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06
《存稿》收集郭锡良先生長短不一的文稿56篇,據內容大緻分成五類。第一類是有關古代漢語教材、教學的文章12篇;第二類是有關湘方言的文章5篇;第三類是《漢語史論集》(增補本)齣版後我所寫的漢語史方麵的文章15篇;第四類有5篇是論述王力先生的學術道路和學術貢獻,另外6篇是紀念、學習我的其他師輩的治學和為人;第五類主要是應朋友之約,為他們的學術論著所寫的序,也包括為個人主編的一部教材、兩部論文集所寫的自序,共計13篇。
郭锡良,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1930年9月22日齣生,漢族,湖南衡山人。現為中國訓詁學會學術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文字學會常務理事、北京語言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奬評委、社科院語言所青年語言學傢奬評委、《古漢語研究》編委。
駢體文的構成(上)
駢體文的構成(下)
古漢語今譯問題
同義詞辨析十五例
談談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談談古代漢語的語法教學
要學會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
怎樣掌握近體詩的格律
漫談同義詞的辨析
講詞類活用的兩要
參編《古代漢語》的體會
漫談漢語研究生的培養
南嶽話的詞匯、語法特點綜述
南嶽方言的語音係統及其來源
楊時逢《湖南方言調查報告》衡山音係讀後
有關湖南方言調查的一些想法
衡山望峰話音係
《王力古漢語字典》音讀校勘記
漢藏諸語言比較研究芻議
也談語法化
從湘方言的“蓋”和“儨”談到對古代語言學文獻的正確釋讀
“美”字能歸入微部嗎?——與梅祖麟商榷
再談“美”字能歸入微部嗎?——與鄭張尚芳商榷
談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流行釋讀和評述
談談古音研究的十年論爭
漢語史的分期問題
也談古漢語復輔音問題
上古閉口韻的分部問題
再談《鳥鳴澗》的釋讀問題——答蔡義江《新解難自圓其說》
《辭源》修訂方案(討論稿)讀後
在《漢語大詞典》編纂修訂方案討論會上的發言
對《漢語大詞典》修訂稿的意見
王力先生的學術道路
王力先生在漢語史方麵的貢獻——重讀《漢語史稿》
王力先生和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中國語言學現代化的一代宗師——王力先生
王力先生與周揚的一段交往
學習楊晦先生堅持原則的精神——楊晦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發言
迴憶葉聖陶先生對《古代漢語》的審閱
我的第一個學術領路人
重溫呂先生“處理好四個關係”的教誨——紀念呂叔湘先生百年誕辰
做瞭周先生的助教以後——慶祝周有光先生百齡華誕感言
憶石波師
《古代漢語》序
《史記索引》序
《古漢語語法論集》前言
《〈古尊宿語要〉代詞助詞研究》序
《漢語變調構詞研究》序
《古代漢語專書語法研究》序
《〈左傳〉謂語動詞研究》序
《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序
《嚴子琪篆刻集》序
《〈馬氏文通〉研究》序
《齣土戰國文獻語法研究》序
《音韻學方法論討論集》序
《靜霞軒詩詞集》序
附錄
傳承薪火,砥柱中流——中文係郭锡良教授訪談錄
我從1954年到北京大學作漢語史研究生,進入漢語研究領域,至今已經一個花甲。我的學術研究活動主要是在古代漢語教材、漢語語法史、漢語古音學方麵。但是根據不同時期的教學需要,我不隻教過漢語史、古代漢語、文字學、《馬氏文通》研讀、段注《說文解字》研讀、古代語言學論文選讀、漢語語法史研究,齣版過《古代漢語》《古代漢語語法講稿》《漢字知識》《漢字古音手冊》等著作;也參加過《現代漢語》教材的編寫(高等教育齣版社1958),教過“語法修辭邏輯”課,編選瞭“20世紀現代漢語語法八大傢選集”中的《王力選集》(東北師範大學齣版社2001);調查過方言,寫過有關湘方言的文章;還帶領漢語專業72級學生編選、注釋過《柳宗元詩文選》(人民文學齣版社1976)。
二十年前承商務印書館為我齣版瞭《漢語史論集》,十年前又齣版瞭增補本,《論集》隻收錄漢語史方麵的文章。前年我收集瞭部分其他方麵的文章,中華書局秦淑華編審看到瞭,促成我另編一個集子,並建議叫做《漢語研究存稿》,去年就把已經收集的文章排印齣來瞭。這讓我不得不把沒有完稿的《衡山望峰話音係》趕寫齣來,並收齊其他文稿進行編定。《存稿》收集長短不一的文稿56篇,據內容大緻分成五類。
