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担任主编并作序,国家发展改革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宁吉喆、王晓涛为副主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组织编写,重点配合宣传“一带一路”建设和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大型丛书。
继2016年出版国内首部反映“一带一路”和双向投资状况的大型丛书后,在今年推出重点配合宣传“一带一路”建设和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大型丛书。
“丛书”特点:
1.“丛书”编委成员均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各地方发改委的工作人员;同时还得到商务部有关司局、外国驻华大使馆以及各行业协会、企业的支持与帮助。使本套书全面且丰富。
2.本套书深度解读了“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相关政策,以及各地方落实推进方案,向境内外投资者展示中国开放的新政策及投资导向。
3.本套书内容结合了大量“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案例,总结并研究中国企业海外合作前景、方式、方法,是切实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一套丛书。
4.本套书图文并茂地展开对“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探讨与研究,语言平实易懂。
《“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地方发展破局》解读各省市国际产能合作相关措施、经验和成果。
徐绍史,男,汉族,1951年10月出生,浙江宁波人,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序言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放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世界和我国发展实践所证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把开放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全面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推进双向开放,特别是加快促进双向投资,不断提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是新时期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2015 年,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仍保持了6.9% 的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中国的双向投资不仅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而且呈现出六大新的发展格局。
新格局之一:中国双向投资总规模都位居全球第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首次超过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并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
2015 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355.77 亿美元,同比2014 年增长5.51%,比2014 年增速快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456.7 亿美元,同比2014 年增长18.3%,比2014 年增速快4.1 个百分点,投资额是2002 年的54 倍,不仅实现连续13 年的增长,而且年均增速高达35.9%。2015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仅次于美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位列全球第三,且“走出去”比“引进来”多100.7 亿美元,首次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
“十二五”时期,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总规模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5 倍和2.4 倍,这表明中国的开放程度与国际化发展能力水平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新格局之二:在服务业已成为中国双向投资的重点领域的同时,出现了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持续增加,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的新特点。
2015 年,中国利用外资的三个产业构成比为1.13∶32.16∶66.71。与2014年相比,第一、第二产业分别下降0.05、2.0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相应增加2.09 个百分点。投资金额最多的主要产业领域依次排名是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及批发零售业,共计占利用外资金额总量的77.34%。国内产业结构变动与利用外资产业结构变动的吻合,充分表明利用外资对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2015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 个大类,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三个产业构成比为1.74∶27.5∶70.76。与2014 年相比,第一、第二产业分别提升了0.44 和2.2 个百分点,相应第三产业下降了2.64 个百分点。投资金额最多的主要产业领域依次排名是制造业199.9 亿美元,同比增长108.5%,其中流向装备制造业100.5 亿美元,占制造业的50.3% ;金融业242.5 亿美元,同比增长52.3%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68.2 亿美元,同比增长115.2%。
新格局之三:香港仍是内地双向投资最大和最稳定的来源地与投资目的地,发达经济体在中国双向投资中出现了分化的新特点。
2015 年,中国境内利用外资的来源地与对外直接投资地仍主要是亚洲,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都占七成以上(分别为82.32% 和74.4%),其中来自香港的投资与内地对香港的投资都高达六成以上(分别为63.7% 和61.7%),基本与2014 年持平,保持了稳定的态势。
2015 年,在外商投资来源地中,来自美国与欧盟15 国的企业数量分别增长5.53% 和11.9%,但来自美国的实际投资金额同比下降了11.8%,欧盟则增长了3.55%。2015 年,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对美国的投资仅增长5.7%,对欧盟、澳大利亚的投资则分别下降了44% 和16%,都大大低于去年同期增长两位数以上的水平。这表明,尽管随着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中国企业发展经营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参与高端产业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正在大大提高,但对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等也在逐步加大,成为影响着中国对外投资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格局之四:在中国双向投资的国内区域分布中,“东重中西轻”的格局没有根本变化,但中西部地区的作用正在逐步增强。
2015 年,东部地区仍是中国双向投资的主要地区,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与投资金额占总量之比分别约为88.41% 和78.09%。相比之下,中部分别约为7.04% 和7.7%,西部分别约为4.52% 和7.34%,比重都仍较低,但一些中西部省份已经出现了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如中部的安徽省和湖南省,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136.2 亿美元和115.6 亿美元,分别增长10.4% 和12.7% ;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为9.7 亿美元和14.8 亿美元,分别增长1.1 倍和55.9%,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又如西部的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29.9 亿美元和4.5 亿美元,分别增长10.6% 和8.5% ;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为13.44 亿美元和11.02 亿美元,分别增长30.4% 和37%,也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带动的中西部大开发正在逐步形成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新格局之五: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中国双向投资的主要发展格局。
2015 年,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及股份制等已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企业类型,但其中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占有九成,已成为主导。2015 年,在对外投资中,已形成了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导的,包括民营、股份制、个体、集体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中国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比为50.4%,较2014 年同期下降了3.2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非国有企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为49.6%,表明非国有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已成为重要的生力军。同时,中国对外投资已形成了并购投资、股权投资、收益再投资、债务工具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新格局之六: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向投资跨入新阶段,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新亮点。
2015 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 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89.3 亿美元,同比增长38.6%,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联酋、印度、土耳其、越南、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 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3987 份,新签合同额926.4 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4.1%,同比增长7.4%;完成营业额692.6 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5%,同比增长7.6%。
