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两军对垒,多是阵而后战,本书以先秦兵书和先秦史料中对军阵的相关记载为基础,分析了春秋军阵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重点阐释了春秋古军礼作战思想的影响,及其衍变为《孙子兵法》中“诡道”作战观念的过程,并对此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本书还介绍了春秋时期军阵的基本形态、特殊形态等特征,并对影响军阵布列的地理因素进行了分类说明,同时也揭示出军阵训练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春秋军阵所反映的不仅仅是诸多阵型的变化发展,同时也折射出那个“礼崩乐坏”时代文化重心的迁移。
金大伟,男,先后就读于天津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军事史、思想史专家黄朴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先秦军事史。现就职于中国计量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曾参与多项国家和省市级教育科研项目,在《船山学刊》《理论界》《唐都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春秋晋国中军将浅析》《战国军法浅析》等论文数篇。
前言………………………………………………………………(1)
第一章阵而后战…………………………………………………(10)
第一节阵而后战………………………………………………(10)
第二节行列齐整………………………………………………(15)
第三节春秋军阵编制…………………………………………(23)
第二章春秋军阵的形态和功能…………………………………(34)
第一节春秋军阵的基本形态…………………………………(34)
一军阵士卒的队列形态……………………………………(34)
二作战姿势…………………………………………………(47)
三作战职能…………………………………………………(57)
第二节春秋军阵的特殊形态…………………………………(94)
一鱼丽阵……………………………………………………(94)
二荆尸阵……………………………………………………(99)
三角阵………………………………………………………(103)
四鸡父阵……………………………………………………(106)
五内政阵……………………………………………………(108)
六其他军阵…………………………………………………(110)
第三章春秋军阵的训练…………………………………………(115)
第一节春秋军阵的训练方式…………………………………(117)
春秋军阵研究
一春蒐与冬狩………………………………………………(117)
二干戚之舞…………………………………………………(120)
三贵族的训练………………………………………………(121)
四负责军阵训练的将官……………………………………(122)
第二节金鼓旌旗在春秋军阵中的作用………………………(123)
一金鼓旌旗可以为胜败之征………………………………(124)
二将主旗鼓…………………………………………………(125)
三不听旗帜金鼓号令者严惩不贷…………………………(127)
四昼战多旌旗,夜战多鼓金………………………………(128)
五起进击鼓,退守击金……………………………………(128)
六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分层递进训练…………………(130)
七金鼓旌旗指挥下的士兵动作……………………………(131)
八金鼓旌旗中的诡道………………………………………(143)
第四章军阵与阵地………………………………………………(147)
第一节地形对军阵布列的重要意义…………………………(148)
第二节山丘与军阵的关系……………………………………(151)
第三节水流与军阵的关系……………………………………(155)
第四节林木与军阵的关系……………………………………(159)
第五节沮泽与军阵的关系……………………………………(161)
第六节平陆与军阵的关系……………………………………(163)
第五章军阵的衍变………………………………………………(168)
第一节复杂军阵取代简单军阵………………………………(168)
第二节步兵军阵取代车兵军阵………………………………(172)
第三节军阵指导观念的转变…………………………………(180)
一古军礼及其在春秋军阵中的体现………………………(181)
二春秋军阵中的“诡道冶特征……………………………(206)
结语………………………………………………………………(225)
附录………………………………………………………………(227)
目录3
阵图………………………………………………………………(228)
参考文献……………………………………………………………(255)
后记………………………………………………………………(25
评价五 坦率地说,初读时可能会觉得这本书的密度有些大,因为它几乎没有停下来喘息的机会,充斥着对早期军事组织形态的深度解构。但一旦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信息输入,便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链条异常清晰。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完美的“战争效率模型”,探讨在资源极其有限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人员训练,将每一滴汗水都转化为战斗力。书中对“军政合一”的探讨尤为精辟,揭示了早期诸侯国君主如何利用军事权力的集中来巩固其世袭地位。那些关于兵役制度与土地分配挂钩的论述,直指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基础与军事动员能力之间的核心关联。这本书的视野不仅限于沙场,它实际上是一部关于早期国家权力结构如何通过军事体制进行自我强化的教科书。它迫使我们思考,在缺乏现代科技的时代,人类智慧是如何在严酷的生存压力下,精炼出如此高效的战争工具。
