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流行病学

营养流行病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全军 著
图书标签:
  • 营养学
  • 流行病学
  • 公共卫生
  • 疾病预防
  • 健康促进
  • 营养评估
  • 膳食
  • 慢性病
  • 健康调查
  • 风险因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09901
版次:01
商品编码:121270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页数:264
字数:3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营养流行病学》系统地介绍了现代营养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在慢性疾病病因和预防措施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营养流行病学》共分九部分:绪论,第一章营养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常规膳食暴露的评价方法,第三章人体测量,第四章反映膳食摄入量的生化指标,第五章身体活动测量与评价,第六章资料整理与分析,第七章循证营养学,第八章营养政策。《营养流行病学》详细介绍了营养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方法、膳食摄入量调查、反映膳食摄入的生化指标测量、身体测量和人体成分构成测量的方法,对膳食与疾病关系研究数据的分析、表达及诠释的原理和方法做了全面、深入和系统地讨论。

目录

目录
绪论1
一、营养流行病学发展历史1
二、营养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目的及应用2
三、营养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3
四、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展望4
第一章营养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7
第一节横断面研究7
一、概述8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10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15
四、优点及局限性19
第二节生态学研究20
一、概述20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22
三、优点及局限性24
第三节病例对照研究25
一、概述26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28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32
四、优缺点38
第四节队列研究38
一、概述39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41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44
四、优缺点49
第五节实验流行病学研究50
一、概述50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56
三、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59
四、优缺点61
第二章常规膳食暴露的评价方法64
第一节24小时膳食回顾法64
一、资料收集64
二、食物摄入数据的分析66
三、优缺点68
第二节膳食记录法68
一、资料收集68
二、优缺点70
第三节食物频率法70
一、食物频率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填写71
二、营养素摄入量的计算75
三、食物频率问卷的重现性和有效性分析76
四、优缺点78
第四节远期膳食的回忆78
一、资料收集78
二、远期膳食数据应用与注意事项80
第五节其他膳食评价方法和新技术81
一、单个食物的化学分析法81
二、双份饭法81
三、总膳食研究82
四、称重法83
五、记账法84
六、膳食调查的信息化与电子化84
第三章人体测量88
第一节身高和体重88
一、身高88
二、体重89
三、身高和体重的联合应用90
第二节脂肪质和瘦体组织93
一、脂肪质93
二、瘦体组织96
第三节体成分的测量97
一、水下称重法98
二、皮褶厚度法99
三、生物电阻抗法(BIA)100
四、双能量X射线吸收比色法(DEXA)101
五、几个测量指标的比较102
第四章反映膳食摄入量的生化指标106
第一节概述106
一、生化指标与膳食营养素摄入106
二、生化指标的特征108
三、生化指标的分析类型111
第二节样本的采集与分析113
一、样本采集与质量控制113
二、样本分析115
三、生化指标的应用117
第三节脂类的测定及意义118
一、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118
二、特异生化指标及生理学意义119
三、常用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121
第四节维生素的测定及意义122
一、维生素A122
二、B族维生素125
三、维生素C128
四、维生素D130
五、维生素E131
第五节矿物质的测定及意义132
一、硒132
二、铁134
三、锌135
四、钙135
五、钠136
六、钾137
第六节蛋白质的测定及意义138
一、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及代谢138
二、特异生化指标及生理意义138
第五章身体活动测量与评价141
第一节身体活动及相关定义141
一、身体活动定义141
二、身体活动分类141
三、身体活动量的衡量143
四、身体活动推荐150
五、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152
第二节身体活动测量方法154
一、能量消耗测量155
二、身体活动行为测量158
三、身体活动测量选择162
第三节身体活动问卷的信度与效度164
一、信度164
二、效度166
第六章资料整理与分析170
第一节数据整理170
一、数据清理170
二、食物营养数据与健康的相关性171
三、膳食数据的统计描述174
第二节统计分析方法178
一、基本概念178
二、单因素分析方法179
三、多因素分析方法182
第三节变异、误差及其控制191
一、误差的类型191
二、标准差的校正193
三、流行病学中关联性测量误差的校正194
