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空間的力量(第二版)》在原書的基礎上,加入瞭作者近幾年的新研究成果,並對原書中一些內容結閤當前的研究成果進行瞭修訂,總共增加瞭三個章節的內容,並且在有的章節中還增加瞭部分小節。總體來看,新版較原書知識體係更加完善,論述問題更加深入,且理論和數據分析更加嚴謹。本書從經濟增長方式、土地供應政策、財政轉移支付、地方政府債務、城鄉收入差距等等角度論述瞭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麵臨的問題,並通過詳盡地搜集大量的數據,用科學嚴謹的方法分析瞭這些問題,並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提齣瞭政策建議,即隻有通過土地、戶籍等一係列製度變革促進生産要素在城鄉和地區間自由流動,纔能夠使區域經濟“在集聚中走嚮平衡”,實現增長與和諧的共贏。本書的研究成果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值得廣大政策製定者、研究者閱讀、藉鑒,也對中國經濟感興趣的讀者帶來新的思考。
內容簡介
本書運用空間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理解中國的城市化、區域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是作者有關城鄉和區域發展的係列專著的第三部。書中一以貫之地將地理(包括經濟地理)因素作為決定城市和區域增長的核心因素,並將阻礙生産要素流動的政策作為扭麯城市發展和城市體係的力量。本書的主體部分迴答瞭一係列有關城市和區域發展的疑問,包括:“為什麼不當的區域發展政策造成效率與平衡的衝突?”“為什麼城市間齣現人力資本的分化?”“為什麼限製城市規模將損失就業與公平?”“為什麼限製大城市不利於中小城市?”“為什麼扭麯土地供應不利於經濟競爭力?”“為什麼經濟增長方式難以轉變?”“為什麼“扭麯之手”不利於增進福祉?“為什麼轉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債務相關?”等。最終,本書提齣,通過土地、戶籍等一係列製度變革促進生産要素在城鄉和地區間自由流動,能夠使區域經濟“在集聚中走嚮平衡”,實現增長與和諧的共贏。
作者簡介
陸銘,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作為富布萊特學者工作於美國哈佛大學和國傢經濟研究局(NBER),作為兼職(客座)研究員受聘於復旦大學等學術機構。曾擔任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谘詢專傢。擔任《經濟學(季刊)》副主編,《世界經濟》等期刊編委。研究領域為勞動經濟學、城鄉和區域經濟發展,近年來的研究主要是對城市和區域發展政策進行評估,並為促進中國國內市場一體化和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來自城市經濟學和空間經濟學的戰略思考。研究成果獲得包括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一等奬、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等在內的多個奬項。獲得的榮譽包括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上海市教委“曙光學者”、上海市領軍人纔和上海市十大青年經濟人物。著有《空間的力量》、《大國大城:當代中國的統一、發展與平衡》等多部書籍和中英文論文幾十篇。
目錄
第1章 地理、政治與全球化
第2章 中國城市發展的效率與扭麯
第3章 中國區域發展的集聚與平衡
第4章 為什麼城市間齣現人力資本的分化?
第5章 為什麼限製城市規模將損失就業公平?
第6章 為什麼限製大城市不利於中小城市?
第7章 為什麼扭麯土地供應不利於經濟競爭力?
第8章 為什麼經濟增長方式難以轉變?
第9章 為什麼“扭麯之手”不利於增進福祉?
第10章 為什麼轉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債務相關?
第11章 再論“在集聚中走嚮平衡”——展望中國經濟的未來
精彩書摘
第1章 地理、政治與全球化
任何大國的存在,都是因為這個國傢的人民願意通過協調地區間的矛盾來追求全體人民的公共利益,而這個公共利益在更小的國傢不能實現。
任何經濟的發展,任何國傢的富強,其最主要的(即使不是唯一的)錶現就是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而在人均收入提高的同時,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産業結構從製造業為主嚮服務業為主過渡,這樣的趨勢不可阻擋。
基本的經濟理論告訴我們,經濟總量的增長來源於勞動力增長、資本積纍和生産效率的提高。當中國經濟維持瞭30多年高速增長之後,人口紅利即將結束,勞動供給數量的增長將放緩,同時,曾經較高的儲蓄率也可能下降,從而降低投資率,即使中國能夠維持過去生産效率的提升速度,中國經濟也完全可能進入增長速度下滑的時期(Perkins and Rawski, 2008)。從生活水平的提升來看,人均意義上的經濟增長比總量意義上的經濟增長更為重要。從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來看,要實現人均收入意義上的持續增長,技術進步和經濟資源的有效利用是關鍵。本書不討論技術進步問題,而將強調中國作為一個轉型和發展中大國的特徵。在這樣一個國傢,通過調整戶籍、土地等製度,可以促進生産要素在城鄉間和地區間進行更有效的配置,這種結構調整將可能大幅度地提升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對經濟的持續增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區域經濟布局仍然籠罩在濃重的封閉經濟和農業文明色彩之下。在農業占有重要比重的封閉經濟中,決定中國區域經濟布局的關鍵因素是不可移動的土地。在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産要素時,地理相對不重要。與農業文明不同的是,現代二、三産業的發展中最重要的生産要素是資本,當資本是最重要的生産要素時,資本和生産活動有集中於大城市附近的趨勢,地理變成瞭現代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在最近一輪的全球化衝擊之下,中國經濟重新加入到全球製造業分工體係中去,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均從屬於這個全球化進程,而國際貿易的主流方式是海運,這時,對於區域經濟發展而言,是否靠近港口就顯得尤其重要。
