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書係列·遙感監測綠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

皮書係列·遙感監測綠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顧行發,李閩榕,徐東華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240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1117
包裝:精裝
叢書名: 遙感監測綠皮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68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由長期從事遙感監測、可持續發展科學評估的資深專傢撰稿,以獨到的視角給齣全新的分析,科學介紹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的評價指標,緊緊圍繞中國的土地利用、植被狀況、典型城市群區域大氣狀況、糧食生産形勢、水資源與水環境等熱點問題展開論述,並就京津冀協同發展、鬍煥庸綫等專題進行深入分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作者簡介

李閩榕,男,1955年生,山西安澤人,經濟學博士。現為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理事長,福建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1970年12月入伍,1997年12月起任正處級職務;2004年1月起任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黨組成員;2005年1月起任省委辦公廳副主任、廳務會議成員;2007年8月起任福建省委副秘書長、辦公廳廳務會議成員。2011年至2015年7月15日任省新聞齣版(版權)局黨組書記、副局長。主要從事宏觀經濟學、區域經濟競爭力、現代物流等問題研究。

顧行發,男,1962 年6 月生,湖北仙桃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長。“GEO 十年(2016~2025)發展計劃”編製專傢工作組專傢,聯閤國信息通信技術促進發展世界聯盟(UN-GAID)發展中國傢科學數據共享與應用世界聯盟(e-SDDC)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 )發展中國傢數據保護與共享任務組顧問,亞洲遙感協會(AARS)副秘書長,國際光學工程師學會(SPIE)“地球觀測會議”聯閤主席。擔任國傢重大科技專項“高分辨率對地觀測係統”應用係統總設計師。主要從事定量化遙感、光學衛星傳感器定標、氣溶膠遙感、對地觀測係統論證等方麵研究。

徐東華,男,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畢業於吉林大學研究生院經濟法專業,獲經濟學碩士。1987年~1988年任民政部政策法規司助理研究員。1988年~1991年任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員。1991年至今,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2009年獲得專業技術二級職稱。兼任中共中央“五個一”工程奬評委,中央電視颱特邀財經觀察員,中國機械工業聯閤會專傢委員,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閤會專傢委員,中國工業環保促進會副會長,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副理事長,中華名人工作委員會副主席,原國傢經貿委、國傢發改委中國國際谘詢公司工業項目評審委員,福建省政府經濟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生答辯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生答辯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商業經濟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和北京化工大學等校兼職教授。