四、相关系数的校正195
五、回归系数的校正196
六、比值比的校正196
七、有混杂变量时测量误差的校正200
第四节总能量摄入的校正201
一、能量利用的生理学决定因素201
二、个体间总能量摄入变异的决定因素202
三、能量摄入和特殊营养素摄入的相关性203
四、能量摄入量调整及调整的方法204
五、利用能量密度分析膳食和疾病之间的关系205
六、能量调整和测量误差206
七、能量调整的注意事项209
八、食物频率问卷资料中能量的计算211
第五节膳食模式分析211
一、确定膳食模式的方法212
二、膳食模式在营养流行病学中的应用214
第七章循证营养学218
第一节循证营养学概述218
一、循证营养学的产生和发展218
二、循证营养学的应用220
第二节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221
一、基本概念221
二、步骤与方法222
三、偏倚及检测方法228
第八章营养政策232
第一节概述232
一、营养政策的定义232
二、营养政策的作用232
三、国内外营养政策现状和发展233
第二节营养政策信息收集235
一、营养政策信息的种类和来源235
二、营养政策信息的收集方法239
三、各类信息的特点和局限性240
第三节营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41
一、营养信息的分析、提炼241
二、营养政策制定244
三、营养政策实施247
第四节营养政策效果的评价250
一、营养政策评价的意义250
二、营养政策评价方法251
三、营养政策评价内容252
四、营养政策评价报告与建议254

精彩书摘

绪论
  学习要求
  1. 了解营养流行病学发展历史。
  2. 掌握营养流行病学的定义和应用。
  3. 熟悉营养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一、营养流行病学发展历史
  营养流行病学(nutritional epidemiology)起源于人们对膳食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认识。早在200年前,研究者们就曾应用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确认了几种营养素。在18世纪中叶(1753年),《论坏血病》的作者詹姆斯 林德(James Lind)进行了首次临床试验,与控制试验组数据比较分析,发现柠檬和橘子治疗坏血病效果最快、最好,他指出远航的水手是因为缺乏新鲜蔬菜水果而患坏血病,并提出可用鲜柠檬汁来治疗和预防这种疾病,他的研究发现影响了预防医学和营养学在战士和水手中的发展,而且也为后人最终发现维生素C缺乏是导致坏血病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后期有人发现吃精白米的水手脚气病(beriberi)盛行,Takaki通过添加奶及蔬菜有效地控制了脚气病。数十年以后,人们发现硫胺素(thiamine)缺乏是引起脚气病的根本原因。同样地,Goldberger于1964年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确认糙皮病(pellagra)是一种营养缺乏病,主要发生在美国南部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
  营养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随着西方文明带来的重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而扩大,最近,心脏病和癌症、骨质疏松症、白内障、中风、糖尿病、痴呆、帕金森氏病和先天畸形已经成为营养流行病学主要的研究领域。其中,大型队列研究是研究这些疾病最好的方法。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著名的大型队列研究有美国的护士健康研究(nursing? health? study,NHS)和弗明翰心脏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荷兰的鹿特丹研究(Rotterdam study)、丹麦哥本哈根市心脏研究(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等。
  NHS是目前最大规模和持续时间最长的关于女性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之一。NHS的研究经费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波士顿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的研究者们共同发起。此项研究始于1976年,在1989年进行了扩大的2期研究,2010年开始了3期研究。NHS自开始以来,已经在国际各类知名医学杂志上陆续发表了千余篇文章,多数是关于生活和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欧洲营养与肿瘤前瞻性调查(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EPIC)是一个经典的分散式大型队列,是多中心前瞻性使用信息化数据库和生物样本调查营养等生活方式同心血管病、癌症发病的关系,通过死因登记和主动随访等对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并收集相关资料。
  Adolph等人1913年发表的山东膳食调查是我国最早的膳食调查,从1937年日寇入侵后,学校以及研究所内迁,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营养工作仍在进行,主要研究在食物缺乏情况下如何维持基本营养以保持健康,开展了营养缺乏病如核黄素缺乏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儿童营养补充的实践观察等。吴宪、侯祥川等对维生素A、D缺乏与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系列研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学者通过对不同地区人群硒营养状况和发病率的比较以及人群干预试验证明硒缺乏是我国克山病的发病原因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营养调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室组织完成,共调查了27个省、市、自治区约180个调查点,调查18万人,体检9万人,生化检验2万多人。调查中发现湖南脚气病、山东营养不良水肿、新疆癞皮病发病率较高,经及时有效的防治,解决了这些营养缺乏问题。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和各军区、海空军军事医学研究所等对部队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于1957、1965、1974年相继制定了陆、空和海军的营养需要量标准。
