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画(2017年3月刊)

书与画(2017年3月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翔 编
图书标签:
  • 艺术
  • 绘画
  • 书籍
  • 文化
  • 艺术史
  • 收藏
  • 鉴赏
  • 艺术评论
  • 书画
  • 艺术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书与画》编辑部
ISBN:97710006211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60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与画(2017年3月刊)》主要内容包括:过云楼书画收藏中的苏州脉络——以顾氏所藏陆氏松下清斋旧物为主、烟云散尽霞晖满天——清代苏州顾氏收藏展琐谈、吴彩鸾其人其书、一代名媛汤漱玉和她的《玉台画史》、说说宋代女性头上的那些事儿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专题
今日展事
过云楼书画收藏中的苏州脉络——以顾氏所藏陆氏松下清斋旧物为主
烟云散尽 霞晖满天——清代苏州顾氏收藏展琐谈
女性专题
吴彩鸾其人其书
一代名媛汤漱玉和她的《玉台画史》
说说宋代女性头上的那些事儿

风采
书家特写
楷意人生
朝霞的力量
墨韵情结
由书入画是正脉——从张舒学画之路反思中国画教育

品鉴
经典写真
文做《秋花蛱蝶图》
王文治《快雨堂偶然书》

论道
艺坛纵论
《武汉防汛图卷》与黎雄才的写生实践
虚心秉节扫俗尘——记[松竹老人]任书博的艺术人生

传法
名家讲座
闲话印谱九百年(三)
传移摹写
历代名家临《礼器碑》集汇(上)
课徒画稿——长尾山雀

资讯
展事推荐
兰室长物话文房
文房中的书画
展览资讯
吾师山川跪拜天地
书与画(2017年3月刊) 卷首语:凝视时间的纹理,雕刻艺术的瞬间 2017年的春风,带着新生的气息,吹拂着我们对文化与艺术的不懈追求。在这个充满活力的三月,《书与画》如约而至,旨在为您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与思想盛宴。本期杂志,我们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深入探索,试图捕捉那些在纸张与画布上凝固的时代印记,以及艺术家们如何以独特的笔触,在有限的空间里,勾勒出无限的想象。 我们相信,每一幅画作,都承载着创作者的心跳;每一本书籍,都蕴含着思想的灵魂。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沉下心来,与艺术对话,与文字共鸣,成为一种难得的沉静与升华。本期《书与画》便致力于为您提供这样的契机,让您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能够滋养心灵的净土。 专题策划:解码东方美学——宋代文人画的意境与精神 本期《书与画》的重磅专题,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璀璨高峰——宋代文人画。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经济的繁荣、思想的解放、艺术的成熟,共同孕育了独具东方韵味的文人画。这不仅仅是一种绘画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哲学思考。 一、 文人画的兴起与时代背景: 我们将从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入剖析文人画兴起的土壤。为何在那个时代,一群具有士大夫情怀的知识分子,会将绘画视为表达情志、抒发胸臆的重要途径?我们将回顾唐代以来绘画的发展脉络,探讨文人画与院体画、民间画的区别与联系。从“业余”到“专业”的转变,文人画如何摆脱纯粹的技艺追求,融入更为深邃的个人情感与精神寄托? 二、 意境的营造:笔墨的哲学与情感的传达: 宋代文人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意境”。我们将重点解读文人画在笔墨运用上的独到之处。不再拘泥于形似,而是追求“形神兼备”,甚至“以形写神”。“皴法”、“点苔”、“留白”等技法,在文人画家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水墨的妙用: 墨色的浓淡干湿,如何在画面中创造出层次感与空间感?我们将分析水墨在表现山川、花鸟、人物时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对水墨的精准控制,营造出或空灵、或雄浑、或清雅的意境。 线条的生命力: 一根简练的线条,如何勾勒出物体的精神气韵?我们将解析宋代文人画对线条的审美追求,从“十八描”到更具表现力的自由挥洒,探讨线条如何成为传达画家情感与思想的载体。 留白的智慧: “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在文人画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画面中的留白,并非简单的空白,而是蕴含着无限的想象空间,给予观者共鸣与联想。我们将探讨留白在构图、意境营造以及哲学思考上的重要作用。 三、 精神的寄托: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与艺术表现: 梅、兰、竹、菊,这“四君子”,在宋代文人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植物,更是文人士大夫精神品格的象征。 梅: 凌寒独自开,象征着高洁、坚韧不屈的品格。我们将分析宋代画家如何通过对梅花姿态、枝干的描绘,传达出傲霜斗雪的顽强生命力。 兰: 空谷幽兰,象征着高雅、脱俗的气质。我们将探讨兰花细腻的叶片、淡雅的花朵如何在画面中传递出君子内敛而高贵的风范。 竹: 虚心有节,象征着正直、谦逊的品德。我们将分析竹子的挺拔、空心、节节攀升的形态,以及画家如何通过对竹的描绘,表达对正直人格的推崇。 菊: 傲霜秋花,象征着隐逸、高洁的情操。我们将探讨秋菊在乱世中坚守本真的精神,以及宋代画家如何通过对秋菊的描绘,表达出淡泊名利的志向。 四、 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赏析: 我们将精选几位宋代文人画的代表性艺术家,如苏轼、文同、赵孟頫(虽然他是元代,但其艺术风格深受宋代文人画影响,且常被视为承接宋代遗风的重要人物)等,深入剖析他们的艺术风格、创作理念以及代表性作品。