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说:“阳明才气极高,不但学问,便是事功也很伟大。”纵观王阳明一生,学骑射,学任侠,学词章,学佛修道,讲学化夷,投身政海,削平盗逆……王勉三将这许许多多的事迹,用白话通俗的语言写在《王阳明生活》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
《王阳明生活》是关于王阳明的传记类作品。王阳明是明朝zui 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本书简练地介绍了王阳明的一生,诸如他的生活,如家庭、幼年、游历、应试、政治、改过、讲学、贬谪、剿匪、平逆、晚年,等等,均包举无遗,让你全面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一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第一章?幼年生活与其家庭?/?1
第一节?世代的书香门第?/?1
第二节?奇异的诞生?/?3
第二章?不凡的童子?/?5
第一节?一个天才的小诗人?/?5
第二节?何为第一等事?/?7
第三章?少年时代之阳明?/?9
第一节?慷慨的游踪?/?9
第二节?新婚?/?11
第三节?学生生活?/?13
第四章?应试生活?/?16
第一节?“三人好做事”?/?16
第二节?两次京师会试的失败?/?18
第三节?少年时代的矛盾个性?/?19
第五章?初入仕途的政治生活?/?22
第一节?游历心得的贡献——御边政策?/?22
第二节?九华山之游?/?24
第六章?改过自新的生活?/?27
第一节?溺于词章仙佛之最后觉悟?/?27
第二节?授徒讲学?/?30
第七章?贬谪中的虎口余生?/?33
第一节?抗疏入狱之生活?/?33
第二节?艰难困苦的途中?/?39
第八章?龙场生活?/?46
第一节?初至龙场?/?46
第二节?哲学上惊人的大发明?/?53
第三节?几封书信的力量?/?57
第四节?贵阳讲学?/?60
第九章?谪限满期后的升迁?/?64
第一节?治庐陵县?/?64
第二节?昌明圣学的时代?/?66
第三节?遨游啸咏山水的生活?/?68
第四节?纯孝至情流露的《陈情表》?/?70
第十章?剿平诸寇?/?73
第一节?倡行十家牌法?/?73
第二节?肃清贼寇?/?75
第三节?偃武修文的时期?/?80
第十一章?讨逆戡乱?/?82
第一节?扑灭宁王的逆焰?/?82
第二节?功成以后的谗谤?/?85
第十二章晚年的生活?/?88
第一节?重返故乡?/?88
第二节?再平贼寇?/?90
第三节?大哲学家最后的人生?/?91
参考书目?/?94
阳明著述表?/?94
参考书?/?96
第一章幼年生活与其家庭
第一节?世代的书香门第
要是提起阳明的家庭,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它。哪八个字呢?就是“书香门第,诗礼人家”这八个字。自从他的六世祖性常,一直到阳明,代代都是饱学名士,而且都是气节高超、孝行纯笃的;阳明的一生学问事业,实在受了家庭不少的影响。
阳明最初的祖先,是晋朝光禄大夫名览,原本琅琊人。览的曾孙义之(就是我国称为“字圣”的),少随父旷渡江,家于建康,不久,徙会稽;后来子孙,又迁剡之华,再迁石偃,复迁达溪。二十三世迪功郎名寿者,重迁至浙江余姚;由此以后,再也没有迁移到别处了。
到元末明初时,阳明的六世祖,名纲字性常。以文学知名,兼有大将之才,尤善识鉴。元末,天下大乱,奉母避兵于五泄山中,少与明诚意伯刘伯温友善。元亡明兴,刘伯温特荐于朝。时性常年已七十,而齿发精神还如少壮。官为兵部郎中,不久,潮民不靖,遂擢广东参议;往督兵粮,携十六岁子彦达往,竟及于难。彦达亦随入贼中,见父被害,则从旁哭骂求死,贼欲杀之,其贼酋不允,并容他缀羊革裹父尸而归。御史郭纯奏其事闻于上,为庙祀增城,并录用彦达。奈彦达痛父之死,愿躬耕养母,终身不仕,所以没有出来做官。
与准字公度,乃彦达子。少秉父教,隐居不出。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甚严,使者至县,欲起翁,翁闻亟避,因而坠崖伤足,始免。但又恐有罪,不得已,以子世杰代之。与准长于易,曾著《易微》数千言。
世杰少有圣贤之志,尽通四书五经,及宋诸大儒之说。代父被征,备邑弟子员,旋即无意仕进。母临终时,嘱以家贫宜仕,乃应贡。祭酒陈敬宗荐于朝,未报而殁,著有《槐里杂稿》数卷。
天叙名伦,世杰子,人称竹轩先生,这就是阳明的祖父了。他的父亲死后,遗留下的仅仅书史数箧。竹轩于书无所不读,故异常渊博。魏瀚说他:“雅善鼓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我们由此也可想见其为人。阳明之所以能成名,受祖父影响颇深,尤其是文学的方面。
阳明的父亲,名华,字德辉,别号实庵,复号海日翁。因曾读书龙泉山中,所以人又称他为龙山先生。从小,其祖授以古诗歌,经耳后便能背诵。六岁时,便道德非常之好,能拾金不昧。幼年气概迈众,见者无不惊叹。应试,大魁天下。不畏权势,敢于谏君之失。阳明忤刘瑾,瑾移怒德辉。瑾微时极慕德辉品望,闻阳明的父亲,即是德辉,怒稍解。阴使人召德辉,谓一见可立令跻相位。
德辉峻拒不可,因此瑾欲陷之为快。母亲岑夫人殁后,寝苫蔬食,哀毁逾节,那时他也已有七十多岁了。阳明的道德,多为他父亲遗传,“有其父必有其子”,这话真不差呀!
