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2
●郭力昕、简永彬、李威仪,倾情推荐。
●精装设计,优质印刷,还原往昔朴拙、平实的“黑白”精神。
●33位摄影前行者,400多张照片,创作年代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几乎涵盖了台湾写实摄影从萌芽到茁壮的60个年头。这本书是以写实摄影为创作主体的台湾前辈摄影家,有系谱地列入台湾写实摄影的范畴,受到注视和讨论,对台湾摄影文化和历史影响深远。
●摄影家张照堂历历如绘地述说着时间与土地的故事,文字的刻画隽永生动,影像的张力饱满厚实。展卷之际,恍如重返那消逝与未消逝的,一道道辉煌与闪耀的灵光。
●透过张照堂的追寻之眼,为我们打开一个特殊时空,召唤上个世纪台湾这块土地的人间之味、人情之美。
●“拍一张照片就像在世界上某处找回一部分自己。”藉由这些历久弥新的记忆回返,我们每个人也分别找回某些自己。
1986年,摄影家张照堂在完成“百年台湾摄影史料”的整理工作之后,为专栏写作而展开三年台湾前辈摄影家的寻访之旅。在旅程中,他一一遇到活跃于40年代的邓南光、张才、李钓纶、林寿镒;50年代的黄则修、林权助、陈耿彬、廖心铭;60年代的郑桑溪、刘安明、林庆云、徐清波、谢震隆、陈石岸、黄伯骥、黄士规、蔡高明、许渊富、陈彦堂、翁庭华、黄季瀛、许苍泽、林彰三、施纯夫、周鑫泉、李悌钦……
33位摄影前行者,400多张照片,创作年代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几乎涵盖台湾写实摄影从萌芽到茁壮的60个年头。他们优秀的作品足以显现台湾摄影的成长轨迹,适切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创作资产与时代见证。他们之中,有些人的影像创作在当时甚至未被探讨,也有部分摄影家的影像作品因保存不当而佚失。即使如此,在张照堂的寻访与爬梳下,仍清晰地呈现出台湾写实摄影前行者的纯真面容与对影像的无比执着,也见证了上一代前辈摄影家作品中的影像魔法与魅力。
摄影家张照堂历历如绘地述说着时间与土地的故事。文字的刻画隽永生动,影像的张力饱满厚实。展卷之际,恍如重返那消逝与未消逝的,一道道辉煌与闪耀的灵光。
这本书是以写实摄影为创作主体的台湾前辈摄影家,有系谱地列入台湾写实摄影的范畴,受到注视和讨论,对台湾摄影文化和历史影响深远。
张照堂,摄影家/文化工作者,从事纪录片制作与影像教育工作。1943出生于台湾板桥,1959高中时代开始学习摄影,师学于郑桑溪与张才老师。大学时代以充满荒诞、虚无的嘲讽形式,在摄影的意境中融入文学、剧场与诗意等概念,赋予摄影现代化的面貌。70年代开始关注纪实报道摄影,90年代之后又在写实基点上衍生出较为个人化与思维性的影像语汇。多年来,他曾企划/编辑了《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群象》《乡愁?记忆——邓南光》《岁月印样1959—1961》《岁月?风景1959—2005》等摄影文集,也策划了许多人文、生态和社会风情的展览活动,将影像提升至更高的艺术层次。他也曾任职于多家媒体,创作了许多实验性、纪录性与内省风格的静照与影片。1997-2009年在台湾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研究所任教,退休后被聘为荣誉教授。
严格意义的台湾摄影遗产,是从这里展开的,弥足珍贵。
——郭力昕(台湾政治大学广电系副教授)
《影像的追寻》让我们看到,前辈摄影家们在困顿的时代,以有限的器材记录他们走过的痕迹,诚挚地见证了那个时代常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简永彬(夏门摄影企划研究室艺术指导)
本书燃起觅索台湾前辈摄影家足印的火炬,映现了一个时代的身影,又在岁月火光中远眺前行。
——李威仪(《摄影之声》杂志主编)
再版序
推荐序
自序
追寻与感念
