在酝酿《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第1个念头产生于1890年春天在罗马的时候,1903年正式开始动笔写第1卷《黎明》,直到1912年才刊行zui后一卷《新生》。

  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zui早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7年第1册刊印,后三册直到1941才年陆续出齐。此后译者认为初译“风格未尽浑成”,很不满意,因而决定重译全书。这次重译,几经修改,于1952年由平明出版社刊印第1册,至1953年四册出齐。


  ◆傅雷翻译基本法门:

  1.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2.译文力求达到“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3.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4.力倡在翻译之前“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忠实于原作。


内容简介

  《约翰·克利斯朵夫》共分十卷,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充满庸俗、倾轧的社会里的奋斗历程。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趋于清明高远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全书最初于巴黎《半月刊》上发表,以后又出了十卷本的单行本,又合成三册本与五册本的两种版本。1921年罗曼·罗兰以艺术的、内在的因素为先后,以气氛与调性来做结合作品的原则,将整个作品改分为四册,相当于交响乐的四个乐章。此四册本的版本,作者称之为定本(édition définitive)。

  傅雷翻译所用的底本即是四册定本。初译本于193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译者认为初译“风格未尽浑成”,决定重译全书。重译本于1952年由平明出版社出版。本书即以此重译本为底本,依据此后各年代版本精校而成。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欧洲的良心”。出生于法国中部克拉姆西小镇。在获得罗马法国文学院艺术博士学位后,他回到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授音乐史,同时开始文艺创作。

  罗曼·罗兰早期的创作以剧本为主,但因题材广泛涉及政治而无法发表,他也因此而离婚。从1903年开始,罗曼?罗兰连续创作了英雄三部曲:《贝多芬传》(1903年)、《弥盖朗琪罗传》(1906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合称《名人传》;从1890年开始,罗曼?罗兰穷二十年之功,创作了被誉为“20世纪zui伟大的小说”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13年,他获得法兰西学院zui高文学奖;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上海人。法语翻译界泰斗、文艺评论家。

  傅雷于1928年到法国巴黎大学留学,除主修文艺理论外,常到博物馆、艺术馆揣摩艺术大师们的不朽名作。1929年夏,完成第一篇译作《圣扬乔而夫的传说》。1931年回国任职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1933年9月母亲病故,他辞去教职,专心翻译。自此日积月累,译作等身,成为一代法语翻译巨擘。1966年9月,由于受到诬陷和迫害,傅雷与夫人自杀离世。

  傅雷一生译著宏富,他的译文被誉为“傅雷体华文语言”。他500多万字的译作均为精品,把中文翻译法语作品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他倾力译介巴尔扎克的作品,为后人誉为“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所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至今仍是公认的推荐译本。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从开始学翻译,就特别崇拜傅译。

  ——钱锺书

  傅雷从不自满——对工作认真,对自己就感到不满。他从没有自以为达到了他所要求的翻译标准。他曾自苦译笔呆滞,问我们怎样使译文生动活泼。他说熟读了老舍的小说,还是未能解决问题。我们以为熟读一家还不够,建议再多读几家。傅雷怅然,叹恨没许多时间看书。有人爱说他狂傲,他们实在是没见到他虚心的一面。

  ——杨绛

  一旦我意志消沉的时候就会看,可以说是我的励志书。

  ——严歌苓

  傅译的罗曼·罗兰作品当中,我zui喜欢的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在此书中融进了自己的朝气与生命激情,自己的顽强与精神力量。《约翰·克里斯朵夫》前后翻译了6次,是zui值得推敲的书。傅先生的成功在于传神,他曾说的“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理想的译文仿佛原作者的中文写作”,“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等都对我影响很大。

  ——罗新璋

  他的译笔不仅流利畅达,并且带着火一样的热情,能够深深地打动中国的读者。

  ——黄苗子

  傅雷的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的,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

  ——楼适夷

  大学时候我特别苦闷,刚刚从农村来到城市,始终处于一种“无处可寻”的情绪中。大二的寒假,我没回老家,在宿舍里读完了罗曼·罗兰写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翻译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心灵《圣经》一样,它把我从一个灰暗的时期带出来。在大学期间,zui好能找到一本能够影响你心灵,或者能够促进你理性成长的书,这是非常幸运的事。”

  ——熊培云

  年轻的时候,他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书中这段话深深地震慑了他的心灵:“人从出生到他变成成年的时候,被灌满了各种谎言,到了成年的第1件事是呕吐,把这些谎言吐出来,自己思考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

  ——秦晓(招商集团原董事长)