通过对《潇湘竹石图》、《古木幽篁图》、《枯木怪石图》等经典作品的细致解读,带领读者走进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五、 文人画的精神传承与现代意义: 宋代文人画不仅仅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辉煌篇章,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以及对个人精神境界的追求,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将探讨文人画的精神如何在后世得以传承和发展,以及在当代语境下,我们如何从文人画中汲取养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艺坛聚焦:当代水墨的新探索 在专题之外,本期《书与画》也从未停止对当下艺术的关注。在“艺坛聚焦”栏目,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水墨的创新实践。 一、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一批当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国传统水墨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入西方绘画的观念和表现手法,试图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视觉语言。我们将采访几位活跃在当代水墨领域的艺术家,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实践困境与艺术追求。 二、 媒介的边界拓展: 水墨,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媒介,在当代艺术家手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从传统的水墨画,到结合装置、影像、行为艺术的跨界创作,艺术家们正在不断挑战水墨的边界,探索其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三、 观照当下:现实主义与抽象表达: 当代水墨艺术家们,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照,也有对内心世界的抽象探索。我们将呈现不同风格的作品,展现当代水墨艺术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探讨水墨艺术如何回应时代的变迁,反映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 艺文品读:从笔墨到文字的跨界之旅 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视觉的冲击,更在于思想的碰撞。在“艺文品读”栏目,我们将为您带来一系列跨界之作。 一、 文学家眼中的画: 我们邀请了几位当代作家,让他们以文学的视角,解读一幅幅艺术作品。或许是某个画家的创作心路,或许是画面中隐藏的故事,又或许是对一幅画作的个人感悟。文字与画面相互辉映,将带来别样的阅读体验。 二、 画家笔下的世界: 反之,我们也将呈现艺术家们撰写的文字作品。或许是他们的创作随笔,或许是对艺术史的思考,又或许是对生活的感悟。让我们从画家的笔下,感受他们别样的思维方式与艺术情怀。 三、 独立书店与独立出版的文化生态: 在本期“艺文品读”中,我们还将特别关注独立书店与独立出版的文化现象。在商业洪流中,这些独立的空间和个体,如何坚守着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它们在推广艺术、传播思想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将深入探访几家具有代表性的独立书店,与独立出版人进行对话,展现这一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 收藏指南:宋代瓷器鉴赏入门 艺术不仅仅是欣赏,更是对价值的认同与传承。在本期“收藏指南”栏目,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陶瓷史上的瑰宝——宋代瓷器。 一、 宋代瓷器的时代特征: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涌现出汝、官、哥、钧、定等五大名窑,以及景德镇的青白瓷、龙泉窑的青瓷等。我们将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等方面,解析宋代瓷器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 二、 名窑特色与代表作品: 我们将逐一介绍宋代各大名窑的特点,例如汝窑的“雨过天晴”釉色,官窑的“紫口铁足”,哥窑的“金丝铁线”开片,钧窑的窑变釉色,以及定窑的刻花、印花、划花工艺。通过精美的图片与专业的解读,帮助读者初步了解这些珍贵的艺术品。 三、 收藏的门道与技巧: 对于对宋代瓷器感兴趣的收藏者,本期内容还将提供一些入门级的收藏建议,包括如何辨别真伪、如何看待品相、以及在收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我们希望通过此栏目,引发更多读者对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关注与兴趣。 艺海拾贝: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杂志的最后,“艺海拾贝”栏目,将为您带来一些关于艺术的小故事、有趣的轶闻,以及鲜为人知的幕后花絮。或许是某个著名画作创作时的灵感来源,或许是艺术家们的生活趣事,又或许是艺术史上的某个小小的转折点。这些片段,虽非主流,却能让您以更轻松、更人性化的视角,走进艺术的世界。 编后语:艺术是一扇窗,连接过去与未来 《书与画》2017年3月刊,承载着我们对艺术的敬意与热爱,也希望成为连接您与艺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一扇窗。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愿艺术能给予您片刻的宁静,也愿思想的光芒,照亮您前行的道路。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用户评价