  《中国的膳食、生活方式和死亡率:六十五个县的调查研究》一书,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陈君石院士团队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20年精诚合作的巅峰之作,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关于膳食、生活方式与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此外,为了更好地研究营养与慢性病的关系,我国也已建成了若干大型队列,例如规模为50万样本量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规模为20万例的泰州人群健康跟踪调查,规模为18万例的中国高血压随访调查队列、规模为7.5万例的上海女子队列等队列。随着大型研究队列的建立将逐渐揭示营养、生活方式与慢性病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的关系。
二、营养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目的及应用
(一)定义
  是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膳食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监测人群营养状态,制定和评估人群健康的膳食模式,研究健康和疾病状态下膳食因素与体力活动的关系及协同作用的科学,是营养学与流行病学的交叉学科。
  从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提出膳食建议,阐述特定的膳食摄入模式的分布和决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通过用经典的试验方法来验证一些特定的假设,以确定造成某种健康或者疾病现象的因素。
(二)研究目的
  营养流行病学主要用于研究人群营养状况评价、研究与营养有关疾病的分布、确定与营养有关疾病的病因、研究营养在慢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营养与疾病的关系、制定膳食指南和人群营养的干预措施,并对干预措施进行效果评价等。
  (1)监测食物消费、营养素摄入量和人群营养状态。
  (2)预防疾病和改善人群健康状况。
  (3)寻找新的证据以支持或反驳现有的假说,进一步证实膳食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4)确定膳食因素在人类与营养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慢性病中的重要作用。在一般因果关系建立之后,将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转变成面向大众的膳食建议来维护健康、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和预防营养不良。
(三)应用
  1. 了解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 采用营养流行病学方法定期对不同人群进行全国性或地区性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可了解某人群营养与健康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 制定膳食指南 目前很多国家提出自己的膳食指南,其中多项建议都是建立在营养流行病学的基础之上,如在我国膳食指南中“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是根据大量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富含蔬菜、水果和薯类的膳食对于维持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3. 研究营养在慢性病中的作用 膳食因素在慢性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营养流行病学方法可以研究某一特定人群慢性病的膳食危险因素,通过干预来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营养流行病学在慢性病防治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4. 研究与营养相关疾病的病因与分布 通过研究营养相关疾病分布有关的膳食因素,如居民的饮食特点、饮食习惯、特殊嗜好、膳食组成等,为与营养相关疾病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三、营养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在膳食与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往往采取以下一些研究方法。
(一)相关性研究
  相关性研究或生态学研究是膳食与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即比较不同人群的疾病发生率及这些人群消费某种食物的情况。食物消费信息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食物产量及进口食物量减去出口、动物饲料用量及其他非人类所消耗的量,基于上述信息得到许多显著性相关。相关性研究在营养流行病学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二)特殊暴露群组研究
  某些具有特殊膳食习惯的人群为研究膳食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这些人群通常具有宗教信仰及种族方面的特征。然而,特殊暴露人群的研究结果与生态学研究一样,受许多因素的制约。许多膳食及非膳食因素很可能会使这些特殊人群与对照人群有所区别。例如,很难区别素食者结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低的原因是酒精摄入量较低或蔬菜摄入量较高。但是,当得到阴性结果时,这种研究所提供的结论相当有价值。例如,发现美国素食者乳腺癌死亡率与一般美国人没有显著不同,为动物脂肪或肉摄入量不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三)移民研究
