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01
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原副会长。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1年逻辑研究生班毕业,1961—196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汪奠基、沈有鼎,专攻中国古代文献。著作有《墨子大辞典》、《墨学大辞典》、《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墨学通论》、《墨者的智慧》、《墨子及其后学》、《墨学与现代文化》、《逻辑哲学讲演录》、《中国逻辑学》、《中国逻辑研究》、《诸子百家的逻辑智慧》、《中华先哲的思维艺术》等30余部。论文200余篇。
目 录
开场白:墨学逻辑紧相连 1
一、本书宗旨 1
二、墨学 1
三、逻辑学 7
第yi章 墨家智慧与中国文化走向 15
一、崇尚科学 16
二、求真务实 22
三、以人为本 26
第二章 墨家的宇宙人生智慧 34
一、杞人无须忧天倾 34
二、世界本原在物中 37
三、物运时空须辩证 42
四、人生本质是劳动 47
五、七情六欲求适中 49
第三章 墨家的智慧治国论 57
一、经济智慧 57
二、伦理智慧 61
三、教育智慧 71
四、军事智慧 75
第四章 墨家智慧学的元研究 79
一、智慧在哪里 79
二、智慧在追求 82
三、智慧的源泉 83
四、智慧的阶梯 85
五、智慧的形态 87
六、智慧的目标 90
七、智慧的辩论 94
第五章 墨家哲学的发展 100
一、墨子哲学 100
二、《墨经》哲学 107
第六章 墨学人文观要义 115
一、问题的提出 115
二、从神文到人文的蜕变 116
三、墨学人文观要义 122
第七章 墨子杂论感言 129
一、兼王之道是范畴 129
二、修养身心儒墨同 131
三、教育交友须谨慎 133
四、规律概念从中出 135
五、强本节用倡勤俭 137
六、俭节则昌淫佚亡 138
七、墨子辩论露缺失 141
第八章 墨家的和谐世界观 143
一、内容意义 143
二、理论创新 145
三、实际运用 153
第九章 墨学的持续发展和比较研究 159
一、古今转型:持续发展 159
二、中西合璧:比较研究 168
第十章 墨子鲁班的综合研究 171
一、智慧群体 171
二、鲁班精神 175
三、墨子精神 179
第十一章 墨家运用概念的艺术 183
一、概念的性质和作用 184
二、概念的种类 188
第十二章 墨家运用命题的技巧 196
一、命题、语句和判断 196
二、模态命题 198
三、全称特称 207
四、假言命题 208
五、言意实评价范畴 212
第十三章 墨家论言词交际的规律 216
一、彼止于彼,此止于此:同一律 216
二、不俱当必或不当:矛盾律 219
三、或是或非当者胜:排中律 227
四、三物必具足以生:充足理由律 229
第十四章 墨家论证说服的技艺 238
一、演绎、归纳和类比 239
二、止:综合类推 243
三、几种特殊类推 247
第十五章 传统推论范畴 263
一、一级范畴 263
二、二级范畴 272
三、传统推论特质 274
第十六章 墨家归谬法 277
一、中外归谬法 277
二、墨子归谬法 279
三、《墨经》归谬法 289
四、推广 298
第十七章 《墨子·经上》和《经说上》的逻辑 301
一、天下奇书 301
二、科学概念 303
三、逻辑学 310
四、范畴论 311
五、方法论 316
六、止式论证 318
第十八章 《墨子·经下》和《经说下》的逻辑 320
一、奇书难读 320
二、逻辑论证 321
三、科学成就 323
四、科学精神 332
第十九章 《墨子·大取》和《小取》的逻辑 336
一、《大取》赏析 336
二、《小取》赏析 347
第二十章 《吕氏春秋》与墨辩 357
一、墨者入秦创新业 357
二、世传吕览有墨学 362
三、势所必然篇相似 365
四、弘扬墨辩逻辑学 368
五、推类之难成篇章 369
六、发展墨家语义学 373
第二十一章 言意之辩的逻辑哲学意义 378
一、言不尽意论 378
二、言尽意论 382
三、结论 393
第二十二章 比较逻辑观名家 395
一、奇辞怪说的表达方式 398
二、双重论证的思维模式 404
三、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 411
第二十三章 兴危继绝 综合创新 416
一、轴心精神待挥洒 416
二、综合创新树典范 427
三、兴危继绝宏图展 435
第二十四章 墨家的军事思想 437
一、墨者贡献 437
二、现代价值 447
第二十五章 《老子》的实践哲学 449
一、“取下求上”命题的产生 449
二、“取下求上”命题的推广 455
三、“取下求上”命题的意义 462
第二十六章 学术论文的逻辑范式 466
一、论题明确 467
二、论据充分 469
三、论证合理 471
四、评论资料 472
五、推敲锤炼 476
后 记 480
墨学跟逻辑学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墨学的构成、认知和宣传方式,是逻辑学。中国古代逻辑学,从墨子开始萌芽,到后期墨家著作《墨经》形成体系。西晋鲁胜写《墨辩注序》,把《墨经》叫“墨辩”和“辩经”。于是,“墨辩”在中国逐渐成为固定词组,它一是指《墨经》元典,二是指墨家辩学。《墨经》和墨家辩学,是中国传统逻辑学(古典逻辑学、经典逻辑学)的典型代表,是当代中国亟须深入攻关钻研的重要课题。
清代以前,“名”和“辩”是分开说的两个单独术语,分别代表儒家和墨家两种逻辑学说。“名”的代表作是《荀子·正名》。鲁胜《墨辩注序》推崇《墨经》,把《墨经》称为《墨辩》和《辩经》,但是他受儒家影响,把先秦逻辑思想一概归在“名家”的“名”范畴内。鲁胜《墨辩注序》开宗明义地给“名”(意指名学)的功能,定义为“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接着历数先秦名学的谱系、范畴和作用,末尾归结为“名之至也”,意即名学的极致。