目錄

Ⅰ 總報告
1 20世紀80年代末至2010年中國土地利用狀況/001
1.1 2010年中國土地利用狀況/004
1.2 20世紀80年代末至2010年中國土地利用變化/010
2 2001~2014年中國植被狀況/017
2.1 2014年中國植被狀況/019
2.2 2001~2014年中國植被變化/030
3 2010~2015年中國大氣質量/041
3.1 2010~2015年中國NO2柱濃度/041
3.2 2010~2015年中國大氣渾濁度遙感指數/045
4 2010~2015年中國糧食生産形勢/066
4.1 2015年中國糧食生産形勢/069
4.2 2010~2015年中國糧食生産形勢變化/074
5 2000~2015年中國水分盈虧狀況與水環境/077
5.1 2001~2015年中國水分盈虧狀況/077
5.2 2000~2015年中國大型地錶水體水質狀況/084
5.3 2000~2015年中國濕地變化特徵/090
Ⅱ 分報告
6 20世紀80年代末至2010年中國土地利用的省域特點/103
6.1 北京市土地利用/103
6.2 天津市土地利用/107
6.3 河北省土地利用/110
6.4 山西省土地利用/113
6.5 內濛古自治區土地利用/117
6.6 遼寜省土地利用/121
6.7 吉林省土地利用/124
6.8 黑龍江省土地利用/128
6.9 上海市土地利用/132
6.10 江蘇省土地利用/135
6.11 浙江省土地利用/138
6.12 安徽省土地利用/142
6.13 福建省土地利用/145
6.14 江西省土地利用/149
6.15 山東省土地利用/153
6.16 河南省土地利用/156
6.17 湖北省土地利用/160
6.18 湖南省土地利用/164
6.19 廣東省、香港和澳門土地利用/167
6.20 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利用/171
6.21 海南省土地利用/175
6.22 重慶市土地利用/178
6.23 四川省土地利用/182
6.24 貴州省土地利用/186
6.25 雲南省土地利用/191
6.26 西藏自治區土地利用/195
6.27 陝西省土地利用/198
6.28 甘肅省土地利用/201
6.29 青海省土地利用/205
6.30 寜夏迴族自治區土地利用/209
6.3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地利用/212
6.32 颱灣土地利用/216
7 2001~2014年中國植被的省域特點/220
7.1 北京市植被狀況/220
7.2 天津市植被狀況/223
7.3 河北省植被狀況/226
7.4 山西省植被狀況/229
7.5 內濛古自治區植被狀況/231
7.6 遼寜省植被狀況/235
7.7 吉林省植被狀況/238
7.8 黑龍江省植被狀況/241
7.9 上海市植被狀況/245
7.10 江蘇省植被狀況/248
7.11 浙江省植被狀況/252
7.12 安徽省植被狀況/255
7.13 福建省植被狀況/259
7.14 江西省植被狀況/262
7.15 山東省植被狀況/266
7.16 河南省植被狀況/269
7.17 湖北省植被狀況/273
7.18 湖南省植被狀況/276
7.19 廣東省、香港、澳門植被狀況/281
7.20 廣西壯族自治區植被狀況/284
7.21 海南省植被狀況/287
7.22 重慶市植被狀況/290
7.23 四川省植被狀況/294
7.24 貴州省植被狀況/298
7.25 雲南省植被狀況/301
7.26 西藏自治區植被狀況/305
7.27 陝西省植被狀況/307
7.28 甘肅省植被狀況/311
7.29 青海省植被狀況/314
7.30 寜夏迴族自治區植被狀況/317
7.3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植被狀況/323
7.32 颱灣植被狀況/327
8 2010~2015年中國典型城市群區域大氣狀況/331
8.1 京津冀區域大氣狀況/331
8.2 長三角區域大氣狀況/341
8.3 珠三角區域大氣狀況/348
9 2010~2015年中國糧食主産區生産形勢/357
9.1 東北區糧食生産形勢/357
9.2 內濛古及長城沿綫區糧食生産形勢/361
9.3 黃淮海區糧食生産形勢/365
9.4 長江中下遊區糧食生産形勢/370
9.5 黃土高原區糧食生産形勢/374
9.6 華南區糧食生産形勢/380
9.7 西南區糧食生産形勢/384
10 2000~2015年中國水分盈虧狀況與水環境分區特點/389
10.1 2001~2015年中國水分盈虧分區特點/389
10.2 2000~2015年中國水環境分區特點/411
10.3 2000~2015年中國濕地的區域變化特徵/429
Ⅲ 專題報告
11 京津冀協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445
11.1 遙感監測內容與方法/446
11.2 區域發展差距懸殊/449
11.3 資源環境超載嚴重/453
11.4 協同發展總體格局/459
11.5 交通一體化先行/460
11.6 生態環境保護先行/467
12 鬍煥庸綫:中國過去發展格局界定與未來態勢分析/472
12.1 “鬍煥庸綫”的提齣及其本質內涵/472
12.2 中國曆史發展模式與人口格局變化/475
12.3 80年來中國人口分布格局變化特徵分析/478
12.4  新型城鎮化對未來中國人口格局的影響分析/482
12.5 結論與討論/485
Ⅳ 附錄
13 遙感數據及方法介紹/489
14 典型區域遙感圖像/497
15 國傢級重點創新單元/517
15.1 遙感科學國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517
15.2 資源與環境信息係統國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519
15.3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傢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521
15.4 國傢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523
15.5 遙感衛星應用國傢工程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525
15.6 中國遙感衛星地麵站(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527
15.7 中國科學院航空遙感中心(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532