  有一位教历史的陆老师,特别爱买书。有一天我去他家,他给我拿出来一套书,说你必须读这书。那是四卷本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第1次见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厚的书!我一翻开这套书就再也放不下去了,心咚咚咚地跳个不停。那是上高中以后真正废寝忘食连续读完的一部书。傅雷的译笔把罗曼·罗兰的诗性、富于哲学蕴味的描述、生命般搏动的语言节奏传达得恰如其分。

  ——王强(新东方创始人)

目录

约翰·克利斯朵夫

第1册

译者献辞(傅雷)

原序(罗曼·罗兰)

卷一 黎明

卷二 清晨

卷三 少年

第2册

译者弁言(傅雷)

卷四 反抗

卷五 节场

第3册

卷六 安多纳德

卷七 户内

卷八 女朋友们

第4册

卷九 燃烧的荆棘

卷十 复旦

精彩书摘

  《傅雷译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4册,罗曼·罗兰1921年亲定4册本)》: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雨水整天的打在窗上。
  一层水雾沿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黄的天色黑下来了。室内有股闷热之气。
  初生的婴儿在摇篮里扭动。老人进来虽然把木靴脱在门外,走路的时候地板还是格格的响:孩子哼啊唁地哭了。母亲从床上探出身子抚慰他;祖父摸索着点起灯来,免得孩子在黑夜里害怕。灯光照出老约翰-米希尔红红的脸,粗硬的白须,忧郁易怒的表情,炯炯有神的眼睛。他走近摇篮,外套发出股潮气,脚下拖着双大蓝布鞋。鲁意莎做着手势叫他不要走近。
  他的淡黄头发差不多像白的;绵羊般和善的脸都打皱了,颇有些雀斑;没有血色的厚嘴唇不大容易合拢,笑起来非常胆怯;眼睛很蓝,迷迷惘惘的,眼珠只有极小的一点,可是挺温柔;——他不胜怜爱的瞅着孩子。
  孩子醒过来,哭了。惊慌的眼睛在那儿乱转。多可怕啊!无边的黑暗,剧烈的灯光,混沌初凿的头脑里的幻觉,包围着他的那个闷人的、蠕动不已的黑夜,还有那深不可测的阴影中,好似耀眼的光线一般透出来的尖锐的刺激,痛苦,和幽灵,——使他莫名其妙的那些巨大的脸正对着他,眼睛瞪着他,直透到他心里去……他没有气力叫喊,吓得不能动弹,睁着眼睛,张着嘴,只在喉咙里喘气。带点虚肿的大胖脸扭做一堆,变成可笑而又可怜的怪样子;脸上与手上的皮肤是棕色的,暗红的,还有些黄黄的斑点。
  “天哪!他多丑!”老人语气很肯定地说。
  他把灯放在了桌上。
  鲁意莎噘着嘴,好似挨了骂的小姑娘,约翰·米希尔觑着他笑道:“你总不成要我说他好看吧?说了你也不会信。得了吧,这又不是你的错,小娃娃都是这样的。”孩子迷迷糊糊的,对着灯光和老人的目光愣住了,这时才醒过来,哭了。或许他觉得母亲眼中有些抚慰的意味,鼓励他诉苦。他把手臂伸过去,对老人说道:“递给我吧。”老人照例先发一套议论:“孩子哭就不该迁就,得让他叫去。”可是他仍旧走过来,抱起婴儿,嘀咕着:“从来没见过这么难看的。”鲁意莎双手滚热,接过孩子搂在怀里。他瞅着他,又惭愧又欢喜的笑了笑:“哦,我的小乖乖,你多难看,多难看,我多疼你!”约翰·米希尔回到壁炉前面,沉着脸拨了拨火;可是郁闷的脸上透着点笑意:“好媳妇,得了吧,别难过了,他还会变呢。反正丑也没关系。我们只希望他一件事,就是做个好人。”婴儿与温暖的母体接触之下,立刻安静了,只忙着唧唧咂咂的吃奶。约翰·米希尔在椅上微微一仰,又夸大其词的说了一遍:“做个正人君子才是最美的事。”他停了一会,想着要不要把这意思再申说一番;但他再也找不到话,于是静默了半晌,又很生气地问:“怎么你丈夫还不回来?”“我想他在戏院里吧,”鲁意莎怯生生的回答,“他要参加预奏会。”“戏院的门都关了,我才走过。他又扯谎了。”“噢,别老是埋怨他!也许我听错了。他大概在学生家里上课吧。”“那也该回来啦。”老人不高兴地说。
  他踌躇了一会,很不好意思的放低了声音:“是不是他又?……”“噢,没有,父亲,他没有。”鲁意莎抢着回答。
  老人瞅着他,他把眼睛躲开了。
  “哼,你骗我。”他悄悄地哭了。
  “哎唷,天哪!”老人一边嚷一边往壁炉上踢了一脚。拨火棒大声掉在地下,把母子俩都吓了一跳。
  “父亲,得了吧,”鲁意莎说,“他要哭了。”婴儿愣了一愣,不知道还是哭好还是照常吃奶好;可是不能又哭又吃奶,他也就吃奶了。
  约翰·米希尔沉着嗓子,气冲冲的接着说:“我犯了什么天条,生下这个酒鬼的儿子?我这一辈子省吃俭用的,真是够受了!……可是你,你,你难道不能阻止他么?该死!这是你的本分啊。要是你能把他留在家里的话!……”鲁意莎哭得更厉害了。
  “别埋怨我了,我已经这么伤心!我已经尽了我的力了。你真不知道我独自个儿在家的时候多害怕!好像老听见他上楼的脚声。我等着他开门,心里想着:天哪!不知他又是什么模样了?……想到这个我就难过死了。”他抽抽噎噎的在那儿哆嗦。老人看着慌了,走过来把抖散的被单给撩在他抽搐不已的肩膀上,用他的大手摸着他的头:“得啦,得啦,别怕,有我在这儿呢。”为了孩子,他静下来勉强笑着:“我不该跟您说那个话的。”老人望着他,摇了摇头:“可怜的小媳妇,是我难为了你。”“那只能怪我。他不该娶我的。他一定在那里后悔呢。”“后悔什么?”“您明白得很。当初您自己也因为我嫁了他很生气。”“别多说啦,那也是事实。当时我的确有点伤心。像他这样一个男子——我这么说可不是怪你,——很有教养,又是优秀的音乐家,真正的艺术家,很可以攀一门体面的亲事,用不着追求像你这样一无所有的人,既不门当户对,也不是音乐界中的人。姓克拉夫脱的一百多年来就没娶过一个不懂音乐的媳妇!——可是你很知道我并没恨你;赶到认识了你,我就喜欢你。而且事情一经决定,也不用再翻什么旧账,只要老老实实地尽自己的本分就完了。”
  ……

