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2016年9月刊)

书法(2016年9月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翔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艺术
  • 文化
  • 绘画
  • 中国传统文化
  • 技法
  • 鉴赏
  • 历史
  • 文学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710006031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48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位德国汉学家曼福瑞德-波克特教授数十年执着于中医学研究,他叹息中国当代少“真中医”,多“伪中医”。他说的问题是中国自己把自己的宝贝当作垃圾忽视甚至丢掉了,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他认为:中医是成熟的科学,不是经验医学,更不是伪科学。而不要人为地将中医学搞坏了,让人家说你是伪科学。现在,西方人也已经觉察到西医西药的局限性了,但又没有其他办法,很多人把目光转向植物药物,希望从传统医学中寻找出路,这是中医中药发展的好时机。当代书法艺术同此一理,多伪从业与研究者,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一时业内外哗然,处处是怀疑的眼光,如久处黑暗中的人们对言光明者的质疑。其实,书法神奇早已司空见惯,在历代高手巨匠的佳作与言论里,“书通于神”几乎是共识,只是,那绝高的境界与俗世相去甚远,渺不可及!但渺不可及不等于无,它毕竟是真实的存在。
  最近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已率先世界诸科技之雄而升空,量子时代正悄悄走近,那是爱因斯坦曾预言的“扭转时空”的时代。现代西方科学家亦认为科技也到了向东方哲学“看齐”的时代。
  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从一个球类运动的兴盛到人们心性微妙的变化,从中医研究的内外差距到书法艺术的古今认同,从量子物理到佛禅、老庄等东方哲学,从一个国家饱经苦难沧桑到振兴……这一切都汇聚到这个时代,汇聚到当下。

内页插图

目录

经典
元代书法
邓文原急就章
视野
一面之词
书法文本理应承载更多时代精神与书家情感
花多藕瘦论
怎一个“做”字了得
书法论坛
书法散怀归翰墨,文华结底是道德——旭宇先生访谈
马衡“重篆轻刻”印学观念的史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朱光潜与宗白华的书法美学观探微——书法艺术教育“技”与“艺”的转捩研究
形式强化和艺术大众化——现代书法的特征与走向
研究
学术专题
论“九富格”书法界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试析小学书法教材书体选择的困惑与出路-一以欧、颜、柳为例
书法史料
隋杨矩墓志铭
富阳传统竹纸的兴盛与传承发展研究
诗境·哲思——宗白华书法
邓石如晚年隶书用笔特征新变探微——以《张子西铭》册为例
溥儒画款书法小论
吕洪年书法试论
翰墨
书法课堂
名家临名帖——王铎临王献之《静息帖》(上)
朵云书翰
书法门诊室
美在咸酸外,趣发拗涩中——苏轼书法刍议(上)
书法展厅
延安枣园美术馆——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
暨纪念“五二三”延安文艺座谈讲话七十四周年(二)
许宝驯作品选
学无常师
书法杂志主编——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
篆刻
朵云印评
名胜印迹
云南红河名胜印
印社介绍
巴渝印社
印人介绍
唐建平印选陶义德印选
黄海林印选陈寰印选
名印赏析
名印赏析(二十一)
朵云
札记
竹堂笔记(三十六)
紫竹斋艺话(续二十一)
朝花夕拾(文摘)
时空
广告
《书法导报》征订
《书法研究》征订
《中华书画家》征订
《艺术品》征订
东西南北
昆仑堂美术馆建馆十五周年庆典暨2016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在昆山开讲等
古调今情——饶宗颐艺术经典特展等
读者来信