前言/序言

  序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我國麵臨許多亟待解決的資源生態環境重大問題。一是資源緊缺。我國的人均能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等生産生活基礎資源十分匱乏,再加上不閤理的利用和占用,發展需求與資源供給的矛盾日益突齣。二是環境問題。區域性的水環境、大氣環境問題日益顯現,給人們的生産生活帶來嚴重影響。三是生態修復。我國大部分國土為生態脆弱區,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過度開發等給生態係統造成巨大破壞,嚴重地區已無法自然修復。要有效解決以上重大問題,建設“天藍、水綠、山青”的生態文明社會,就需要隨時掌握我國資源環境的現狀和發展態勢,有的放矢地加以治理。
  遙感是目前人類快速實現全球或大區域對地觀測的唯一手段,它具有全球化、快捷化、定量化、周期性等技術特點,已廣泛應用到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國傢安全的各個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空間信息保障優勢。隨著“高分辨率對地觀測係統”重大專項的實施和快速推進以及我國空間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我國形成瞭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和高光譜分辨率相結閤的對地觀測能力,實現瞭從跟蹤嚮並行乃至部分領跑的重大轉變。GF-1 號衛星每4 天覆蓋中國一次,分辨率可達16 米;GF-2 號衛星具備瞭亞米級分辨能力,可以實現城鎮區域和重要目標區域的精細觀測;GF-4 號衛星更是實現瞭地球同步觀測,時間分辨率高達分鍾級,空間分辨率高達50 米。這些對地觀測能力為開展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動態監測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和國傢遙感中心等單位在可持續發展相關領域擁有高水平的隊伍、技術與成果積澱。一大批科研骨乾和青年纔俊麵嚮國傢重大需求,積極投入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工作,取得瞭一係列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我感到十分欣慰。我相信,《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綠皮書的齣版發行,對社會各界客觀、全麵、準確、係統地認識我國的資源生態環境狀況及其演變趨勢具有重要意義,並將極大促進遙感應用領域發展,為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服務國傢戰略需求、促進交叉學科發展、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作齣創新性貢獻!
  白春禮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序  言
  資源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經過數十年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環境狀況發生瞭快速的變化。準確掌握我國資源環境現狀,特彆是瞭解資源環境變化特點和未來發展趨勢,成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麵臨的迫切需求。遙感具有宏觀動態的優點,是大尺度資源環境動態監測不可替代的手段。中國遙感經過30 多年幾代人的不斷努力,監測技術方法不斷發展成熟,監測成果不斷積纍,已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決策的重要基礎性技術支撐。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自建所以來,在組織承擔或參與國傢科技攻關、國傢自然科學基金、“973” 、“863” 、國傢科技支撐計劃、國傢重大科技專項等科研任務中,與國內各行業部門和科研院所長期閤作、協力攻關,針對土地、植被、大氣、地錶水、農業等領域,開展瞭遙感信息提取、專題數據庫建設、資源環境時空特徵和驅動因素分析等研究,沉澱瞭一大批成果,客觀記錄瞭我國的資源環境現狀及其曆史變化,已經並將繼續作為國傢閤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數據支撐。
  2015 年底,在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等有關部門的指導與大力支持下,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與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等單位開展瞭多輪交流和研討,聯閤申請齣版“遙感監測綠皮書”係列叢書,得到瞭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的高度認可和大力支持。《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是該係列叢書的第一本,經過編寫組一年多的努力,並反復徵求國內各部門和領域專傢的谘詢意見,反復修改、不斷完善,終於得以定稿。報告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總報告,全麵、係統地分析瞭中國陸地及其近海島嶼的土地利用狀況和過去近30 年的變化,並分析呈現瞭不同時間尺度上中國植被狀況、大氣汙染狀況、濕地分布、水資源與水質狀況、糧食生産形勢的時空變化特徵;第二部分是分報告,對中國土地利用與植被分布的分省特徵、中國典型城市群區域大氣狀況、我國糧食主産區糧食生産形勢、中國典型流域水分盈虧狀況與水環境狀況進行瞭進一步的分析;第三部分專題報告,對京津冀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協同發展總體格局、交通一體化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進行瞭監測和分析,從中國曆史發展模式與人口分布格局、新型城鎮化發展等方麵,分析瞭鬍煥庸綫在中國過去發展格局界定與未來態勢中的作用和地位。
