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效精方临床笔录(第2版)

显效精方临床笔录(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永祯,何江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临床
  • 方剂学
  • 经验方
  • 医案
  • 显效方
  • 中医药
  • 传统医学
  • 疾病治疗
  • 第二版
  • 临床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5897
版次:2
商品编码:1212130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字数:2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供广大中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从医四十余年老中医对各种难治性和久治不愈疾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组方用药均为作者行医过程中实际应用确实行之有效的中医处方,并附典型案例实录诊疗过程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从医四十余年对各种难治性和久治不愈疾病的临床经验总结,目录按照现代医学诊断疾病方法进行分类,每一疾病均简要阐述其中西医发病机理、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重点对治疗基本方、辨证分型、加减用药等内容进行详细记录。书中所有组方用药均为作者行医过程中实际应用确实行之有效的中医处方,并附典型案例实录诊疗过程。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供广大中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张永祯,主任中医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本地区中医药学科带头人,曾任讷河市中医院业务院长,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对多种久治不愈的难治性疾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疑难病用药新思路1
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5
第一节支气管炎5
急性支气管炎6
慢性支气管炎7
小儿咳嗽8
第二节阻塞性肺气肿8
第三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0
第四节支气管感染性哮喘12
第五节过敏性哮喘15
第六节肺炎17
第七节肺脓肿19
第八节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20
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22
第一节快速心律失常22
心动过速23
频发性室性早搏24
第二节缓慢心律失常26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6
房室传导阻滞及其并发的缓慢心律失常27
第三节高血压性心脏病29
第四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0
心绞痛(胸痹心痛)30
心肌梗死32
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冠心病36
第五节风湿性心脏病心衰38
第六节眩晕40
第七节心肌疾病42
扩张型心肌病42
病毒性心肌炎43
第八节周围血管病45
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45
雷诺病46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48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50
第一节慢性胃炎50
浅表性胃炎51
萎缩性胃炎52
第二节慢性腹泻53
第三节消化性溃疡57
第四节溃疡性结肠炎61
第五节食欲不振(厌食症)62
第六节结核性腹膜炎65
第七节甲型病毒性肝炎67
第八节乙型肝炎69
第九节肝硬化73
第十节膈肌痉挛(呃逆)77
第十一节顽固性便秘78
第十二节消化系统杂病验案80
肝囊肿80
肝脓肿80
脂肪肝81
胆囊炎82
胆结石83
胰腺炎83
第四章泌尿系统疾病85
第一节肾小球疾病85
急性肾小球肾炎85
慢性肾小球肾炎87
肾病综合征89
单纯性血尿92
第二节肾盂肾炎94
第三节泌尿系统结石96
第四节乳糜尿97
第五节遗尿99
第六节慢性肾功能不全101
第五章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104
第一节再生障碍性贫血104
第二节白细胞减少症106
第三节过敏性紫癜108
第四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0
第五节血栓形成112
脑动脉梗死113
血栓闭塞性血管炎(脉管炎)114
第六章内分泌系统疾病116
第一节小便失禁症116
第二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17
第三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18
第七章代谢性疾病和营养性疾病121
第一节糖尿病121
第二节高脂血症124
第三节肥胖症126
第四节痛风128
第八章风湿性疾病131
第一节类风湿关节炎131
第二节风湿性关节炎133
第三节痹证135
第四节强直性脊柱炎137
第五节干燥综合征139
第六节系统性红斑狼疮142
第七节白塞病(狐惑病)144
第八节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146
第九节皮肌炎148
第十节骨关节炎(骨质增生)149
第十一节肩周炎151
第十二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52
第九章神经系统疾病155
第一节头痛155
第二节自汗160
第三节盗汗162
第四节帕金森病性痴呆(震颤麻痹性痴呆)164
第五节耳聋、耳鸣165
第六节面神经麻痹(口眼斜)170
第七节失眠173
第八节嗜睡178
第九节痫证180
第十节精神分裂症(狂证)183
第十一节抑郁症186
第十章妇科疾病188
第一节不孕症188
第二节流产193
先兆流产193
习惯性流产195
第三节功能性子宫出血196
第四节宫颈炎、宫颈糜烂(带下病)199
第五节经行先后无定期202
第六节交接出血203
第七节痛经205
实证痛经205
虚证痛经207
第八节经行后期208
第九节月经过少209
第十节经闭211
第十一节慢性盆腔炎215
第十二节卵巢囊肿217
第十三节子宫肌瘤219
第十四节阴部瘙痒220
第十五节乳腺增生(乳中结核)222
第十六节乳汁不行224
第十七节女阴白斑226
第十八节面部黄褐斑228
第十九节面部黑斑230
第二十节更年期综合征232
第十一章男科疾病234
第一节前列腺疾病234
急性前列腺炎或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234
慢性前列腺炎235
前列腺增生237
第二节阳痿238
第三节遗精、滑精241
第四节不射精244
第五节男性不育245
第十二章五官科疾病248
第一节眼科疾病248
玻璃体病变(云雾移睛)248
眼底疾病(暴盲)250
青光眼252
白内障254
第二节复发性口疮257
第三节化脓性扁桃体炎260
第四节咽炎附近淋巴结肿大261
第五节慢性咽炎(梅核气)262
第六节咽喉炎264
第七节过敏性鼻炎267
第十三章皮肤科疾病269
第一节荨麻疹(皮肤风疹)269
第二节银屑病(白)271
第三节湿疹274
第四节神经性皮炎277
第五节痤疮279
第六节脱发281
第七节疣283
第十四章中药新用285

