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美國著名國際關係學者羅伯特·傑維斯的經典理論著作,主要從微觀層麵切入,研究國際關係行為體之間的互動問題,及一國如何影響彆國看待該國的形象的方式,並由此在不付齣大代價以改變對方政策的前提下,施加對彆國的影響。書中綜閤運用瞭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研究方法,主要結閤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蘇冷戰等豐富的案例來印證作者的觀點。
羅伯特·傑維斯(Robert Jervis)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係阿德萊?史蒂文森講座教授,美國科學進步協會會員,美國藝術科學院院士。1940年齣生,1968年在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隨後執教於哈佛大學,1974年轉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1980年至今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2000—2001年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研究領域涉及政治心理學、國際關係理論、決策分析、核戰略和美國外交政策等,是國際政治心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專著《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係統效應:政治與社會生活中的復雜性》是政治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經典名著。
譯者簡介:
徐進,清華大學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該書係美國著名政治心理學傢傑維斯的開山之作,集戈夫曼和謝林的智慧於一身,是戰略和政治心理學等領域的必讀經典。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陳樹渠講席教授、長江學者 唐世平
我嚮來認為該書是傑維斯寫過的優秀學術著作。該書揭示,即使是強大且具有戰略理性的國傢,也可能受限製於紛繁形象的世界,從而製約其真誠意圖的傳達。當代中國如果希望傳達“和平崛起”意圖,其外交政策精英應該從本書中吸取經驗,正視國傢行動並不總能自動傳遞理想形象這一根本難題。
新加坡國立大學傑齣講座教授、著名建構主義理論傢 特德·霍普夫
中文版序言1
緻謝1
再版前言1
第一章 導論1
第二章 信號與標誌13
信號15
標誌19
太重要瞭故不能用於欺騙21
因果性與相關性21
樣本22
個性24
國內事件25
作為標誌的聲明26
能力標誌28
第三章 對標誌的操縱31
操縱的種類33
作為標誌的必要條件40
發現標誌能被操縱41
操縱的多重循環43
標誌轉換成信號45
抓住操縱的標誌46
不可操縱的標誌48
第四章 信號與謊言51
剋製說謊55
道德上的限製55
國際體係中的利害關切55
改變國際環境58
內部限製58
用信號顯示名聲61
避免獲得說謊者的惡名65
被人發現說謊的好處66
說謊的動機68
在危機中發信號70
在信號中預想不到的信念75
貶值79
同盟條約85
第五章 信號與模糊性87
編碼與形象的保護87
模糊性的效用94
成本與模糊性的風險100
創造模糊性的方法104
第六章 耦閤與解耦107
信號的傳統本質107
耦閤與解耦110
不同信號對衝突的影響112
多邊解耦113
單邊解耦117
解耦與解除承諾119
耦閤126
第七章 標誌的耦閤與解耦132
影響對標誌的闡釋132
信號和標誌的耦閤與解耦136
成功耦閤與解耦的可能性141
解耦和避免挑戰144
對撤退的替代性解釋149
宣稱勝利151
關於彆國形象的斷言153
因斷言某人動機而産生的或避免的挑戰155
預期161
結論166
第八章 核時代的信號與標誌168
能力標誌的缺乏169
學說與現實172
戰略對話與有限戰爭174
“聽天由命”型威脅的轉型177
風險與兩種可在危機中占上風的辦法181
核時代的形象與“安全區”182
犧牲作為標誌的價值186
第九章 應用189
越南戰爭中的形象、信號和標誌189
索引204
譯後記218
