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新聞傳播工作者、研究者,公務員,網絡愛好者 作者對互聯網虛擬社會的概念和特徵進行瞭界定,認為互聯網虛擬社會是一種具有特定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的社會。指齣當前互聯網虛擬社會麵臨巨大政治風險,其中zui大的隱患之一是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的失控。分析網絡輿情對群體性事件發生所起的作用,認為科學地對網絡輿情進行研判和引導,可以預防和消解群體性事件。
從網絡媒介、用戶群體、信息內容三個方麵對互聯網虛擬社會的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進行瞭實證分析。
提齣應對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的關鍵是預警。利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構建瞭麵嚮群體性事件的預警指標體係。
提齣瞭防控群體性事件網絡輿情的具體路徑和模式選擇,構建瞭一個網絡時代政府輿情應對的立體管理路徑框架。
內容簡介
本書從網絡輿情概念與影響、網絡輿情傳播過程、網絡輿情指標體係、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網絡輿情治理等維度展開研究,實際上構建瞭網絡輿情的基本理論體係。本書的主要特點在於,di一,本書反映瞭我國網絡輿情研究者在di一個五年的研究思路及曆程;第二,本書構建瞭一個網絡輿情研究體係,值得當前國內網絡輿情研究遵循;第三,網絡輿情研究已經走過十年曆程,無論在理論體係、研究框架還是在實踐中如何看待和治理網絡輿情,卻依然沒有得到共識,本書對凝聚這一共識有很大促進作用。本書適閤高中等院校師生和政企單位輿情工作者閱讀。
作者簡介
曾潤喜,男,1984年齣生,湖南邵陽人,管理學博士。現為重慶大學“百人計劃”學者、美國德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政治學係訪問學者。兼任重慶大學青少年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史研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智慧城市委員會理事。主持1項國傢課題和7項省部級課題。在《新華文摘》、《政治學研究》、《中國行政管理》、《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情報學報》、《圖書情報工作》等期刊發錶論文70餘篇。
目錄
目錄
第一章網絡社會變遷:緒論(1)
第二章熱點照進學界:國內外研究現狀(13)
第三章虛擬實在關係:虛擬社會、網絡輿情與熱點事件(33)
第四章強弱波動轉化: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類型劃分(49)
第五章從信息到網民: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規律(61)
第六章正常抑或異化: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現實錶現(97)
第七章尋求各個擊破: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差異應對(121)
第八章必須未雨綢繆: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預警機製(143)
第九章功夫重在平常: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處置機製(161)
第十章未竟研究課題:需要努力的方嚮(181)
附錄一網絡輿情傳播階段與模型比較研究(185)
附錄二網絡輿情指標體係、方法與模型比較研究(196)
後記(207)
精彩書摘
《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與治理》:
經費不足、技術裝備落後、缺乏必要的工具等,仍然是製約輿情信息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因素。輿情信息工作的整體投入不足,造成硬件投入少、人員配備不足等問題,資源共享工作也相應受到影響。做好資源共享工作,需要迸一步理順和規範輿情信息職能部門的經費保障問題,建立經費投入機製,主要應從共享工作日常經費投入、共享工作激勵補償經費投入、技術設備經費投入等方麵予以規範和加強。
四、建立與完善網絡問政機製
網絡問政模式主要是政府為應對以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為代錶的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環境下,公眾政治參與的願望日漸強烈帶來的挑戰而采取的新型管理模式。政府通過網絡問政平颱嚮公眾進行政務情況的詢問和意見收集,同時公眾也可主動通過網絡問政平颱嚮政府進行利益訴求與錶達,從而使得公眾議程進入政策議程。公眾通過網絡問政平颱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和錶達自身權利,屬於製度化的政治參與路徑。網絡問政發展初期主要是以“專題型”的模式齣現,後來逐步發展為“留言闆型”的模式。由於這兩種模式各有利弊,隨著網絡問政發展越發成熟,齣現瞭“專題型”與“留言闆型”兩種並存交替的模式。其後,由於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颱的齣現,網絡問政模式不再隻是局限於政府的門戶網站,政府開始微博問政、微信問政,這意味著網絡問政也步入瞭“微時代”。
(一)“專題型”網絡問政
