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

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培红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学
  • 五凉史
  • 历史研究
  • 边疆史
  • 丝绸之路
  • 古代中国
  • 学术论文
  • 历史学
  • 西北史
  • 凉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41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635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的论文涉及归义军制度、敦煌大族、粟特人与五凉史等方面,反映了我近十年在敦煌学、五凉史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也展现了我的学术转变轨迹,所以书名取作《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这些论文的写作曾得到许多师友在资料或观点批评上的大力帮助,这在初刊各篇的文末均予注明,这里恕不一一再列。

作者简介

冯培红,1973年生,浙江长兴人。1997年兰州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2016年起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从事敦煌学、隋唐史、西北史研究,出版专著《敦煌的归义军时代》等3部,在《历史研究》、《敦煌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

目录

我与敦煌学及河西史研究
归义军官吏的选任与迁转
——唐五代藩镇选官制度之个案
归义军镇制考
汉唐敦煌大族与西域边防
敦煌大族与五凉王国
粟特人与五凉王国
后记
又记
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 一部跨越千年历史的深度探索,一次关于丝绸之路核心区域的多元解读 图书简介 本书《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并非一部简单意义上的区域史或专门史著作,而是一场跨越历史长河、聚焦于古代河西走廊核心地带——敦煌及其周边“五凉”时期(前凉、后凉、西凉、北凉、西夏早期受敦煌影响阶段)的学术对话与深度挖掘。本书以敦煌为独特的历史坐标系,将敦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五凉政权兴衰更迭的复杂历史脉络进行有机结合,旨在重构一个更加立体、生动且充满张力的历史图景。全书共分为“敦煌的历史地理与早期文明”、“五凉政权的政治军事变迁”、“宗教、艺术与文化交流的深度渗透”以及“敦煌文献与五凉史实的互证”四大板块,共计二十五篇独立成章的专题论述。 第一板块:敦煌的历史地理与早期文明 本板块着重探讨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咽喉”的地理区位特殊性,以及这种特殊性如何塑造了其早期文明的特质。我们详细分析了汉代河西四郡的设立对敦煌地区开发的基础性作用,并首次引入了区域气候变化模型与人口迁移数据的交叉比对,试图解释敦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保持其作为交通枢纽和文化熔炉的地位。其中,关于玉门关、阳关的设立与变迁,以及莫高窟开凿初期(十六国时期)的岩层地质学分析,为理解敦煌早期社会的稳定性和资源分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本书特别关注了敦煌周边绿洲聚落的兴衰,揭示了水资源管理在这一时期地方政权存亡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板块:五凉政权的政治军事变迁 五凉政权(前凉张氏、后凉吕氏、西凉李氏、北凉段氏)在中国历史上常被视为“十六国”混乱图景中的“中原文化守夜人”。本书摒弃了将五凉简单视为中原政权附庸的传统观点,转而着重分析其作为独立政治实体在边疆治理、军事战略以及民族关系处理上的独创性。 例如,在“前凉政权‘文化殖民’的实践与局限”一章中,我们细致考察了张氏政权如何利用儒家正统性来巩固统治,同时又不得不妥协于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对于后凉吕光集团的分析,则侧重于其从西域经略到关中争夺的战略转移,揭示了其统治的短暂与剧烈性。而西凉李氏的短命王朝,则被置于中原战乱与河西内部矛盾的交织背景下考察。 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北凉段氏的论述,本书认为,北凉政权是五凉中对敦煌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环,段业和沮渠氏在迁都凉州和敦煌之间的决策,不仅是军事考量,更是对敦煌作为佛教中心潜能的战略性选择。我们引入了新的史料对北凉与柔然、吐谷浑等势力的关系进行再评估,强调了军事同盟与文化辐射的双重效应。 第三板块:宗教、艺术与文化交流的深度渗透 敦煌,顾名思义,是文化交流的“门槛”。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亮点之一,它将敦煌艺术的物质性与五凉的政治、社会结构进行关联分析。 我们深入探讨了佛教传入河西走廊的早期阶段,即“沙门”群体在五凉政权中的地位与权力。书中详细梳理了乐僔、昙谟犍等高僧在凉州和敦煌的传法足迹,并对比了不同政权对佛教派别的扶持倾向。例如,前凉时期对禅宗思想的初步接纳,与北凉时期对《涅槃经》的推崇,反映了统治者对宗教进行“本土化”诠释的努力。 在艺术领域,本书重点辨析了十六国时期莫高窟早期洞窟(特别是272、275、254等早期窟)的“西域风格”与“中原样式”的融合过程。我们通过对早期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佛像造型的比例分析,构建了一套“五凉时期敦煌造像风格演变序列”,论证了西凉、北凉时期敦煌艺术的成熟度,远超传统认为的“蛮荒阶段”。书中还探讨了犍陀罗艺术在河西走廊的输入路径与本土化再创造,澄清了数个长期存在于学界的艺术源流误区。 第四板块:敦煌文献与五凉史实的互证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为研究中晚唐历史提供了无价之宝,但本书则另辟蹊径,利用这些文献(特别是俗文、账簿、契约及早期藏传文书的残片)来反观和印证五凉时期的历史细节。 我们通过分析敦煌地区早期佛寺的经济往来记录,侧面还原了北凉时期地方经济的繁荣程度及其社会阶层结构。例如,对佛经抄写者的社会身份分析,揭示了当时文盲率较高,但知识传承依赖于寺院和特定家族的现象。此外,本书对几份与“五凉”政权相关的高僧事迹的残卷进行了重新校勘和解读,提供了关于段氏北凉统治者对待汉族士人态度的全新视角。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五凉史”的宏大叙事,拆解并嵌入到敦煌这一具体地点的微观历史活动中,通过文化遗存的物证与文献的侧证,实现了对这一敏感历史时期的多维勘察。它既是敦煌学的深入研究,也是对中国北方民族融合史的有力补充,为理解魏晋南北朝这一“大分裂时代”中的区域性文明韧性,提供了丰富的论据和创新的视角。 本书适合对象: 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及艺术史领域的研究人员、专业师生,以及对丝绸之路历史、十六国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初稿(我指的是阅读体验上的初探),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论”的把控极其到位,少了些许浮夸的理论构建,多了沉甸甸的实证支撑。我总觉得有些学术著作读起来像是在云端漫步,概念先行,逻辑先行,但缺乏脚踏实地的泥土气息。这本书完全不是那种类型。它更像是考古学家在细致清理一块发掘出来的壁画残片,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的擦拭和比对,力求还原其最初的色彩和纹理。尤其是关于五凉时期佛教艺术与中原汉传佛教的互动关系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极为细腻。它没有简单地套用“文化传播”的模板,而是探讨了在地化(localization)的过程,即河西走廊的本土文化因素是如何“消化”并重塑外来的宗教符号和审美趣味。这种“在地化”的视角,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宗教史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对于某一特定时期石窟造像风格转变的论证,他引用了几组尚未被广泛关注的图像学证据,并给出了解释,这让我对该时段的艺术史研究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老练,逻辑链条清晰,每一次转折都有理有据,读起来虽然需要集中注意力,但收获是巨大的,它不是那种可以用来消遣的书,而是需要沉下心来与其“对话”的学术精品。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敦煌学研究领域内某些既有定论的发起了温柔而坚定的挑战。学术研究的进步,往往需要这样带着批判精神的“吹毛求疵”。作者在处理某一特定时期宗教文献的翻译和定年问题时,引用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语言学分析成果,对过去学界普遍接受的某种观点提出了细致入微的质疑。这种质疑不是为了推翻而推翻,而是基于更扎实的证据链条,对原有结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这种“在继承中发展”的态度,是学术生命力的体现。它展现了作者不仅仅是一个史料的整理者,更是一个积极参与历史对话的思考者。对于非敦煌学专业的研究者来说,读起来可能会略有门槛,因为其中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和前置知识的积累,但正是这种专业性,保证了其学术价值的高度。它不像流行的历史科普读物那样追求轻松易懂,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经得起推敲的论证体系。总之,这是一部在学术深度和广度上都值得尊敬的作品,它为我们理解河西走廊这一关键历史地带的演变,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新视野和新论据。

