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育策略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育策略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关承华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5-16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7554
版次:3
商品编码:121122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76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育策略》是一位教学30多年的一线教师,对自己教学经历和师生关系思考后做的总结。全书用平实的语言,丰富的案例,为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如何做班主任倾情支招,提出了很多全新的观点。有助于教学一线教师和教育专业学生理解教育,赋予全新的力量,让教育的复杂问题变得简单,让学生信服、佩服、折服、心服,更顺利地做好教师和班主任工作。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育策略》一百多个教育实例就是一百多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穿插在每个章节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现了一位名师的教育艺术,机智幽默的对白,独具匠心的设计,妙趣横生的情境,让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到了作者育人的热情,也领悟到了教书育人的真谛。
  观看关承华老师的相关教育视频,请扫二维码登录。

作者简介

  关承华,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高级教师,海淀区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海淀区班主任学科带头人。从教32年,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27年。曾获得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称号。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曾多次接受《中国青年报》、腾讯等多家媒体的访谈,在中小学校和家长中很有影响力。其专著经典畅销书《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获得《中国教育报》“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奖。本书为其姊妹篇。

精彩书评

  我们是否付出真情与理解,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信服?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高明,使学生心悦诚服?我们是否用爱温暖和滋润了孩子的心,使学生绽放出美丽的心花……如果没有,我们又凭什么让学生服你,又何来理由数落学生的不是呢?读了《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扬州一中方老师

  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会用我的心、我的情、我的思想、我的理念去为这门艺术而奋斗。虽然,我离关承华老师所说的境界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目标已经确立,我将以不懈的努力来投入我的教学生涯。
  ——河北唐山一位年轻教师

  学会做一块“磁铁”,把学生吸引到你的身边,聚集在你的周围,送出你的真心,给出你的真情,发挥你的人格魅力,用爱与学生去交流,真正用好脑、心、情这三个字,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热心读者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怎样才是学生心目中真正的好老师
再版前言 守住师德这条底线
前言 让学生“服”,老师需要练好内功
第一章 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
“亲其师,信其道。”这里的“亲”不是指亲情、亲近、亲爱,学生对老师的“亲”更多的是一种由衷的佩服。而真正赢得学生佩服的,是老师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这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在实践中不断修炼。
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
德——师之魂
学会做一位“磁石”式的老师
教会孩子做人
反思“学生不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第二章 平等、真诚与理解的方式让学生信服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凭什么信你所传之道?为什么同样的“道”有些却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他们是孩子,孩子的特点是“先信其人,后信其道”,只有他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与理解,才会对你所传之道有发自内心的信服。
师生间理解的“时间差”
如何正确面对学生的“差”
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
抓住青春期教育的契机
“小题大做”与“大题小做”
评语:最大限度地发挥与学生交流的影响力
第三章 高明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折服
“亲其师,信其道。”为师者,让学生亲、让学生信,靠的是“内功”,而深厚的内功又一定表现为高明的、为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方法。方法得当,即使是批评,他们也会心悦诚服。
对特殊事件的“艺术性”处理
“强刺激”也要因人而异
尊重个性,因势利导
响鼓也要重槌敲
上好开学第一课
主题班会的点睛之笔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实录
第四章 爱的温暖与滋润让学生心服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亲其师”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首先感受到了师恩、师爱。与伟大的母爱相比,真情的师爱,温暖与滋润的是孩子们的心,而心花绽放才是最美丽的。
用真情抚平学生受伤的心
对教育过程的品味和思考
为学生找回心理上的平衡
爱的回馈
一定要杜绝老师对学生的心理伤害
思考的声音——中小学公开课可以休矣