“專題型”網絡問政是指政府在問政平颱上就一些政策問題專門設置一個個專題供網民討論、獻言建策,然後對網民的言論進行篩選,選取有效的、具有代錶性的信息作為政策議程製定的參考。“專題型”網絡問政平颱模式有利於政府進行有針對性的、有效的民意收集來作為政策製定參考。然而,在“專題型”網絡問政中,公眾並不是議題的提齣者,在進行利益訴求時隻能在限定範圍內。因此,公眾在政治參與過程中並沒有占主導地位,公眾自我議程構建能力較弱。隨著公眾參政意識的提高,“專題型”網絡問政平颱逐漸被“留言闆型”網絡問政平颱所替代,以“版塊”的形式齣現在網絡問政平颱上。
……
前言/序言
總序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仰望星空,我們看到的是以恒星為主的“恒定”的星空。日升日落,月盈月虧,周而復始,亙古不變。假如,在太空中,有一群外星人也在觀察地球,或者如中國美麗的傳說,月亮之上的嫦娥在廣寒宮思念她的地球故鄉,韆百年來日復一日地眺望著這顆讓她傷心糾結、更讓她魂牽夢縈的蔚藍色星球,嫦娥看到瞭什麼?嫦娥眼中的地球故鄉,一如既往地浮在空中,飄在遠方。從宇宙、太空的大尺度視角看地球,韆百年來地球還是那顆地球,地球沒變。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浩渺宇宙中這珍稀的幾十億個生靈,切切實實感受到,近幾十年來,我們的地球在變,我們的時代在變,我們的社會在變,並且在迅速改變!這一切變化,是由於信息技術,是由於計算機、手機,特彆是由於將計算機、手機連接起來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
我們已確定無疑地進入到互聯網時代。根據“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的報告,到2015年底,全球互聯網用戶超過30億,互聯網滲透率達到42%。發達國傢互聯網滲透率普遍在70%以上,發展中國傢互聯網也在快速普及,印度2014年和2015年互聯網用戶分彆增加瞭33%和40%。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數據,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總數為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從網民數量、網站數量、域名數量、電子商務等規模和數量指標看,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網絡大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4月19日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齣:我國有7億網民,這是一個瞭不起的數字,也是一個瞭不起的成就。
在人類文明和社會曆史發展進程中,最先進、最突齣、最有帶動性、最有影響力的技術總是劃分時代和社會的標準與標誌。種植、養殖技術的應用讓人類從濛昧走嚮文明,人類曆史進入農業時代,産生瞭埃及、中國等一批文明古國。蒸汽機和工業革命讓人類進入工業時代,社會加速發展,産生瞭英國、德國、美國等一批工業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2月6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的講話中指齣:縱觀世界文明史,人類先後經曆瞭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産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産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現在,以互聯網為代錶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瞭社會生産新變革,創造瞭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瞭國傢治理新領域,極大提高瞭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說,世界因互聯網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聯網而更豐富。
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動力要素及其治理總序當今,以互聯網為代錶的信息技術正帶領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中國,正在被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快速且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本身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呈現齣嶄新的態勢和特徵。習近平在2016年4月19日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齣:現在,互聯網越來越成為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新空間,越來越成為獲取公共服務的新平颱。
曾幾何時,碰到未知的知識和不懂的問題,人們會去圖書館、資料室查閱,會翻字典、辭典和百科全書,會去詢問和請教老師、同學、朋友。如今,“外事不決問榖歌,內事不決問百度”,榖歌、百度、維基、知乎會告訴你一切你想要的知識和答案。互聯網時代,人們的信息獲取和知識學習主要來自甚至依賴互聯網。互聯網極大地方便和改變瞭人們的教育學習和信息獲取方式。甚至,國外有研究錶明,因為互聯網查閱知識和搜索答案的便利,人類的腦神經迴路和記憶結構、知識結構都在發生改變。信息前所未有地豐富,知識也不再是稀缺資源,人們從報刊書籍等印刷文字中獲取知識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從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媒體獲取信息的時代也正在成為過去,互聯網成為知識和信息的主要來源。近年來,互聯網嚮知識領域和教育領域擴展滲透,互聯網+教育正蓬勃發展,正在深刻改變人們教育和學習的方式與格局。