  該綠皮書的齣版是中國遙感界的第一個嘗試,意義非常重大。本報告充分利用瞭我們國傢自主研發的資源衛星、氣象衛星、海洋衛星、環境減災衛星、“高分辨率對地觀測專項”以及北京一號小衛星等遙感數據,以及國際上的多種衛星遙感數據資源,在我國遙感界幾十年的共同努力基礎上所取得的成果結晶,展現瞭我國衛星載荷研製部門、數據服務部門、行業應用部門和科研院所共同從事遙感研究和應用所取得的技術進步。報告富有遙感特色,技術方法是可靠的,數據和結果是科學的。同時,由於遙感技術是新技術,與各行業業務資源環境監測方法具有不同的特點,遙感技術既有“宏觀、動態、客觀”的技術優勢,也有“間接測量、時空尺度不一緻、混閤像元以及主觀判讀個體差異”等問題導緻的局限性。該報告和行業業務監測方法得到的監測結果還是有區彆的,不能簡單替代各業務部門的傳統業務,而是作為第三方發布科研部門獨立客觀完成的“科學數據”,為國傢有關部門提供有益的參考和藉鑒。
  編寫齣版遙感監測綠皮書,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認真聽取各個行業部門和各領域專傢的意見,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和創新方法,提高監測報告的科學性和權威性。未來將在本報告的基礎上,麵對國傢的重大需求和國際閤作的緊迫需要,不斷凝練新的主題和專題,創新發展我們的成果;不斷加強研究的科學性和針對性,保證監測數據和結果的可靠性和一緻性;並充分利用大數據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加強綜閤分析和預測模擬工作,不斷提高我們的認識水平,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作齣新的貢獻。
  顧行發
  《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主編
  前  言
  為保護和改善環境,1972 年6 月5~16 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閤國人類環境會議”是各國政府代錶團及政府首腦、聯閤國機構和國際組織代錶參加的討論當代環境問題的第一次國際會議,會議通過的《聯閤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首次提齣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要求為現代人和子孫後代的利益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同年的第27 屆聯閤國大會把每年的6 月5 日定為“世界環境日”。1980 年3 月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閤會受聯閤國環境規劃署(UNEP)委托完成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指齣:“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係,以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1987 年2 月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WCED)發錶瞭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正式使用瞭可持續發展概念,並對其內涵作瞭比較係統的闡述。1989 年5 月聯閤國環境規劃署專門為明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戰略通過瞭《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聲明》。1992 年6 月,聯閤國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的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瞭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裏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 世紀議程》等文件。1994 年3 月25 日國務院第十六次常務會議討論並通過瞭《中國21 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首次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1997 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戰略。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全球範圍內得到瞭廣泛的認可和重視,並付諸實踐。其內涵由最初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逐步延伸到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方麵的協調發展,其核心宗旨是,既能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後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共識。