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陆宗达讲《说文》

我听陆宗达讲《说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楯 著
图书标签:
  • 说文解字
  • 陆宗达
  • 古籍
  • 国学
  • 语言文字
  • 文化
  • 历史
  • 经典
  • 汉字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88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3667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1
字数:7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64年,李大魁老师带我去陆宗达先生家,陆先生送我他新出的《训诂浅谈》,教我怎样读书。自此,我师从陆先生,直至先生辞世。先生主要为我《说文》,也有较少的时间讲《左传》和《毛诗》。

这本书,是我从陆宗达先生学《说文》的笔记。我想尽力保持先生授课时的情境和讲求“旧学”的原貌,而不想把它装入一种今日“学术著作”的体例中去。陆先生曾说:两人对面,是可以谈学问的精细处。下功夫的地方,往往没有太多的趣味,打基础的东西,不会写在论文著作中。

本书的价值,在记述,而留与后学,以接续传承,面对开放世界。

作者简介

  陆宗达(1905-1988),著名《说文》学家、训诂学家,师从黄侃,是章黄之学的代表人物。

  李楯(1947-),曾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专家网络负责人。


精彩书摘

  《说文·王部》:“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其说认为“皇”从“自”从“王”会意,本义为君皇之义。这个说法很早就有人提出怀疑。鼎彝铭识大量出土后,“皇”的字形有了更多可考的依据,更加动摇了《说文》的说法。

  近人汪荣宝提出:“始皇大君之语,乃秦人变更古文以后俗学之谬,未可以为造字之本旨也。”依汪荣宝的说法,“始皇大君”并非“皇”的本义,而是秦以后的引申义。且看“皇”的金文字形:

  毛公鼎、函皇父鼎、善夫克鼎、鄀公盂、颂鼎、

  叔皮夫敦……

  虢叔编钟、杜伯簋、……

  丰公敦、王孙钟、……

  秦公簋……

  从“皇”字最初的字形看,其字上作,絶非“自”字,下作土或,也非“王”字。古文“王”多作,与土形迥别。汪荣宝举《礼记·王制》及郑玄注说明“皇”的本义:

  《礼记·王制》:“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郑玄注:“皇,冕属也,画羽饰焉。”

  可见“皇”为舜时宗庙之冠,与夏之收、殷之冔、周之冕同类。“皇”的字形上象冠絭及冠饰,土象其架,与“主”下之土象灯架意同。

  《说文》所收“皇”字本篆的字形虽然已是笔势,但从其他字形中仍可旁证“皇”的笔意:

  《说文·皃部》:“,冕也。周曰覍,殷曰吁,夏曰收。从皃,象形。”“,籀文覍,从廾,上象形。”

  由此可证、皆象冠形。

  《说文·三上·古部》:“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古文古。”“古”的古文字形正从“宀”、从“十”、从“口”、从“皇”。汪荣宝释古文此形说:“盖三皇无文冣其事,十口所传者而识之,所以为古。”

  “皇”与“?”在文献中常常通用。《说文·四上·羽部》:“?,乐舞以羽自翳其首,以祀星辰也。从羽王声。读若皇。”《说文》的“读若”皆经典通行之字,可见“?”常写作“皇”。“?”与“皇”虽同音,但并非一物:

  《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郑众注:“皇(?)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又曰:“?读为皇。”郑玄说:“故书皇作?。”

  这里的“皇”是“?”的借字。其实,“皇”是主祭者之冠冕,“?”是巫者之花环,虽皆为头上之物,却不可混淆。

  弄清“皇”的本义,便可明了它的引申义的由来。“皇”有“光明”、“美”义,都是由主祭者之冠的形状华丽引申而来:

  《广雅·释诂一》:“皇,美也。”

  《尔雅·释诂》:“皇皇,美也。”

  《尔雅·释言》:“华,皇也。”

  “皇”有“大”、“君”义,则是由主祭者的崇高身份引申而来:

  《广雅·释诂一》:“皇,大也。”

  《尔雅·释诂》:“皇,君也。”

  凡冠絭之物,皆有由上覆下之义。例如冖、、冃,本为同字,皆有覆义。屋顶与冠絭同为上覆下之物,也有覆义。如《说文·襾部》:“襾,覆也”,后出字作“厦”。“皇”为“冠”,引申而有“屋顶”义是不奇怪的:

  《汉书·胡建传》:“列坐堂皇上。”颜师古注:“室无四壁曰皇。”