前言/序言


《约翰·克利斯朵夫》:一部关于生命、艺术与民族精神的史诗 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文坛,若要论及哪部作品能以其宏大叙事、深刻思想与燃烧的热情,撼动人心、引发共鸣,那么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鸿篇巨制,以其精雕细琢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天才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罗兰——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欧洲社会变迁的洪流,以及人类在追求真理、艺术与民族认同过程中的挣扎与升华。 《约翰·克利斯朵夫》并非仅仅是一部音乐家的传记,它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将文学、音乐、哲学、历史、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宏伟而复杂的世界。故事的主人公约翰,是一个出生在德国小镇的音乐天才,他身上同时流淌着德国的严谨、坚韧与浪漫,以及法国的自由、激情与人文关怀。他的生命轨迹,就是一部不断探索、反叛、成长、直至最终走向成熟与超越的史诗。 第一卷:“启蒙”——天才的萌芽与初试啼声 故事的开端,将读者带回到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约翰的童年,伴随着音乐的启蒙。他的祖父是一个沉溺于酒乡的粗俗音乐家,而他的父亲则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却怀才不遇的乐师。在这种环境中,约翰的天赋如同一颗被埋藏的种子,在压抑与偶然中逐渐发芽。他有着超乎常人的音乐感知力,能从生活中捕捉到最细微的声响,并将其转化为内心的旋律。然而,童年并非全然美好,他敏锐的心灵,也早早感受到了小镇生活的庸俗、人性的虚伪以及父权压制的沉重。 早期的约翰,是一个充满野性与反叛精神的孩子。他对一切虚伪的礼仪、僵化的教条都深恶痛绝。他的音乐创作,也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充满了不羁的才华。然而,天赋并非一帆风顺。一次醉酒后的公开演出事故,让年少的约翰承受了巨大的打击,也让他开始审视自己的艺术道路,以及艺术与现实的冲突。这第一次的跌倒,是他生命中的一次重要“启蒙”,预示着他未来道路上的坎坷与挑战。 第二卷:“初期创作”——巴黎的熔炉与心灵的洗礼 为了寻求更广阔的艺术天地,也为了逃离德国的压抑,约翰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巴黎的旅程。巴黎,这座充满艺术气息与自由精神的都市,成为了约翰艺术与人生的重要熔炉。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他沉醉于巴黎的艺术氛围,与艺术家、知识分子交往,汲取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养分。 在巴黎,约翰遇到了他生命中重要的女性——奥莉维亚。他们之间炽热而纯粹的爱情,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也让他体验到了人生的另一重滋味。然而,爱情的激情与现实的琐碎,理想与物质的冲突,让这段感情也充满了痛苦与无奈。同时,约翰在巴黎的艺术探索也并非一帆风顺。他试图用音乐表达他对生命、对民族、对人类的思考,但他的作品常常不被理解,甚至受到排斥。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倍感孤独与迷茫。 在巴黎的经历,是约翰心灵的一次深刻洗礼。他开始反思艺术的本质,反思民族的意义,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他对德国的民族主义情感,与他对法国自由精神的向往,在他心中形成了复杂的纠葛。他既爱着自己的祖国,又无法容忍其狭隘与保守;他欣赏着法国的开放与创造,却也看到了其浮华与功利。这种内在的矛盾,构成了他艺术创作的强大张力。 第三卷:“反抗”——战争的阴影与灵魂的淬炼 随着时代的变化,欧洲的政治气氛日益紧张。民族主义的狂潮逐渐席卷而来,战争的阴影笼罩在人们的心头。约翰,这位敏感而富有良知的艺术家,对此深感忧虑。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作为一个德国人,却无法认同自己国家的侵略行为。他被卷入了国籍的尴尬境地,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 战争的残酷,彻底颠覆了约翰对人性的认知。他目睹了死亡、仇恨与疯狂,感受到了时代的悲剧。他试图通过艺术来疗愈创伤,来呼唤和平,但他的声音在战争的喧嚣中显得微弱。在此期间,约翰经历了爱情的破灭,亲人的离世,以及来自社会各方的误解与攻击。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绝望之中,但他从未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 “反抗”不仅仅是指约翰对战争的抗议,更是他对一切扼杀生命、压抑人性的力量的反抗。他用音乐、用文字、用他的生命,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这一时期的约翰,经历了灵魂的淬炼,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成熟。