  移民研究在排除生态学研究中观察到的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相关性的可能性方面尤为有用。对于大多数癌症,具有原居住地区癌症发病特征的人群移居到一个新地区以后,其癌症发病率就逐渐具有新地区的特征。因此,遗传因素不是造成在这些国家中不同地区或不同人群癌症发病率有很大不同的主要原因。移民研究也可用于了解潜伏期或相对暴露时间。
  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人群中某种疾病发病率的明显变化为非遗传因素在该种病的病因学上起着重要作用提供了依据。例如,美国冠心病发病率在本世纪的前50年中迅速上升,随后呈下降趋势,这些变化清楚地表明,尽管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影响,但环境因素( 包括膳食)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
(四)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
  相关研究的许多缺点可以在病例-对照(case-control)或队列(cohort)研究中得到解决。病例-对照研究是比较患者及对照者在发病前的膳食等各种因素的差异;队列研究是在收集一组正常人群的膳食信息后进行跟踪,并按膳食进行分组,观察该人群的发病情况。在这两种研究中,其他因素的混杂作用可以在研究设计或资料分析阶段得到控制。进一步讲,可以收集到患病个体的饮食信息,而不是使用整个人群的平均数。一般病例-对照研究较队列研究提供的信息更迅速,因为其无需跟踪,并且调查对象的数量相对较少。然而,由于存在方法学上的偏差,从膳食因素与疾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很难得到一致的结果。这种偏差不是由膳食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有几方面的原因。由于大多数人的膳食变化限于一定范围内,并且测量摄入量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前瞻性的队列研究可以避免病例-对照研究在方法学上的偏差,由于所收集的膳食信息是在疾病诊断之前,因而对膳食的回顾不受疾病的影响。除了很少受偏差影响外,前瞻性的队列研究还能对过去膳食进行重复评价,并可同时观察膳食对多种疾病的影响,包括总死亡率。
  前瞻性研究的主要制约因素是需要有数万名研究对象,尽管花费很高,但如采用调查对象自己填写问卷的做法,可使这种大人群的研究成为可能。但是,即使是很大的队列,也不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到足够的病例。因此,病例-对照研究在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干预研究
  对一种膳食与疾病关系假设的最严格的验证是随机化干预试验,最理想的是通常所称的双盲试验。随机化试验的最根本优点是那些潜在的混杂因素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中是随机分配的,因此,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那些非直接相关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此外,通过使用有效的干预措施,有时可在两组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别。干预研究对评价膳食中的微量成分(如微量元素或维生素)预防疾病的假说尤其可行,因为这些营养素可以制成药丸或胶囊形式,在对照组可采用同样形式的安慰剂。
  由于试验的周期往往很长,通常不能避免由于试验期的不足而导致两组之间没有差异。在延长试验时,如果试验组的膳食摄入真的产生了疾病发生率的变化,而对照组认为试验组的变化对健康有好处时,也会采用试验组的膳食行为。这样的趋势可能会混淆膳食变化的真正益处。
四、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展望
  膳食的复杂性对该学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膳食暴露因素异常复杂。几乎所有的个体都暴露于假设的致病因素,例如,人人都吃脂肪、膳食纤维和维生素A。因此,第一,暴露不是有或无的问题;第二,这些因素都是连续变量,且通常变化范围有限;第三,调查对象很少能按时间清楚地表述他们的膳食变化;第四,人们的膳食模式是多年形成的;第五,人们通常不了解他们所吃食物的成分。
  故营养流行病学研究的最大限制因素是缺少可靠的膳食评
《舌尖上的宇宙:从基因到餐桌的微观探秘》 你是否曾好奇,餐桌上的一粒米,一杯茶,一块肉,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身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又是否想过,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究竟是如何与食物结下不解之缘,又在现代文明的洪流中,我们的饮食习惯又承受着怎样的剧变?《舌尖上的宇宙》将带你踏上一场跨越时空、连接微观与宏观的饮食之旅,揭示食物背后隐藏的令人惊叹的科学奥秘。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食材的营养成分,而是深入探讨食物与我们身体之间复杂而精妙的互动机制。我们将从生命最基本单位——基因开始,追溯食物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我们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甚至情绪和行为。想象一下,你此刻摄入的某种化合物,正悄无声息地在你的DNA层面引发一场细微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可能关乎你未来的健康走向。 我们将深入探究“微观世界”的饮食真相。你知道吗?你的肠道微生物群落,那个比你自身细胞数量还要庞大的“第二基因组”,与食物有着怎样的“对话”?它们如何分解我们无法消化的膳食纤维,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又为何有些食物会扰乱它们的平衡,引发炎症和疾病?本书将为你解析肠道微生态的奇妙世界,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呵护这个与我们共生的“内部宇宙”。 从远古人类的茹毛饮血,到农耕文明的谷物主食,再到工业革命后的加工食品浪潮,《舌尖上的宇宙》将带你回顾人类饮食演变的宏大图景。