德辉的原配夫人姓郑,就是阳明的母亲。阳明出世不久,他母亲便与可爱的亲儿长别了。继室姓赵,生了一女,嫁给徐爱(字横山,乃阳明门人)。又生二子,名守文、守章。侧室姓杨,生守俭。都是阳明的兄弟,但都远不及阳明。阳明的夫人姓诸,因不育,抚从子正宪为子。诸卒,继娶张夫人,生一子,名正亿。生后不久,阳明便死了。
阳明的天资,本来就聪敏异常,又加之生到这样的好家庭里,受的又是家庭中良好教育,再复感受祖父、父亲的道德、文学影响,故能成就如许大功业,造成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
这本关于那个特定人物的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久远的、烟雾缭绕的庭院。作者的笔触细腻,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旧日墨香的味道。书中的叙事节奏舒缓而富有韵律感,像是老者在壁炉边娓娓道来一段尘封的往事。我特别欣赏他对环境细节的描摹,那种对时间和空间的捕捉,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呼吸、如何思考。书中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更多的是对个体日常片段的挖掘与重构,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在特定场景下做出的选择,都被描摹得淋漓尽致。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体验,让人不得不放慢脚步,去品味那些被时间冲刷过的、却依然闪着微光的瞬间。它不是一本教科书式的传记,而更像是一幅用文字精心绘制的工笔画,需要静心去欣赏每一笔的深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遥远的人物拉回到了具体的、可触摸的生活场景之中,展现了其人性复杂与深邃的一面。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和鲜明的时代气息,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听一位老派学者用他最钟爱的词汇进行一场充满激情的演讲。那种词藻的运用,既有古典的凝练,又不失现代的穿透力。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语都有着近乎偏执的挑选,力求用最精准的表达来承载复杂的思想。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排比句的运用,它们不仅推动了情节,更像是情感的蓄力与释放,读到激动之处,我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语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音节的韵味。这种对“文字本身美感”的追求,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纪实文学范畴,具有了文学作品应有的厚度和张力。即便是描述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对话,经过作者的“炼金术”处理后,也仿佛蕴含了某种深刻的哲思,让人回味无穷,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动身去考察那些书中所描绘的地点。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他对地理位置、地方风俗的考据极为扎实,使得书中人物的每一次行脚,都有着坚实的地理基础作为支撑。那种“脚踏实地”的写作风格,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踏实可靠。与市面上许多流于表面的“文化漫游”不同,这本书的考察是深入骨髓的,它不仅仅是记录“去了哪里”,更是探究“在那个地方,人是如何被塑造的”。书中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也做到了恰到好处的穿插,既没有陷入枯燥的学术讨论,又清晰地勾勒出了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诸多制约与可能。这种将人物置于复杂环境中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真实感。尤其是一些关于地方官吏间微妙互动的描写,简直就像是看一部精致的时代剧,充满了张力与智慧的较量。对于喜欢深挖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人物的内心世界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人物的“想法”,而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构建了一个真实、饱满、充满矛盾的灵魂。书中对于“内心挣扎”的刻画尤其到位,那种理想与现实、责任与自我之间的拉扯,被描绘得丝丝入扣,极具感染力。作者似乎拥有某种“读心术”,能捕捉到那些常人难以言说的、潜意识层面的波动。阅读时,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情,仿佛自己的某些未曾清晰表达过的困惑,都在书中得到了印证和理解。这种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捕捉与呈现,是此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成功地将一个历史人物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会犯错、会痛苦、会坚持的“人”,而不是一个被神化的符号,这使得书的探讨也因此获得了更广阔的普适性。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在我看来,简直是匠心独运。它跳脱了传统线性叙事的窠臼,采用了一种类似音乐回旋曲的结构,将不同时间点的片段有意地并置和交织在一起。这种非线性的安排,初读时可能会让人稍微有些不适应,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这种错落感恰恰是为了凸显某些主题的反复出现和演变。作者似乎在有意引导读者,不要只关注“发生了什么”,而更应该关注“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发生,以及它在不同阶段体现出的不同侧面”。书中对于“选择”与“后果”的探讨,是通过这种碎片化的重组来实现的,每一次的场景切换,都像是在对前一个场景进行某种程度的补充或反思。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在拼凑一幅巨大的、细节丰富的历史马赛克。它要求读者全程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回报是,你会获得一种更加立体和多维度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