评分

接下来,我的目光被一篇关于现代插画师如何解读中国古典诗词的文章牢牢吸引。这年头,能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并不多见,而这本杂志恰恰捕捉到了这种令人欣喜的潮流。作者采访了几位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中国插画师,他们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扎实的绘画功底,为李白、杜甫、苏轼等大家的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插画师为《静夜思》创作的系列作品,他没有刻意描绘明月与窗户,而是以一种极其抽象的手法,将思念之情具象化,笔触时而细腻如丝,时而狂放如潮,让人在观赏的同时,仿佛也能体会到那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愁绪。文章还探讨了这些插画师在汲取传统养分的同时,如何避免落入窠臼,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跨界的对话,让古老的诗词在现代人的视野中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无限可能。我甚至开始尝试自己去临摹几幅,试图捕捉那种意境。

评分

这本《书与画》(2017年3月刊)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它封面那幅略带神秘感的写意山水。我抱着一种休闲的心态翻开它,原本以为只是一些零散的艺术评论,没想到内容之丰富、角度之刁钻,足以让人沉浸其中,忘却时间。首先吸引我的是一篇关于宋代文人书画创作心态的文章。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名家名作,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文人阶层在仕途失意、隐居山林时的精神世界,以及这种精神如何巧妙地融入笔墨之间,形成一种既潇洒又沉郁的艺术风格。文章旁配的几幅宋代山水画,不再是博物馆里静止的展品,而是仿佛有了呼吸,每一笔皴擦,每一勾点染,都诉说着画家内心的孤高与寂寥。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溪山行旅图》的解读,他没有停留在技法的层面,而是去揣摩范宽当时的心境,他眼中的巍峨,是物质层面的高山,更是精神层面的寄托。这种将艺术品与时代背景、个人情怀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我对许多耳熟能详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仿佛能听到宋代文人清冷的吟哦,感受到他们指尖的温度。

评分

当翻到杂志后半部分,关于“水墨的时代演变”的文章,更是让我看到了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作者从古代的泼墨写意,一路梳理到当代水墨实验,展示了水墨这一古老画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流派中的演变与创新。他没有选择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选取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其中,对一位当代艺术家利用水墨创作抽象肌理的介绍,尤其令我耳目一新。这位艺术家打破了传统水墨的笔墨界限,通过独特的材料处理和技法运用,在宣纸上营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既有水墨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感和实验性。文章还探讨了水墨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它如何与其他媒介融合,拓展艺术表达的可能性。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物,而是可以不断被激活、被再创造的活水源泉。它让我们看到了水墨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的无限可能,也引发了我对艺术边界的思考。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一开始我对“书与画”这个主题并没有太大的期待,总觉得过于宽泛,难以深入。然而,这期杂志的第三个部分,关于“速写与记忆”的专题,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探讨的不再是专业的艺术理论,而是更加贴近生活的艺术实践。文章通过几位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速写爱好者的真实经历,展现了速写这种看似随意的艺术形式,如何成为记录生活、捕捉灵感的强大工具。我被一位老建筑摄影师的故事深深打动,他坚持每天用速写本记录下他走过的每一条老街巷,每一栋老建筑。他的速写不仅是简单的描摹,更是一种对城市记忆的珍藏,一种对历史变迁的感悟。笔触虽然粗犷,却充满了生命力和人文关怀。而另一位年轻的设计师,则将速写作为她创意发想的起点,她将生活中的点滴瞬间,无论是街边的小狗,还是咖啡馆里的顾客,都用简练的线条捕捉下来,再从中提炼出设计的灵感。这种接地气的讨论,让我觉得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记录者和创作者。

评分

最后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关于“色彩与情感的关联”的探讨。这不仅仅是一篇关于色彩理论的介绍,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心理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阐述了不同颜色如何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与情感。他分析了大师画作中色彩的运用,比如梵高笔下的那抹明亮的黄色,是如何传递出画家狂热的生命力;马蒂斯鲜艳的红色,又是如何唤起一种热烈奔放的情感。文章还结合了现代心理学研究,解释了颜色对人类情绪的影响机制。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蓝色”的解读,从宁静的夏日天空,到忧郁的蓝调音乐,蓝色似乎承载着人类复杂的情感光谱。他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去留意身边色彩的变化,并尝试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篇看似不那么“艺术”的文章,却让我感受到艺术更深层次的魅力,它关乎我们的生活,关乎我们的内心世界。读完它,我仿佛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敏锐的感知,对自己的情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