2016 年3 月17 日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指齣,“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是製定規劃的指導思想和核心內容之一。在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和資源環境4 個方麵的25 個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中,資源環境方麵共包括10 個指標16 項內容,且全部是約束性指標,反映瞭資源環境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價值以及國傢的重視。
  資源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經過數十年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環境狀況發生瞭明顯的變化。準確掌握我國資源環境狀況,特彆是瞭解資源環境變化,成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求。自20 世紀70 年代遙感技術進入我國以來,我國率先並持續性開展資源環境領域的遙感應用研究,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在承擔完成的國傢科技攻關、國傢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863”計劃、國傢科技支撐計劃、重大科技專項和部門委托及橫嚮閤作等工作中,針對土地、植被、大氣、地錶水、災害、農業等領域,開展瞭遙感信息提取、專題數據庫建設、資源環境時空特徵和驅動因素分析等研究,沉澱的一大批成果客觀記錄瞭我國的資源環境狀況及其變化,已經並將繼續作為國傢閤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數據支撐。
  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是全球變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資源與環境研究的核心內容和遙感應用研究的重點領域。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聯閤相關研究所承擔國傢“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關項目“遙感、地理信息係統、全球定位係統技術綜閤應用研究”第一課題“國傢級基本資源與環境遙感動態信息服務體係的建立”,組織開展瞭中國區域土地利用遙感研究,進行瞭中國1∶10 萬比例尺的土地利用遙感調查和動態監測,首次建設瞭中國土地利用及其動態數據庫,在1999 年啓動的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國土環境時空信息分析與數字地球理論技術預研究”,2000~2003 年實施的“知識創新工程”領域前沿項目“國傢資源環境遙感時空數據庫建設與時空特徵研究”和“國傢資源環境數據庫建設與數據共享研究”,2007 年啓動的“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耕地保育與持續高效現代農業試點工程”等的持續推動,以及部委閤作項目的支持和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通過持續更新,建設瞭自20 世紀80 年代末至2010 年的中國土地利用遙感監測時空數據庫,全麵、係統地掌握瞭中國陸地及近海島嶼的土地利用狀況和過去近30 年的變化。
  植被是地球錶麵植物群落的總稱,植被的種類、數量和分布是衡量區域生態環境安全和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標。監測植被狀況及其變化是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遙感技術是監測大範圍植被時空特徵的有效手段。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與北京師範大學聯閤成立瞭遙感科學國傢重點實驗室,先後承擔瞭“973”項目“地球錶麵時空多變要素的定量遙感理論及應用”“復雜地錶遙感信息動態分析與建模”等相關課題,開展瞭地錶植被定量遙感模型及植被參數定量遙感方法的研究;承擔瞭國傢科技支撐項目“基於環境一號等國産衛星的環境遙感監測關鍵技術及軟件研究”、“863”重大項目“星機地綜閤定量遙感係統與應用示範”等相關課題,開展瞭全球定量遙感産品算法的研究,研發瞭“多源數據協同定量遙感産品生産係統”(MuSyQ),生産瞭全球及區域多空間分辨率的植被參數定量遙感産品。本報告從中選擇葉麵積指數(LAI)、植被覆蓋度(FVC)、植被物候、植被淨初級生産力(NPP)、森林生物量和森林冠層平均高度等産品,重點分析瞭2014 年中國植被狀況空間分布格局以及各省域分布特徵,並結閤時間序列植被物候産品和北京師範大學發布的全球GLASS 産品,分析瞭2000~2014 年中國植被的多年變化特徵。
  大氣汙染直接影響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和全球氣候變化,是全世界關注的重要環境問題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空中顆粒物的持續集中排放導緻空氣質量嚴重退化,亟須從全國和區域尺度定量瞭解我國大氣顆粒物汙染狀況的空間分布特點。衛星遙感技術以其覆蓋麵廣、實時觀測和空間連續等優勢,被廣泛應用於空間大尺度大氣顆粒物的連續監測。在國傢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多尺度氣溶膠綜閤觀測和時空分布規律研究”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基於曆史衛星數據提取氣溶膠信息”等項目的持續支持下,通過重構2010~2015 年中國及重點區域大氣渾濁度和PM2.5 濃度,本報告全麵呈現瞭“十二五”以來大氣渾濁度和PM2.5 濃度的時空特點。
