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人同在,汉字在,中国人存;汉字灭,中国人亡。中国文化精神与文字典籍相表里,不可分离,不可分析,无有分别,具足者也。
何谓中国文化精神?所可标举者甚多,如气韵、意境、意蕴、性灵、情致,其中有天命,有鬼神,有天人合一,有忧患,有享乐。所谓文化精神者,实难尽说,其在有无之间。人莫不饮食也,故其有;鲜能知味也,故其若无。如必欲可说,则在汉字之间。
中国历史乃汉字因果之流转,中国人在此智慧海中流转而生生不息,悲欢离合,与之合而为一。
本书强调,中国文化体现在全部文字典籍之中,所谓传统,就是汉字的因果流转,故中国文化精神乃是一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取此而弃彼,其乃俱足者也。作者从容游刃于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将种种文字及其思想完美地糅合进一场场精彩的对话和争辩中,一气呵成,展现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哲理思考,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趣味。
徐迅,1951年生。1980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8年就读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社会学系,1995年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社会运动、历史文化等。
颂 1
雅 69
风 127
正文赏读
掌凡乐事,播鼗,击颂磬、笙磬。(《周礼·春官·眂瞭》)
磬在东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颂,颂或作庸;庸,功也。(《周礼·春官·眂瞭》郑玄注:“掌凡乐事,播鼗,击颂磬、笙磬。”)
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诗大序》)
颂,皃也,从页公声。(许慎《说文解字·页部·颂》)颂者,宗庙之乐歌,《大序》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盖“颂”与“容”古字通用,故《序》以此言之。(朱熹《诗集传·颂》)颂之训为美盛德者,余义也。颂之训为形容者,本义也。且颂字即容字也。容、养、漾一声之转……所谓《商颂》、《周颂》、《鲁颂》者,若曰商之样子,周之样子,鲁之样子而已。何以三《颂》有样而《风》、《雅》无样也?
《风》、《雅》但弦歌笙间,宾主及歌者皆不必因此而为舞容;惟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阮元《揅经室集·释颂》)庸即颂也。颂钟颂磬与歌声应,直言“颂”,重人声也。据此则《虞书》“笙镛”,“镛”字亦与“颂”通。(杨名时《诗经札记》)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系辞下传》)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远古之初,谁能传道?天地未分,如何究考?)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混沌昏暗,谁能分清?元气充盈,何以分明?)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明明暗暗,果有因乎?阴阳参合,何来何故?)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天盖九重,谁能经营?如此天功,谁初作成?)
(屈原《天问》)
何谓中国文化精神?所可标举者甚多,如气韵、意境、意蕴、性灵、情致,其中有天命,有鬼神,有天人合一,有忧患,有享乐。所谓文化精神者,实难尽说,其在有无之间。人莫不饮食也,故其有;鲜能知味也,故其若无。如必欲可说,则在汉字之间。
自汉字始,始有中国历史。有此历史,便有一精神在,其存于一切汉字典籍之中,如《诗》、《书》、《礼》、《易》、《春秋》,如先秦诸子,如《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如历代笔记,如见诸金石等文字。约略言之,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文字典籍相表里,不可分离,不可分析,无有分别,乃具足者也。
汉字“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乃为中国人之心识。心识者,可执持本源,执受流变,结生相续。无汉字,即无此心识。唯有此心识,为中国文化生命之本源,使其文化精神永不损坏,如安危相共,休戚相关。有此心识,方可追索文化精神,方可说中国人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此固然不为常人所能了知。圣人则不然,其直入中国之本源,洞察历史,昭显因果,故有曰“天不变,道亦不变”。圣人出,汉字立。其人仰观吐曜,观天文以极变;俯察含章,察人文以成化。于是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汉字之为德也大矣!其中有道,道心惟微。其时义亦远矣哉!风云雷电,山川草木,古今之变,天人之际,于其中会通和合,茹今孕古。其道之显者谓之文,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日月迭璧,山川焕绮,人世贲华,宇宙结响,故郁郁乎文哉。
此天意使然也。汉字因一大事因缘问世,此即中国文化之生死也。汉字因缘所生,缘起性空,因果流荡,无往不复。于中国人,汉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所尊者何?曰:人乃天地之心,参天地而居其中。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人有此汉字,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以天地演化生人为始,知天尽性、事天立命为终。于是有阴阳,有鬼神,有五行,有圣人,有君子,有小人,有贤不肖,有儒释道。此即中国人之“天命”也。
中国历史乃汉字因果之流转,中国人在此智慧海中流转而生生不息,悲欢离合,与之合而为一。是故,中国历史之依据,中国人精神之所在,集于汉字一身。所谓中国,无非汉字。何以故?汉字为中国之所有记忆,且为其所记忆本身,即中国人自我文化意识之根源。古昔即有“华夷之辨”,实乃中国人“自我”本体之执著。故曰:汉字与中国人同在,汉字在,中国人存;汉字灭,中国人亡。今世有名“中国”者,有名“汉字”者,有名“中国人”者,然未见有人说其因果流转,正不知天意如何也。
以上为《颂·雅·风》之大义也。
谨为序。
作者
于西山采蘋馆
《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这本书,我感觉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极其温和却又极其深刻的方式,引导我走进中国文化精神的殿堂。我之前也读过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浅显,缺乏深度。而这本书,却恰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使用艰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将那些深邃的文化理念娓娓道来。让我尤为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颂”、“雅”、“风”这三个概念孤立开来解读,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去探寻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比如,书中对“雅”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礼仪和规范层面,更是将其上升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审美追求,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种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它是一种内在的修为,一种对外在世界的温柔回应。而“风”的阐释,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情绪的反映,一种时代精神的载体。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返璞归真”,重新找回了那些被现代社会所忽略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它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同,也让我对如何在当下生活中实践这份文化精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中华文化精神的“根”。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理解它的文化,而要理解它的文化,又要去探寻它的精神之本。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部深入肌理的作品。