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楼国学启蒙:中华上下五千年

万卷楼国学启蒙:中华上下五千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云青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启蒙
  • 中华文化
  • 历史
  • 传统文化
  • 少儿教育
  • 文化启蒙
  • 经典
  • 万卷楼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02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79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学经典 朗朗上口

中华美德 世代相传


内容简介

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我们的祖先以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历尽磨难,从远古走到现代,从蒙昧走向文明。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发展道路,铸就了伟大灿烂的中华文明。本书以详实的内容与精美的插图向小读者们展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并加入注音方便小朋友们自主阅读。

作者简介

云青,万卷出版公司文史编辑部。曾编写《万卷楼国学经典》等系列图书。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古神话 1

尧舜禅让 7

大禹治水 13

周武王讨伐商纣 18

齐桓公称霸 24

商鞅变法 29

秦灭六国 35

中国第一个皇帝 40

楚汉之争 47

刘秀重建汉王朝 52

挟天子以令诸侯 64

目 录

孙策占据江东 69

孙刘联合战赤壁 75

匈奴人称汉帝 79

孝文帝改革风俗 83

周武帝统一北方 88

杨坚建立隋朝 92

隋炀帝荒淫亡国 98

玄武门之变 104

贞观之治 109

一代女皇武则天 115

安史之乱 121

五代十国 127

赵匡胤陈桥兵变 133

王安石变法 138

一代天骄 144

欧洲来客 151

朱元璋建立明朝 157

努尔哈赤建后金 164

皇太极施反间计 168

吴三桂勾结清兵 172

郑成功收复台湾 178

康熙平定三藩 185

鸦片战争 190

太平天国运动 199

戊戌变法 205

民主革命先驱 216

末代皇帝退位 223

五四爱国运动


精彩书摘

秦王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了10年的时间,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战国割据、诸侯争霸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他把这个国家定名为“秦”,自称始皇帝,国都定于咸阳。
秦始皇正式启用帝号之后,并没有沉醉在歌舞升平之中,他勤于朝政,终日都在寻找使江山永固之法。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等人建议在较远的土地上分封诸侯,唯有李斯表示反对。他说:“当初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分封了不少诸侯。可是后来他们竟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依我之见,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为了消灭复辟势力,他决心下令废除奴隶社会传统的分封诸侯的办法,改为郡县制,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这些官吏只对皇帝负责。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秦始皇还确定了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中央政权组织形式。这些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同地方官吏一样不能世袭。
郡县制的确立,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促进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后来,这一政治体制被历代封建王朝沿用。这是秦始皇的一大历史功绩。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前,诸侯国间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诸侯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原来列国的衡量长度的尺寸、衡量重量的标准也不一样,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麻烦。秦朝建立后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等。
当时,北方的匈奴经常骚扰北部边境,威胁着秦王朝的安全。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抵抗匈奴的侵略,并且还把河套一带地区都占据了,在那里设置了44个县。
虽然匈奴被打退了,但极有可能卷土重来。为了防御匈奴的再次侵犯,秦始皇征用几十万名各地的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在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建造了不少城墙。就这样,从西面的临洮到东面的辽东,形成了一条万里长城。修筑万里长城,当时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但也确实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侵的作用。
后来,秦始皇又发动了对南北两线的战争,派出大军50万,平定南方越人的势力,增设了三个郡,将秦的势力范围扩展到南海之滨。之后,他又派遣蒙恬打败匈奴,收复失地,又增设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40个郡。为了充实边地,秦始皇下令迁徙数万民众至河套地区,屯田戍守,这对开发北部边疆起到了推动作用。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又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等百家言论的书籍的人,要把书一概交出来烧掉;无论是谁,要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定办死罪;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一时间,全国各地燃起了烧书的大火。
有一天,有两个方士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后大怒,立刻派人去抓他们,可是没想到他们早已逃跑了。秦始皇因此大为恼火,让人仔细一查,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和术士也说过他的坏话。秦始皇更是怒不可遏,下令把这些儒生统统抓起来活埋了,被处死的人达四百多名。其余没被处死的儒生都被流放到了边远地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
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秦始皇本来企图用暴力手段压制人民,禁锢人民的思想,甚至不惜毁灭文化,结果适得其反,他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使自己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
《国学初探:中华文明的瑰宝》 这是一本旨在引导读者走进中华国学殿堂的入门读物,它不聚焦于某个朝代或特定事件,而是以一种宏观而温暖的视角,带领我们领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智慧光辉。全书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隽永的哲思,勾勒出中华文化那博大精深的画卷。 第一篇:文明之源——思想的火种 我们将从中华文明的源头说起。在遥远的传说时代,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这些古老的神话不仅是童年的记忆,更是先民们对世界起源的朴素探索,蕴含着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接着,我们会走进“三皇五帝”的时代,尧舜禅让的仁德、大禹治水的艰辛,这些故事并非仅仅是历史的片段,它们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政治理想和集体奋斗的精神。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思想的百家争鸣时代。我们不会详尽阐述每一家的学说体系,而是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启蒙意义的思想火花。 儒家:我们将重点关注孔子“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我们会看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何成为千古传颂的道德准则;“温故而知新”如何点亮学习的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何展现谦逊包容的学习态度。