精彩书摘

  学会做一位“磁石”式的老师
  在学校工作中,人们通常把一个教学班称为“班集体”,无论这个班级是好是差,是团结是涣散,都被冠以“集体”二字。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提法是不甚科学的,它混淆了“群体”与“集体”的界限,降低了作为“集体”应达到的标准,忽视了集体的社会心理特点。严格地讲,并非任何的群体都可以叫作集体,只有那些开展具有团结性、高水平的整合行动,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群体,才能称为集体。一个班集体的形成,要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经过不断的磨合,才能达到集体的水平而形成集体。而这个磨合过程,必须是集体凝聚力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以及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工作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群体从产生到形成为理论上的共同体要经过一个长期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群体凝聚力的发展。当群体共同活动中所产生的价值规范为成员们所逐渐接受时,群体就会变得更加团结、整合,群体本身也发生变化,最后形成为集体。这一理论较为深刻地剖析了集体形成的规律,我在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历中,对这一理论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1995年秋季,新接高一(4)班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群体,45名同学来自十几所学校,新奇感、陌生感,再加上一部分没有考取重点高中的同学们的失落感等等,使他们带着种种疑虑聚集到了我的周围。作为班主任,如何从一开始就唤起他们的“集体意识”,如何尽快在学生中树立起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理想目标,如何使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等等,成为了我思考的问题。这一切,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第一步。一开始,我想在黑板上写下“欢迎你们”四个大字,随后立即又被自己否定了,谁欢迎谁呢?显然这样写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经过再三思考,我请了书法极佳的姜校长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精心设计了“你们是高一(4)班的主人”十个醒目的大字,并针对这十个字的寓意强调了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了“高一(4)班要成为最好的班集体”的明确目标和信念,使每位同学的行动指南定位于较高的水平上,为后来良好集体的形成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确立了目标和信念之后,我便从抓班集体的凝聚力入手,把优秀班集体的建设、形成作为切入点。
  凝聚力——从它的字意上来解释,是一种物质内部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分子间的距离越小,凝聚力越大。显然,在物质结构上,凝聚力的增强取决于分子间的紧密结合。借用这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为群体的凝聚力下了这样的定义:凝聚力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社会成员在群体内积极地活动,并且拒绝离开群体的力量,包括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据此我们进一步引申为,群体凝聚力的增强,取决于每一个成员间的紧密团结。俗语说的“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不正是源于此理吗?那么作为一个班级群体,“向心力”的这个“心”就应该是班主任,即以班主任为核心,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应该首先是班主任对你的学生的吸引力。摆正班主任在学生中间的位置,是发挥班主任作用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
  那是1997年一个夏日的傍晚,家中电话铃骤然响起。一个抽泣着的声音从听筒中传入我的耳膜:“关老师,我烦!我受不了了!”然后就哽咽住了。这是育英中学高三学生刘强,我是他初中三年的班主任。上了本校高中后我虽然不教他了,但一直保持着联系,尤其是当他有什么苦恼或遇到什么烦心事时,都会找我来倾诉。今天这是又心情不舒畅了,而且看来问题还比较严重,否则一个18岁的大男孩不至于痛哭流涕。
  “烦?来我家吧,现在就来!想哭到我这儿来哭,想说来跟我说,我在家等你!”因为相当熟悉,所以我很干脆。