  糧食生産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事關國傢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安全。遙感技術是在全球範圍實現宏觀、動態、快速、實時、準確的生態環境動態監測不可或缺的手段,已廣泛應用於大宗糧油作物長勢監測與産量估測。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於1998 年建立瞭全球農情遙感速報係統(CropWatch)。該係統以遙感數據為主要數據源,以遙感農情指標監測技術為核心,僅結閤有限的地麵觀測數據,構建瞭不同時空尺度的農情遙感監測多層次技術體係,利用多種原創方法及監測指標及時客觀地評價糧油作物的生長環境和大宗糧油作物的生産形勢,已經成為地球觀測組織/全球農業監測計劃(GeoGLAM)的主要組成部分。CropWatch 以全球驗證為精度保障,實現瞭獨立的全球大範圍作物生産形勢監測與分析,與歐盟的MARS 和美國農業部的Crop Explorer 係統並稱為全球三大農情遙感監測係統,為聯閤國糧農組織農業市場信息係統(AMIS)提供糧油生産信息。中國糧食生産形勢遙感監測利用多源遙感數據,基於CropWatch 對2015 年度農業氣象條件、農業主産區糧油作物種植與脅迫狀況以及糧食生産形勢進行監測和分析,獨立客觀地反映瞭2015 年中國的糧食生産狀況。
  水是維係人類乃至整個生態係統生存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降水和蒸散發是地錶—大氣係統中垂直方嚮上的水分交換過程,是水分在地錶和大氣之間循環、更新的基本形式,對於區域能量平衡、水分循環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具有重要意義。21 世紀以來,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承擔瞭一係列國傢科研項目,在遙感水循環及水資源各要素的基礎理論、模型和反演及數據集生産方麵開展瞭大量的係統性工作。同時,聯閤開展瞭多次地錶能量水分交換過程星—機—地遙感綜閤試驗,對推動模型發展及反演結果的精度驗證等工作的開展發揮瞭重要作用。在2010 年啓動的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擇優項目“時空連續的區域陸麵水循環信息的遙感反演和監測”、2011年啓動的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遙感和數據同化的黑河中—下遊植被與陸錶水循環的相互作用研究”、2012 年啓動的中國科學院/國傢外國專傢局創新團隊國際閤作夥伴計劃項目“衛星遙感在能量與水循環監測中的機理研究與應用”、2012 年啓動的國傢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 )項目“多尺度遙感數據按需快速處理與定量遙感産品生成關鍵技術”、2015年啓動的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黑河流域水—生態—經濟係統的集成模擬與預測”、2015 年啓動的國傢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 )項目“高分辨率陸錶能量水分交換過程的機理與尺度轉換研究”等的持續推動下,地錶蒸散發的遙感估算方法得以不斷發展和改進,發展瞭地錶蒸散發遙感估算模型ETMonitor,該模型結閤瞭地錶能量平衡、地錶水分狀態和植被生長等物理過程,適用於不同氣候類型和下墊麵覆蓋條件,實現瞭2001 年至今逐日1 韆米分辨率全國/全球地錶蒸散發産品的生産和發布,全麵係統地掌握瞭全國的蒸散耗水狀況和過去15 年的變化。
  遙感技術不僅能大範圍監測多種形態的水體,還可以及時捕捉到水體在地球係統中不斷循環的各種動態平衡狀態。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自2003年在“863”計劃項目下建立起環境遙感監測係統,分析內陸水環境狀況。在2005~2007 年實施的“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嚮項目“內陸水體三種典型水質參數的高光譜遙感監測關鍵技術研究”和2008~2011 年實施的“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嚮項目“富營養化水體主要水質參數高光譜高精度遙感監測技術及係統集成”、2009 年啓動的國傢環境保護部項目“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內陸水環境遙感分係統”、2013~2016 年實施的高分重大專項項目“高分水環境遙感監測關鍵技術研究、係統開發與應用示範”等的持續推動下,建設瞭地錶水環境遙感監測係統WATERS,成為國內第一個在國傢級和省部級業務化運行的內陸水環境遙感監測係統,對2000~2015 年中國大型湖泊和水庫的水質狀況進行持續監測和分析。濕地不僅是地錶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係統之一,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環境資本。濕地因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調蓄洪水、維持生態平衡等多項極為重要的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而被譽為“地球之腎”。世界各國對濕地保護高度重視,我國於1992 年加入《濕地公約》。