这些并非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 道家:老子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我们会理解“道”的虚无与宏大,它并非是某种具体的教义,而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我们会体会到“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率和和谐。庄子笔下的蝴蝶梦,让我们思考人生的真实与虚幻,物质与精神的界限,以及超越世俗的自由境界。 墨家:墨子“非攻”、“兼爱”的朴素主张。虽然墨家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力不如儒道,但其“兼爱”的博爱精神和“非攻”的和平理念,在今天依然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我们会感受到墨子对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 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的理念。我们会了解法家思想在那个乱世中,如何以严密的法律和赏罚分明的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这并非是倡导严刑峻法,而是理解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法制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本书不会深挖这些思想的复杂辩证关系,而是呈现它们最本真、最易于理解的闪光点,让年轻读者感受到古人智慧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第二篇:民族脊梁——历史的印记 这一篇将聚焦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关键节点和典型人物,但并非事无巨细地梳理历史事件。我们的目标是提炼出那些能够塑造民族精神、影响深远的历史印记。 秦汉的统一与奠基: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会看到一个统一的帝国是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奠定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基础。汉朝的强盛,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更是中华文明与外界交流融合的生动篇章。我们将重点关注这种统一带来的长远影响,以及在统一过程中不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唐宋的繁荣与开放:唐朝的开放包容,万邦来朝,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自信与魅力。长安城的繁华,诗歌的盛行,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活力与风采。宋朝的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文化昌盛,虽有“积弱”之叹,但其在市民文化、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依然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我们会从文化的角度,体会唐宋的盛世气象,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明清的探索与转型: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展现了中国曾经的海洋雄心。而到了明清时期,我们也会触及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在面对外部世界变化时的一些挑战与反思。这部分内容并非是对衰落的简单描述,而是呈现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不断调整、适应,以及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寻找出路。 在这一篇中,我们不会进行长篇累牍的历史叙述,而是通过精选的故事和人物,展现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创造力和包容性。例如,我们会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壮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是激励民族精神的火炬。 第三篇:智慧光芒——生活中的国学 国学并非遥不可及的象牙塔,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篇将带领读者发现身边那些熟悉的国学元素,让国学变得亲切而实用。 汉字之美:从甲骨文的象形,到楷书的端庄,汉字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我们会探究一些经典汉字的演变,体会汉字蕴含的哲理和意境。例如,“仁”字,左边是“人”,右边是“二”,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谐;“福”字,宀(房屋)下有“一口田”,象征着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传统节日与习俗:春节的团圆,清明的祭祖,端午的纪念,中秋的思念。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我们会解读这些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体会其中蕴含的家庭伦理、感恩情怀以及对自然的尊重。 诗词歌赋的韵味: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的豪放婉约,再到宋词的细腻婉转。我们会选取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解读其意境和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细腻与浪漫。例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传递的是积极进取的精神;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道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这些诗词并非只是文字的组合,而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是心灵的慰藉。 茶道与养生:品茗论道,是中国文人雅士的传统。我们会简单介绍茶的种类,品茶的乐趣,以及茶中所蕴含的“和、静、怡、真”的哲学。同时,也会触及一些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如“顺时养生”、“饮食有节”,让读者感受到国学在关注身心健康方面的智慧。 传统美德的传承:孝道、友爱、诚信、勤俭。这些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会通过一些生动的小故事,展现这些美德的价值,鼓励读者在生活中身体力行。 结尾 《国学初探:中华文明的瑰宝》并非一本详尽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扇敞开的窗户,为渴望了解中华文化的朋友们提供一个亲切的入口。它希望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介绍,点燃读者对国学的好奇心,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宝库的热情。书中提供的,是一种文化基因的引导,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视角。它鼓励读者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回望千年,汲取中华文明的智慧养分,塑造健全的人格,并以更加从容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这本书,是送给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渴望认识自己根源的朋友的真诚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次难得的智识之旅,也是一次情感的洗礼。书中的文字,时而如潺潺流水,娓娓道来,时而如惊涛骇浪,震撼人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转折点的描写,例如安史之乱如何改变唐朝的命运,靖康之耻如何让宋朝走向衰落。这些事件的描写,并非简单的陈述,而是充满了对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思考,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历史的走向。同时,书中对一些文化艺术的描绘,例如书法、绘画、戏曲的兴盛,也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它让我明白,历史不仅仅是政治和战争,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积淀。这本书的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艺术、哲学等各个方面,几乎可以算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通史。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求知欲,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和情感。