“辩”的代表作是广义《墨经》。广义《墨经》的《小取》开宗明义地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这是给“辩学”制定功能定义。接着分说思维形式各论“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相当于逻辑学的概念论、判断论、推理论。又列举判断推理形式“或假效譬侔援推”七种。并制定思维规律“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相当于同一律、矛盾律。下面再说“譬侔援推”,特别是“侔”式推论(比词类推)的各种谬误。《小取》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简明教学大纲。
“名”和“辩”两种学说源流,本质一致,但又各有特点。其特点,分别是以“名”统“辩”,或以“辩”统“名”。“名”相当于语词概念,把它加以扩张,用其广义,统率一切思维形式,于是把逻辑学叫名学。“辩”,即辩论,相当于证明反驳,用“辩”统率一切思维形式,囊括名辞说(概念判断推论),于是把逻辑学叫辩学。古代,辩、辨二字通假,辩学和辨学是一个意思。
“名”和“辩”,是近代中国学者引进西方逻辑学时,把逻辑学叫名学、辩学(辨学)的历史渊源,必然被借用的民族传统和特色。英国穆勒(J. S. Mill)1843 年出版的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书名直译为《逻辑体系:演绎与归纳》),严复译为《穆勒名学》,1905 年由金陵金粟斋木刻出版。
英国耶方斯(W. S. Jevons)1876 年在伦敦出版Primer of Logic(书名直译为《逻辑初级读本》或《逻辑入门》)。1896年出版英国艾约瑟(Joseph Edkins)中译本《辨学启蒙》。严复1909 年重译为《名学浅说》,1909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耶方斯1870 年出版Elemenfary Lessons in Logic Deductive and Inductive(书名直译为《逻辑基础教程:演绎和归纳》)。王国维译为《辨学》,1908 年由北平文化书社出版。内容包括名辞(概念)、命题、推理式、虚妄论、方法论(分析、综合)、归纳法(观察、实验、假说、分类、抽象)。
现代中国学者摆脱儒墨的宗派性和狭隘性,根据名学和辩学本质的一致性,把二者综合起来,叫名辩逻辑。其中名辩是中华民族历史固有的术语,逻辑是跟西方接轨,增加现代色彩,标示学说的学科性质。这体现一种逻辑观,即把名辩看作逻辑的一个特殊品种,把西方逻辑学看作全人类共同的知识学科。西方逻辑学由于发展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典型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逻辑学,全世界同一的逻辑学。
所谓中国古代逻辑学(古典逻辑学、经典逻辑学、传统逻辑学)、“名学”、“辩学”和“名辩学”等,应该用西方现代逻辑学的理论方法,衡量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改造转型,不然就没有出路,也没有意义。顺乎历史潮流,合乎世界大势的必然现象。近代以来,处理中西逻辑学关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铺路搭桥,融会贯通,而不是挖沟筑墙,割裂分离,不相往来。
“名”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重要术语,在《四库全书》中出现1071146次,涉及典籍79592 卷,在《墨子》中出现93次。“名”这一逻辑术语,最初直接的来源,是孔子率先提出的“正名”。
“正名”就是把“名”,即语词和概念搞清楚。孔子提出“正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和逻辑学有巨大的影响。孔子以后的诸子百家,都喜欢谈论“正名”。“正名”成为古代哲学和逻辑领域争论非常激烈的议题,各学派学者都争相发表意见,提出论点。
战国后期,即秦始皇统一中国前,诸子百家都进入总结概括的学术发展阶段。墨家著作《墨经》、儒学大师荀子《正名》和名家领袖公孙龙《名实论》,不约而同地把这种争论上升为纯逻辑知识。荀子《正名》,有以“名”统“辩”的倾向,对名作了系统阐述。荀子详论“制名之枢要”,略论辞说辩。辞说辩是荀子名学的具体内容和下位概念。
《墨经》有以“辩”统“名”的倾向,对辩名辞说,有系统学说。《小取》用“夫辩者”云云作墨辩的开头语,而名辞说是墨辩的具体内容和下位概念。公孙龙《名实论》讲物实位正名等逻辑哲学概念,跟墨子、荀子一致。公孙龙《名实论》讲正名的逻辑规律,用词造句跟《墨经》一样。墨子、荀子、公孙龙三家的逻辑总结,几乎同时,本质一致,又各有特点。
在墨家看来,“辩”是比“名”更重要的概念。“辩”的第一个意义是辩论。辩论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是逻辑学发展的动力,是逻辑学服务的对象。逻辑学从辩论中来,在辩论中发展,回到辩论中去。“辩”的第二个意义是辩学,即逻辑学。《小取》说:“夫辩者”云云,从整篇的语境看,是指关于辩的学问,即逻辑学。它是用中国古汉语表达,有墨家特色的传统逻辑学。
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学,难点有二。第一,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元典怎么理解。第二,怎么用现代科学方法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现代式的元研究。不攻克这两个难点,研究工作将寸步难行,也没有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墨学与中国逻辑学趣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墨学与中国逻辑学趣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墨学与中国逻辑学趣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