我们将审视不同历史时期,环境、技术、社会文化如何塑造了我们的餐盘,以及这些变迁对人类健康产生的深远影响。你会惊讶地发现,我们今日所面临的许多健康挑战,或许可以从更久远的过去找到线索。 本书还致力于解析现代饮食中的“陷阱”与“机遇”。那些光鲜亮丽的加工食品,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成分,又如何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口味偏好和生理节律?我们将剥开食品工业的层层迷雾,学习如何辨别真伪,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本书也将聚焦那些被低估的“超级食物”,挖掘它们的独特价值,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日常饮食建议,帮助你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饮食模式。 《舌尖上的宇宙》的魅力还在于它将复杂的科学概念,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和严谨的论证,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无论你是对健康饮食充满热情,还是对生命科学感到好奇,亦或是仅仅想更了解自己每天“吃”的到底是什么,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 你将了解到,食物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燃料,更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是连接我们与自然、与历史、与自身最深层联系的桥梁。通过了解食物的“舌尖上的宇宙”,你将能够以更深刻的视角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做出更符合身体需求的决策,最终拥抱一个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 本书的内容涵盖但不限于: 基因与饮食的互动: 探讨多态性基因如何影响我们对特定营养素的吸收和代谢,以及“基因定制”饮食的可能性。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科学: 揭示益生菌、益生元在维持肠道健康和全身健康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们与肥胖、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关系。 进化与现代饮食的冲突: 分析人类身体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些食物(如高糖、高脂)的适应性,以及现代饮食模式如何与之产生不匹配,导致“营养不良性肥胖”等问题。 食物加工与营养流失: 详细解析各种加工技术(如精炼、辐照、添加剂等)对食物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宏量与微量营养素的深层机制: 不仅仅是介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功能,更深入探讨它们在体内如何参与酶促反应、信号传导,以及它们与其他营养素之间的协同作用。 抗氧化剂与自由基的战争: 阐述食物中的天然抗氧化剂如何帮助身体对抗氧化应激,以及其在延缓衰老、预防疾病中的作用。 食物过敏与不耐受的现代挑战: 探讨食物过敏原的识别、免疫系统的响应机制,以及慢性食物不耐受可能带来的隐匿性健康问题。 植物化学物的功能与应用: 介绍水果、蔬菜、香料等食物中丰富的植物化学物(如多酚、类胡萝卜素)对健康的益处,以及如何通过饮食摄取。 “功能性食物”的科学依据: 区分真正有益的、科学支持的功能性食物,与市场营销的炒作,帮助读者做出理性选择。 可持续饮食与地球健康: 探讨我们选择的食物如何影响环境,以及如何在满足个人健康需求的同时,兼顾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融合: 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古老的饮食智慧如何与现代科学研究相互印证,并提供实践启示。 《舌尖上的宇宙》是一次对我们日常最熟悉不过的“吃”的全新认知。它将激励你重新审视每一口食物的意义,赋予你掌握自己健康的主动权,让你在五彩斑斓的食材世界里,找到通往健康与幸福的密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营养学和公共卫生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也会阅读不少相关的书籍和论文。《营养流行病学》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洞察。它并没有停留在介绍各种营养素的功能或者疾病的预防措施,而是着眼于“群体”和“趋势”,探讨营养因素是如何在人口层面引发或加剧疾病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饮食习惯演变的研究,以及这些演变如何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的流行紧密相关。书中对一些重要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科学研究结果。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解决营养相关的健康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个体层面的健康教育,还需要从社会、经济、政策等多个层面去着手。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对于理解复杂的公共卫生挑战至关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了。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食品行业动态的观察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解释市场趋势和消费者健康偏好背后深层原因的读物。《营养流行病学》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而且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健康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书。