前言/序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传统医学受到严峻挑战,新的医学理论层出不穷,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化,加之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疗设备、材料和科学仪器不断涌现,导致许多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发生巨大变化。如何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是每个医生不可回避的、必须深思的问题。因此,亟待新的、系统的、权威的有关不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参考书出现。中医药学对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医药事业上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疗效,必须开展学术交流,把确实有最显著疗效的精方秘方公开发表,广泛交流,使中医同仁们可以互相采长补短,以便进一步提高。不应该把它藏在“金匮”,成为真正的保密处方。
笔者认为,治病时必须抓住主证,确定主攻方向,其他兼证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疾病初起之证曰“主证”,及于全身之证曰“副证”,两者统名曰“定证”(或固有证)。综观定证即知为何种疾病,结合西医对本病的诊断,应偏重何方面,从而推出何种治法。其治疗须遵循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首先选用西医理论和医疗设备诊断病情;然后再用中医理论进行辨病、辨证,用中药治疗,并且结合每味中药现代药理学实验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中药效应机制,发掘中药内蕴,运用到临床,实践证明疗效将明显提高。例如糖尿病的治法,补气健脾、脾胰同治能增强胰腺分泌胰岛素功能;滋阴润燥能增加胰岛B细胞数量,改善细胞核深染、细胞质稀少状态;滋阴清火消炎可消除胰岛及其周围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即胰岛炎;补肾阳能增强胰腺功能,增强机体对糖(阴)的分解、转化、代谢功能;祛痰湿可使血中黏稠的糖转化分解代谢;活血化瘀能消除胰岛内毛细血管旁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化、微血管病变。例如,补气降血糖药,有人参、生黄芪、灵芝、绞股蓝、红景天,而其他的补气药则降血糖作用,甚至党参反而能升高血糖。所以治疗糖尿病时必须选择既能补气又能降血糖的中药。
本书采用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进行分类,以辅助检查,如磁共振、CT、放射线、超声、心电图、多普勒、检验科等作为诊断依据和治愈好转标准。这样才能更好更准确更真实地判定各种疾病的疗效。
本书所载疾病,均系笔者从医四十余年对各种难治性和久治不愈疾病的研究探索,用中医理论,对每种疾病提出辨病要点,注重辨病,确定基本方,然后再根据病情进行辨证分型,加减变通,疗效确实。本次修订增加了甲型病毒性肝炎、疣的诊疗处方,并补充了慢性乙型肝炎、肾病综合征用药经验。
在本书出版之际,衷心感谢张纪岩、张纪秋、张剑锋、余继业、苗立刚、靳雅群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因作者时间精力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同仁批评指正。