评分评价三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史学著作那样刻板说教,反而带有强烈的“技术手册”的色彩,但又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作者似乎对“效率”二字有着特别的痴迷,他详尽地分析了不同时期军阵展开与收拢的速度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战局的走向。特别是关于不同阵型(如方阵、圆阵)的优缺点,并结合当时的武器技术水平进行了力学分析,这部分内容简直像是一堂生动的军事工程课。此外,书中对于“礼制”在军事中的残留与异化也有精彩的论述,探讨了在征战频繁的背景下,那些曾经庄重的朝会仪式如何迅速地被简化为纯粹的军事动员流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读者跳出“英雄史观”,转而去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辎重官、军法官,正是他们构筑了战争机器的骨架。它拓宽了我们对古代战争要素的理解边界。
评分评价四 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力作,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大量需要读者自行推导的结构性问题。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频繁地引用出土文献和零散的竹简文字,将原本模糊不清的古代军事概念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重构。例如,对于“徒步与乘车”部队的相互关系,书中没有简单地将战车视为主力,而是通过对战场损耗率的计算,论证了步兵在持久战和复杂地形中的不可替代性。这种基于数据和逻辑的推演,让原本玄奥的古代战术变得清晰可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他从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通过多重证据的交叉比对来构建论点,使得整部书的说服力极强。对于那些追求历史细节和军事逻辑的严肃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挖到了宝藏,它提供的分析工具远超一般通俗读物所能企及的高度。
评分评价二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成了可触摸的微观片段。它没有过多渲染战场上的血腥场面,而是聚焦于战前、战中和战后的制度性建设。比如,对于不同季节的军事动员时机、粮草运输的路线选择,以及不同兵种(步兵与战车)在复杂地形下的协同作战预案,都有深入的论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军令如山”背后制度支撑的分析,指出礼乐崩坏之下,军队的凝聚力是如何依赖于一套既有的、近乎机械化的惩戒与奖赏系统的。这种对“制度为王”的深刻洞察,使我对先秦时期战争的理解从表层的兵力对比提升到了深层的结构分析。它让我们看到,在冷兵器时代,管理和信息传递的效率,往往比单纯的人数优势更为致命。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清晰的框架,用以剖析早期国家的权力运作与军事效能之间的共生关系。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视角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沉溺于那些老生常谈的战役复盘,而是深入挖掘了兵制、军法乃至后勤保障这些“硬核”的底层逻辑。作者对于早期军队的组织架构有着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从士卒的招募、编伍方式到军官的选拔与晋升体系,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它将不同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横向对比,清晰地揭示了为何某些国家能够迅速崛起,而另一些则在历史长河中黯然失色。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见证了从简单的部落武装向成熟国家机器转型的复杂过程。那些关于“什伍连坐”的残酷与高效,以及战车部队的战术协同,都被还原得栩栩如生,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史料功底和严谨的分析能力。这本书无疑是理解古代军事思想源头的关键钥匙,它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部关于组织学和效率哲学的早期实践指南。
评分挺好的 比较系统
评分非常学术!
评分好书好价!京东现在比某当某亚强大的多,给顾客带来良好的体验,真是非常感谢!很好
评分好书好价!京东现在比某当某亚强大的多,给顾客带来良好的体验,真是非常感谢!很好
评分好书好价!京东现在比某当某亚强大的多,给顾客带来良好的体验,真是非常感谢!很好
评分非常学术!
评分非常值得购买。
评分比想象中的薄了好多,看来深度还是有所欠缺
评分比想象中的薄了好多,看来深度还是有所欠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