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供札记

花供札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杨晓玲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5-18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535063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820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3
字数: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过程。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华传统文化“发烧友”、爱花成癖的都市人、兴趣使然的花艺师,我一直想把多年来学习中华传统花艺的心得体会与很多人分享,与同道切磋、同公众交流,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尽一点点微薄之力。
  佛教为东方文明之瑰宝,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大约于汉代传入中国,而后落地生根,与本土文化交融,不断蓬勃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影响及于华夏文明的方方面面,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梁启超说:“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敬献奉养佛、法、僧三宝,谓之“供养”。鲜花供佛就是直接以鲜花供养于佛前的一种供养方式,不管是“四供养”或“十供养”都有“花供”。花(梵名puspa),音译布瑟波、捕逝波,佛教经典多写作“华”,花华同义。花与佛教有着很深的因缘。佛国净土本就是一个莲花遍布、百花盛开的世界。《大日经疏》卷八中说:“所谓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此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华严经》中更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说法。正因为花具有洁净、清香、柔美等特点,*能代表恭敬虔诚之心,所以花不仅可以用来象征佛菩萨的圣洁,也可以作为佛教徒与诸佛菩萨之间的沟通桥梁。花在佛教中还有各种特殊意义,譬如以花来比喻本心之清静,称为“心华”,或以“心华开敷”来表示豁然大悟之意。古印度以花为美好之物,供于佛前,后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著名的北印度山奇大塔、巴尔胡特塔门和石栏等处的佛塔浮雕,都有以花供佛的图案。浮雕上有瓶供莲花,也有大象鼻卷莲枝、灵鸟背驮花叶,莲花有盛开的,有含苞待放的,也有结出莲蓬的,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印度早期以花供佛的形象。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花供文化源远流长  1
第一节 这些雕像画作诉说着鲜花供佛的生动历史 3
一、石窟造像遗存 5
二、寺院装饰图案 21
三、历代国画作品 22
四、西藏唐卡佛画 28
第二节 从这些文学作品看鲜花与佛教的不解之缘 31
一、古文中对莲花的描写 32
二、与花有关的佛教偈颂 34
三、花禅融合的印迹 36
四、佛教供花的记载 38
第三节 原来这些与花有关的成语典故都出自佛教 42
一、佛陀与花的成语 43
二、以花供佛的典故 44
三、佛教故事“天女散花” 46
四、常用成语的佛教渊源 48
第二章 重拾花供意义深远  50
第一节 复兴国学传统 51
一、花与中华传统文化 52
二、中国人的爱花情结 55
三、祈盼全民文化觉醒 57第二节 提升环境质量 58
一、装饰和禅化周边环境 58
二、养生益寿保健 59
三、生态环境保护 65
第三章 鲜花供佛方法集萃  66
第一节 供佛花材的识别选用 66
一、佛教之象征:莲花 67
二、佛教中“五树六花” 69
三、供佛的常用花材 74
第二节 佛前供花的方式 85
一、常用插花器具 85
二、中国传统插花风格及手法 90
三、供花日常维护和处理 92
第三节 花艺作品范例赏析 92
一、家庭佛龛供花 93
二、寺庙佛堂供花 95
三、佛教法会供花 97
附录  100
1.中国鲜花供佛历史大事记 100
2.中国花历常识 101
3.佛教花类选摘 104
4.鲜花供佛重要日期 108
5.常用花材的花语寓意 113
参考书目  115
后记  122

