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儒家文化与中医学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儒家文化与中医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林殷,陈可冀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5-11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10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50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9
字数:3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儒家文化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儒家文化与中医学》分为6章。首章为源流概述,第二章从儒学的“道中庸”、“谨孝道”、施“仁术”、“乐从和”与“以致用”诸方面探讨其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第三章从“太极图说”“遏欲存理”“气化”理论和“格物致知”等角度谈儒学与中医理论的关系;第四章在儒医考辨基础上介绍了历史上著名的49位儒医;第五章从清代朴学的今古文之争探析近代中西医汇通的背景;最后,从当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展望了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愿景。

作者简介

  林殷(1956-),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康复系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保健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传统养生康复的理论及应用研究,相关著述有《国学举要·医卷》《养生康复基本技能实训教材》《当前若干养生热点问题的辨析》《古今药膳名称考》等。
  
  陈可冀(1930-),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教授,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受聘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1978-2009),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及终身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心血管病医疗研究、老年医学及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系列贡献。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儒家文化与中医学源流概述
第一节 先秦孔学与中医学
第二节 两汉经学与中医学
第三节 隋唐思潮与中医学
第四节 宋明理学与中医学
第五节 清代朴学与中医学
第六节 近代儒学与中医学

第二章 儒家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传统医学体系——“道中庸”
一、“致中和”的多元文化史观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执两用中”的矛盾和谐观与中医学的阴阳平衡论
三、“叩其两端”“和而不同”的辩证法与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四、“发而中节”的方法论与中医学的适度原则
第二节 传统老年医学——“谨孝道”
一、注重自幼防老,力求尽终天年
一、注重现实生活,着眼日常起居
三、注重道德修养,强调养性防老
四、举孝廉与割股疗亲对老年医学的影响
第三节 传统医学伦理——施“仁术”
一、“仁术”与医术
一、“仁术”与中国古代堕胎术
三、“仁术”与仁者之医德
四、“仁术”与仁者之学问
五、“仁术”与仁者之诚信
六、“仁术”与医家之“内省”与“慎独”
七、“医家十要”与“病家十要”
第四节 传统音乐治疗——“乐从和”
一、儒家“礼乐”传统与“五礼”“六乐”考
一、“乐”“音”“声”考
三、“樂”即“藥”与“檠”通“瘵”
四、《礼记·乐记》中的“礼”与“樂”
五、“乐从和”与“和乐”的标准
六、五音通五脏可调七情致身心和
第五节 传统医学特征——“以致用”
一、儒学实用理性考
……

第三章 儒家文化与中医理论的联系
第四章 历史上的著名儒医
第五章 儒学今古文之争的最后波澜与近代中医学
第六章 当代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儒家文化与中医学》: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宋明时期流行的以理为基本概念的新儒学,由儒、释、道相互融合而产生,其原旨是对汉唐以来章句注疏之学和笃守师说的反对。汉儒治经,偏重考据注疏、名物训诂,唐儒治经则上承汉儒。孔颖达《五经正义》以“疏不破注”为原则,其流弊导致群儒以疑经为背道、以破注为非法,严重桎梏了思想界的活力。宋儒奋起,大破汉唐“传注”,以“舍传求经”到“疑经改经”,松动了思想界的重压,形成了各家异说、学派涌现的新格局。
  北宋周敦颐(1017-1073)首先建立了融合儒道的一家之言,史称“濂学”。王安石(1021-1086)编撰《三经新义》,号为“新学”。张载(1020-1077)讲学关中,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讲学洛阳,都提出了比较详密的理论体系,于是有了“关”“洛”之学;加上以苏轼(1037-1101)、苏辙(1039-1112)兄弟为代表的“蜀学”,可谓学派聚奎,相得益彰。
  南宋以后,理学分为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朱熹(1130-1200)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发挥程颐思想,认定“理”先天地而存在,把抽象的“理”(实指封建伦理准则)提到永恒、至高无上的地位,将理学发展成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南宋陆九渊(1139-1193)和明代王守仁(1472-1529),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集》卷22)和“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王守仁《传习录上·语录一》)的命题,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以主观唯心主义与程朱理学相抗衡。因陆九渊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故后人称此派为“心学”。
  宋儒不受汉唐训诂的束缚,从理论上另有新解,开启以己意解经之风,对于先秦儒家义理的领悟实较汉唐诸儒前进一步,但其训诂有时陷于武断,无论朱、陆都比较偏重“道德性命”问题,对于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研究较少。于是,此期出现了陈亮(1143-1194)、叶适(1150-1223)的事功之学,对理学有所批评。
  经历南宋、元代到明初,朱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正统学派,定为国是,设科取士非朱熹之说不用。朱学列为官学的同时,陆九渊、王守仁之心学在民间流行。与朱熹、陆王两家不同的,还有推崇张载学说以“气”为最高实体的思想家,如明代罗钦顺(1465-1547)、王廷相(1474-1544)、唐鹤征(1538-1619)等人,形成了比较重视实际的儒家新学派。但宋明理学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和儒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发展有积极作用。
  总之,宋明理学以恢复所谓儒家道统自诩,融会佛、道,将儒家伦理学说概括、升华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并吸取当时高度发展的自然科学成果,成为有辩证思维的新儒学。
  中医学至北宋以后也新说肇兴。《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此论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医生职业自宋以后,由草泽铃医移于儒家士大夫.故治学风气也随儒学转移,而其变化必与儒学发展错后-步;二是从医家诸学说的发展规模、影响范围而言,就新说出现的契机论,实始自北宋,至金元而大盛。
  北宋哲宗时(1086-1100),太医刘温舒据唐代王冰注撰《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是言运气之始;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象数》中也提及“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其后,寇宗爽撰《本草衍义》(1116),始论及运气。使运气真正成为医学新理的一部分者是金代刘完素(1120-1200)。
  ……

