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周邦彦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周邦彦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新红,李烨含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诗词
  • 宋词
  • 周邦彦
  • 词学
  • 校注
  • 文学
  • 古籍
  • 中华文化
  • 诗词鉴赏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崇文书局
ISBN:97875403417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676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8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周邦彦妙解音律,精于创调和自度曲。他新创、自度的曲子共五十余调,虽然数量上没有柳永多,但词韵清蔚,音节清妍和雅,深受文人士大夫喜爱。如《瑞龙吟》(章台路)三叠中的di一、二叠,字句平仄相同,称为双拽头,既美视又美听。周邦彦还“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宫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张炎《词源》)。即把不同调的曲子组成为一支曲子,如其《六丑·蔷薇谢后作》就是犯六调而成。

目录

元祜三年(1088)出庐州教授之前的作品
南柯子(宝合分时果)
南乡子(轻软舞时腰)
虞美人(玉觞才掩朱弦悄)
如梦令(尘满一<纟并>纹绣)
如梦令(门外迢迢行路)
少年游(南都石黛扫晴山)
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荔枝香近(照水残红零乱)
丁香结(苍藓沿阶)
木兰花(郊原雨过金英秀)
点绛唇(台上披襟)
玉楼春(大堤花艳惊郎目)
一落索(杜宇思归声苦)
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
月下笛(小雨收尘)
荔枝香近(夜来寒侵酒席)
早梅芳(花竹深)
早梅芳(缭墙深)
苏幕遮(燎沉香)
西河(长安道)
过秦楼(水浴清蟾)
风流子(枫林凋晚叶)
秋蕊香(乳鸭池塘水暖)
南柯子(腻颈凝酥白)
醉桃源(冬衣初染远山青)
四园竹(浮云护月)
浣沙溪(不为萧娘旧约寒)
六幺令(快风收雨)
长相思(好风浮)
长相思(沙棠舟)
月中行(蜀丝趁日染干红)
浣沙溪(争挽桐花两鬓垂)
浣沙溪(雨过残红湿未飞)
蝶恋花(叶底寻花春欲暮)
南浦(浅带一帆风)
南乡子(晨色动妆楼)
南乡子(寒夜梦初醒)
南乡子(户外井桐飘)
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
醉桃源(菖蒲叶老水平沙)
玉楼春(玉琴虚下伤心泪)
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
三部乐(浮玉飞琼)
虞美人(金闺平帖春云暖)
塞翁吟(暗叶啼风雨)
意难忘(衣染莺黄)
……
元祐三年(1088)后任庐州教授、溧水县令至绍圣四年(1097)还为国子监主簿之前的作品
元符元年(1098)后任京官至政和元年(1111)知河中府之前的作品
政和二年(1112)后知河中府、隆德府、明州、真定、顺昌府、处州的作品
作年不详之词

精彩书摘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周邦彦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
  陈廷焯《云韶集》卷四:秀艳。情急而语甚婉约,妙绝古今。
  又《词则·别调集》卷一:曰向谁行宿,日城上三更,曰马滑霜浓,日不如休去,日少人行,颠倒重复,层折入妙。
  又《白雨斋词话》卷一:美成艳词,如《少年游》、《点绛唇》、《意难忘》、《望江南》……等篇,别有一种姿态,句句洒脱,香奁泛语,吐弃殆尽。
  又卷八:美成以<少年游》-词通显,以《望江南》-阕得罪。荣枯皆系于一词,异矣。
  乔大壮手批《片玉集》:二声。起句作对。“锦幄”二句亦然。
  俞陛云《宋词选释》:此调凡四首,乃感旧之作。其下三首皆言别后,以此首最为擅胜。上阕橙香笙语,乃追写相见情事。下阕代记留宾之言,情深而语俊,宜其别后回思,丁宁片语,为之咏叹长言也。皋文《词选》录此及《六丑》二调。余所录较多,且加以诠释。毛晋刻《清真集》,其评注庞杂者删之,余妄加评论,得无为汲古翁所笑耶?
  杨笺:刀以分橙,盐以点橙。(“并刀”三句)先说刀,次说盐,次方说橙,句倒装,起处略去景语,专说事实,是一变例。(“锦幄”三句)于香烟缭绕中调笙,亦当时实情。(“低声问”二句)入艳情,“低声问”三字为下阕总挈,先问宿何处,后说夜深,亦是倒装。(“马滑霜浓”三句)“马滑霜浓”与“锦幄烟温”对照,“不如休去”四字、“少人行”三字俱从此四字想出。先说休去,后说少人行,亦是倒装。
  俞平伯《清真词释》:此调在《片玉集》中分为二,此注“商调”,其在卷三者注“黄钟”,似非一调。而《词谱》卷八日:“此调最为参差,今分七体,其源俱出于晏(殊)词,或添一字,摊破前后段起句,作四字两句者。”在白石《少年游》下注曰:“此词摊破,晏词前后段起句七字一句,作四字两句,周邦彦'并刀如水'词正与此同。”是以在此集中注“黄钟”者为本调,而以注“商调”者为其摊破格。《乐章集》中《少年游》首句七字,与本调合,但注“林钟商调”。今按林钟商即商调也,是二者为一调之转换,非二调明矣,疑《片玉》之注有误。
  此词醒快,说之则陋。但如“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状冬闺静物,至“明”而且“清”,与感觉心象,匀融无间,写景之圣也。说“如画”,画似不到,说是“如见”,见似亦不到,盖画逊其肖,见逊其妙也。一妙肖者,其唯文章乎!虽有此境,人不及知;虽知此境,如何可到。虽暂近蓬山,而风辄引去。偶然身到便是良缘,岂能时时到,刻刻到,说到就到耶。若清真,圣矣!
  ……