  天气炎热,家里还有人,于是我索性下楼,坐到楼门口的石台上等待他的到来。十几分钟的工夫,穿着拖鞋,手里拎着块大毛巾的刘强来了。一见我真像见了亲人一般,还没张口说话,眼泪先下来了,看样子真是一肚子的委屈。我没有马上劝慰他,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想哭先哭,哭够了再说,有什么委屈都倒出来,我听着。”于是他开始“控诉”他的父亲:整天唠叨;我永远都没有做对的事情;只能看我坐在书桌前学习;休息时规定只能散步,不许打篮球;不讲道理……。总之,父子之间互不满意,矛盾加深,作为孩子又不敢太反抗,于是越来越压抑,甚至有时在房间里大喊,用拳头砸玻璃板,以发泄心中的郁闷。
  其实不用刘强多说,我太清楚他们父子之间的芥蒂了。初中三年爷俩之间的摩擦就没断过,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在我看来,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孩子,在这位父亲。
  刘强的父亲是某部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一位老大学生、知识分子、科技人才。他最得意的是自己从小学习优秀,尤其读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永远的第一名,第二名的时候都少”,而且这句话反复在说,对我这个初中班主任说了无数次,孩子上了高中又接着跟高中班主任说。说心里话我们都觉得有点絮叨了,孩子只会比我们听得更多,能不烦吗?更要命的是,由于家长自己的优秀,也就无形中提高了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和期望值,不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起码孩子像自己一样优秀才“合情合理”。另外刘强有一个姐姐,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考上大学,成为这位父亲心中的一个遗憾、一个痛点,他把对两个孩子的期望集中到了刘强一个人身上,让“儿子把女儿留下的遗憾和损失补回来”才能了却他的心愿,满足他的虚荣心。于是刘强的学习和成绩就成为他们这个家庭的重中之重,核心之核心。当刘强还在读初三时,由于他身体素质好,体育方面有一定特长,一直在班里担任体委工作,又是校田径队队员,每周有两天下午放学后要参加训练。这位对儿子永远不满意的父亲坚持认为参加田径训练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几次动员孩子退出都遭到了孩子的抵触和拒绝,于是终于动用了当父亲的威严,直接到学校找到我,并通过我再找学校体育组梁老师,一厢情愿地坚决要求孩子退出田径队,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当时的一个细节至今让我历历在目:这位父亲与梁老师面对面坐着交谈,我在旁边陪着,刘强一旁垂手而立,当听到他父亲不容质疑的“必须退出”时,眼泪夺眶而出,双手紧紧地握成拳头,这双拳让我看到了孩子的愤怒与无奈,如果这里坐的不是他的父亲,他一定会把拳头挥起来,甚至打出去,但是在微微的颤抖中,儿子在父亲面前只能压抑和屈服。
  上高中后,家长的神经绷得更紧了。刘强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要承受着父母(尤其是父亲)永无休止的教导、指责、要求甚至是训斥,不用说打篮球、看电视,就连学习中间的休息也规定为只能散步,不允许干别的。刘强经常到办公室找我,一见我没别的话,就是一个字:“烦!”我曾经毫不客气地对他说:“把你人生字典当中的那个烦字抠掉!学习比你好的,学习比你差的,谁像你一天嘴上老挂着个烦字?”其实我心里明白,我这是在偷换概念,转移问题的焦点。因为他并不是在为学习烦,而是在为家长给予自己的压力而烦躁不安。可是我确实是黔驴技穷了,为他们父子之间的问题我没少操心,没少做工作,不但没什么效果,刘强父亲对我的教育理念和对他的劝说已经不认同,甚至持反对意见了。
  今天刘强在又一次遭到父亲的呵斥后,心中的积怨爆发了,边哭边拨通了我家的电话。见面后,他又絮絮叨叨地控诉了他爸爸的种种不是,内容都是我耳熟能详的。我连哄带劝,也不过是老生常谈。大约一个小时过去了,看他情绪稳定下来了,我说:“你走吧,慢慢骑车回家,不要着急,注意安全,利用你在路上这段时间,我给你爸爸打电话。”电话打过去,我把刘强的心理活动委婉地进行了通报,并谈了我的看法,尤其提醒家长不可让孩子的心理超负荷,否则会适得其反,学习成绩非但达不到家长的满意,还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后果。电话那头,刘强父亲仍是一个劲儿地埋怨,对我的忠告不置可否。我知道我的努力不会有明显的效果。
  第二天是星期六,上午10点半左右,电视台正在转播美国NBA总决赛。我想到刘强是初高中六年的体育委员,酷爱打篮球,这么精彩的比赛他能不渴望饱饱眼福吗?想到此,我又拨通了他家的电话,正好是刘强接的,我问:“你在干什么?”回答:“上完数学课刚回来。”“然后准备干什么?”“接着学习呗!”“NBA总决赛正在转播,想看吗?”他捂住话筒,压低声音说:“想!特想看!”“把电话给你爸爸,我跟他说,让你看,但你要保证看完后全身心投入下午的学习。”“行!我保证!谢谢关老师!”他爸爸接过电话后,我把我的想法、刘强的态度传达过去,我明显感觉到这位父亲的不情愿,我给他分析了“此时此刻的学习是被动的,是被迫的,是心不在焉的,是低效率的;而看完篮球后,让他得到了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再学习时他是主动的,情愿的,甚至是对您带有歉疚的,效率肯定会更高”。我的诚恳还是打动了他,刘强获得了“特赦”,看了整个比赛的最后两节。据说比赛结束的哨音一响,他就迅速关掉电视,不无夸张地喊着“我学习去了啊”返回了自己的房间。我猜想,刘强这时候的心里甭提有多满足了。