邓南光 ── 浪漫且落寞底灵魂
林寿镒 ── 旧情乡思的寄影者
张 才 ── 社会大学的写真家
李钓纶 ── 摄坛菁贤影岁月
林权助 ── 守候的年代
廖心铭 ── 业余的“记录眼”
黄则修 ── 龙山寺的见证
陈耿彬 ── 时光片羽的流连
谢震隆 ── 若静若动的猎影家
郑桑溪 ── 影像竞技场的十项全能
刘安明 ── 归返纯真之美
林庆云 ── 现实中的幻象
陈石岸 ── 回家的路上
黄伯骥 ── 抓住欢笑与感谢的一瞥
许安定 ── 一种怀旧的心境
徐清波 ── 冷暖的关照
蔡高明 ── 平易踏实的观察者
陈彦堂 ── 小景窥大千
许苍泽 ── 光影记事忆乡情
黄季瀛 ── 童年的影绘日记
林彰三 ── 原乡本土鹿港仔
黄士规 ── 一步一履痕的耕耘者
周鑫泉 ── 另一种“乡愁”
翁庭华 ── 岁月的诗情
陈顺来 ── 寂冷的意象
许渊富 ── 造型的追寻者
黄东焜 ── 粗粒子美学
施纯夫 ── 朦胧的追想曲
吴永顺 ── 生活的缩影
李悌钦 ── 假日偶拾
人间的视角 ── 黄淮泗、施安全、陈古井
《影像的追寻》这本书自1988年出版后,在市面上销声匿迹已久,其后虽多次再版,但至今须以高价才能在二手书店或购书网站上罕见地标购得。
这本介绍20世纪40-60年代本土纪实摄影家的书,27年前在台湾能够出版,也算一个异数。1987年当局刚宣布解严,施政上仍以政治扩权与经济建设挂帅,对教育、文化不甚重视。当时台湾主体意识还没那么强烈,本土精神刚萌芽,谈及摄影的专栏与书籍寥寥可数,更别谈前辈摄影家的专辑了。为了梳理台湾摄影的脉络和记录资深摄影家的时代脚印,我开始四处访谈、撰写,以连载的方式在《光华》杂志上发表。三年之间,这些满载庶民生活、劳动、信仰的面容与身影能在政府刊物上大幅连载刊登,在当时也算一个突破和起步。过去,如果这些照片曾经带给我们“乡愁与怀旧”的慰藉和疏解,今天的再现应不仅于此,更该是一种“理解与认同”的召唤和肯定,这些照片,让我们认同我们是什么人,理解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影像的追寻》在撰写期间,由于信息匮乏、时机闪失或时间、篇幅的限制,只涵盖了33位资深写实摄影家。许多重要前辈如:林草、彭瑞麟、吴金淼、李火增、李鸣雕、杨基炘、黄金树、张新传、李秀云、邱德云等当时未被纳入,是本书一大缺憾。但随着忆旧与寻根的时代潮流,这些摄影家也陆续曝光、展览并出书,他们的优异作品见证了台湾民间坎坷、丰沛的奋斗史与生命力,从而弥补了台湾摄影史料长久以来的隙缝与断落,从一张张照片,我们得以开始拼贴台湾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伊娃·鲁宾斯坦(Eva Rubinstein)曾说:“拍一张照片就像在世界上某处找回一部分自己。”借由这些历久弥新的记忆回返,我们每个人也分别找回某些自己。
记得有一次访谈前辈摄影家张才,问起他的拍照哲学,他说:“没什么,把它拍下来再说。”这是一种揶揄或谦逊,其实老摄影家们的理念与方向,在拍照时已了然于胸。他们尽早抓紧时机与快门,凝神、关注地将岁月刻画在赛璐璐上。与数字时代的玩家、新秀相比,他们显得更专心、更豁达,也更有人味。
《影像的追寻》的再版要感谢简永彬的驱动与协助以及远足文化同仁的努力促成,当然更要对所有资深摄影家致意,他们的这些珍贵影像才是这本书的灵光所在。
“因为我们不时回头看,所以才能无碍地往前看。”
是为序。
2015.9.22
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很不错的书,打折很划算,京东送货快!
评分挺好的书,慢慢品读。
评分挺好的书,慢慢品读。
评分很不错的书,打折很划算,京东送货快!
评分非常好的书终于买到啦~很棒哦
评分很不错的书,打折很划算,京东送货快!
评分非常好的书终于买到啦~很棒哦
评分很不错的书,打折很划算,京东送货快!
评分挺好的书,慢慢品读。
影像的追寻:台湾摄影家写实风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