前言/序言

  对中国代表团来说,这届奥运会有诸多不如人意处,如金牌数相对上届减少,排名下降,个别队员出现兴奋剂问题等;但女排的夺冠,光芒四射,使这一切一下变得不那么“刺眼”。虽然这种倾城喜悦来自于女排取得的金牌,但同时人们似乎于金牌的取得与否真正淡然,而是,只要拼了,打出精神,打出气势,牌不牌无所谓。女排胜利了,人们大讲“女排精神”,而郎平说女排精神一直都在,但胜球更在技术。数年间,她神奇地将中国女排从低谷带出攀上高峰,无论是处于质疑还是赞扬时,都是那么自信、执着与淡然;三十余年来,在中国女排的几起几伏中,郎平曾是最优秀的队员、最优秀的教练,其间,她也曾是茫然四顾的“流浪者”,为生计奔波于世界各地。各种艰苦与坎坷,使她在排球界赢得了大成就、大名声,但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安逸与光彩耀目,当祖国最需要她时,她都不计前嫌,慷慨而归,归则安心于职,归则扭转乾坤,这是何等胸怀与气量,这是何等的功夫与技术!可以说,三十余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女排从默默到崛起、从雄倨世界之巅到因“青黄不接”而出现的大起伏,但连上这次,女排一而再地自我振兴,我们看到了郎平的作用与价值、数代女排人的作用与价值。1984年奥运会女排夺冠时,万人空巷;在诸多人质疑的“人人只忙自己事”的现今,女排的决赛又一次万人空巷,创纪录的收视率使一切娱乐节目黯然失色,大街上、田野间、办公室里……人们脸上出现了久违的喜悦与自信。“女排精神”之火一下被点燃,驱去诸多阴霾,使全国、整个华人界忽然间处于健康而上进的氛围里,人们对一场比赛的胜负变得宽容,对一个运动员的失误变得宽容,对对手的优秀表现变得宽容。人们在追求着这枚奥运女排金牌,但同时,又似乎是真正的不屑于这枚金牌的取得与否,这或是这届奥运女排带给人们最大、最切实的惊喜与变化,人们不再是把“不屑”仅挂在嘴上,而是化到了神情与心田里。
  当代的书法艺术界也期望真正的“不屑”,不屑于名、不屑于利。期望高绝的书法艺术带给人们真正的喜悦与自信。不期望万人空巷,但愿群体崛起。
  一位德国汉学家曼福瑞德-波克特教授数十年执着于中医学研究,他叹息中国当代少“真中医”,多“伪中医”。他说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自己把自己的宝贝当作垃圾忽视甚至丢掉了,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他认为:中医是成熟的科学,不是经验医学,更不是伪科学。而不要人为地将中医学搞坏了,让人家说你是伪科学。现在,西方人也已经觉察到西医西药的局限性了,但又没有其他办法,很多人把目光转向植物药物,希望从传统医学中寻找出路,这是中医中药发展的好时机。当代书法艺术同此一理,多伪从业与研究者,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一时业内外哗然,处处是怀疑的眼光,如久处黑暗中的人们对言光明者的质疑。其实,书法神奇早已司空见惯,在历代高手巨匠的佳作与言论里,“书通于神”几乎是共识,只是,那绝高的境界与俗世相去甚远,渺不可及!但渺不可及不等于无,它毕竟是真实的存在。
  最近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已率先世界诸科技之雄而升空,量子时代正悄悄走近,那是爱因斯坦曾预言的“扭转时空”的时代。现代西方科学家亦认为科技也到了向东方哲学“看齐”的时代。
  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从一个球类运动的兴盛到人们心性微妙的变化,从中医研究的内外差距到书法艺术的古今认同,从量子物理到佛禅、老庄等东方哲学,从一个国家饱经苦难沧桑到振兴……这一切都汇聚到这个时代,汇聚到当下。
古韵新生,笔墨乾坤 —《书法》(2016年9月刊) 《书法》(2016年9月刊)是一本凝聚着传统艺术之美、展现时代创新精神的期刊。本期杂志精心策划,围绕“古韵新生,笔墨乾坤”这一主题,深入探索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承,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呈现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封面故事:时代之笔,气象万千 本期封面聚焦当代书法名家,通过深度访谈与作品赏析,揭示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融入时代精神,赋予古老艺术新的生命力。我们将深入了解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艺术追求,以及他们对书法艺术未来发展的独到见解。封面文章将以精美的图片配合深刻的文字,带您领略那些在当代书坛上卓尔不群的艺术身影,感受他们笔墨间流淌的时代脉搏与人文关怀。 专题策划:经典临摹与创新实践 本期将特别推出“经典临摹与创新实践”专题。我们邀请多位在临摹古帖方面造诣深厚的书法家,分享他们的临池心得与技巧。通过对不同碑帖的细致解读,观众可以学习到古人运笔用墨的精妙之处,理解结字造型的严谨规律。同时,专题还将展示艺术家们在临摹基础上的创新尝试,探讨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走出个人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从二王的风流洒脱,到颜柳的雄浑端庄,再到赵董的秀丽妩媚,本专题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长河,领略不同时代书法的魅力,并激发自身在创作上的灵感。 名家视角:笔墨的温度与精神的传承 “名家视角”栏目将邀请当代书坛重量级人物,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书法艺术的价值与意义。本期我们将探讨“笔墨的温度”,即书法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思想与生命力,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笔墨传递这种温度。