第一層次指的是對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的述說,第二層次則是指對這種述說背後起支配作用的觀念進行反思和解釋,後者有時也稱或。我們可以分彆稱之為一階科學史和二階科學史。一階的科學史和二階的科學史是密切關聯的。我們稱之為“曆範圍、不同內容和不同到牛頓這段曆史時期。這段時期,科學思想發生戲劇性的變革,為迎接新思想的到來所需要的細節上的改變,一環緊扣一環,每一環節都由一個偉大的人物來完成,整個科學的進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瞭的一幕戲劇的開演。這樣的曆史當然使思想史或觀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這種情況在科學史上並不總是齣現。到瞭18世紀,科學發展的綫索就不那麼分明瞭,科學史不再是在少數幾個成熟學科中觀念的變革史,而是許多新學科的誕生史。美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傢托馬光學與靜力學這五大學科屬於古科學在科學革命時期的轉變,更多地歸因於人們以新的眼光去看舊現象,而較少得力於一係大地依賴實驗,庫恩稱之為培根科學,因為培根曾在他的發展設計過蘭圖。庫恩指齣,數學傳統的古典科學和實驗傳統的培根科學直到19世紀仍然是分離的、獨立發展的,不能用一種發展模式來套全部的科學史。庫恩的觀點對我們認識思想史編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幫助的。
評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
評分暴力與歸屬之間有一層深層的聯係,公民的民族vs種族的民族。強推!曆史學齣身,分析通透,文筆真是好,哪怕當作采訪筆記讀,也覺得精彩。底層人的故事,每一個細節都在證明所有的一切已被政治滲透。同是寫全球民族主義和民主思潮,明顯比周老師高齣好幾個段位。想看BBC同名係列紀錄片。
評分親曆這場大戰的曆史學傢修昔底德,以其客觀冷靜的態度,生動豪放的史筆,簡潔流暢的文字,不僅全麵地記載瞭戰爭的主要史實(迄前411年),展示瞭陸戰海戰的恢宏場麵,黨派鬥爭的嚴酷慘烈,還恰如其分地描述瞭其間人們心理心態的微妙變化。此著是希臘古典文明極盛時期的文化精品。韆百年來一直吸引著無數讀者去欣賞、玩味、思考……
評分當所有國傢都轉化為成熟的民主國傢時,世界就會和平嗎?從20世紀最後十年以來不斷爆發的局部衝突來看,答案沒有那麼簡單:民主化有時會導緻民族主義衝突,有時卻不會。
評分《劍橋中國史》規模宏大,集中瞭西方研究中國史的許多學者的力量,本捲也不例外。導言的作者是本捲的兩位主編,慕尼黑大學名譽教授傅海波和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崔瑞德。前者是著名的遼、金、元史研究專傢,著述頗豐,尤長於金史研究,在本捲中還擔任第3章金朝曆史的寫作;後者則多年來從事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亦是《劍橋中國史》秦漢、隋唐、明代等捲的主編,在本捲中還與剋勞斯-彼得·蒂茲閤寫瞭第一章遼朝的曆史。第二章西夏史的作者是肯永學院教授鄧如萍,她已發錶過一些有關西夏曆史的論著。特倫頓州立學院教授托馬斯·愛爾森主要研究早期濛古國的曆史,故撰寫本捲的第四章。第五章的作者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學院教授莫裏斯·羅沙比,著有《忽必烈汗:他的生活和時代》等著作,所以專寫忽必烈一朝的
評分葉禮庭作品,關於血緣和民族的歸屬,列舉賽樂爾維亞,德國,魁北剋幾個地域的民族血緣。。。
評分“冷戰”結束後,人們信心滿滿地宣稱促進民主的傳播能帶來穩定與和平,然而戰火和衝突、流血和屠戮依然持續不斷。盧旺達大屠殺、科索沃戰爭、頻繁發生在印度和高加索地區的族群衝突始終刺痛著我們的神經。
評分為什麼民主化常常導緻民族主義衝突?為什麼有時衝突又沒有發生?為什麼國際社會的介入反而使衝突不斷升級?本書以這三個問題為核心,深入研究瞭民族主義的四個經典案例:曾處於曆史轉摺點上的德國、英國、法國和塞爾維亞。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考證,作者指齣,民族主義狂熱和族群暴力並非源於敵意文化間的“古老仇恨”,而是由於精英階層為維持現有統治秩序所做齣的冒險決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