第一類是有關古代漢語教材、教學的文章12篇。1961年文科教材會議後,我參加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的編寫,三四年之間,全力以赴,執筆寫瞭《緒論》和音韻、文體方麵的通論9節、附錄5節。這是我繼續在王力先生指導下完成學術研究的重要鍛煉過程。每寫一節通論,我必須查閱古今有關資料,先寫齣提綱,反復推敲,寫成初稿,交編寫組提意見,由王力先生最後審定、退改。這比個人寫幾篇文章在刊物上發錶難得多,得到的鍛煉、提高也大得多。《存稿》選收瞭通論《駢體文的構成》上、下兩節,這是在收集瞭《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唐文粹》《四六法海》《駢體文鈔》和今人研究駢體文的相關資料後寫成的(讀研究生時,曾準備寫這方麵的論文)。教材的《通論》部分被譯成日文齣版,書名《中國古典讀法通論》(日本朋友書店1992)。這裏選兩節,以見我所寫通論的一般情況。
“文革”後期招收瞭工農兵學員,由我負責古代漢語教學小組。為瞭當時的教學需要,我以編寫古代漢語教材為由,招收瞭五個進修生,想法擺脫軍工宣隊的約束,開門辦學,到校外去上課、編教材。“文革”中編齣瞭上、中兩冊初稿,以應付教學;“文革”後編齣下冊;1979年起分冊定稿發排,1981、1982、1983年先後由北京齣版社齣版(本世紀初由商務印書館改為上、下兩冊齣版)。
“文革”動亂,極左路綫把知識分子打成“臭老九”;當時不少人有氣,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我隻得個人多乾點。全書29節常識,主要由我執筆的就有21節(上冊有些初稿是由進修生、年輕教師提供的);六節詞義分析舉例,也有一半以上是由我執筆。這裏選瞭一節常識《古漢語今譯問題》、一節詞義分析舉例《同義詞辨析十五例》,以錶達我這個時期在教材、教學上所作的努力。全書的常識部分去年已被譯成韓文,即將在韓國齣版。
80年代我擔任瞭中央電大的主講教師,講課外還應各地電大教學刊物的要求寫瞭十多篇輔導性質的文章,這裏選瞭六篇。當時有關方麵曾建議我收集四個主講教師的文章,齣版過《怎樣學好古代漢語》(語文齣版社1986)。至於《參編〈古代漢語〉的體會》一文,則是1987年我在首屆全國優秀教材授奬儀式上代錶去世的王力先生領取瞭特等奬之後,應邀撰寫的個人心得,錶達瞭當時學術界對文科教材的肯定態度。
第二類是有關湘方言的文章5篇。上世紀50年代我作研究生期間,選修瞭袁傢驊先生的“漢語方言概論”,曾兩次隨班去山西進行方言調查實習,“文革”中又隨72級到韶山進行過一次方言調查。我雖然知道方言調查對研究語言學的重要性,但是“文革”前忙於古代漢語教材編寫和漢語史教學,確實抽不齣時間兼顧方言,可以說方言研究成瞭我的弱項。八、九十年代就有意帶研究生迴衡山調查瞭三次方言,寫瞭幾篇文章;最後又將我50年代記錄自己方言的字錶結閤這幾次的調查資料,多年前已整理齣音係。這次花瞭大半年時間,探討瞭望峰話音係的發展變化,寫成《衡山望峰話音係》。
這一實踐使我真正認識到深入研究自己方言的重要作用,後悔這個工作做得太晚瞭。以前總以為自己齣生在口音混雜的洞庭湖湖垸,口音能否代錶祖籍的方音,不敢自信。現在看來,我四歲後就跟祖父讀瞭四五年古書,接著在衡山老傢生活瞭十一年。我的口音雖有混雜的一麵,可是隻要喚起深層記憶,衡山望峰話的語音係統、文白異讀的情況在腦海裏還是很清晰的。加上三次衡山方言調查資料、特彆是兩種望峰話調查資料的參照,在探討望峰音係的發展變化中,對照同音字錶,從係統性來觀察、比較,情況就都擺得很明白,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第三類是《漢語史論集》(增補本)齣版後我所寫的漢語史方麵的文章15篇。這些文章大都是為參加各種學術會議而撰寫的。前8篇大多涉及古音問題,直接與本世紀初的古音研究十年論爭有關的就有5篇。《漢藏諸語言比較研究芻議》是論爭後期對靠雙語詞典搞漢藏語比較來構擬上古音的國內外“古音學傢”,作齣瞭具有決定性的一擊。《從湘方言的“蓋”和“儨”談到對古代語言學文獻的正確釋讀》《“美”字能歸入微部嗎》和《談談古音研究的十年論爭》等4篇是對潘悟雲、鄭張尚芳、馮蒸等的剖析。後5篇是討論詞義、訓詁問題,有的是對古典詩詞的流行釋讀作齣批評,有的是對曆史詞典的修訂方案提供建議。
第四類有5篇是論述王力先生的學術道路和學術貢獻,另外6篇是紀念、學習我的其他師輩的治學和為人。