同时,也将深入讨论“精神的传承”,书法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其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以及人文情怀,如何在当代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扬。这些宝贵的观点将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帮助我们认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其在构建民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技法解析:笔法、墨法、结字要诀 对于致力于提升书法技艺的读者,本期精心准备了“技法解析”栏目。资深书法教师将从笔法的起承转合、提按顿挫,到墨法的浓淡枯湿、层次变化,再到结字的疏密布局、长短呼应,进行系统、细致的讲解。结合具体的字例分析,帮助读者掌握每一笔的运行轨迹,理解每一墨的微妙之处,领悟每一个字的结构奥秘。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切实可行的指导,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作品精选:海内外佳作赏析 《书法》(2016年9月刊)始终关注海内外书法创作的最新动态。本期将精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书法作品,涵盖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这些作品或古朴典雅,或清新俊逸,或磅礴大气,或灵动飘逸,充分展现了当代书法家们多元的艺术风格与高超的艺术造诣。我们将对作品进行简要的赏析,引导读者从形式、内容、情感等多个角度进行品味,感受笔墨的韵律与书法的生命力。 书坛动态:展览、交流与前沿思潮 “书坛动态”栏目将为您梳理本期前后的重要书法展览、学术研讨会以及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将关注国内外的书法发展趋势,报道具有影响力的书展和艺术事件,同时,也将介绍一些关于书法艺术的前沿思潮与学术观点。通过这些信息,读者能够及时了解书坛的最新动态,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并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拓展视野。 艺术随笔:笔尖下的生活哲学 在本期杂志的“艺术随笔”板块,我们将邀请不同领域的作者,以轻松自然的笔触,分享与书法相关的个人感悟与生活体验。或许是关于一次临池的静心感悟,或许是关于一件作品的创作故事,亦或是对汉字本身之美的独特理解。这些随笔将以更加贴近生活化的方式,展现书法艺术与日常生活如何交融,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传递一种平和、优雅的生活态度。 特别收录:书法与生活 本期还将特别收录“书法与生活”专题,探索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更多可能性。从文房四宝的选购与保养,到书法在室内陈设、礼品馈赠中的应用,再到书法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我们将为您展现书法艺术如何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增添文化韵味。 《书法》(2016年9月刊),期待与您一同走进这片充满魅力的笔墨乾坤,感受古韵新生,领略东方艺术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对书法历史很感兴趣的读者,《书法(2016年9月刊)》在这方面的内容令我十分满意。期刊中有一篇关于“宋代尚意书风的成因与影响”的文章,作者深入挖掘了宋代文人书法的独特之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为什么宋代会形成与唐代尚“法”不同的“尚意”风潮。文章对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大家的作品进行了详细解读,分析了他们如何将个人情感、学识修养融入书法创作,从而形成了各自鲜明的艺术风格。我读完之后,对宋代书法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此外,期刊还介绍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古代书法故事,比如某位书法家为了创作,不惜跋山涉水去搜寻碑刻的经历,这些故事生动有趣,让我对古代书家的执着与热爱有了更深的体会。总而言之,这本期刊在历史文化层面的挖掘和呈现,对于我这样喜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场精神的盛宴。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学习篆书的初学者,《书法(2016年9月刊)》中关于“小篆的结构布局与笔法要领”的专题,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我一直觉得小篆的线条均匀,结构严谨,但又常常把握不好其中的微妙之处。这篇文章详细地讲解了小篆的“匀”、“圆”、“直”的特点,并结合《泰山刻石》等经典范例,一步步演示了如何处理字体的长短、比例以及笔画的起收。我跟着文章的指导,尝试着将笔画的粗细变化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并且注重字体的整体平衡感,感觉自己的小篆作品在结构上有了显著的提升。期刊还特别提到了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笔画的连接方式,以及“口”字旁的变形处理,这些细致的提示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另外,文章还简要介绍了大篆的一些特点,让我对篆书的家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我今后学习大篆打下了基础。这本期刊的内容非常扎实,而且针对性很强,对于我这种特定书体学习者来说,简直就是量身定做的。