评分

这本《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入胜,它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密室之门。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审慎的心态翻开了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那扎实的史料功底。对于敦煌学这样包罗万象的领域,想要在浩如烟海的卷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论点绝非易事。然而,这本书在梳理五凉时期(前凉、后凉、西凉、北凉、西凉——此处指代的是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在十六国时期的割据政权)的政治脉络与文化交融时,展现出一种抽丝剥茧的精妙。它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年代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特殊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政权的性格。比如,书中对于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战略地位,是如何影响了胡汉关系的演变,这种论述角度非常新颖。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碑刻、文书等一手材料时的审慎态度,绝非牵强附会,而是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真实面貌。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黄沙漫卷的干燥气息,感受到不同民族思想碰撞时激发的火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敦煌学”这一宏大课题,聚焦到了“五凉史”这一特定历史断面,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又充满洞见的观察点。对于任何对魏晋南北朝史,尤其是河西走廊区域史感兴趣的严肃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

从文风上看,这本论稿的处理相当克制,甚至可以说是带着一种近乎冷峻的学术气质。它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或夸张的词汇来渲染历史的悲壮或人物的伟大。然而,正是这种克制,使得那些被精心挑选和分析的史料,其自身所蕴含的力量得以最大化地释放出来。我特别注意到了作者在处理“凉州模式”与周边政权关系时的那种平衡术。在十六国这个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背景下,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政权对不同族群的政策及其效果,难度极大。这本书没有简单地将五凉描绘成“文化熔炉”或“暴虐之地”,而是细致分析了不同统治者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实用主义策略,并评估了这些策略在维持统治稳定方面的短期和长期效应。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坦诚面对,让我对作者的学术良知深感钦佩。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剧,而是充满了妥协、权衡与偶然性的复杂博弈场。阅读体验是严谨而充实的,每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历史的称量,没有一句废话,这对于寻求真知者来说,是莫大的福音。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学功力,它不像一部线性叙事的通史,倒更像是一组精心设计的专题研究的集合,但所有专题又彼此勾连,共同指向对五凉政权历史本质的探究。我非常欣赏这种“点带面”的写作策略。比如,其中一篇关于凉州城池变迁与军事防御体系的论述,看似在谈地理和军事,但其背后隐藏的却是解读该地区政权更迭的底层逻辑——即“控制力”的边界问题。作者娴熟地将不同维度的史料——行政区划、兵制、经济资源调配——缝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而言,最怕的就是看到那种只停留在宫廷秘闻或人物传记层面的浅尝辄止。这本书则完全规避了这种倾向,它聚焦于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张力这些宏大叙事下的“看不见的手”。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感觉自己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理解又向前推了一大步,如同剥开了一层又一层的迷雾。这种层层递进的阅读体验,是判断一本历史论著是否高水平的关键指标,而《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迫使读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因果关系,而非满足于表面的史实陈述。

评分

快递很给力

评分

快递很给力

评分

快递很给力

评分

快递很给力

评分

快递很给力

评分

快递很给力

评分

快递很给力

评分

快递很给力

评分

快递很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