從烽煙報警、鴻雁傳書到電報、電話,再到今天的微博、微信,人們的交流溝通方式不斷發生著深刻的改變。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電子郵件、貼吧、微博、微信、QQ等方式即時聯係,五湖四海的人們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每時每刻地聯係、溝通、交流。即使你遠在天邊,你也近在咫尺,你的音容笑貌時刻可以生動地呈現在四麵八方的親友麵前。作為社會化動物的人們,通過互聯網的連接和頻繁的溝通交流而更加社會化、組織化。原來分散的、弱小的個人,經由互聯網的連接,成為一個個有組織、有力量的群體。韆韆萬萬的圈群將億萬網民時刻連在一起,形成一支嶄新的社會力量——網民大軍。社會的基礎結構、組織方式和力量分布由此發生深刻的變化,國傢與社會的關係也隨之發生巨大的改變。在經由互聯網連接起來的億萬網民麵前,國傢的權威和力量相對衰落,社會的力量興起並日益強勢,傳統的權力配置、治國理政和社會運行方式因此而發生改變,麵臨新的巨大的挑戰。
現在,不管你是在繁華都市還是在窮鄉僻壤,不論你是老是少、是窮是富、是學曆高還是學曆低,互聯網已經在空間上覆蓋瞭所有的區域,在社會上已經滲透到所有的人群。互聯網的廣泛存在和深入滲透,已經深刻改變瞭我們這個時代以及這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互聯網信息技術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和火車頭,與互聯網相關的産業和企業呈現齣蓬勃發展的勢頭和潛力,是最有活力、最有帶動性的經濟增長源,一批市值百億級、韆億級甚至萬億級的企業在數年、十幾年時間內成長起來,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互聯網深刻改變著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結構、經濟麵貌和經濟未來。與此同時,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基礎、政治運行、力量分布也深刻改變。被互聯網時刻聯係、組織的億萬網民,蘊藏著巨大的社會政治能量,不但改變瞭當今的國際關係,改變瞭社會力量對比,改變瞭信息傳播方式,還深刻改變甚至徹底顛覆瞭既有的媒體格局、輿論態勢和話語權。草根的眾聲喧嘩、億萬網民的聲音改變瞭言論錶達和輿論形成的格局與走勢,互聯網極大地賦予瞭人們言論錶達的自由,賦予網民特彆是草根網民、底層群眾以錶達權利和參與便利。民眾經由互聯網錶達齣來的態度、意見和行為傾嚮,形成無所不在的網絡輿情,成為影響公共政策、司法行政、突發事件等公共事務乃至國傢社會政治走嚮的重要因素。網上流動的信息,網絡空間産生的態度意見、行為傾嚮和群體行動,改變著我國的輿論氛圍和執政環境,對社會穩定、公共治理和國傢安全帶來巨大的挑戰。
互聯網帶領我們進入到互聯網時代,並將我們所處的社會改變為網絡社會。如同蒸汽機不僅是機器和工具一般,互聯網也不僅是技術工具和物理網絡,互聯網還是關鍵的社會政治因素。互聯網所造就的網絡社會,具有許多不同於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新特點。互聯網時代的中國,互聯網自身的技術特點,加上中國獨特的國情和網情背景,使得中國社會的技術基礎、經濟基礎、思想文化基礎、社會結構基礎和社會力量基礎都發生瞭深刻的改變。互聯網時代的中國社會具有泛在化、虛擬化、離散化、極速化、圈群化的顯著特徵,成為一個變化極快、能量極大的“高能社會”。這樣的社會,蘊藏並可能激發天文數字級彆的社會政治能量,既有巨大的發展進步的動能與機遇,又有巨大的混亂傾覆的風險和挑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古往今來,很多技術都是‘雙刃劍’,一方麵可以造福社會、造福人民,另一方麵也可以被一些人用來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民眾利益。”互聯網社會既具備極速發展變化、推動萬物互聯、助力行業融閤、加速社會變革等眾多機遇,又蘊含極易組織和動員、不確定性與低可控性、能量顛覆式轉化、社會動能和政治勢能轉換切變等諸多風險和挑戰,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有效防控風險和應對挑戰,維護好網絡安全,實現網絡社會的良好治理。
深刻認識互聯網和互聯網時代,正確理解和把握網絡輿情和網絡社會的特徵規律,探索網絡社會的有效治理之道,正是“網絡輿情與網絡社會治理叢書”的目標使命,也是我們研究團隊的中心任務。近年來,華中科技大學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輿情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團隊依托多項基金課題,圍繞著互聯網與公共管理和國傢治理這個主題,就互聯網與網絡輿情、互聯網虛擬社會風險、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演化、網民政治態度、網絡社會治理等問題進行瞭探索性的研究,獲得瞭若乾研究成果。叢書所呈現的,就是這些探索和努力的結晶。
當然,互聯網技術和應用還在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地發展,互聯網時代纔剛剛拉開帷幕,互聯網社會也纔剛剛形成,還在快速演進中。對於互聯網社會,對於網絡輿情和網絡社會的研究探索纔剛剛起步,我們的研究還非常粗陋。本叢書的推齣除瞭匯報我們所做的工作外,更是想作為引玉之磚,吸引更多的人對網絡輿情與網絡社會展開更全麵、更係統、更深入、更專業的研究。
網絡時代的大幕已經拉開,網絡社會的航船剛剛起錨。我們慶幸生逢這個激動人心、深刻變化的網絡時代。我們深知,互聯網對社會的深刻影響纔剛剛呈現,對網絡輿情和網絡社會的研究也剛剛起步,網絡社會這個新大陸需要持續不斷地進行探索。讓我們搭乘這艘互聯網的快船,一起探索,一起冒險,一起邁嚮未來!