2015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设立外商企业2164 家,比2014 年同期增长18.32%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7.89 亿美元,比2014 年同期增长25.34%,均大大高于同期全国的水平。这充分表明在全面推进建设“一带一路”的带动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正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广阔的发展空间。2015 年中国企业在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等优势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约116.6 亿美元,同比增长80.2%。截至2015 年年底,我国企业正在推进的境外经济合作区共计75 个,其中一半以上是与产能合作密切相关的加工制造类园区,建区企业累计投资70.5 亿美元;入区企业1209 家;合作区累计总产值420.9 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14.2 亿美元,带动了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优势传统行业优势富余产能向境外转移。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带动装备出口快速增长,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额同比增长超过10%。中资企业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全球布局,带动国内装备、技术、服务、标准和品牌走出去,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这充分表明,中国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的成效正在持续显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业合作正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亮点。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看到,中国的双向投资仍存在诸多问题。就“引进来”方面,要进一步改善国内投资环境,提升外资的质量与水平,吸引与指导外资更好地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就“走出去”方面,由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间相对较短,发展经验还有待进一步积累。特别是由于对外投资面临的国家多、领域宽,情况复杂多变,政治、经济、市场、文化、外交及人才等风险因素交错,更增加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不确定性与难度。同时,在今后的对外投资发展中中国企业也还将要面临许多新形势、新问题,因此,特别需要加强对投资国国情、法律、市场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与认识,不断积累经验,增强国际化运营能力,才能更好适应对外投资发展的新形势。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组织编写的“一带一路双向投资丛书”,是一套为推动中国“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投资良好发展,以信息服务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工具书。丛书的主要特点:一是收集了2015 年中国国家与各地方双向投资的发展情况,为全面了解中国双向投资发展情况提供了大量信息;二是汇集了最新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相关政策,向境内外投资者展示中国开放的新政策及投资导向;三是提供了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国别研究报告,对境内外投资者深入了解投资国国情,把握市场动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四是收集了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典型案例,包括地方案例和企业案例,以及重点行业研究报告,对境内外投资者进一步系统了解相关情况提供了多层面的大量信息。
我相信,丛书的出版将对各方面更加全面完整了解中国的双向投资提供有益的信息与情况,有助于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和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交流。
徐绍史
(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书籍,其核心内容似乎围绕着如何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动力。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本书详细分析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应对这些挑战。书中似乎也涉及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来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我记得书中提到了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并且强调了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战略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分析了不同地区在实施相关战略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遇到的问题。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不仅仅在于国内的改革创新,也离不开与世界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所展现出的韧性和潜力,以及中国在推动全球经济共同繁荣方面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烫金的“一带一路”字样,散发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息,让人立刻联想到那条连接亚欧非大陆的古老丝绸之路,以及如今蓬勃发展的国际产能合作新篇章。而“地方发展破局”这个副标题,更是直击人心,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如何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腾飞,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希望能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了我莫大的期待。从书名来看,它应该不是泛泛而谈的宏观叙事,而是聚焦于具体的实践层面,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能够真正赋能地方经济,帮助它们突破发展瓶颈,找到新的增长点。我尤其好奇书中会详细分析哪些区域性的案例,以及它们是如何克服挑战,成功对接国际产能的。是具体的产业引进?还是技术合作?抑或是金融支持?这些细节是我非常想了解的。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渴望突破现状、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政府、企业界人士,乃至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普通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汲取智慧,看到更多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生动实践。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书,它好像在讲中国如何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特别是关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的主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对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解非常透彻,而且能够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角色。我记得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跨国投资、技术引进和人才交流的内容,这些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作者似乎特别关注中国经济的“走出去”战略,以及如何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书中还详细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差异,以及中国如何在这些差异中寻找合作的契合点。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个观点,就是经济发展并非孤立的进程,而是需要长期的战略规划和多方面的协调。它强调了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和企业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力量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因为它描绘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图景,预示着中国经济将会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评分我近期偶然翻阅了一本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书籍,虽然书名我无法精确回忆,但其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本书似乎着重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以及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书中大量篇幅聚焦于如何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要素流动,从而实现更均衡、更可持续的发展。我尤其记得作者提出的一些关于产业梯度转移、科技创新驱动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的观点,这些都对理解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至关重要。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不同城市和省份在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实践探索,比如一些曾经的传统工业城市如何转型升级,一些欠发达地区如何通过引进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书中对于如何发挥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如何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都有着十分细致的阐述。它让我意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并非单一模式,而是充满了区域特色和多元化的路径选择,这种复杂性正是中国经济充满活力的重要体现。
评分我最近在翻阅一本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书籍,虽然书名我记不太清楚了,但它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似乎探讨了中国经济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并且特别强调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我记得里面提到了很多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和升级的讨论,以及如何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提升国际竞争力。书中还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独特问题,以及它们是如何根据自身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似乎并不拘泥于理论模型,而是花了大量笔墨去剖析一些具体的案例,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翔实的数据,来展现不同地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蜕变。尤其是关于一些曾经面临资源枯竭或产业落后困境的地区,是如何通过积极的产业调整和对外合作,成功走出低谷,实现经济复苏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韧性,也认识到区域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复杂性,以及各地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评分一切都好,除了贵没有别的缺点
评分如果可以一星都不值,挂中国发改委就出这样的垃圾书;给一星,印刷质量很好,有钱!
评分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很好,再来,一如既往。。。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比较官方。
评分一切都好,除了贵没有别的缺点
评分2.第四章国际产能合作模式,第一节境外产业集聚区竟然就把江苏省的一点资料放这里充数,不仅没水平连一点职业操守都没有。
评分书写的不是一般的水,没什么可读性
评分这个书太粗糙了,资料堆积,不值这个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