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和漫画
再现老北京人生活图景
本书作者荷兰驻华大使夫人爱伦·凯特林是一位摄影师。她将自己拍摄的老北京照片精选成册,配以奥地利籍著名犹太漫画家费里德里希· 希夫的幽默漫画,用娓娓道来的文字,讲述了一个虚构人物皮姆先生和导游吴先生游历北京大街小巷的故事。
作者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时代背景下挣扎、辛劳、平淡、安逸、迷惘的人生百态,镜头里的手艺人、古董商、街头小贩、算命先生、人力车夫、小妾、遛鸟人,婚礼上的新娘,戏院里排练的男孩、女孩,他们的衣着、佩戴、表情、姿势无不诉说着从清末走向民国时期京城人生存的原生态。
﹝荷兰﹞爱伦·凯特林(Ellen Catleen),民国时期荷兰驻华大使的夫人,摄影师。
    ﹝奥地利﹞费里德里希·希夫(F.H.Schiff),奥地利籍著名犹太漫画家。
本书由一组组图片组成并配有有趣的文字。这些图片再现了民国时期普普通通的北京人——街头手艺人、古董商、街头小贩、算命先生、人力车夫、小妾、遛鸟人,婚礼上的新娘,戏院里排练的男孩、女孩等的生活图景。
l  剧院
   皮姆先生和吴先生来到剧院。剧院里座无虚席,人们喝着茶水,嗑着瓜子。男女老少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全神贯注地看戏。剧院里有许多打杂的伙计不停地打扫着地上的花生皮,给客人们添茶倒水,为他们递上热毛巾擦手擦脸,然而,却没人注意这些忙碌的伙计。
   舞台上传来震耳的铜锣声。伴随音乐的节拍,演员们陆续出场。他们嗓音尖细,音调很高,姿态怪异,脚步舒缓而有节奏地通过舞台。
   皮姆先生转过身来问他的朋友:“请您给我讲一讲中国戏曲和欧洲的表演之间的区别吧。”
   “首先”,吴先生答道,“我们不会像你们欧洲人那样去剧院看‘惊悚片’,那一类电影讲述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或者是我们这代人的个性问题。
   中国所有戏剧的主题都是相似的,主要描述的全都是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赞美英雄人物的美德和高尚行为。”
   皮姆先生吃惊地说:“对于演员来讲,每次都以生动而富有个性的方式去扮演相似的角色该有多难呀!”
   吴先生紧蹙了一下眉头,说道:“朋友,我们中国的剧场并不允许你所说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演员’上场。演员的每一张脸谱,每一个姿势以及手脚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画有白色脸谱的演员扮演的是奸诈狡猾但地位显贵的角色;扮演乞丐的演员都穿着棋盘状的亮色丝织外衣;扮演皇帝的演员总是身着黄袍出场,上面绣有上下盘绕着的五爪龙;如果扮演的是地位显赫的官员,也都会身穿黄袍,袍上绣有俯首的飞龙图案。演员左手执鞭,表明其即将下马,右手执鞭,则表明其即将上马。扮演女性和英雄的演员不化浓妆,只是略施脂粉而已,其官职和人物个性主要靠服装来进行区别和表现。”
   “但是,演员们是如何掌握有关戏曲的这些详细知识的呢?”
   “要想学习这门复杂的艺术,准演员们在七岁左右就进入戏曲学校开始学习中国戏剧。北京的戏曲学校是全国最好的。在七年的学徒过程中,男孩子们必须吃住在学校。他们从早晨七点开始,一直学习到晚上九点半,所学内容包括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此外还要进行杂技和唱功方面的刻苦训练。”
   正在这时,皮姆先生看见一个妩媚多姿的女子正缓步走过舞台,步态优雅端庄。他随即问道:“你为什么只谈论男孩子?那些想成为演员的女孩子们又是怎样的呢?”