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沉浸在个人情感中的艺术家,而是一个具有时代担当的先知。 第四卷:“聚合”——艺术的升华与生命的圆融 历经战火的洗礼与心灵的重塑,约翰的精神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开始超越民族的界限,以博大的胸怀拥抱全人类。他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应当是跨越国界、沟通心灵的力量。他开始探索音乐的普世价值,试图用音乐来表达对生命、对爱、对和平的永恒赞颂。 在作品的最后部分,约翰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的音乐,不再仅仅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洞察与真诚呼唤。他创作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宏大交响乐,这些乐章充满了力量与希望,既有对过往苦难的回响,更有对未来美好未来的憧憬。 “聚合”意味着约翰在经历了种种分裂与冲突后,找到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他融合了德国的坚毅与法国的浪漫,融合了理智与情感,融合了艺术与生活。他不再是孤独的反抗者,而是成为连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心灵的桥梁。他的生命,如同一首宏伟的交响曲,在经历了高潮与低谷后,最终走向了辉煌的尾声。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意义与价值 《约翰·克利斯朵夫》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至今仍被奉为文学经典,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普遍困境与追求。罗曼·罗兰以其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艺术家如何在一个充满矛盾与动荡的世界中,寻找自我、实现价值。 个体与时代的关系: 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的紧密联系。约翰的个人经历,无不折射出当时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他既是时代的产儿,也是时代的反叛者。 艺术的使命与价值: 约翰的一生,是对艺术使命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他相信艺术能够净化灵魂,能够启迪民智,能够连接人类。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也未曾放弃艺术的信仰。 民族精神与人类关怀: 作品在探讨德国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呼唤着超越民族的普世价值。罗兰本人对法德两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深刻反思,使得《约翰·克利斯朵夫》成为一部呼唤和平与理解的杰作。 生命的探索与成长: 约翰的成长历程,是一部关于生命不断求索、不断超越的史诗。他经历了爱恨情仇,经历了成功与失败,最终达到了精神的成熟与圆融。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巨著。它不仅能够带我们领略一位音乐天才的传奇人生,更能够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艺术的价值,以及作为一个人,在复杂的世界中应有的态度与担当。傅雷先生的译笔,更是为这部伟大的作品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将罗兰原著的精髓与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中文读者面前。这套以罗曼·罗兰1921年亲定四册本为蓝本的译本,更显其珍贵与权威,是读者深入理解这部不朽名著的绝佳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这套精装的四册本,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便让人心生敬意,这无疑是献给经典的一份厚礼。我尤其欣赏罗曼·罗兰对时代背景的铺陈。约翰·克利斯朵夫成长的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碰撞的十字路口。小说并非孤立地展现一个天才的私生活,而是巧妙地将他置于德法冲突、社会思潮涌动的大背景下。每当他遭受挫折或迎来顿悟时,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那股时代的大潮在背后推涌或阻碍着他。读到他流亡瑞士,与各种流派的知识分子辩论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些沙龙之中,感受着理性与感性的激烈交锋。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远超一般的传记文学,它成为了观察一个世纪风云变幻的绝佳切片。