作者没有将“颂”、“雅”、“风”简单地作为独立的文化符号来解读,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语境下,去探究它们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萌芽、生长,并最终成为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基因。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颂”的阐释,作者将其上升到一种对天地万物、对人生真谛的敬畏和感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赞美,是一种对生命的热情和感激。这种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最为朴素、最为动人的情感源泉。而“雅”的解读,则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在追求精神境界上的独特方式,它不是激烈的反抗,也不是刻意的张扬,而是一种内敛、含蓄、追求和谐的处世之道。至于“风”的解读,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是一种社会思潮的反映,更是时代精神的载体。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寻根之旅”,重新认识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评分《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这本书,实在是一部令人醍醐灌顶的著作。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书籍,大多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或是对古代艺术的介绍,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缺少了那种能够真正触及灵魂的洞察。而这本书,则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肌理。它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某种宏大叙事,而是从最朴实、最基本的事物入手,比如“颂”、“雅”、“风”这三个看似寻常的字眼,却被作者赋予了极其深刻的内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层层剥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民族性格中许多难以言说的特质,都有其源头可循。书中对于“风”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指代民间的歌谣,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播,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社会思潮的体现。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考据,描绘了“风”在中国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们连接起来,共同塑造着时代的精神风貌。这种解读方式,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们看到,文化并非是静止的、抽象的,而是活生生的、流动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耐心,但一旦你沉浸其中,你就会发现,它所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它让我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我们民族的精神特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初拿到《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这本书,我并没有抱着“一览无余”的心态。总觉得,一部关于文化精神本源的书,必然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果然,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的写作风格,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绘”。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中国文化精神的轮廓,然后用深厚的学养,为这轮廓添砖加瓦,最终呈现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文化图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雅”的阐释,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雅”,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一种在喧嚣尘世中保持内心宁静的能力。作者通过对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描摹,让我看到了“雅”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而“风”的解读,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不断吸收新的元素,最终形成独特的精神风貌。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给我提供了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一种理解文化的视角。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在古人的智慧中都能找到启示。它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评分《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文化,不是那些堆砌起来的华丽辞藻,也不是那些仅仅流传于历史书本上的故事,而是能够触及人内心深处,能够影响人行为方式,能够塑造人精神气质的东西。这本书,正是这样一部作品。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却又以极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最核心的构成要素。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文化符号,而是深入到这些符号背后的精神内核,去探寻它们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枝繁叶茂,滋养了整个中华民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风”的讨论,作者将其与“风雅颂”的传统联系起来,但又赋予了它更广泛的意义,将其视为一种社会性的、时代性的精神力量。他通过对不同时期“风”的解读,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世界、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思潮的变化。这种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鲜活的存在。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古人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它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我们民族的精神传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度对话。我一直对“为什么中国人是这样的”这个问题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刻的方式,为我揭开了答案的面纱。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带领我一层一层地剥离,从“颂”、“雅”、“风”这三个看似简单的字眼出发,去探寻它们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的演变和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雅”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仪态,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艺术的感悟。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和案例,展现了“雅”在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体现,从诗词歌赋到器物摆设,从待人接物到审美情趣,都蕴含着“雅”的精神。而“风”的阐释,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不断吸收新的元素,最终形成独特的精神风貌。