前言/序言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晚年自号清真居士,有堂名顾曲,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邦彦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由盛转衰的阶段。他的叔父周邠乃嘉祐八年(1063)进士,曾与苏轼有交往,后因此而受到牵连。周邦彦少有才名,“博涉百家之书”,但“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宋史·文苑传六·周邦彦传》)。大约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24岁的周邦彦离开家乡杭州,来到都城汴京,成为太学生中的一员。元丰七年(1084)三月献《汴都赋》,歌颂新法,由太学诸生而提拔为太学学正(教官),从此步人仕途。神宗谢世后,旧党执政,周邦彦被排挤出京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涯。先是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秋冬间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元祐八年(1093)二月至绍圣三年(1096)二月任溧水(今属江苏)令。绍圣四年(1097),周邦彦被召回京,任国子主簿。元符元年(1098)除秘书省正字。徽宗政和二年(1112),周邦彦离京外调,以直龙图阁出知隆德府。政和五年(1115)知明州,政和六年离任。返京任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徽宗宣和三年(1121)卒,享年66岁。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存词206首。《东都事略》卷116、《咸淳临安志·人物》、《宋史》卷444有传。
  周邦彦“博文多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诗文之外,兼善书法”(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当时皆称美成词,殊不知美成文章大有可观”,“笺奏杂著,皆是杰作,可惜以词掩其他文也”(张端义《贵耳集》下)。楼钥《清真先生文集序》评他的诗文说:“经史百家之言盘屈于笔下,若自己出。”当然,正如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所说:“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在诸艺之中,周邦彦成就最大者仍属词。他是两宋被公认为“负一代词名”(张炎《词源》卷下)的人,无论是小令还是慢词长调,创作成就都很高。
  小令在晏几道、秦观的手里已经达到精美完善的境界,而周邦彦则又有所开拓,“于短短小令中写复杂故事,为其独创,当时无人能及,后世亦少有敢企及者”。
《周邦彦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 一、 概述 《周邦彦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是一部集周邦彦词之大成、集历代名家校注评赏之精华的学术巨著。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呈现宋代词坛巨匠周邦彦的词学成就,为研究周邦彦及其词作提供权威、翔实、系统的学术资源。全书以精校为基础,以细注为支撑,以集评为羽翼,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周邦彦词的本真面貌,并展现其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二、 内容构成与特色 本书的编纂宗旨在于“汇校、汇注、汇评”,其内容构成充分体现了这一宗旨,并具有以下显著特色: 1. 汇校:精益求精,力求准确 广泛搜集,审慎校勘: 本书对现有周邦彦词的各种版本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搜集,包括宋刻本、元明递修本、清代重要辑本以及近现代学者的整理本等。在校勘过程中,集合了历代学者的校订成果,并对存疑之处进行重新审视,力求达到最准确的版本。 版本源流清晰: 对主要的底本及其流传源流进行梳理,使读者能够了解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及其历史演变。 校语详尽,释疑辨讹: 每一首词的校勘条目都力求详尽,不仅列出不同版本的异文,还对重要的异文进行考证,分析其合理性,辨析可能存在的讹误,为读者提供坚实的文本基础。 注重细节: 即使是细微的字词差异,本书也进行认真辨析,力求还原作者的原意,避免因版本讹误而产生的理解偏差。 2. 汇注:层层深入,阐释透彻 字词疏解,音义兼顾: 对词中的生僻字、多音字、古今异义字等进行详细疏解,追溯其字源、演变,考订其在特定语境下的确切读音和意义。 典故考证,出处分明: 词中引用的典故、用语,本书一一进行考证,追溯其出处,分析其在原典中的含义,并阐释其在周邦彦词中的具体意涵,帮助读者理解词作的文化底蕴。 用语习惯,时代特征: 结合周邦彦所处的时代背景、宋代汉语的特点,对词中的一些独特用语、表达习惯进行解读,揭示其时代特征。 修辞手法,艺术分析: 对词作中运用的比兴、象征、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进行分析,揭示其艺术效果和表达功能。 意境描摹,情景融合: 深入分析词作所描绘的景物、抒发的情感,以及景与情之间的融合关系,帮助读者体味词作的意境之美。 3. 汇评:集思广益,洞见深邃 广泛汇辑,代表性强: 本书广泛搜集历代评论家、文学史家、词学研究者对周邦彦词的评价,涵盖宋、元、明、清、近现代等各个时期,力求选择具有代表性、影响力、深刻见解的评论。 分类梳理,体系完整: 按照不同的评论角度和主题(如艺术风格、主题思想、语言特点、词史地位等),对评论进行分类梳理,形成较为完整的评论体系。 名家点评,权威参考: 汇集了如李清照、赵明诚、辛弃疾、刘克庄、王灼、杨慎、李攀龙、王夫之、王国维、叶嘉莹等众多古代及近现代著名词人、评论家的精辟论述,为读者提供权威的解读视角。 观点比较,辩证分析: 对于同一首词或同一方面的评论,本书会进行比较分析,呈现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引导读者进行辩证思考。 现代视角,创新解读: 吸收近现代学者在美学、史学、语言学等方面的新成果,对周邦彦词进行新的解读和评价,展现词作的时代价值和生命力。 