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6
作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建设与应用研究》最终研究成果的配套出版物,本书将该项目的研究过程、心得和成果展现给读者:该资源库目前已收集了国内三十多个省市近万个公共艺术项目数据案例、超过500位公共艺术创作者的信息供用户进行查询、检索。该项目将国内各城市与公共艺术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案例、表现媒介、理论成果、社会影响、公众参与度、政策法规等进行了收集、整理,以资源库形式展现,为公共艺术项目的决策部门、项目实施者、公众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方式研究、传播和应用。
江哲丰副教授任教于湖南工程学院,从事公共艺术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多年,具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
在我国,具有公共艺术特征的艺术形式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城市雕塑”为名目的公共艺术项目建设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城市形象和地方文化主题的视觉标识,逐渐出现了一批为人们熟悉、接受和喜爱的艺术作品。此后,随着艺术媒介的变化、艺术家创作思维的自我改造与升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城市公共艺术从内涵到外延得到不断拓展,新的艺术形式不断被创造出来,装置、现成品、材料、影像、行为等艺术形式进入公众视野,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当代性意义的公共艺术。北京的798、宋庄,上海的红坊、M50,深圳的华侨城以及各城市商业步行街、城市广场等区域逐渐成为国内优秀公共艺术作品的聚集区。
随着公共艺术实践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学术界对于公共艺术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信息学等领域的学者都开始关注到这一领域,一些热点问题如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公共艺术与微观经济、传媒记录与艺术思想的关系、艺术表达的个人化与公共性、公共艺术与“互联网+”的结合等渐成焦点问题。公共艺术的建构性、批判性与反思性、公共艺术的伦理思考与道德关怀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北京大学翁剑青教授从社会学、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公共艺术建设,强调社会大众的参与、互动,认为公共艺术应体现地域文化特征。中国美术学院孙振华教授的研究从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层面,注重公共艺术研究的方法论。中央美术学院王中教授在《公共艺术概论》一书中对公共艺术涉及的历史、哲学、当代文化现象和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欧美国家公共艺术政策法规、实践等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力图勾勒出公共艺术发展的整体轮廓,为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和公共艺术教育寻找可能的发展方向。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吴士新撰写的博士论文《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及论文《对公共艺术问题和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也是公共艺术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一个更大范围的虚拟公共领域-互联网空间,由新技术带来的公共艺术决策数据化、探讨社群化、学习触屏化正在激发出一种新的公共艺术研究模式,与之相关的新理论、新实践、新研究、新发展路径等正通过互联网媒介产生,公共艺术领域的研究正由传统的单一的线形研究进入相关性研究的无限可能之中。在讯息高速传播的传媒时代,公共艺术如何通过互联网载体有效地、建构性地介入社会?如何秉持艺术的独立性和道德关怀,而不完全沦为“主流”价值的简单执行者?公共艺术如何影响人们的感觉、思考与判断,真正介入公众的日常生活?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要求建立以公共艺术相关信息为内容的数据库,以数据为支撑,以新的视角切入并开展研究。
由本人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三年时间集体开发的我国首个基于网络应用的公共艺术研究、交流平台—“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作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建设与应用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目前已收集了国内三十多个省市近万个公共艺术项目数据案例、超过500位公共艺术创作者的信息供用户进行查询、检索。该项目将国内各城市与公共艺术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案例、表现媒介、理论成果、社会影响、公众参与度、政策法规等进行了收集、整理,以资源库形式展现,为公共艺术项目的决策部门、项目实施者、公众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方式研究、传播和应用。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我们依据收集的资料及研究的成果编著了此书,将研究过程与研究心得以专著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江哲丰
2017年3月于木鱼湖畔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获批之时,正值“互联网+”时代勃兴之际,顺应时代发展的脉搏,适应公共艺术产业用户的需求,解决公共艺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数据不足问题成为课题研究无可避免的历史责任。课题的初步完成极大丰富了公共艺术数据建设的内容,为艺术学与信息学的融合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将公共艺术承载的文化信息通过数据共享、数据互通的方式进行传播,既是空间文化数据化的集中总结与归纳,也是互联网语境下空间文化的集中展示及其数据应用。城市公共艺术信息资源库建设将公共艺术案例、表现媒介、理论成果、社会影响、公众参与度、政策法规等收集、整理,以资源库形式展现,并通过网络方式传播和应用。研究者基于数据价值理论与技术哲学理论,不仅仅对入库公共艺术作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开展了研究,而且从技术哲学角度研究了该数据库技术选择与技术应用对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与意义。从而得出了“基于“WMA”解决方案的公共艺术数据系统建设是PC端公共艺术数据处理与应用的重要方向,最能精准展示空间文化数据的独特性与交互性”的结论。这一理论的产生超越了目前研究艺术信息数据库分析的所有理论,是一种理论创新。在文化兴国的大背景下,该库的建成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该数据库分析系统主要基于数据源端处理层、基础数据层、研究分析层、项目展示层等4个层次进行搭建。拥有监测、检索、分析、统计、导出、定位、推送、对接八大功能,形成完整闭环且全程智能化的公共艺术价值数据链、公共艺术项目对接服务链。该数据库的建设有效延伸与放大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城市公民、以及艺术创作者对于公共艺术建设的视野与触角,为文化传播、文化决策、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是一种功能创新。《城市公共艺术资源信息库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的基本完成是我国公共艺术领域的一件大事,填补了我国在公共艺术资源信息数据集成上的空白。
目前,虽然网络平台架构已经完成,大量实地调研的数据也已入库,一些问题也在不断凸现,困扰着他们。诸如数据的价值导向问题、服务问题、数据的及时推送问题以及数据运用带来的交互问题等,这为未来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开放数据运用得更有价值,尤其是在公共服务相关的数据中,做好深度挖掘,更好服务民生,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未来研究的主题。
当下,人类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社交产品大行其道,信息传播的途径开始由PC端向移动端转化,此互联网已非彼互联网,信息的传递伴随着终端工具的变化而更加丰富和快捷。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社交化的基础上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由桌面移至掌心,实现了信息传递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异步,社交方式更加便捷与友好。用户可以通过分享的方式,将自己获得的信息在无限大的范围内扩散。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随时随地的在互联网上加以传播,由此,每个个体都成为了信息的源头。未来在移动互联网中产生的与公共艺术相关的数据信息,将源自个体,指向对民主、真相、救助和个体审美意识。公共艺术研究在探讨和践行公民社会理念的同时,又因互联网技术的介入而拥有了丰富而微妙的现代意涵与价值。在敏感者们的“触摸”与“点击”下,一扇新的“艺术之窗”向公众敞开着。同时,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也让滞后而封闭的艺术继续走向融合与开放。
艺术的生命之根在艺术之外——更自由的生活。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祝斌
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价值及其数据应用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价值及其数据应用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价值及其数据应用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