读这本书,让我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精神。它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拿到《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这本书,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里面不是琳琅满目的器物,也不是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沉甸甸的、温润的、贯穿古今的文化脉络。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朦胧的好奇,总觉得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腻入微,却又很难抓住其核心。这本书,恰恰就是试图梳理这股“韵味”的源头。它不像某些普及读物那样,摘取一些表面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读,而是深入到更根本的层面,去探究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深层基因。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从古代的诗歌、音乐、哲学思想中挖掘出那些最原始、最纯粹的精神火花,并追溯它们如何层层递进,最终汇聚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这本书,你需要静下心来,随着作者的思绪一同漫溯,去感受那些古老智慧的余韵,去体会那些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它并非一次性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朝圣,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道”的阐释,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那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它让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探索的路径。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并非凭空而生,我们的文化精神有着深邃的根基,理解了这些根基,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评分《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时可能感觉微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醇厚的香气便会逐渐散发,回味无穷。我一直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隔靴搔痒,很难抓住其真正的精髓。《颂·雅·风》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野,却又以极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层层剖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颂”、“雅”、“风”这三个概念孤立开来解读,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去探寻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比如,书中对“颂”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祭祀场合的歌谣,更是将其拓展到一种对天地万物、对人生真谛的赞美和感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畏和感恩。而“雅”的解读,则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在追求精神境界上的独特方式,它不是激烈的反抗,也不是刻意的张扬,而是一种内敛、含蓄、追求和谐的处世之道。至于“风”的解读,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是一种社会思潮的反映,更是时代精神的载体。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返璞归真”,重新找回了那些被现代社会所忽略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它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文化”这个词都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总觉得它是一种既遥远又贴近的存在。遥远,是因为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贴近,是因为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这本书,恰恰就是一座连接古今、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用艰涩难懂的学术术语来堆砌内容,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那些深邃的文化理念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颂”不仅仅是歌颂,更是对天地万物、对人生哲理的虔诚敬畏;“雅”并非刻板的礼仪,而是追求内心宁静、外在和谐的理想境界;而“风”,则是一种生命力的流动,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社会精神的风向标。书中对“雅”的阐述尤为动人,作者将其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行为规范、人际交往方式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一种“发乎情,止乎礼”的含蓄而精致的美学观。这种“雅”,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对他人的一种关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认同感,也对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身上是否也流淌着这份“颂·雅·风”的精神,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它。
评分拿到《颂·雅·风:中国文化精神之本源》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种厚重感并非来自书的体积,而是源于作者所挖掘和呈现内容的深度。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习俗或者符号上,而是要深入到其思想的根源,其精神的脉络。《颂·雅·风》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简单地将“颂”、“雅”、“风”这三个概念进行拆解,而是将它们置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去探寻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基石。书中对“颂”的阐释尤为令我赞叹,作者将其不仅仅局限于祭祀场合的歌谣,而是将其拓展到一种对天地万物、对人生真谛的赞美和感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畏和感恩。而“雅”,则是一种内敛而优雅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它体现在中国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乃至对器物、对艺术的理解之中。至于“风”,则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精神传播,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社会思潮的体现。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将这三个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考古,你不断地发现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宝藏,并为之惊叹。它让我对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如何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不错哟,比想象的要薄。文言文啊
评分非常棒的书籍
评分不错的书,国学补起来
评分非常棒的书籍
评分速度真当快 一天就到货
评分还好吧。。。。。。。
评分非常棒的书籍
评分不错哟,比想象的要薄。文言文啊
评分不错哟,比想象的要薄。文言文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