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X线投照技术学 [Contemporary Technology Of X-ray Projection]

现代X线投照技术学 [Contemporary Technology Of X-ray Projec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晓林,朱纯生 编
图书标签:
  • X线
  • 放射技术
  • 医学影像
  • 诊断学
  • 现代技术
  • 投照技术
  • 影像设备
  • X射线摄影
  • 临床医学
  • 医学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191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9568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ontemporary Technology Of X-ray Projec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字数: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X线投照技术学》是关于普通X线投照技术的专著,内容系统且全面,既详细描述了现代数字化X线的原理,又包含了传统X线的投照方法,共计22万余字,728幅图像。
  全书分为10章。在第一章的总论中,描述了X线的特性、发展史、X线数字化成像原理,并有较大篇幅的图像质量、机房、放射防护管理和投照与诊断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涉及了执行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具体投照位置是按解剖部位将其归类到各自的章节,均详细描述了应用解剖及解剖标志、摆位方法及分析、标准图像的展示、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其中的乳腺X线摄影章节,内容全面、知识新颖,包括了常规投照和补充投照位置、X线导向下的穿刺活检、定位,及其乳腺摄影中的特殊安全、质量管理规范。在造影检查章节,除了有关于常用的x线造影方法,还强调了对比剂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使操作者能够充分了解对比剂的性质、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处理原则。

目录

第1章 总论
第1节 X线的产生和特性
1.1 X线的产生
1.2 X射线谱
1.3 X线的特性
第2节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图像特点
2.1 X线的成像原理
2.2 人体组织X线图像特点
第3节 X线图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3.1 评估图像质量标准
3.2 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第4节 X线的设备和发展
4.1 传统X线摄影
4.2 计算机放射摄影系统
4.3 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第5节 X线投照基本原则和规范
5.1 机房制度和设备使用规范
5.2 检查流程规范
5.3 X线摄影原则
5.4 计算机操作规定
5.5 正确处理与被检者之间的关系
5.6 造影检查规定
5.7 放射防护
第6节 x线投照与诊断的关系
6.1 正确选择投照部位是显示病变的基本条件
6.2 投照方位标准化对诊断的作用
6.3 规范的技术操作在诊断中的作用
6.4 X线图像质量是诊断的关键

第2章 胸部
第1节 应用解剖及定位标记
1.1 应用解剖
1.2 体表定位
第2节 胸部各部摄影技术
2.1 胸部后前位
2.2 胸部侧位
2.3 胸部前弓位
2.4 心脏右前斜位(第一斜位)
2.5 心脏左前斜位(第二斜位)
2.6 胸部仰卧正位
2.7 膈下肋骨正位
2.8 胸骨后前位
2.9 胸骨侧位
2.1 0胸锁关节 后前位
2.1 1单侧胸锁关节 斜位(左、右侧胸锁关节 斜位)

第3章 腹部
第1节 应用解剖及定位标记
1.1 应用解剖
1.2 腹部分区
1.3 体表定位标志与定位线
第2节 全腹部各部位摄影技术
2.1 腹部仰卧前后位(卧位正位)
2.2 腹部站立后前位(腹部站立正位)
2.3 腹部侧卧前后位
2.4 腹部侧位
2.5 腹部倒立前后位和倒立侧位
第3节 腹部局部摄影技术
3.1 双肾区前后位
3.2 膀胱区前后位
3.3 膀胱区斜位
3.4 尿道前后位
3.5 尿道斜位