  《庄子·知北游》:“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皇”或作“广”:

  《汉书·郊祀志》;“大朱涂广,夷石为堂。”

  “广”即“皇”的借字,指屋顶。“大朱涂广”是以丹朱涂屋顶,“夷石为堂”是以平石作堂基。

  《说文》:“堂,殿也。”“堂皇”合成迭韵联绵词,义为富丽高大之貌。因“冠冕”本为高贵者之饰,引申而有“高贵”之义,所以俗以“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之高大荣贵,其来源也就更为清楚了。

  ……



《字里乾坤:从《说文》看汉字演变与中华文明》 引言 汉字,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独特符号系统,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每一个方块字背后,都蕴藏着古人的智慧、生活经验、审美情趣乃至于宇宙观念。《说文解字》,这部由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倾尽毕生心血编撰而成的巨著,更是汉字研究的里程碑。它不仅是第一部有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的字典,更是开启了后世学者追溯汉字源流、探究汉字背后文化基因的漫漫长路。 本书《字里乾坤:从《说文》看汉字演变与中华文明》,并非直接解读《说文解字》的逐字逐句,而是试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一种更为宏观和人文的视角,借助《说文》的宝贵材料,带领读者一同走进汉字的奇妙世界,感受汉字演变的脉络,洞察汉字所折射出的中华文明的独特光辉。我们将不拘泥于繁琐的考据,而是着力于梳理汉字发展的脉络,揭示汉字形体演变的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哲学等多重意义,从而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同。 第一章:汉字之源——从甲骨文到《说文》的演进之路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话题。从远古时期的刻画符号,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汉字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本章将回溯汉字的早期形态,重点关注甲骨文和金文的特征,阐释它们在象形、指事、会意等方面的基本构形原则。我们将看到,早期的汉字如同生动的图画,直接描绘着自然万物和人类活动。 随后,我们将聚焦秦朝统一文字的伟大工程——小篆。小篆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第一次实现了大规模的规范化,为后世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小篆的结构相对繁复,书写并不便捷。这为隶书的产生和发展埋下了伏笔。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将篆书的圆转线条变为方折笔画,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也使得汉字更加趋向抽象化和符号化。 最终,我们将目光引向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长期汉字演变的基础上,它系统地梳理和解释了小篆字形,并附以各字的音、义,以及部首分类。可以说,《说文解字》是汉字在古代走向成熟和规范化的集大成者,它为我们研究汉字的形体、结构、意义提供了最权威、最系统的参照。本章将侧重于梳理从原始符号到《说文》时代汉字演变的宏观脉络,而非对具体文字进行细致分析,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关于汉字历史发展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字形背后的哲学——象形、指事、会意与形义的关联 汉字的构形方式,是其最吸引人的魅力之一。《说文解字》将汉字分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本章将深入探讨前三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它们直接揭示了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象形: 这是汉字最古老、最直观的造字方法。我们将选取一些经典的象形字,如“日”、“月”、“山”、“水”、“人”、“木”等,分析它们如何通过描摹事物的形状来表达意义。我们会探讨,这些象形字并非简单的卡通图画,而是经过高度提炼和抽象化的艺术创作,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界事物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例如,“日”字的演变,从最初的圆圈加一点,到后来的方框加一横,背后反映的是古人对太阳形态的认知变化。 指事: 指事字是造字者利用抽象符号来表示抽象概念的造字方法,例如“上”、“下”、“本”、“末”等。我们将分析这些字形如何通过符号的组合或附加来传达意义。比如,“上”字的短横代表基准线,“上”面的长横表示超越基准线;“下”则相反。“本”和“末”则通过在“木”的下方或上方添加指示符号来区分事物的根部和梢端。这些简单的符号,却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考,体现了古人对空间、方位、事物根本的抽象概括能力。 会意: 会意字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起来,通过它们各自的意义来推求会合的意义。本章将选取诸如“休”(人倚树)、“看”(手搭眼望)、“明”(日与月)、“林”(两个木)、“森”(三个木)等生动有趣的会意字进行分析。我们将解读,这些字形如何巧妙地将多个字的含义融会贯通,从而创造出新的意义。例如,“休”字,人(亻)靠着树(木)休息,多么形象的画面!“明”字,日和月同辉,自然光明。这种构形方式,充分展现了汉字造字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以及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通过对这三种构形方式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够领略到汉字字形的深刻内涵,理解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天然联系,从而体会到汉字“形、音、义”一体的独特魅力,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古人朴素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 第三章:形声字——汉字演变的强大引擎与文化传播的桥梁 形声字,作为汉字中最庞大的一类,占据了汉字总数的绝大多数。它由表示意义类属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线索的“声旁”组合而成。本章将重点阐释形声字的构成原理,并深入探讨其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分析形声字如何通过“形旁”来指示字义的范围,例如,“氵”(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字(如“江”、“河”、“海”);“木”旁表示与树木有关的字(如“林”、“森”、“枫”);“扌”(手)旁表示与手部动作有关的字(如“打”、“抓”、“拿”)。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形旁也并非绝对,一些字的形旁已经发生了演变,或者其指示功能已不那么明显。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形声字中的“声旁”。声旁虽然提供了一定的读音线索,但由于历史上的语音变化,并非所有形声字的读音都能准确对应。