  从那一天起,我心里却背上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袱:高考刘强万一考砸了,他父亲非怪我不可。结果还不错,高考正常发挥,考上了他认为理想、他父亲也还认可的学校,虽然在外地,但却正如其所愿——“逃离”北京,“逃离”家长的监管,过四年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
  刘强已经大学毕业了,正在自己的事业上拼搏。我们始终保持着联系,直到今天,他工作上、生活中遇到什么烦恼,仍旧会找我来倾诉。
  学会做一位“磁石”式的老师
  在学校工作中,人们通常把一个教学班称为“班集体”,无论这个班级是好是差,是团结是涣散,都被冠以“集体”二字。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提法是不甚科学的,它混淆了“群体”与“集体”的界限,降低了作为“集体”应达到的标准,忽视了集体的社会心理特点。严格地讲,并非任何的群体都可以叫作集体,只有那些开展具有团结性、高水平的整合行动,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群体,才能称为集体。一个班集体的形成,要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经过不断的磨合,才能达到集体的水平而形成集体。而这个磨合过程,必须是集体凝聚力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以及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工作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群体从产生到形成为理论上的共同体要经过一个长期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群体凝聚力的发展。当群体共同活动中所产生的价值规范为成员们所逐渐接受时,群体就会变得更加团结、整合,群体本身也发生变化,最后形成为集体。这一理论较为深刻地剖析了集体形成的规律,我在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历中,对这一理论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1995年秋季,新接高一(4)班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群体,45名同学来自十几所学校,新奇感、陌生感,再加上一部分没有考取重点高中的同学们的失落感等等,使他们带着种种疑虑聚集到了我的周围。作为班主任,如何从一开始就唤起他们的“集体意识”,如何尽快在学生中树立起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理想目标,如何使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等等,成为了我思考的问题。这一切,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第一步。一开始,我想在黑板上写下“欢迎你们”四个大字,随后立即又被自己否定了,谁欢迎谁呢?显然这样写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经过再三思考,我请了书法极佳的姜校长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精心设计了“你们是高一(4)班的主人”十个醒目的大字,并针对这十个字的寓意强调了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了“高一(4)班要成为最好的班集体”的明确目标和信念,使每位同学的行动指南定位于较高的水平上,为后来良好集体的形成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确立了目标和信念之后,我便从抓班集体的凝聚力入手,把优秀班集体的建设、形成作为切入点。
  凝聚力——从它的字意上来解释,是一种物质内部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分子间的距离越小,凝聚力越大。显然,在物质结构上,凝聚力的增强取决于分子间的紧密结合。借用这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为群体的凝聚力下了这样的定义:凝聚力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社会成员在群体内积极地活动,并且拒绝离开群体的力量,包括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据此我们进一步引申为,群体凝聚力的增强,取决于每一个成员间的紧密团结。俗语说的“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不正是源于此理吗?那么作为一个班级群体,“向心力”的这个“心”就应该是班主任,即以班主任为核心,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应该首先是班主任对你的学生的吸引力。摆正班主任在学生中间的位置,是发挥班主任作用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