如何應對濕地變化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引起世界範圍的廣泛關注,而及時掌握和瞭解濕地的分布和變化狀況對於濕地管理具有重要意義。遙感技術可以高效、準確和客觀地在大尺度上對濕地的分布和變化進行監測。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利用1978 年以來多個時期全國的衛星影像資料,自2007 年開始,先後完成瞭中國全境的濕地遙感製圖及其近30年來的濕地變化監測分析,客觀地揭示瞭中國濕地的總體分布規律和曆史變化狀況。2014 年利用時間序列遙感數據,完成瞭全球大型國際性重要濕地的遙感監測,並於2015 年發布報告,反映瞭近十多年來全球國際性重要濕地的狀況和變化趨勢。利用2000 年、2005 年、2010 年和2015 年時間序列遙感數據,完成瞭中國濕地的連續製圖和變化分析,反映瞭2000 年以來中國濕地的分布和變化狀況。
  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也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京津冀地區麵臨區域發展差距懸殊、資源環境超載嚴重、區域功能布局不夠閤理等問題,迫切需要國傢層麵加強統籌,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三省市整體協同發展。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麵嚮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製機製創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態、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範和樣闆的需要,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與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是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是一個重大國傢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遙感監測利用多源、多尺度遙感數據,結閤基礎空間數據和地麵數據,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為導嚮,開展瞭社會經濟、自然資源、交通體係、生態保護與建設、環境汙染等方麵的監測,體現瞭京津冀地區發展狀況的空間異質性,為協同發展提供瞭科學的空間輔助決策信息,有利於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與其他規劃的有機銜接,落實我國“多規閤一”的空間規劃體係建設要求,增強我國空間規劃管理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要認知現在的狀況與預測未來的走嚮就必須瞭解過去的發展曆程。2013 年8月30 日,國務院總理李剋強邀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及有關專傢到北京中南海聽取城鎮化研究報告並進行座談。在座談會上,李剋強提齣“鬍煥庸綫”“該不該破、能不能破、如何破”的問題。2014 年11 月28 日,李剋強在國傢博物館參觀人居科學研究展時,再次發齣瞭總理之問:“鬍煥庸綫怎麼破?”“鬍煥庸綫”(以下簡稱“鬍綫”)在經濟生産、社會發展和科學研究方麵均具有重要意義。“鬍綫”在地理學、人文科學、經濟學等諸多領域均具有重要價值。學者們發現,這條人口密度分界綫與氣象降水量綫、地形區界綫、生態環境界綫、文化轉換分割綫乃至民族界綫等均存在某種程度的契閤,“鬍綫”沿綫也是中國生態環境脆弱帶分布區。在全球變化背景下,“鬍綫”兩側的環境波動特徵以及人口波動情況與未來我國的人口分布趨勢,“鬍綫”東西兩側城鎮化空間格局模式,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長江經濟帶與新型城鎮化可能導緻的“鬍綫”變化趨勢等,均是學術界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同時,該綫對於國土空間規劃、生産力宏觀布局、民政建設和交通發展等也具有重要的科學參考價值。多年來,“鬍綫”東南半壁用占全國約2/5 的國土,貢獻90% 以上的GDP,居住著90% 以上的人口。今天,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2020 年,中國全麵實現小康,人均GDP 將達到1 萬美元。如果把未來發展增量仍然集中在“鬍綫”東南半壁的國土上,勢必導緻土地、資源與環境難以為繼,導緻東西部發展嚴重失衡,不利於中國社會、經濟、環境的和諧發展。但是,西北地區水資源缺乏、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滯後,如何讓占國土3/5 的西北半壁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用國際發展戰略的視野、全國東西部統籌協調發展的思路,用創新的思想、方法與舉措,發揮西部的長處與優勢,發掘西部資源與環境的獨特價值、優化水資源利用模式,走西部新型城鎮化路子,進而形成中國西部特色的新經濟發展模式。本報告基於中國人口曆史的考察與發展模式的研究,得齣“鬍煥庸綫”本質上是人口密度分布的突變綫,它是中國作為傳統農業發展格局的人口密度突變分界綫的最後界定,分界時間點是20 世紀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錶徵為中國人口密度突變綫嚮西挺進以及西部人口密度的局地“島狀”凸起。這是脫離傳統農業的中國未來人口發展趨勢的轉摺點或者新起點。新的中國人口分布將是區域聚集,農業人口大量減少,麵狀(相對)均衡不再存在,伴隨新型城鎮化以及城市群發展,東部人口多、密度較高,西部人口相對少、密度較低的格局雖然不會改變,但是“鬍綫”兩側人口比例將有可觀的改變,西部人口占全國比例將進一步增大,“鬍綫”西部也不再是整體的低密度,一些城市群區(帶)將齣現高密度——聚點式的高密區。因此,1935 年“鬍煥庸綫”劃分的東西部人口比例將發生明顯的改變,這正錶徵瞭中國脫離傳統農業發展模式而伴隨全球化徵程走嚮瞭新的發展模式。
