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究(2016年9月刊 第3期 总第143期)

书法研究(2016年9月刊 第3期 总第143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翔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研究
  • 艺术
  • 文化
  • 学术
  • 期刊
  • 2016年
  • 第3期
  • 总第143期
  • 中国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710006041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48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法研究(2016年9月刊 第3期 总第143期)》具体内容如下:
  一、本刊内容以书法本体为研究对象,同时倡导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举凡涉及书法史、书法文献、书法理论、书法技法、书法教育、书法鉴藏、研究综述和学术着作书评等等方面,哲不涉及当代书风、书家创作评述,欢迎提供各类研究文章。
  二、提倡文章标题醒目简洁,行文流畅,主旨明确,言之有物,学术规范篇幅在万字左右为宜,特殊文稿视需要可接受三万字以肉长文。
  三、论文须提供内容提要(300-500字)和关键词(3-5个)。
  四、来稿请使用规范繁体字。
  五、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生造新术语,如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应括号注明。
  六、相关成果引用务必注明来源;引文须采用加引号方式直接引用,并在注释中注明出处,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传统书法批评词语之审美参照系初探
庾肩吾《书品》的批评方法
书法艺术的儒家伦理性 [美]ErcC.Mulls撰 向净卿译
“隶书”名义考辨 陈松长
书法与汉字之关系论 陈道义
东汉碑额、杂体与汉字装饰性书写的潜流 杨频
从《郎官石柱记序》诸题跋看书史一公案 潘良桢
从艺术接受学视角看祝允明“兼善多体”现象 舒鸣
昊大澂抚粤期间幕府金石活动考述 李吾铭
杨守敬早年金石学兴趣的转移 沈必晟
现代书法学术史上的章太炎 祝帅
秦安迦叶寺石窟遗址历代题记释考 窦永锋
石刻辨伪通例 王连龙
《书法研究》复刊及徵稿启事
《书法研究》订阅启事

前言/序言

  《书法研究》创刊于1979年,是中国当代第一本书法纯学术刊物,她曾为书法学术研究作出过不懈的努力和奋力的鼓呼,后由于多方面原因,于2008年停刊。她曾以“昌明书学研究,培养青年学者”为办刊方针,构建了创作理论、历史研究、艺术批评、书法教育等板块,有力推动三十多年间的书学研究发展。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指引下,书法的学科和理论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作为曾为中国书学作出贡献的理论阵地,《书法研究》不能缺席这个伟大的时代,因此,在我社的多方努力和精心准备下,决定在2016年春正式复刊《书法研究》杂志,继续以其纯学术的方式参与中国现代书学的建设。
  《书法研究》复刊后,将以三十年的积累为基础,从当前研究背景和学术趋势的新条件新形势出发,全方位构建书法研究的新格局、体现新内容。杂志将以开阔的视野,吸收海内外成果,坚持言必有据的研究学风,立足专业,倡导学术争鸣,学科融合,关注学术前沿,努力做到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并重。同时,严守学术规范,坚决反对伪造、抄袭他人成果的丑恶行为。《书法研究》将以专业的态度,严格的评审,为青年学者发表优秀学术论文搭建平台。
  为及时反映学科动态和研究成果,推进书坛学术交流和争鸣,值此复刊在即,特向海内外书法研究者公开徵稿,敬请新老作者惠赐宏作。具体内容如下:
  一、本刊内容以书法本体为研究对象,同时倡导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举凡涉及书法史、书法文献、书法理论、书法技法、书法教育、书法鉴藏、研究综述和学术着作书评等等方面,哲不涉及当代书风、书家创作评述,欢迎提供各类研究文章。
  二、提倡文章标题醒目简洁,行文流畅,主旨明确,言之有物,学术规范篇幅在万字左右为宜,特殊文稿视需要可接受三万字以肉长文。
  三、论文须提供内容提要(300-500字)和关键词(3-5个)。
  四、来稿请使用规范繁体字。
  五、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生造新术语,如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应括号注明。
  六、相关成果引用务必注明来源;引文须采用加引号方式直接引用,并在注释中注明出处。
《书法研究》2016年9月刊 第3期 总第143期 本期《书法研究》以其一贯的严谨学术态度,汇聚了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书法艺术研究成果,旨在为书法爱好者、研究者及广大读者提供一场关于汉字艺术的盛宴。期刊聚焦当前书法研究的前沿动态,力求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之间搭建桥梁,展现书法艺术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理论探索与历史回溯: 本期特辟专栏,深入探讨了书法史上的重要节点与流派。其中,一篇关于魏晋时期行草书发展脉络的文章,通过对经典碑帖的细致辨析,揭示了这一时期行草书从自觉到成熟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与时代精神的相互影响。文章不仅梳理了王羲之、王献之等大家的作品风格,更着重于挖掘隐藏在笔墨线条背后的文化基因,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另一篇研究则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书法与其他东方书写传统的对话。文章通过比较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书写艺术,探讨了各自的独特美学追求与文化背景,分析了它们之间在形式、精神层面的交流与借鉴,为理解东方书写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技法解析与创作实践: 在技法层面,本期邀请了多位当代书法名家,对他们各自擅长的书体和创作心得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一篇关于篆书线条表现力的文章,通过对不同材质、不同工具的书写实验,深入剖析了篆书线条的粗细、轻重、疾徐变化所能传达的丰富情感与艺术张力。文章附有作者的实践示范,直观地展示了技法的精妙之处。 另一篇关注点则落在楷书的法度与创新。作者结合古代经典法帖,对楷书的结构、用笔、结体进行了系统性的讲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符合时代审美的新思考,鼓励年轻一代书法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探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文章的实践部分,提供了多幅具有代表性的楷书作品,供读者临摹借鉴。 专题探讨与跨界视野: 本期期刊还设置了多个专题,拓宽了书法研究的视野。一篇关于书法与当代设计跨界融合的文章,探讨了书法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了传统书法的艺术语言如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东方韵味的视觉作品。文章展示了多个成功的跨界案例,为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此外,期刊还关注了书法教育的现状与未来。一篇教育专论,对当前书法教学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旨在提升书法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评论与书讯: 期刊的评论版块,对近期重要的书法展览、出版物进行了专业的点评,既有学术性的深度,又不失客观公正。本期还收录了几则书法艺术界的动态消息,包括重要学术会议的召开、艺术机构的活动等,帮助读者及时了解行业最新资讯。 总而言之,《书法研究》2016年9月刊(总第143期)是一本集学术性、实践性、前瞻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期刊。它不仅为书法研究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研究素材,也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书法艺术的窗口,引领读者在汉字书写的千年长河中,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期《书法研究》,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让我瞬间沉浸其中。我是一名对书法艺术有着深厚情感的业余爱好者,平日里最喜欢的就是阅读这类能够拓展视野、提升境界的专业刊物。这次期刊的内容,从我快速翻阅的感受来看,涵盖了相当广泛的领域。我注意到其中有对特定书体发展演变的细致梳理,这对于我理解不同书体的特点和传承脉络非常有帮助。同时,那些关于古代书家笔墨技巧的深入分析,更是我学习临摹的宝贵资料,能够让我更清晰地把握用笔的微妙变化和结字的内在规律。我尤其看重期刊中对于书法美学理论的探讨,因为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精神层面的表达,而理论的支撑是抵达这一境界不可或缺的桥梁。我期待着能够从中获得更多关于“气韵生动”、“意在笔先”等概念的深刻理解,并将这些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练习中。总而言之,这本期刊的价值,在我看来,在于它能够系统地、深入地引导读者去探索书法艺术的奥秘,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的宝藏。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法研究》,迫不及待地翻看了目录。一看之下,便觉得此次的内容定然不俗。从那些标题中,我捕捉到了几个令我眼前一亮的研究方向。比如,关于某个鲜为人知的碑刻的考证,这无疑是对书法史的填补和拓展;还有对某位被低估的书法家进行重新评价的文章,这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让人有机会认识到被历史遗漏的璀璨明珠。我一直对书法中的“书写性”与“艺术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感到好奇,看到期刊中似乎涉及这方面的探讨,更是激发了我深入阅读的欲望。作为一名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陷入迷思的书法人,我渴望找到那些能够拨开迷雾、点亮前路的思想火花。此外,期刊中对一些古代书论的现代阐释,也让我充满期待。毕竟,古人的智慧经过时间的沉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如何将其有效地融入当代的书法实践,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这本期刊,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是一次与书法智慧的深度对话。