  那是1997年一个夏日的傍晚,家中电话铃骤然响起。一个抽泣着的声音从听筒中传入我的耳膜:“关老师,我烦!我受不了了!”然后就哽咽住了。这是育英中学高三学生刘强,我是他初中三年的班主任。上了本校高中后我虽然不教他了,但一直保持着联系,尤其是当他有什么苦恼或遇到什么烦心事时,都会找我来倾诉。今天这是又心情不舒畅了,而且看来问题还比较严重,否则一个18岁的大男孩不至于痛哭流涕。
  “烦?来我家吧,现在就来!想哭到我这儿来哭,想说来跟我说,我在家等你!”因为相当熟悉,所以我很干脆。
  天气炎热,家里还有人,于是我索性下楼,坐到楼门口的石台上等待他的到来。十几分钟的工夫,穿着拖鞋,手里拎着块大毛巾的刘强来了。一见我真像见了亲人一般,还没张口说话,眼泪先下来了,看样子真是一肚子的委屈。我没有马上劝慰他,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想哭先哭,哭够了再说,有什么委屈都倒出来,我听着。”于是他开始“控诉”他的父亲:整天唠叨;我永远都没有做对的事情;只能看我坐在书桌前学习;休息时规定只能散步,不许打篮球;不讲道理……。总之,父子之间互不满意,矛盾加深,作为孩子又不敢太反抗,于是越来越压抑,甚至有时在房间里大喊,用拳头砸玻璃板,以发泄心中的郁闷。
  其实不用刘强多说,我太清楚他们父子之间的芥蒂了。初中三年爷俩之间的摩擦就没断过,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在我看来,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孩子,在这位父亲。
  刘强的父亲是某部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一位老大学生、知识分子、科技人才。他最得意的是自己从小学习优秀,尤其读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永远的第一名,第二名的时候都少”,而且这句话反复在说,对我这个初中班主任说了无数次,孩子上了高中又接着跟高中班主任说。说心里话我们都觉得有点絮叨了,孩子只会比我们听得更多,能不烦吗?更要命的是,由于家长自己的优秀,也就无形中提高了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和期望值,不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起码孩子像自己一样优秀才“合情合理”。另外刘强有一个姐姐,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考上大学,成为这位父亲心中的一个遗憾、一个痛点,他把对两个孩子的期望集中到了刘强一个人身上,让“儿子把女儿留下的遗憾和损失补回来”才能了却他的心愿,满足他的虚荣心。于是刘强的学习和成绩就成为他们这个家庭的重中之重,核心之核心。当刘强还在读初三时,由于他身体素质好,体育方面有一定特长,一直在班里担任体委工作,又是校田径队队员,每周有两天下午放学后要参加训练。这位对儿子永远不满意的父亲坚持认为参加田径训练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几次动员孩子退出都遭到了孩子的抵触和拒绝,于是终于动用了当父亲的威严,直接到学校找到我,并通过我再找学校体育组梁老师,一厢情愿地坚决要求孩子退出田径队,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当时的一个细节至今让我历历在目:这位父亲与梁老师面对面坐着交谈,我在旁边陪着,刘强一旁垂手而立,当听到他父亲不容质疑的“必须退出”时,眼泪夺眶而出,双手紧紧地握成拳头,这双拳让我看到了孩子的愤怒与无奈,如果这里坐的不是他的父亲,他一定会把拳头挥起来,甚至打出去,但是在微微的颤抖中,儿子在父亲面前只能压抑和屈服。
  上高中后,家长的神经绷得更紧了。刘强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要承受着父母(尤其是父亲)永无休止的教导、指责、要求甚至是训斥,不用说打篮球、看电视,就连学习中间的休息也规定为只能散步,不允许干别的。刘强经常到办公室找我,一见我没别的话,就是一个字:“烦!”我曾经毫不客气地对他说:“把你人生字典当中的那个烦字抠掉!学习比你好的,学习比你差的,谁像你一天嘴上老挂着个烦字?”其实我心里明白,我这是在偷换概念,转移问题的焦点。因为他并不是在为学习烦,而是在为家长给予自己的压力而烦躁不安。可是我确实是黔驴技穷了,为他们父子之间的问题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育策略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育策略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育策略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育策略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太棒了,物流有多快就不说了,书非常好,趁着假期好好充充电

评分

希望通过假期的学习充电能有所收获。书还没看,期待中。

评分

希望通过假期的学习充电能有所收获。书还没看,期待中。

评分

东西很精致,京东东西不错,继续再买

评分

内容还不错,适合闲暇时间读一下!

评分

用脑思考教育,用心理解学生,用情滋润学生,关老师是榜样~

评分

内容还不错,适合闲暇时间读一下!

评分

正在拜读,很不错

评分

对教学,管理应该会有帮助。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极具影响力的日常教育策略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