尽管如此,形旁与声旁相结合的造字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造字的效率,使得汉字能够不断地扩张,适应社会发展对词汇日益增长的需求。 形声字不仅是汉字演变的强大引擎,更是中华文化传播的桥梁。一旦一种新的事物或概念出现,人们往往可以通过组合已有的形旁和声旁来创造出新的汉字,从而快速地记录和传播新的信息。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使得汉字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本章还将探讨形声字可能带来的“望文生义”的误区,以及如何通过理解形旁和声旁来更准确地把握字义。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形声字的演变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认知变化。例如,许多与战争、武器有关的字都带有“金”(金属)旁,这反映了金属在古代武器制造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章:汉字中的社会缩影——从古人的生活到文明的变迁 每一个汉字,都如同一个微小的时空胶囊,封存着古人的生活片段、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乃至情感世界。本章将从《说文》的宝贵材料出发,选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汉字,来描绘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社会图景,展现汉字如何成为我们窥探中华文明变迁的独特窗口。 我们将从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字词入手,例如: 衣食住行: 探讨“衣”、“食”、“住”、“行”等字,以及与之相关的字,如“谷”、“米”、“宅”、“车”等,它们如何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饮食结构、居住环境和交通方式。例如,对“家”字的探究,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庭结构。 劳作与生产: 通过“农”、“渔”、“牧”、“耕”、“织”等字,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和主要生产活动。例如,对“耕”字的分析,可以深入到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演变。 社会等级与制度: 探究“君”、“臣”、“民”、“士”、“农”、“工”、“商”等字,以及“官”、“爵”、“礼”、“法”等字,它们如何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划分、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例如,“礼”字,其繁体字“禮”的构成,就蕴含着祭祀的意味,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祭祀礼仪的高度重视。 情感与伦理: 审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字词,以及“孝”、“悌”、“忠”、“信”等体现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字词。我们会探究,这些字的字形和字义如何体现了古人对人际关系、道德准则的理解和追求。例如,“孝”字,其字形描绘了子女背负父母,寓意着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尊敬。 思想与信仰: 探讨与古代宗教、神话、哲学相关的字词,如“神”、“鬼”、“天”、“地”、“道”等,它们如何反映了古人的宇宙观、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本章并非逐一考证《说文》中的每一个字,而是选取那些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制度变迁、思想演进的字词,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通过这些汉字,我们将看到,每一个字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文明的缩影。汉字不仅仅是语言的符号,更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明活态的体现。 第五章:汉字之美——书法艺术与文化传承的载体 汉字不仅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艺术美学。从古老的刻符到飘逸的书法作品,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变化,成为中华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从书法的角度,探讨汉字的艺术魅力,以及汉字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 我们将回顾汉字书法的演变历程,从篆书的古朴典雅,到隶书的方正严谨,再到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流畅洒脱,草书的奔放不羁,每一个书体都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我们将欣赏不同书体所展现出的线条美、结构美、墨韵美,以及其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和艺术追求。 我们会探讨,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写心”。书法家们通过笔墨的挥洒,将个人的情怀、对自然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其中,使得每一幅书法作品都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同时,本章也将强调汉字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汉字,中华文明才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古人的思想、智慧、艺术、历史代代相传。书籍、碑刻、文物的存在,都离不开汉字。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的基石。 本章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述,带领读者感受汉字的视觉美感,理解书法艺术的精髓,并深刻认识到汉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价值。我们将通过对汉字艺术性的解读,进一步提升读者对汉字及其背后文化的欣赏和认同。 结语 《说文解字》是一部伟大的文字学著作,它为我们研究汉字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本书《字里乾坤:从《说文》看汉字演变与中华文明》,正是希望能够借助《说文》的智慧,以一种更加开放和人文的视角,带领读者一同探索汉字世界的多彩画卷。 我们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意义,因为汉字是我们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是我们传承中华文明的天然纽带。通过对汉字的深入理解,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我们的母语,更能够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汉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大家在品味汉字之美的同时,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创造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而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汉字,永远是我们民族心中最美的图腾,最深的根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真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我平时对古文古籍兴趣一般,总觉得那些字都像天书一样,枯燥乏味。