评分

这套书的结构之宏大,结构之精密,读完后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重读,去发掘那些初读时可能忽略的细节。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人的成长,更像是作者对“理想人格”的一种构建与探讨。从早期的叛逆与自我中心,到中期的社会责任感的觉醒,再到最后对“超人”境界的初步理解,约翰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痛苦的抉择。特别是他后期与格雷夫人之间的精神交流,那种超越肉体的情感升华,处理得极为高妙,既保留了强烈的激情,又上升到了精神共鸣的高度。全书的收束,虽然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但那种“将生命融入更宏大的整体”的理念,却给人一种深远而宁静的力量感,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久久无法从那种史诗般的氛围中抽离出来。

评分

老实说,初接触《约翰·克利斯朵夫》时,我有些被其体量吓到,但一旦进入状态,便发现自己完全被其内在的节奏所掌控了。这套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内在的矛盾与张力。主人公的性格是如此复杂,他既有德国人的严谨和对技艺的近乎偏执的追求,又流淌着法国人浪漫、热烈的情感血液。这种“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特质,导致了他永无止境的痛苦和探索。他时常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对庸俗的社会不屑一顾,对虚假的同情嗤之以鼻。每一次的失败,都像是为他下一次的飞跃积蓄能量。这种真实到近乎残酷的描摹,远比那些脸谱化的“英雄传记”更具感染力。我敬佩作者敢于展现一个不完美、充满挣扎的“巨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颂歌。

评分

阅读傅雷先生翻译的这四卷本,就像是进行一场缓慢而深入的哲学沉思。我不是一个音乐专业人士,但通过文字,我能体会到那种超越语言的、纯粹的艺术追求。罗曼·罗兰对“真诚”的执着,贯穿了约翰一生的所有选择——对待爱情、对待友谊、对待政治立场,乃至对待他自己的音乐创作。他拒绝成为任何流派的傀儡,拒绝被既得利益收买,宁愿在孤独中忍受饥饿,也要捍卫内心的声音。这种对艺术纯粹性的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在当下这个充斥着快速消费和标签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每一次读到约翰在困境中拒绝妥协的那一刻,都让我对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小小的“将就”产生强烈的反思。

评分

这套《约翰·克利斯朵夫》初读之下,我立刻被它宏大的叙事结构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所震撼。罗曼·罗兰这位巨匠,着实拥有洞察人性的非凡能力。每一卷书都像是一部独立却又紧密相连的交响乐章,从主人公少年时代那股不驯的激情,到他如何在欧洲文化的洪流中挣扎、探索,直至最终找到自我和艺术的真谛,整个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傅雷先生的译笔,更是功不可没。那份对原文精神的精准把握,以及那种沉郁而富有力量的中文表达,使得这位法兰西音乐天才的生命轨迹,如同昨日发生在我眼前一般真实可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艺术、自由与责任的哲思,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场精神上的朝圣之旅。对于任何一个对艺术史、对人性深度探索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四册书提供的精神食粮是无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的成长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人”的宣言。

评分

与巨人相会

评分

收到宝贝,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自觉七经八脉为之一畅,我在京东打滚这么多年,所谓阅人无数,收到宝贝我只想说,老板,你实在是太好了。 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了。本人对卖家之仰慕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海枯石烂,天崩地裂,永不变心。 收到货后,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静。自古英雄出少年,卖家年纪轻轻,就有经天纬

评分

罗曼罗兰的著傅雷译。经典的书,可看可收藏。书中自有黄金屋!

评分

真的不错,质量超好啊,下次还买

评分

原以为是厚厚的四本。结果是薄薄的四本。塑封不错。平装非硬壳。

评分

四册书,特别好,会细细品读的,傅雷翻译的书必看。

评分

真的是物超所值,书本本就无价。这本书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买书找京东就对了,快递五星好评,当天的当天的晚上就到了是真的快。这些书都是经典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图书,能堆书的地方已经堆满了。

评分

印制的挺好的,拿着手感也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