评分

对于《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只能用“惊为天人”来形容。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独特,它并非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历史事件融入生动的故事之中,让每一个朝代、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个故事而掩卷沉思,或者因为某个英雄的壮举而热血沸腾。书中对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描写,对我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那些市井风情、官场百态、文人雅事,仿佛都触手可及。我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能体会到他们的生活压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总是能够引人深思,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会让你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透彻,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我之前的任何一本历史读物,它真正做到了让历史“活”起来,让读者“走”进去。

评分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最大的感受便是历史的厚重与鲜活。这本书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秦汉的统一霸业,再到唐宋的繁华盛世,每一个时期都如同生动的故事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宏大,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伟大的变革,去聆听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的心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刀光剑影,鼓角齐鸣,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历史的洪流。但更让我动容的是那些平凡人的生活,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奋斗、欢笑、哭泣,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构成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卷。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情感的连接,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又将走向何方。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让我对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中华上下五千年》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历史知识的灌输。它更像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对中华文明根基的深刻探寻。书中对历代思想文化的演变,对哲学、艺术、科技的萌芽与发展,都有着精彩的阐述。读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我仿佛看到了先贤们思想碰撞的火花,感受到了那种追求真理、探索宇宙奥秘的澎湃热情。再到唐朝诗歌的璀璨,宋代词赋的婉约,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致与深邃,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尤其对书中对科技发明的描绘印象深刻,指南针、火药、造纸术,这些伟大的创造,不仅改变了中国,更是影响了整个世界。它让我更加意识到,我们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文明古国。翻阅这本书,就像是在和无数先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坚韧,都化作一股暖流,滋养着我的内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评分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气势磅礴”。它如同一个巨大的画卷,徐徐展开,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宏伟历程浓缩其中。从古老的传说中走出的神话人物,到统一中国的千古一帝,再到开疆拓土的英勇将领,以及在乱世中力挽狂澜的智者,书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饱满。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朝代的权力结构和运作方式,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统治智慧和局域性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书中对各个民族交往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这本书的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即便是不熟悉历史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并且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被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厚的底蕴所吸引。它让我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充满了自豪感,也对它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评分

故事不怎么样

评分

读好书,好读书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小朋友很爱看,学校里现在也非常重视唐诗的学习

评分

书本质量很好,印刷清晰,注释一目了然。

评分

对书籍的运输十分爱护

评分

书不错,觉得挺好的,可以和孩子一起看

评分

这本论语很好用,孩子读起来很容易。

评分

宝贝很好,很喜欢,正版

评分

帮儿子同学买的,学校老师推荐的,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