第4章 脊柱
第5章 盆腔
第6章 上肢
第7章 下肢
第8章 头部
第9章 乳腺
第10章 X线造影检查
中英文词汇对照
《现代X线投照技术学》 《现代X线投照技术学》是一部深入探讨现代X线(X-ray)投照技术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本书聚焦于当下医学影像领域最前沿的X线成像技术,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体系。 本书内容涵盖: X线成像基础理论的更新与深化: 除了回顾X线产生的基本原理、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经典理论,本书更着重于阐述近年来在数字探测器技术、先进图像重建算法以及低剂量X线成像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读者将了解如何通过优化X线源特性、改进探测器灵敏度以及应用先进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保证诊断信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现代X线设备与关键技术解析: 数字X线成像系统 (DR) 的发展与应用: 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数字X线成像系统(如平板探测器DR、线阵探测器DR)的工作原理、技术优势及临床应用。重点分析了探测器材料、读出技术、图像采集流程等关键环节,并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设备参数以适应不同部位的成像需求。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的技术革新: 深入剖析了多层螺旋CT (MSCT)、双源CT (DSCT)、能谱CT (Dual-energy CT) 等先进CT技术。本书不仅解释了这些技术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图像质量和信息丰富度上的提升,还详细阐述了它们在血管成像、骨骼成像、软组织成像以及功能成像等方面的独特价值。特别是在能谱CT部分,本书将着重讲解其如何通过获取不同能量下的X线衰减信息,实现物质成分的识别和定量分析,从而极大地扩展了CT的应用范围。 X线计算机断层合成 (CT) 技术: 阐述了CT合成技术的原理、实现方式以及在乳腺成像、骨骼成像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合成技术,可以获得比传统二维图像更清晰、更立体的显示效果,有效提高微小病灶的检出率。 便携式X线设备与移动影像技术: 探讨了当前便携式X线设备的性能提升,以及它们在急诊、床旁、野外救援等特殊场景下的应用潜力。本书也将关注移动影像技术如何与云存储、远程诊断相结合,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先进的图像处理与后处理技术: 图像去噪与锐化算法: 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图像去噪算法,如滤波算法、小波变换、深度学习模型等,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算法来改善低剂量X线图像的质量。同时,也会讨论锐化技术在突出细节、提高诊断准确性方面的作用。 三维重建与可视化技术: 深入讲解了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密度投影 (MIP)、最小密度投影 (minIP)、三维容积渲染 (VR) 等三维重建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帮助医生更直观地观察解剖结构、病灶的空间关系,在外科手术规划、肿瘤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图像配准与融合技术: 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模态X线图像的配准和融合技术,以及它们在疾病疗效评估、病灶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 (AI) 在X线影像中的应用: 本书将重点阐述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如何在X线影像的辅助诊断、自动测量、病灶识别、图像增强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读者将了解AI模型的训练、验证过程,以及AI技术如何帮助放射科医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诊断精度。 特殊X线投照技术的临床应用: 乳腺X线摄影 (Mammography): 详细介绍数字乳腺X线摄影的最新技术,包括微小钙化和早期浸润性癌的检出策略,以及高分辨探测器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提高乳腺癌筛查准确性方面的贡献。 骨关节X线成像: 重点关注骨龄测定、关节间隙测量、微小骨折的发现等技术,以及数字X线技术如何实现更精确的定量评估。 小儿X线摄影: 强调在儿童成像中辐射剂量的控制和成像质量的平衡,介绍专门针对儿童设计的X线成像技术和防护措施。 介入放射学中的X线技术: 详细介绍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的发展,以及其在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会涉及其他介入操作中X线引导技术的应用,如穿刺活检、引流术等。 X线成像的质量控制与辐射防护: 影像质量评价标准与测试方法: 介绍国内外通行的影像质量评价标准,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校准来确保X线设备的稳定性和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监测与管理: 详细阐述X线成像过程中的辐射剂量学原理,介绍各种剂量监测设备和技术,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成像参数、使用防护装置等手段,在保证诊断信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符合最新的国际辐射防护指南。 《现代X线投照技术学》的目标读者包括放射科医生、影像技师、影像工程技术人员、医学院校师生以及对医学影像技术感兴趣的科研人员。本书内容新颖、理论扎实、图文并茂,力求将复杂的现代X线成像技术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帮助其掌握最先进的X线投照技术,提升临床诊断能力和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所有从事X线相关工作的同行们强烈推荐《现代X线投照技术学》这本书。它的内容结构合理,由浅入深,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作为一名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技师,我发现这本书在一些我之前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点上,都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解释和解决方案。例如,在拍摄一些特殊部位的X线时,如何避开骨骼的重叠,如何获得最佳的投照角度,这本书都有非常实用的指导。书中对不同X线投照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应症的分析,让我对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投照方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这本书还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在X线检查过程中如何与医生、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和诊断的准确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X线伦理和法律法规的章节,这对于保障患者权益和规避执业风险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技术水平,也拓宽了我的职业视野,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贵资料。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现代X线投照技术学》,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硬壳装帧,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手感很好。刚开始翻看目录,就感觉内容涵盖非常广泛,从X线的基本原理到最新的成像设备,再到各种特殊的投照技术,几乎我想了解的都涉及到了。比如,我一直对3D重建技术在X线成像中的应用很感兴趣,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CT、CBCT等技术的成像机制、图像处理流程以及在不同临床科室的应用实例。特别是关于剂量管理和防护的部分,讲解得非常透彻,不仅列举了各种防护措施,还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投照参数来降低患者和操作者的辐射剂量,这一点对于临床实践来说非常重要。此外,书中还提到了AI在X线图像分析中的最新进展,这让我对未来的医学影像技术充满了期待。虽然我还没能深入学习完所有内容,但仅从目录和部分章节的预览来看,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前瞻性都让我印象深刻,相信它会是我在X线成像领域学习和工作的好帮手。

评分

不得不说,《现代X线投照技术学》这本书的专业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X线投照技术的百科全书。书中对X线探测器的类型、工作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比如CR和DR在成像速度、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介入放射学中的X线导航技术的内容,它详细介绍了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成像原理、造影剂的选择与应用、以及在各种介入手术中的具体实践。这本书还对X线成像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对图像的清晰度、对比度、锐度等方面的要求,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工具。另外,书中对X线图像的数字化存储、传输和管理(PACS系统)也进行了介绍,这对于现代医学影像科的工作流程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X线投照技术的新视角,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一直苦苦寻找的学习资料!作为一个初入影像科的菜鸟,我对X线投照技术从了解到精通,一直觉得缺乏一本系统、权威的教材。《现代X线投照技术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书中的内容逻辑清晰,从基础的X线物理学和生物学效应讲起,循序渐进地深入到各种投照体位的选择、解剖学标志的应用、伪影的识别与消除等关键技术细节。让我特别受用的是,书中对不同疾病在X线上的表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大量的典型病例图片,这对于提高我的阅片能力非常有帮助。书中对新兴技术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比如数字X线成像(DR)的原理和优势,以及其在提高成像质量和降低辐射剂量方面的巨大潜力。另外,我还惊喜地发现,书中还涉及到了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窗宽窗位的调节、图像增强算法的应用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诊断效率和准确性的重要环节。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解释得十分清楚,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评分

坦白说,我当初拿到《现代X线投照技术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的同类书籍参差不齐。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这本书的编排非常人性化,不仅有理论知识的讲解,更注重实际操作的指导。比如,在介绍胸部X线投照时,它会详细讲解标准体位、侧位、斜位等各种体位的摆放要领、曝光参数的选择,甚至连患者体位的细微调整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都分析得头头是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儿科X线投照的特殊性也做了详细的说明,包括如何安抚儿童、如何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型调整体位和曝光参数,这在实际工作中是亟需的知识。此外,书中对骨骼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各个系统的X线投照技术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且针对一些疑难病例,还提供了多种投照方案供参考。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对X线设备的维护保养、质量控制以及一些常见的故障排除进行了介绍,这对于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图像质量的稳定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