   吴先生答道:“直到现在,在中国的绝大多数舞台上,女性的角色都是由男性代演的。”他瞥了一眼身旁的这位欧洲朋友,接着说道:“因此,在男孩子所学的课程当中,有一项最重要的训练,就是像中国的女子一样,学习用裹过的小脚走路。另外,你现在看到的舞台上的这名女子其实是男人。”
   在接下来的表演过程中,皮姆先生一直沉默不语。
   随后,皮姆先生又多次去剧院听戏。他非常渴望能够理解这门艺术,因为戏曲是中国人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一次,皮姆先生欣赏到了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演出。梅兰芳扮演的女子比生活中的任何女子都更甜美、更富有魅力。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充分体现了所扮演的女性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结合。皮姆先生终于明白了,中国戏曲所蕴含的道德和教育力量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影响和教化着中国古老文明的子孙后代。
l  纳妾
   吴先生有一个朋友,是位家财万贯的老富绅,属于社会名流那一类。因妻子疾病缠身,亦不能生育,富绅娶了二房传宗接代。但二房在为富绅生下一子后,变得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富绅对她再无怜爱之意,于是又从茶馆里买了一个漂亮的戏子。富绅对这个戏子宠爱有加,非常舍得为她花钱,给她买房子、衣服、珠宝首饰、几十瓶法国香水、鲜花以及其它物品一百多种,并纳其为妾。随后,老富绅邀请吴先生来看看他的新宠。
   吴先生想让皮姆先生开开眼界,遂带他一同前往。于是,皮姆先生有幸跟北京城里最漂亮的戏子坐在一起喝茶。北京城里聚集的都是全国最漂亮的戏子。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难得的“局外人”视角来审视中国近代史的一个侧面。不同于本土史学家的视角,这位异国观察者的记录,少了些许先验的预设和情感的投射,多了一份纯粹的好奇与细致的捕捉。这种中立而又饱含探究精神的记录方式,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冲突与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很多场景,若非通过这样一种新鲜的镜头来看待,我们可能早已习以为常而忽略了其中的微妙之处。这种跨文化的观察,丰富了我们对自身历史的认知维度,带来了不少启发性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部分虽然不长,但其叙事和描述的细腻程度让人印象深刻。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敏锐的观察者,用冷静而又不失温情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社会图景。她对于人物命运的描绘,既有客观的记录,又不乏对个体挣扎与希望的深切关怀。读完之后,脑海中会留下许多鲜活的形象和场景,它们并非教科书式的描摹,而是带着生活气息的真实写照。尤其是那些看似寻常的日常片段,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让人反思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位置与选择。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没有宏大的口号,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吸引,并对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产生了新的认识。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影像资料汇编,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氛围感,让人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沉浸体验。它不是冷冰冰的文献堆砌,而是充满温度和人情味的生命切片。即便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画面和文字的烘托,感受到那份特有的、夹杂着哀愁与生机的时代脉动。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很多严肃的历史著作难以达到的。这本书像一个时光胶囊,成功地将那个稍纵即逝的民国风貌,以一种既艺术又真实的方式,妥帖地保存了下来,值得反复品味和细细端详。
评分这部书的摄影作品实在令人惊艳,每一张照片都像一扇通往旧日时光的窗户,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其中。那些老北京的街头巷尾、市井百态,在镜头下被定格得如此生动真实,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韵味。从人物的衣着打扮,到建筑的斑驳砖瓦,无不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特别是那些市井小民的表情神态,那种淳朴与坚韧,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直抵人心。摄影者的视角非常独特,她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最不经意却又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瞬间。光影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让画面充满了故事感,也让人对那个逝去的年代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画卷,让人在欣赏美感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图文并茂,配上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却恰到好处地点睛,让原本静态的画面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
评分整本书的装帧和设计风格极具年代感,从纸张的质感到油墨的色彩,都透露出一种精心考究的复古情怀。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图册,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每一次翻阅,指尖触碰到那些泛黄的边角,都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排版布局上,图片与文字的穿插安排得张弛有度,既保证了视觉的冲击力,又给予了阅读者充分的思考空间。这种用心制作的书籍,在如今这个快餐化的阅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满足了我们对过去的好奇心,更是在审美层面上给予了极大的享受。它值得被珍藏,因为它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对那个逝去时代的致敬。
评分不错的书
评分老北京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北京
评分不错额的好书。
评分不错额的好书。
评分老北京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北京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荷兰大使夫人镜头里的民国世相。
评分荷兰大使夫人镜头里的民国世相。
评分荷兰大使夫人镜头里的民国世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