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饮食结构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如何与疾病谱的转变相呼应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我看到了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等宏观因素是如何重塑我们的餐桌,并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状况。书中关于“营养转型”的概念,为我理解当前食品市场的很多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撑。例如,为什么加工食品越来越受欢迎,为什么某些“健康食品”会突然成为爆款,这些背后都有着复杂的营养流行病学逻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消费者需求背后的驱动力,也能为食品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思路。它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兼具现实意义的佳作。

评分

我是一名刚踏入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生,对于如何理解和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感到非常头疼。《营养流行病学》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它系统地介绍了营养学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让我对如何设计和解读营养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有了清晰的框架。书中对各种研究设计(如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在营养流行病学中的优劣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供了大量的实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因果推断的讨论印象深刻,这在营养流行病学领域尤为重要,因为很多营养因素的影响是长期且复杂的。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吃什么好,吃什么不好”,而是教会你“如何科学地去研究‘吃什么’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对于我这样需要大量阅读文献、撰写研究报告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它让我能够更批判性地评估现有的营养健康信息,也能为我未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它的逻辑严谨,但表达清晰,即使是对这个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营养流行病学》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以为这又是一本充斥着数据表格和复杂统计公式的学术著作,读起来一定会很枯燥。然而,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用一种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营养与疾病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被书中的各种历史轶事和真实案例深深吸引,比如某地因过度依赖某种加工食品而引发的健康危机,或是某些传统饮食模式如何帮助当地居民保持健康长寿。这本书让我明白,营养流行病学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化学成分,更是关于人类行为、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习俗对群体健康产生的复杂作用。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饮食选择,可能在宏观层面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整个社会乃至全球的健康图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个体健康与群体健康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对“健康”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让人惊喜了!作为一名对健康生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营养和疾病之间的联系有点玄乎。但《营养流行病学》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的认知大门。它没有用那些枯燥的专业术语把我吓跑,而是用非常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讲述了食物是如何影响我们整个群体的健康的。我特别喜欢书里提到的一些研究案例,比如某个地区因为饮食习惯的改变,某种慢性病的发病率就出现了戏剧性的下降。这种“群体效应”的概念,让我意识到个人饮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书中对一些常见的营养误区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对很多“网红”健康法的真实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餐桌,也更愿意去了解食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健康未来。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观,却又落脚到我们每个人身上,让我觉得既有启发性,又充满了实践意义。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或者对社会健康趋势感兴趣的朋友们。它真的能改变你看待食物和健康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