精彩书摘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雕像和绘画作品之中蕴涵了大量珍贵信息,直观生动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是勾勒和反映古代社会民情民俗的“艺术照”。雕塑和绘画都属于造型艺术范畴,堪称“无字胜有字”的历史追忆方式。雕像作品是通过对石、玉、木等材料进行造型加工,雕塑出各种像的艺术作品。那些栩栩如生的古代雕像,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三维立体照片”吧!与雕像不同,绘画作品是平面的,占有的是二维空间,是那些利用构图、线条、色彩以及透视、虚实等美学方法,在绢、宣纸、帛、墙壁、木板等平面上进行创作而形成的艺术作品。中国画主要以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作为工具和材料,技法可分为具象、写意等。
  雕像绘画艺术与佛教的关系是多方面、多维度的,佛教思想通过雕像绘画这些形象生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形式传播给大众,雕像绘画也从佛教思想及典籍中汲取了源源不竭的创作题材和艺术灵感,展现出多元的艺术生命。我国古代很多以佛教为题材的雕像绘画作品,都与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我们往往可以从各尊佛菩萨像上面,看到不同造型的莲花图饰,诸佛菩萨大多是或立或坐于莲花座上,佛像身后的背光,大都以花作装饰,称之为“莲环光背”,就是以莲花的单瓣、复瓣配置成种种不同的变化,周围再衬上忍冬纹、宝相花纹、连珠纹或光焰,含有光明、庄严之义。
  在历代佛教造像中,佛前供花较为多见,供养人持花、佛弟子持花以至菩萨持花,也都是有的。在东汉最初的佛教造像艺术中,如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的东汉佛教造像已出现了用莲花供佛的图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执一枝三瓣莲花,用以奉佛。到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以花供佛的形象更是大量出现。公元6世纪北周时期的观音像(现存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手持一瓶花,枝叶与容器比例协调。这是有关插花形象的最早标本。有学者认为,由北周观音像看到石刻观音手持的净水瓶盛插着莲花,因此可知此时期已有属于装饰地位的瓶花。
  ……

前言/序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过程。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华传统文化“发烧友”、爱花成癖的都市人、兴趣使然的花艺师,我一直想把多年来学习中华传统花艺的心得体会与更多人分享,与同道切磋、同公众交流,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尽一点点微薄之力。
  佛教为东方文明之瑰宝,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大约于汉代传入中国,而后落地生根,与本土文化交融,不断蓬勃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影响及于华夏文明的方方面面,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梁启超说:“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敬献奉养佛、法、僧三宝,谓之“供养”。鲜花供佛就是直接以鲜花供养于佛前的一种供养方式,不管是“四供养”或“十供养”都有“花供”。花(梵名puspa),音译布瑟波、捕逝波,佛教经典多写作“华”,花华同义。花与佛教有着很深的因缘。佛国净土本就是一个莲花遍布、百花盛开的世界。《大日经疏》卷八中说:“所谓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此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华严经》中更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说法。正因为花具有洁净、清香、柔美等特点,最能代表恭敬虔诚之心,所以花不仅可以用来象征佛菩萨的圣洁,也可以作为佛教徒与诸佛菩萨之间的沟通桥梁。花在佛教中还有各种特殊意义,譬如以花来比喻本心之清静,称为“心华”,或以“心华开敷”来表示豁然大悟之意。古印度以花为美好之物,供于佛前,后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著名的北印度山奇大塔、巴尔胡特塔门和石栏等处的佛塔浮雕,都有以花供佛的图案。浮雕上有瓶供莲花,也有大象鼻卷莲枝、灵鸟背驮花叶,莲花有盛开的,有含苞待放的,也有结出莲蓬的,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印度早期以花供佛的形象。
  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供花一直是重要的佛教仪式。原始供花一般有三种形式:其一于佛会时将莲花瓣或花形纸片置于“花筥”洒散,谓之“散花”;其二以花皿盛置鲜花或花瓣以供之佛前,称为“皿花”或“堆花”;其三则于瓶中盛水插贮鲜花供奉,即为“瓶供”。在我国古代,人们供花时一般使用的是自然界的鲜花,经推广演化,也出现了使用各种人造花的情形。在《华严经疏》卷三中,提到所谓的“二华”,即指草木花和严身花。草木之花,具有开敷结果实的意义,以此来譬喻万行之因,即有成就佛果之能。而严身花则是指世间之金、玉等人造花,能严饰其身,以此来比喻神通相好,能庄严法身。《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武帝为感,梦见优昙钵花于经案,宣旨使御府以铜为花,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富丽堂皇,永不凋谢,象征对佛教之信奉,当是我国出现人造花的最早记录。礼佛使用像生花的历史,在我国已相当悠久,现在最早实物为唐代法门寺地宫银莲花。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二说京师四时之景物时也有“十二月卖像生花供佛”的描述。

花供札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花供札记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花供札记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花供札记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花供札记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