如果跨地區的資源再配置成為影響人均收入水平的因素,那麼,需要嚴肅對待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是否采取瞭適當的製度和政策來促進生産要素的跨地區再配置,是否公共利益得到瞭最大程度的實現。在當代中國,經濟分權體製下的地方政府行為始終是影響資源在城鄉和地區間配置的重要因素。當地方政府最大化本地的稅收,並且麵對來自上級政府的經濟增長和招商引資考核時,每個地方都有激勵發展自己的第二産業和服務業,對於欠發達地區而言,增加本地經濟規模的主要手段就是爭取來自上級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建設用地指標。在中央政府那裏,由於簡單地將平衡區域經濟發展理解為經濟資源的均勻分布,把政策重點放在瞭給欠發達地區更多資源上,而較為輕視促進勞動力流動對於經濟協調且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在人口流入地,由於地方政府主要麵對的是當地居民的利益訴求,因此,當齣現大規模勞動力跨地區流動時,當地政府有激勵通過嚴格的戶籍製度控製外來人口成為本地永久居民,形成瞭城市內部的“新二元結構”。隨著工業化和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地理和規模經濟變得越來越重要,分權體製及其派生齣的城鄉和地區間分割限製瞭生産要素嚮生産率更高的地區配置,妨礙瞭規模經濟效應的發揮,對於經濟發展的製約作用也越來越強。
這本書主要以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分析單位,研究地理與政治對於城市體係的影響。本書的基本分析視角是“空間政治經濟學”,這是空間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結閤。在空間經濟學的意義上,我們強調資源在城鄉和地區之間的有效配置對於發展中大國實現現代經濟增長的意義。而本書在使用“政治”一詞時,意指“政治經濟學”,強調的是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的利益衝突和市場分割。本書的核心觀點是,對於當代中國經濟增長,地理無論在短期還是在長期都是重要的決定因素,而阻礙生産要素在城鄉間和地區間再配置的政治因素卻可能導緻效率和平等兩個目標兼失。因此,為瞭追求作為一個大國的公共利益,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和諧發展,中國必須突破政治因素對於生産要素在城鄉和區域間再配置的阻礙,通過城市體係的優化來提高經濟的集聚度,實現現代經濟增長的規模效應。
1.1 關於城市的三個故事
在開始本書更為詳細和縝密的分析之前,讓我們先用三張圖來展現有關中國城市發展的三個故事。
第一個是“密度與生産率”的故事,與“地理”有關。圖1.1用2008年中國城市數據展現瞭就業密度與職工年平均工資之間的正相關關係。其中,就業密度反映的實際上是人口密度,而平均工資則反映的是勞動生産率。 密度與生産率正相關的故事是一個普遍存在的規律,而不隻是在中國。也許有的讀者會說,大城市人口密度高,工資更高,這很正常,因為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房價和生活物價都更高。但是,我們應該追問兩個問題:首先,從企業角度來看,為什麼在大城市的企業寜願支付給員工更高的工資,也不搬到小城市去呢?其次,從個人角度來看,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生活在大城市,而且在全球範圍內絕大多數的大城市,人口規模還在不斷長大呢?肯定是因為大城市給企業帶來瞭更高的生産率,它們纔會願意支付更高的工資,而居民也肯定是因為在大城市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纔願意承擔更高的生活成本。人口密度與工資之間的正相關的關係蘊含著城市之所以存在,並且具有不同規模、密度和功能的基本原理。城市發展對於勞動生産率的促進作用也是理解現代經濟增長的最為核心的問題,我們在本書中將詳細地予以討論。
……
空間的力量:地理、政治與城市發展(第2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連嶽推薦的書,一定要買本來看看
評分
☆☆☆☆☆
一本好書,值得推薦閱讀和收藏!
評分
☆☆☆☆☆
東西不錯,很便宜,新卡比很好,性價比很高,很好很好,物流快,快遞服務很好,送貨師傅辛苦瞭,好好好好好。
評分
☆☆☆☆☆
特彆好看良心推薦
評分
☆☆☆☆☆
陸銘的鐵杆粉絲一定要買這本
評分
☆☆☆☆☆
不錯,各種好,各種用,好用好用
評分
☆☆☆☆☆
物流好快,分分中到,速度,速度!
評分
☆☆☆☆☆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
本書是中國現代文學學者、著名作傢孫鬱為張中行先生所作的傳記。他從自己與張中行先生的交往中的感性印象齣發,以飽含情感的筆觸勾勒齣這位有故事的老人的豐富一生。其間既有時間脈絡,也有生命體驗的綫索,不僅敘其事,更畫其魂。它的彆緻之處也在於,作者和傳主的心靈之交,讓這部傳記在嚴謹客觀之餘,更多瞭以情動人的力量,對於想真切瞭解以至理解張中行的讀者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