王國華2016年7月6日
後記
網絡輿情研究方興未艾。自1992年以來,我國學界陸續開始研究輿情。自2005年開始,網絡輿情研究論文開始大規模登上學術舞颱。十多年來,來自管理學、情報學、政治學、傳播學、社會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學者不斷加入到網絡輿情研究陣營,使得網絡輿情成為真正跨學科的研究方嚮。
2008年,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與華中科技大學共同建立華中科技大學輿情信息研究中心。作為高校中較早建立的輿情研究中心之一,華中科技大學輿情信息研究中心與全國網絡輿情研究“早起者”一起,帶著好奇心和責任心,探尋著這一未知領域。
我們將人類生活的世界分為人的係統和物的係統,也就是社會係統和自然係統。月有陰晴圓缺,天有風雨雷電。這是自然係統的現象和規律,人類社會探究的網絡輿情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現象和規律呢?筆者在很多講座中,都和大傢分享瞭作為一名網絡輿情研究者所羨慕的領域——天氣預報和地震預報。應該說,盡管天氣和地震都不能精確預報,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認識到這些自然現象的內在運行規律。
朝著這一理想,我們從網絡輿情概念與影響、網絡輿情傳播過程、網絡輿情指標體係、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網絡輿情治理等維度展開研究。實際上,這些維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構成瞭網絡輿情的基本理論框架和研究體係。
本書是在上述研究思路指導下所完成的。確切地說,本書的大部分內容完成於2010年前後,即我國網絡輿情研究的第一個五年內。然而,當網絡輿情研究的第二個五年業已臨近結束時,為何還有齣版的意義呢?我們認為,主要有三方麵的意義:第一,本書實際上記錄瞭我們在第一個五年研究網絡輿情的思路曆程,也在某個方麵反映齣全國研究的曆程;第二,盡管本書的內容已經“略顯陳舊”,但其所建構的網絡輿情研究體係,卻並不陳舊,當前的網絡輿情研究依然遵循這一體係;第三,網絡輿情研究已經走過十年曆程,無論在理論體係、研究框架,還是在實踐中如何看待和治理網絡輿情,卻依然沒有達成共識。在沒有共識的情況下,論著應該是“多多益善”,“少”是“專斷”,“多”纔可能有“共識”。
本書是曾潤喜主持的湖北省社科基金“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與控製”研究成果,是課題組成員集體智慧的結晶。由曾潤喜牽頭,各位學者鼎力閤作完成。曾潤喜主要撰寫瞭第一、二、三、五、八、九、十章和附錄部分,徐曉林、王國華、王君澤、方付建、陳強、杜換霞、王晨曦等參與瞭撰寫工作;王國華、畢帥輝主要撰寫瞭第四、六、七章,曾潤喜、王雅蕾、肖林、方付建、王子文等參與瞭撰寫工作。
感謝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華中科技大學輿情信息研究中心、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等單位的支持。感謝徐曉林教授、王國華教授、王來華研究員、張薇研究員、陳月生研究員、薑勝洪研究員、畢宏音研究員、劉毅副教授、董天策教授、蘭月新博士等對本書的指導和關心。本書的大部分成果已在《政治學研究》、《中國行政管理》、《新聞與傳播研究》、《圖書情報工作》、《情報雜誌》、《電子政務》等刊物上發錶,在此對接納此文的雜誌錶示感謝。感謝國傢齣版基金的資助,感謝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各位編輯的辛勤工作。
本書僅為一傢之言,肯定存在眾多錯誤和疏漏之處,請學界和業界的同行不吝賜教。讓我們共同為網絡輿情研究的興盛而努力!
曾潤喜
2015年5月20日
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與治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