评分

近期购得《书法(2016年9月刊)》,虽是旧刊,但内容依旧精彩,让我颇有感触。我一直以来都对行草的笔情墨趣心生向往,而本期期刊中“如何把握行草书的节奏与韵律”的探讨,正是我所急需的。作者并非空泛地谈论“快”、“慢”,而是从墨色的浓淡干湿、笔画的起伏顿挫、字与字之间的呼应牵带等多个角度,层层深入地剖析了行草书的生命力所在。其中,对于“飞白”的运用和“牵丝”的处理,给出了非常具有指导性的建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时,那种细腻的笔墨语言的捕捉能力,仿佛能看到古人在创作时的心手相合。文章还穿插了对一些当代行草书家作品的点评,他们的创新之处和对传统的继承,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尝试着在练习中,更加注重笔画之间的连贯性和节奏感,努力让自己的线条“活”起来。这本期刊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对书法精神的一种引导,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书法的魅力。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本《书法(2016年9月刊)》的封面设计吸引的。那种淡淡的古韵和现代设计的融合,让我觉得里面一定藏着不少好东西。翻开之后,果然不负所望。我尤其欣赏的是关于“隶书的碑帖选择与辨析”那一章节,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碑帖,而是从历史背景、风格演变、用笔特点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如对《曹全碑》的温润秀美与《乙瑛碑》的方正古朴的对比,以及《石门颂》的奔放自由,都解读得鞭辟入里。这对于我这种还在摸索碑帖风格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启蒙。另外,期刊中关于“如何培养书法审美能力”的探讨也让我颇有感触,它引导我跳出单纯的技法层面,去体会书法作品的意境、神韵,以及作者的情感寄托。文章提出的“多看、多悟、多写”的原则,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开始尝试着在临帖时,不仅仅关注笔画的形似,更要去感受其背后的精神力量。这本期刊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走上更广阔的书法艺术之旅。

评分

这次偶然翻阅到《书法(2016年9月刊)》,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启发灵感、拓宽视野的读物,而这本期刊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行书点画的精微变化”的专题文章,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行书笔画中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细节,例如捺的变化、横的收笔、点的位置等等,并辅以大量历代名家的经典范例,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对着这些图片临摹,反复体会其中运笔的节奏和力量感,仿佛能与古人的笔墨在时空中对话。期刊的编排也很用心,不仅有理论探讨,还有实践指导,例如“如何练习楷书的结构平衡”的板块,给出了非常具体可行的练习方法,让我这种初学者也能找到入门的路径。此外,期刊还介绍了几位当下颇具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理念和技法都很有独到之处,为我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向。总的来说,《书法(2016年9月刊)》内容丰富,观点独到,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优秀期刊。

评分

读书使人明智

评分

读书使人明智

评分

不錯!!!!!!!!!!!!!

评分

读书使人明智

评分

评分

读书使人明智

评分

不錯!!!!!!!!!!!!!

评分

不錯!!!!!!!!!!!!!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