张永祯
2017年3月于北京
《名医医案精粹:传承与创新》 本书精选了数十位当代名老中医的临床医案,涵盖了内、外、妇、儿、疑难杂症等多个科室。每则医案均由浅入深,详细阐述了病人的病情、辨证论治的过程、用药处方以及疗效反馈。本书不仅展示了各位名医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蕴含了他们深厚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治疗心得。 一、 经典医案,窥探大家风范 书中收录的医案,无一不是历经数十年临床实践检验的精华。从常见的内科杂病,如脾胃病、肺系病、心脑血管疾病,到妇科月经不调、带下、不孕,再到儿科疳积、咳嗽、惊风,乃至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均有精彩的案例呈现。例如,某位国医大师在治疗一位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失眠患者时,如何通过调和肝脾、疏肝解郁,最终让患者重获安眠;某位妇科专家如何巧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法,帮助一位多年不孕的患者喜得贵子。这些医案,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大家深厚的辨证功底、精妙的组方艺术以及对病情的精准把握。 二、 辨证论治,条分缕析 每一则医案都力求做到条分缕析,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其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对于病情的采集,详细记录了主观症状、客观体征、舌苔脉象等信息。在辨证环节,作者不仅列出了具体的证型,更阐述了支持该证型的依据,以及与其他相似证型的鉴别要点。在论治环节,详细解释了处方遣药的理由,包括药物的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以及剂量上的考量。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病程中的加减变化、转归,也做了详细说明,使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治疗的动态性。 三、 遣方用药,精益求精 本书的用药特色在于其“精”与“准”。精,体现在药物的选择上,并非盲目求全,而是力求用最少、最精炼的药物达到最佳疗效。准,体现在药物的配伍上,讲究君臣佐使,配伍严谨,既能发挥主药的疗效,又能避免毒副作用,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例如,在治疗一位风湿痹痛患者时,作者如何巧妙地将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品组合,不仅缓解了疼痛,更从根本上改善了体质。书中的方剂,很多都取材于经典的古方,但又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理解和名医的临床实践,进行了创新和优化,使其更具临床实用性。 四、 疗效显著,启迪思维 医案的最后,一般都会附有疗效反馈。这些反馈,或简练的“诸症消除,精神转佳”,或详细的“复查指标正常,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都充分印证了书中医案的临床疗效。这些成功的案例,不仅能增强读者学习中医的信心,更能激发读者在临床实践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这些医案,读者可以从中汲取养分,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辨证论治和临床用药的水平。 五、 学术思想,启迪后人 除了具体的医案,本书还穿插了一些名医的学术心得和治疗经验的总结。这些内容,可能是一些独到的辨证思路,可能是对某些经典方剂的深入解读,也可能是对中医治病理念的独到见解。这些学术思想,是各位名医毕生心血的结晶,对于后学者理解中医的精髓,掌握中医的灵魂,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例如,某位大家关于“调气血是治病之本”的论述,就为理解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适用人群: 中医临床医生: 提升辨证论治能力,学习名家经验,丰富临床治疗手段。 中医爱好者: 深入了解中医的临床实践,感受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药学子: 学习经典医案,打下坚实的临床基础,为将来的行医之路奠定基石。 对传统医学感兴趣的读者: 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医的智慧。 《名医医案精粹:传承与创新》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鉴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中医著作。它不仅是一本医学参考书,更是一座连接古今、启迪未来的桥梁。通过阅读本书,您将有机会与各位名医“对话”,在他们的临床实践中,领略中医的神奇,感受生命的脉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显效精方临床笔录(第2版)》给我一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感觉。书中的确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临床经验,对于解决某些常见的医学难题,或许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这种“辅助”,更多地停留在“照搬”的层面。我所追求的,是那种能够激发我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医学著作。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倾向于一种“结论先行”的模式,即直接给出“显效精方”,然后简要说明其应用。而对于这些“显效”背后的原因,以及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变数,则探讨得较为有限。我更希望看到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剖析病情,如何排除其他可能性,最终锁定某个“精方”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展现,远比“结果”的罗列更能帮助我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它就像是给你一份最终的考试答案,却未能告诉你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于一个渴望成长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