评分

当收到这本《书法研究》(2016年9月刊 第3期 总第143期)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厚重的分量,这似乎预示着这次的阅读之旅将不会是浅尝辄止。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纸墨香扑面而来,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个慢节奏的书写时代。作为一名多年的书法爱好者,我对这类期刊的期待总是很高,它们往往是承载着前沿学术研究、深入理论探讨以及经典作品赏析的宝库。这次的期刊,虽然我尚未深入品读其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它的出版规格、目录的设置以及一些我粗略翻阅到的版块,就足以让我对它的价值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尤其关注那些由知名学者撰写的专题文章,他们的观点往往具有启发性,能够为我梳理清晰的思路,帮助我理解当下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以及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技法和理论。同时,对某些重要碑帖的深入解读,也是我期待的一部分,这能够让我对原作的理解更加透彻,避免停留在表面的模仿,而能真正领会其神韵与精髓。总而言之,这本期刊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名渴望不断进步的书法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养分,也激发了我继续探索书法世界的动力。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期《书法研究》,虽然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但整体翻阅下来,给我的感觉是内容相当充实,编排也颇具匠心。作为一名对书法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尤其欣赏那些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相结合的研究,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往往能带来全新的解读。期刊中关于某些地域性书风的探讨,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因为地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更全面地认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此外,期刊中对于当代书法创作的评论和分析,也给了我不少启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有一本这样专注于书法研究的刊物,系统地梳理和呈现学术界的最新动态,是非常难得的。我特别期待其中关于书法理论的辨析,因为很多时候,理论的深入理解能够直接指导实践,帮助我们在临帖和创作时少走弯路。总的来说,这期《书法研究》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不仅是研究者们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是普通书法爱好者提升理论素养、开阔视野的重要窗口。

评分

收到这本《书法研究》,心中涌动着一份期待,仿佛即将开启一段探索书法艺术宝藏的旅程。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深知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线条的舞蹈,是情感的抒发,是思想的寄托。这本期刊,从它严谨的标题和丰富的版块设置来看,无疑将为我带来一场关于书法艺术的深度盛宴。我特别关注那些致力于挖掘和介绍被忽视的书法作品和流派的研究,因为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珍宝被掩盖,而重新发现它们,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同时,我对那些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书法的文章也充满好奇,这能够帮助我们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理解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我渴望从中汲取关于书法创作的创新理念,以及如何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思考。这本期刊,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书法、希望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读者来说,都将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知识启迪。

评分

给力

评分

给力

评分

给力

评分

给力

评分

给力

评分

评分

给力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