三、 周邦彦词的价值与意义 周邦彦(1057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世称长头居士,是北宋末期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以“集大成”著称,在继承晚唐五代和北宋前期词风的基础上,加以融合、创新,形成了婉约、典雅、工丽、铺叙精切的独特风格,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上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词将北宋词“婉约”、“豪放”两大流派的优点加以融合,既有婉约词的细腻柔情,又不乏对现实生活和人生感慨的深刻表达。他尤其擅长以赋体笔法写词,铺叙绵密,工致典丽,将词的描绘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格律精严,创制新声: 周邦彦在词的格律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被誉为“格律宗匠”。他不仅继承了前人的词谱,还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对词的声律、对仗、用字等方面提出了更严谨的要求,对词的“协律”做出了重要贡献。 题材广泛,意境深邃: 周邦彦的词题材广泛,既有描写男女情爱、离愁别绪的婉约之作,也有抒发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慷慨之篇。其词作意境深邃,情景交融,能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 语言工丽,变化无穷: 周邦彦的语言运用极为精妙,或清新自然,或华美典雅,或刚健有力,或细腻委婉,变化多端,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词句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对后世词坛的影响: 周邦彦的词风对南宋的姜夔、史弥远等词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集大成”的创作理念也成为后世词人效仿的典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他“词集皆可为国朝一大部头”,足见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四、 本书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周邦彦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填补学术空白: 尽管周邦彦词研究已久,但系统、全面、权威的汇校汇注汇评本相对稀缺。本书的出现,将为海内外周邦彦词研究者提供一个统一、可靠的学术平台。 促进周邦彦词研究深入发展: 准确的文本、详实的注释、丰富的评论,将极大地便利学者对周邦彦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对其词风演变、艺术特色、思想内涵、词史地位等方面的探讨。 推动中国古典文学传播与普及: 本书不仅是专业研究者的工具书,其详实的注释和深入的评析,也能够帮助广大读者,特别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周邦彦的词作,从而提高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周邦彦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美学价值。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为教学与研究提供范本: 本书严谨的学术规范、精湛的校勘注评手法,可以为相关的文献整理、古籍校注、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五、 编纂团队与目标读者 本书由国内多位资深词学专家、古典文献学家、语言学家等组成的权威编纂团队历时数年精心打造。团队成员在周邦彦词研究领域均有深厚造诣,对词学理论、文献考证、版本学等拥有丰富的经验。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教师。 对周邦彦词及宋词有浓厚兴趣的文学爱好者。 从事古籍整理、文献校勘的专业人士。 对中国古代文学史、词史感兴趣的学生。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需求的读者。 六、 结语 《周邦彦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是一项严肃而重要的学术工程,它不仅是对周邦彦这位词坛巨匠的致敬,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传承与发展的贡献。本书将以其严谨的学风、宏富的内容、深刻的洞见,成为周邦彦词研究领域一座新的里程碑,为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迈向更高水平,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能够“还原”经典作品的研究方法情有独钟,而《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周邦彦词全集》所采用的“汇校汇注汇评”模式,正是我所期待的。在我看来,古典诗词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文字的精炼与意境的深邃,而这些往往需要细致的辨析与解读才能真正体会。周邦彦的词,作为宋词集大成者之一,其艺术成就自不必说,但要领略其精髓,没有一套系统性的研究工具是难以做到的。这套丛书,通过对不同版本进行校勘,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文本的可靠性,这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读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汇注”部分,能够系统地梳理词中的典故、用语,解决阅读中的疑难杂症。至于“汇评”,更是点睛之笔,它能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领略前人对周邦彦词的理解与评价,从中汲取灵感,形成自己的见解。我渴望通过这套书,不仅仅是读到周邦彦的词,更是能够理解他词的“前世今生”,感受其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