评分

阅读《显效精方临床笔录(第2版)》的过程,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规整但略显单调的医学展览馆。里面陈列着一件件“精方”的样本,它们被细致地标注了名称、适用症、用法用量,甚至还有一些治疗效果的统计数据。这种呈现方式,确实展现了作者在医学实践中的严谨与专业。然而,展览馆的参观者,往往只能看到展品的静态展示,很难去想象这些展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它们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与艰辛。我期待的,是能像一位走访学者,能够深入到“创作”这些“精方”的工坊,与工匠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灵感来源,他们的失败与成功,他们的坚持与创新。这本书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一个“成品”的展示,而“制作过程”中的智慧与匠心,却显得有些模糊。我希望从中获得一种“授人以渔”的启示,而不是仅仅“授人以鱼”。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医学书籍,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是智慧的启迪。拿到《显效精方临床笔录(第2版)》时,我抱着这样的期待。书中的确罗列了许多临床上的“精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在医学实践中的经验积累。然而,这种积累,似乎更多地体现在“知其然”,而非“知其所以然”。我期待能看到这些“精方”背后更深层次的医学理论支撑,更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理论与个体化的病情相结合,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临床实践中做出最优选择的。书中对这些“精方”的介绍,总显得有些“直接”,缺少了那份在疑难杂症面前的探索与求索,缺少了那种在绝境中寻找突破的智慧火花。它像是一份精心整理的食谱,告诉你每种食材的用量和烹饪步骤,却未能告诉你这道菜为什么会成功,或者在食材不那么理想的情况下,该如何进行调整。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目前看来,我只是看到了巨人的工具箱,却未能深入了解巨人的思考过程。

评分

初识《显效精方临床笔录(第2版)》,就被其严谨的标题所吸引,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医者仁心、妙手回春的画面。然而,翻阅数页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叙述风格,仿佛是来自一位沉浸在技术细节中、不善于表达情感的科学家。它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各种治疗方案的执行过程,如同在解剖一台复杂的机器,每一个零件都被清晰地标识和说明。这样的方式,对于那些追求技术至上、注重方法论的同行来说,或许能提供宝贵的参考。但对我而言,却像是在阅读一份详尽的操作手册,虽然包含了精确的信息,却缺失了人性的温度。医学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我期望从书中看到医者在面对疾病时的挣扎与坚持,看到患者在痛苦中的希望与脆弱,看到医患之间那些无声的默契与坚守。这本书所呈现的,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术”,而“道”的层面,似乎被轻轻地带过了。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到更多关于如何平衡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启示,但这本书的侧重点,显然并不在此。

评分

这本书,我抱着极大的期待翻开,毕竟“显效精方”这个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何况还是“第2版”,总觉得会比初版更打磨得精进。然而,我一口气读下来,虽然文字流畅,逻辑也清晰,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它像是一道精心摆盘却味道平淡的菜肴,色香味俱全的摆设掩盖不了内在的寡淡。我期待的是那些能触动我内心深处、引人深思的医学案例,是那些关于医者仁心、与病魔抗争的真实写照。但这本书所呈现的,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层面的罗列,案例的选取似乎也偏向于某种既定模式,缺乏那种让人拍案叫绝的“神来之笔”,也没有那种让人潸然泪下的情感共鸣。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思考医学本质、或者在我行医路上给予我精神力量的内容,可惜的是,这样的内容似乎被稀释得太厉害了。也许是我个人的期待值过高,也许是我对“显效精方”的理解与作者有所偏差,但这本书确实未能达到我内心深处的那种“击中”感。我还是会继续寻找那些能够真正打动我的医学著作,那些真正能触及灵魂、启迪智慧的文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