前言/序言

  中医学与天文学、算学和农学,是中国先人独自创造的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四大核心学科(卢嘉锡,路甬祥《中国古代科学史纲·序》),但作为一门与生命、健康相关的自然学科,又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字原指笔画或色彩交杂(《说文解字注·文部》),后指事物之间的错综关系,所谓“物相杂,故曰文”(《周易·系辞上》)。《周易·贲卦》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论,此处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指诗书礼乐等技艺及修养。圣人通过观察天象能了解四季时序的变化,通过礼仪规范教育以感化民众的手段治理天下。可见“文化”在古汉语中曾是“人文化成”-语的缩写。作为名词,“文化”二字连用最早见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约前77-前6)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时的“文化”,有“文治加教化”之意。现代所谓的“文化”,内容较宽泛,指人类从原始进化到文明所取得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成就,当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丛书所指的中华文化既包括传统概念,也涵盖现代意蕴。
  中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源于历代的医疗实践,也和数千年中华文化血脉相连。古人有“上医医国”(《国语·晋语》)和“不为宰相,则为良医”(《宋史·崔与之传》)之说。在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医药文明成果;在卷帙浩繁的中医药文献中,蕴藏了丰厚的中华文化精髓。如《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周易·既济·象》中的“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等,在中医药学中则体现了生命观——积极主动、防范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中医药学中体现为自然观——天人相应、顺势而为。《孟子·公孙丑上》中的“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善养吾浩然之气”,在中医药学中体现为正气观——立命修身、调养正气。《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中医药学中体现为治学观-一博学审问、慎思笃行。“胸次岂无医国策,囊中幸有活人方”(陆游《小疾偶书》)及“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辛弃疾《菩萨蛮·赠张医道服为别,且令馈河豚》)的著名诗句,表达了儒医相通的人生观_一精忠报国、利济众生。另如贾谊《新书·胎教》之论孕期卫生,《礼记·月令》及《汉书·王莽传》关于尸解之阐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指同族婚配),其生不蕃”之谈优生,《逸周书·王会解》及《汉书·平帝纪》关于医疗设施之草创,《诗经》及《山海经》关于本草药石之认识,均可印证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学问之种种关联。当然,中医学吸取了传统文化中的基因但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有所扬弃和发挥,前者如对割股疗亲的批析,后者如医家五行生克理论中的补(肾)火生(脾)土的应用。类似的生动实例还可列举出很多。
  1992年,陈可冀教授主编了国内外首套《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对从儒学、道学、佛学、甲骨文、周易、文物考古、兵学、古典文学、民俗学、饮食医养和象数等文化视角来诠释和探讨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之奥秘,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得到汤一介先生等的赞赏,成为在这一方面研究的系列著作。时隔20余年,回首再看这套丛书,感觉仍有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我们萌生了将本套丛书修订后再版的愿望。几经周折,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此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儒家文化与中医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儒家文化与中医学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儒家文化与中医学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儒家文化与中医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儒家文化与中医学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