  《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是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在長期開展資源環境遙感研究項目成果基礎上完成的,全書包括總報告、分報告、專題報告和附錄等4 部分。
  總報告中,G1“20 世紀80 年代末至2010 年中國土地利用狀況”由張增祥和汪瀟撰寫,G2“2001~2014年中國植被狀況”由李靜、趙靜、倪文儉、王成、張誌玉、徐保東、王聰、習曉環和柳欽火等撰寫,G3“2010~2015 年中國大氣質量”由顧行發、陳良富和程天海撰寫,G4“2010~2015 年中國糧食生産形勢”由吳炳方和張淼撰寫,G5“2000~2015年中國水分盈虧狀況與水環境”由張兵、賈立、申茜、牛振國和刑麗瑋撰寫。
  分報告中,G6“20 世紀80 年代末至2010 年中國土地利用的省域特點”由張增祥、趙曉麗組織,溫慶可(遼寜、吉林、黑龍江)、汪瀟(上海、江蘇、安徽)、劉芳(內濛古、江西、湖北)、鬍順光(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徐進勇(陝西、甘肅、寜夏)、趙曉麗(山西、河南)、鞠洪潤(海南、西藏、青海)、陳國坤(浙江、山東)、施利鋒(福建、湖南、新疆)、張夢狄(廣東、廣西、颱灣)和習靜雯(北京、天津、河北)分省份撰寫。G7“2001~2014 年中國植被的省域特點”由柳欽火、李靜組織,趙靜(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濛古、遼寜、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曾也魯[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含香港、澳門)、廣西、海南和重慶]、王聰(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寜夏、新疆和颱灣)分省份撰寫。G8“2010~2015 年中國典型城市群區域大氣狀況”由顧行發、陳良富、顧堅斌、程天海、陳好、王穎、郭紅、包方聞、師帥一、徐彬仁、王宛楠和左欣撰寫。G9“2010~2015 年中國糧食主産區生産形勢”由吳炳方、張淼、曾紅偉、閆娜娜、張鑫、李明勇、常勝、邢強、鄭陽和譚深撰寫。G10“2000~2015 年中國水分盈虧狀況與水環境分區特點”中水分盈虧由賈立、鬍光成、鄭超磊、盧靜、周傑和王昆撰寫;水環境部分由張兵、申茜、王勝蕾組織,吳艷紅、王誌穎(青藏高原湖區)、張方方(東部平原湖區)、硃慶(濛新高原湖區)、葉虎平(雲貴高原湖區、東北山地與平原湖區)分湖區撰寫;濕地部分由牛振國、陳燕芬、刑麗瑋和鬍勝傑撰寫。
  專題報告部分,G11“京津冀協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由王世新、周藝組織,王麗濤、閻福禮、王峰、杜聰、侯艷芳(資源環境)、硃金峰(生態環境保護)、劉文亮(區域發展)和王福濤(交通一體化)等撰寫,G12“鬍煥庸綫:中國過去發展格局界定與未來態勢分析”由王心源撰寫。
  附錄部分,G13“典型區域遙感圖像”由何國金組織,王猛猛負責影像設計,王桂周、袁益琴、劉嶽明、劉彤、江威、馬肖肖、汪航和郭燕滔共同製作,G14“國傢級重點創新單元”由相關創新單元供稿,《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編寫方案由顧行發、汪剋強、潘教峰、李閩榕、徐東華、張兵、聶秀東、李河新、王世新、張增祥和柳欽火等共同製定,全書由閆鼕梅和張哲等統稿完成。
  《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是在遙感地球所一係列科研項目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本報告的撰寫與齣版得到瞭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的關心和指導,得到瞭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局戰略研究專項的資助和支持。謹嚮參加相關項目的全體人員和對本報告撰寫與齣版提供幫助的所有人員,錶示誠摯的謝意!
  我國幅員遼闊,資源類型多,環境差異大,而且處於持續性的變化過程中。本報告作為集體成果,編寫人員眾多,限於我們的專業覆蓋麵和寫作能力,首次完成的“遙感監測綠皮書”難免有誤或疏漏,敬請批評指正。我們會在後續報告的編寫中予以重視並加以完善。
  《中國可持續發展遙感監測報告(2016)》編輯委員會
  2016 年12 月

用戶評價

評分

包裝挺好。

評分

媽的,沒有收到申請補開,不理我。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差

評分

看著還可以吧包裝

評分

挺厚的一本書,有點像統計年鑒,看起來挺好的

評分

包裝挺好。

評分

看著還可以吧包裝

評分

包裝挺好。

評分

不值這個價,內容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充實,各個省份用同樣的模版,隻是換換數據而已,而且數據都是些宏觀的假大空,這個價格非常不值,不建議買。

評分

不值這個價,內容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充實,各個省份用同樣的模版,隻是換換數據而已,而且數據都是些宏觀的假大空,這個價格非常不值,不建議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