但自从翻开这本书,我的看法彻底被颠覆了。作者就像一位导游,带着我一步步走进《说文解字》的奇妙世界。他不是那种板着脸讲课的老师,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幽默的方式,把那些晦涩难懂的字源、字形变化解释得透彻明白。他会讲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某个字的演变竟然和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或者某个字背后藏着一段被遗忘的民间传说。我尤其喜欢他讲那些常用字的起源,比如“福”这个字,听他讲完,我才明白原来它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人生哲学。读这本书,我不再是被动地记忆,而是主动地去感受汉字的生命力。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宝藏,总能发现新的惊喜。它不仅让我对汉字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激发起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迷人的文化世界。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是意外之喜,更是对传统文化解读方式的一次大胆创新。作为一名对文字学有那么一点点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以为《说文解字》是只能高高供奉在学术殿堂里的“神物”,普通人望尘莫及。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场及时雨,把我从“高冷”的学术界拉回到了生动活泼的民间。作者的讲解,没有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贴近生活的方式,将《说文解字》中的精髓娓娓道来。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最细微之处切入,比如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熟悉的物品,都能引申出与某个汉字相关联的精彩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到“看”字,从最初的“手”和“目”的组合,到后来引申出的各种含义,整个过程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汉字鲜活的生命,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民情的人类智慧结晶。它让我明白,原来学习传统文化,也可以这么有趣,这么有温度。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是这样!”。我一直以为《说文解字》是一本古老而遥远的经典,离我的生活太远,甚至有点神秘。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接地气,他会用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例子来解释字源,让我瞬间觉得那些古老的字离我近了许多。比如,他讲到“山”字,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字,而是对大山形态最直观的描摹。还有“水”,更是把流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最让我惊喜的是,他不仅仅是讲解字形,更会讲字的故事。每个字背后似乎都藏着一段历史,一个传说,或者是一种生活智慧。听他讲“福”字,你会觉得那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盼。这本书让我感觉,汉字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足迹。它不仅让我认识了字,更让我爱上了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更令人称道的是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关于《说文解字》的学术著作,但往往因为过于专业和晦涩而难以深入。而这本书,则像一股清流,将复杂的文字学知识化繁为简,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字的本义和演变,他更善于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文化信息。他会从社会风俗、生活习惯、古代思想等多个维度去解读一个字,让读者在理解字义的同时,也能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他解析一些抽象概念的字,比如“道”,听完他的讲解,我才真正体会到古人对“道”的理解是多么深刻和包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汉字的知识普及,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我有机会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交流。它不仅满足了我对文字的好奇,更引发了我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的深度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枯燥的文字学知识,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文化故事。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从未想过《说文解字》这本书会如此有趣。作者的讲解,更像是和一位博学又风趣的朋友聊天,他会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复杂的字源和字义解释得通俗易懂。我尤其喜欢他剖析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字,比如“家”、“食”、“衣”,听他讲完,你会发现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字,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不仅仅是解释字的构造,更是挖掘字背后所承载的古人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古人精神世界的对话,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汉字,也重新认识了我们自己的文化。

评分

还是不错的,比较切合实际。。。实用实用。。。

评分

很有错的一本书,内容也挺好,我挺喜欢的

评分

这本书页数不多,内容确很好,重点是能知道陆先生授课,讲学,治学问严谨的学者态度和接收到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学习方法。很赞很受益

评分

支持京东商城,下次在买,活动给力,,,,,,,此书印刷精,,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我很喜欢京东的东西 很快 而且质量很好 完全替代了超市 这么冷的天 在家动动手指 京东就把好货送到家。

评分

新意不多!

评分

学习

评分

这个系列的装帧很讨喜,这本内容有点难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