第五類主要是應朋友之約,為他們的學術論著所寫的序,也包括為個人主編的一部教材、兩部論文集所寫的自序,共計13篇。這些序短到八九百字,長不過兩三韆字,內容大多是探索著作的寫作背景、治學特點和學術成就,都隻錶示我個人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或評價。
總之,《論集》配上《存稿》反映瞭我六十年來學術研究各個方麵的大緻情況。80年代以前我的精力有一多半是用在《古代漢語》教材的編寫上,我對教材當然是重視的;但是《古代漢語》教材是集體著作,我隻宜把我執筆的個彆篇目選入《存稿》,作個交代。
有人貶低教材,那是很不妥當的。王力先生的幾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中國音韻學》(後改名《漢語音韻學》)、《中國語法理論》《中國現代語法》《漢語史稿》,還有《漢語詩律學》《中國語言學史》不也都是先生的講稿、教材嗎?當然有的人寫教材不下功夫,東拼西湊,那是另一迴事。比如,70年代我主持編寫的《古代漢語》中冊,有位先生分工執筆寫三節古代文化常識、一節古漢語今譯,我不便輕易否定或大肆刪改,結果三節文化常識被齣版社退稿,隻得由我重寫兩節,由蔣紹愚重寫一節。《古漢語今譯問題》一節也不很允當,因此修訂版也換瞭收在《存稿》中由我重寫的這篇。
我主持編寫的《古代漢語》教材,常識部分比較強調係統性和知識的前瞻性,得到學術界的肯定。上、中兩冊的稿子,至少也是三易其稿;不少章節包含執筆者的研究心得或某些新觀點。例如,“被”字句的問題,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冊(科學齣版社1958)第48節《被動式的發展》中說:“帶關係語(施事者)的‘被’字句在第四、五世紀之間産生瞭。”並舉瞭《世說新語》《顔氏傢訓》各兩例(中冊427頁)。《古代漢語》上冊(北京齣版社1981)常識第8節《古代漢語的被動錶示法》卻說(300頁):“‘被’開始用於被動句式時,隻直接加在動詞前麵,到漢末纔齣現由‘被’引進行為主動者的句式。例如,蔡邕《被收時錶》:‘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問。’”這裏就沒有照抄《史稿》。
《漢語史稿》1980年由中華書局用科學齣版社的原紙型重印一次,沒有改動。唐鈺明《漢魏六朝被動式略論》《唐至清的“被”字句》查考瞭大量典籍,參考瞭《漢語史稿》1980年本,他在後一篇文章中說(《唐鈺明自選集》287頁,安徽教育齣版社2002):“《略論》以及本文附錶的數據作統計,‘被’字乙式(按:即帶關係語)在‘被’字句中的頻度分彆為:先秦兩漢,0%;六朝,7%;唐宋,82%;元明清,83%。”這說明唐文所作考察隻停留在《史稿》原來的結論(東漢以前“被”字句不帶關係語)。我在編輯《王力文集》第九捲《漢語史稿》時,是采用中華書局1982年的加印本作為底本,卻發現王先生在這裏采納瞭《古代漢語》的意見,為此作瞭挖改,改為(參見1982年中華書局加印本及《王力文集》第九捲558頁):“帶關係語(施事者)的‘被’字句在漢末已經有瞭萌芽,如蔡邕《被收時錶》……到瞭第四、五世紀就更多一些。”這說明古代漢語常識的編寫,不但根據教學的需要認真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還重視前瞻性的發掘,不放棄個人的研究心得。在八節有關語法的常識中,大多帶有我研究漢語語法史的某些認識和看法。比如,判斷句中的係詞“是”、第三人稱代詞的産生、指示代詞的體係、句尾語氣詞的作用等,都沒有遵循當時的主流看法,不過那些問題我都寫有論文,見《漢語史論集》(增補本)。這裏“被”字句帶關係位,隻是發現瞭早一兩百年的用例,值不得另寫文章,就寫進瞭教材。
《存稿》的內容涉及漢語研究領域的範圍廣,寫作時間差異巨大;各篇文章之間,體例不一,繁簡的要求也有不同,拼音和國際音標還時有交錯。我們對這些方麵不作統一,一般仍舊,請讀者見諒。最後要感謝秦淑華編審通讀全稿,認真校勘,為作者考慮多,想方設法,保證齣版高質量。
2014年6月16日於燕園
漢語研究存稿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漢語研究存稿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漢語研究存稿
評分《漢語研究存稿》好書一本。
評分漢語研究存稿
評分《漢語研究存稿》好書一本。
評分漢語研究存稿
評分《漢語研究存稿》好書一本。
評分漢語研究存稿
評分《漢語研究存稿》好書一本。
評分漢語研究存稿
漢語研究存稿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