在书架上看到这套《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周邦彦词全集》,我的第一反应便是“终于有这样一套书了”。我一直认为,对于周邦彦这样一位在词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词人,其作品的整理与研究,应该做到尽善尽美。而这套书的“汇校汇注汇评”的体例,正是我所看重的。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作品集,更是一部集学术研究、文本考证、解读赏析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试想,通过“汇校”,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抄本、刻本之间微妙的差异,从而接近最可靠的文本;通过“汇注”,可以解决那些因时代变迁而产生的语言理解障碍,深入挖掘词中的文化内涵;而“汇评”则如同多棱镜,折射出周邦彦词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人心中的不同魅力。我期待着,在这套书中,能够得到对周邦彦词最全面、最深入的理解,不仅仅是读懂字面意思,更能感受到其字里行间流淌的宋代风情,以及周邦彦在词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

评分

这次入手《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周邦彦词全集》,最吸引我的并非是其名家作品的价值,而是其“汇校汇注汇评”这一精细化的处理方式。我一直认为,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其生命力在于不断的解读与传承。而周邦彦的词,虽然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但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阅读门槛其实不低。各种版本的差异,古今不同的审美语境,都可能成为理解的障碍。这套丛书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个痛点。它集合了多位学者的智慧,通过对不同底本的严谨校对,力求呈现最准确的文本;通过详实的注疏,解释每一个词语、典故的出处与含义;更难得的是,它还汇集了历代名家的评论,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了多样的解读视角。我仿佛看到,一本周邦彦的词集,被层层剥开,露出其最核心的肌理,再被注入新鲜的理解与思考。我期待着,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感受其在词史上的独特地位。

评分

不得不说,这套《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周邦彦词全集》在编纂上,给我一种“厚重感”和“专业感”。我平时也涉猎一些古典文学,但常常会遇到文本不确定、注释浅薄、缺乏深度评论的问题。周邦彦的词,尤其是其后期创作,意境深远,用语精妙,如果没有旁征博引的注释和多角度的评析,很难领会其中的妙处。这套书的“汇校”环节,无疑是在为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了误读的可能。“汇注”则像是给每一首词配备了详尽的“说明书”,把那些隐藏在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典故都一一揭示出来,让读者不再感到迷茫。而“汇评”的部分,则更像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进入周邦彦词世界的“导游”,通过不同时期的评论家们对同一首词的解读,可以看到其艺术生命力的演变,也能启发我们自己去思考。我期待着,通过这套严谨的学术著作,能够真正走进周邦彦的内心世界,理解他词中那些婉转的愁绪、细腻的情感,以及他作为词宗的深厚功力。

评分

初次翻开这套《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我内心涌起一股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好奇。周邦彦,这位北宋词坛的巨匠,其作品的博大精深早已久仰,而这套“汇校汇注汇评”的呈现方式,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的窗口。虽然我尚未真正沉浸于周词的字里行间,但单从其编排的严谨与体例的完备,便能预感到这将是一次非凡的阅读体验。试想一下,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经过精心校勘,呈现出最接近原貌的文本;晦涩难懂的典故与意象,在学者的注疏下变得清晰明了;更有诸家评点,如同引路明灯,照亮词作的艺术魅.力与深层意蕴。这种多维度的解读,必将极大地拓展我的认知边界,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体味周邦彦词那“千古一词”的韵味。我期待着,在这套书中,能够与周邦彦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词中那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亦或是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宝藏,等待我去一点点地发掘。

评分

一个敏感,多情的词人,词曲感人,平生让人唏嘘不已

评分

这套书真心不错,集校、注、评一身!

评分

不错,东西很好,希望能有用一些。

评分

装帧还算精致吧,评论倒也不失为独到,只是偶尔书的内页会有一些折痕,其他一切林好。

评分

书很棒哦!买书就选京东!用券还实惠。

评分

真正好书。印制精美,内容厚重,定价合理

评分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丛书,很不错的一套书。

评分

周邦彦的词,无注没法看

评分

双十一大促销,不错,抢券太难了,书还是不错的,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