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榆次乡村简志(套装上下卷)》是一部客观、全面、真实记述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各乡(镇)村历史的地方志书。遵照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体例要求和行文规范。
本志框架结构由综述、乡(镇)志、村志三个层阶组成。以序开头,应用述、志、记、图、照、表、录等表现手法,后记断尾。主体以2014年底榆次区所设10个乡镇,分10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记述各乡镇及其所辖行政村的历史与现状,自然村附设于其所属的行政村之下。
乡镇志设位置沿革、人口资源、经济发展、社会事业4个部分。位置沿革记述地理位置、建置沿革,人口资源记述人口、自然资源与环境、交通等,经济发展记述产业发展状况,社会事业记述集镇建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名胜古迹等内容。附1958年9月后人民公社、乡、镇正科级实职主要领导干部名录。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卷:
序言
凡例
综述
郭家堡乡
乌金山镇
张庆乡
修文镇
下卷:
东阳镇
北田镇
庄子乡
长凝镇
什贴镇
东赵乡
不同时期基层行政建置及辖村情况表
本志主要参考书目
本志编纂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
为本书提供资料主要社会人士名单
各乡镇及村资料收集整理人员名单
后记(一)
后记(二)
前言/序言
编纂《榆次乡村简志》是榆次政协继《榆次文史资料汇编》《榆次政协志》之后的又一个大型的系统工程。
榆次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榆次的建城史距今已有2500余年,据清同治《榆次县志》记载:“榆次之邑,战国时已有之。”“邑”者,城市也。一般认为,乡村的出现应该早于城市。如此说来,榆次一带乡村的出现应该比榆次作为城市的出现要早得多,恐怕远远不止2500年。事实正是这样,据对长凝镇贾鱼沟和东赵乡大发村旧石器文化遗址考证,早在一万余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在柏林头、下丁里、流村等十三处古文化遗址均有磨制石器和彩陶出土。这些石器与彩陶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距今已有6000多年。也就是说,在榆次这块土地上最早的人类聚居,也就是乡村的出现,也应该在6000多年以前。只是到了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需要更大空间的时候,大概就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人类聚居地,也就形成了城市。
我国编纂志书也已经有了2000余年的历史。方志的编纂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据《周礼·地官》中说:“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这句话不仅传递出了方志出现的大体时间,而且也是“方志”一词最早见诸于典籍,同时也是“修志为用”这一原则最早的表述。方志的编纂自春秋战国以来从未间断过,到了明清时期就愈加兴盛,志书的种类涉及了方方面面,可谓洋洋大观。府志、郡志、州志、县志,甚而山水志、寺观志等等不一而足。但为村庄修志在历史上却十分鲜见。村志最早见诸于《四库全书》的有《杏花村志》。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的村志无从查考,但除此而外就极少见到史书上有关村志的记载了。村志的较大规模的修纂大约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于是,留住自己村庄的历史,以便后代世世传承就成为民心所愿,因此也就出现了今天一些村镇积极修纂村志的局面。
中国历来就有“盛世修志”的说法。改革开放以来,榆次的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是自榆次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所以一些有条件的村镇就启动了村志的编纂工作。村志通过对村镇历史的挖掘,许多被尘封的历史事件、民俗民情、杰出人物以及古往今来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等都被重新呈现出来,成为新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的有力参照。但榆次村志的编纂大都出于自发,一些经济条件还不是太好,以及一些比较小的村落还无力自行完成此项工作。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尽快编纂一部《榆次乡村简志》,以对全区所有村镇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状况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以资各界人士了解区情民情,继承与传播地域文化,尤其对于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决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面说过,榆次历史悠久,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榆次厚重的地域文化。而悠久的历史往往就藏匿在那些大大小小的村落里。村落才是历史的源头,村落才是民族的根基,村落才是文化传承最为广阔也是最为重要的地带。
榆次乡村简志(套装上下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