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反思

经济学反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东京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反思
  • 批判性思维
  • 社会科学
  • 经济思想史
  • 经济学流派
  • 方法论
  • 学术著作
  • 经济学哲学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660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76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部书是王东京校长的新著。西方经济理论自相矛盾的地方甚多,而且有些理论存在明显错误。本书对西方经济理论的反思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对某些理论原理(如凯恩斯恒等式、菲利普斯曲线等)提出质疑或对某些定理(如配第—克拉克定理、李嘉图等价定理)进行补证;二是从实践层面对西方经济理论作反思,明确理论的适用范围与约束条件(如基尼系数、奥肯法则等)。作者写作本书,旨在说明对西方经济理论既不能一概排斥,但也不能简单照搬。

目录

政府与市场 .................................................. 1
资源配置有两只手 ......................................... 3
市场为何失灵 ................................................. 7
外部性与顶层设计 ....................................... 12
政府的社会责任 ........................................... 16
谁是调结构的主体 ....................................... 20
厂商与消费者行为 ................................. 25
需求定律与吉芬悖论 ................................... 27
最大化的选择规则 ....................................... 32
创新驱动的体制安排 ................................... 37
产学研脱节的症结 ....................................... 41
博导的功用:关于最大化的讨论 ................ 46
成本与收益分析 ...................................... 51
利润究竟为何物 ........................................... 53
从选择角度看成本 ....................................... 57
产业融合定理 ............................................... 62
两问融资成本 ............................................... 66
为中间商正名 ............................................... 71
稀缺性假设与竞争 ................................. 75
稀缺资源如何配置 ....................................... 77
市场竞争到底争什么 ................................... 82
追问马歇尔冲突 ........................................... 86
技术雇佣资本假说 ....................................... 90
不要误读价格歧视 ....................................... 95
供求均衡分析 ......................................... 101
怎样看均衡与非均衡 ................................. 103
补贴农业的理由 ......................................... 108
消费者剩余由何而来 ..................................112
“性别平等 ”的经济视角 ............................116
逆选择的真实原因 ..................................... 120
产权假设与交换 .................................... 125
科斯的产权含义 ......................................... 127
公有制何以产生交换 ................................. 131
从交换角度看分配 ..................................... 135
平均主义的产权推定 ................................. 139
社会成本的内化路径 ................................. 143
最优配置方法 ......................................... 147
定义 “公平 ”的困难 ................................. 149
基尼系数并非收入差距 ............................. 153
幸福感与收入差距 ..................................... 157
政府补贴悖论 ............................................. 161
从税负转嫁看减税 ..................................... 166
公平分配原理 ............................................. 170
“帕累托最优 ”的要义 ............................... 174
经济总量均衡 ......................................... 179
质疑凯恩斯 “恒等式 ”............................... 181
萨伊定律的困惑 ......................................... 185
菲利普斯曲线的疑点 ................................. 190
奥肯法则不可照搬 ..................................... 195
产能过剩的隐因 ......................................... 199
“分享制 ”为何行不通 ............................... 204
财政政策与稳增长 ............................... 209 “
李嘉图等价定理 ”之争 ........................... 212
有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吗 ............................. 215
扩大消费的困难 ......................................... 220
产业政策千能 ............................................. 224
稳增长的重点 ............................................. 229
货币政策与通胀 .................................... 235
利率不是政策工具 ..................................... 237
魏克塞尔的误导 ......................................... 241
通胀只是货币现象 ..................................... 245
贷款为何需要抵押 ..................................... 249
回归 “一价定律 ”....................................... 253
再说稳定汇率 ............................................. 257
开放经济与对外贸易 ........................... 261
中等收入何来陷阱 ..................................... 263
配第 —克拉克定理并非定理 ..................... 267
斯密 —李嘉图定理 ..................................... 271 “
中心 —外围论 ”存疑 ............................... 275
高关税的错觉 ............................................. 279
出口是为了进口 ......................................... 284

精彩书摘

政府的社会责任
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社会责任首先是政府的责任,至少理论上是这样。当年亚当 ?斯密说政府是守夜人;而弗里德曼讲,让政府成为我们的仆人。这是说,不管作为守夜人还是仆人,政府承担 “国家安全、社会公正、公共产品(服务)以及助弱扶贫 ”等社会责任义不容辞。
然而近些年学界却大谈特谈企业的社会责任,给人感觉,似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而我却不这样看,以往企业办社会我们有教训,痛定思痛,这问题值得慎重研究。
当然,这并不是说政府必须大包大揽,也不是所有社会责任政府都得事必躬亲。比如助弱扶贫,政府可以自己出手;也可让企业相助。典型的例子是养老,早年的养老院皆为政府投资,而今天私人投资的养老院则比比皆是。公共品也如此,政府有责任提供公共品,但不等于政府就要直接生产公共品。是的,社会责任既可由政府承担,也可让企业承担。那么企业怎样才算承担了社会责任呢?我之前在写《追问企业社会责任》一文中说过,关键是看企业行为是否有主观利他的动机。若企业是为了自己追求盈利,那肯定不是履行社会责任;若主观动机利他,即便有盈利也是承担社会责任。这判断我今天仍不变。事实上,企业为了盈利,无论生产什么客观上都利他,不然商品卖不出,企业就不可能赚到钱。亚当 ?斯密有一句名言:“酿酒师酿造香甜的美酒,并非出于他们的恩惠而是出于利己的考虑。”这样看,企业只客观利他不是履行社会责任,那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有一种看法,认为企业只有 “贴钱行善 ”才算履行社会责任,这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企业捐助公益当然是履行社会
责任,而且也应得到鼓励;但我不赞成将履行社会责任简单地等同于 “贴钱行善 ”。要知道,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得自负盈亏, “一次性 ”贴钱可以,长期贴钱怎么行呢?于是这就带出了本文要讨论的话题。社会责任在政府与企业间究竟如何划分?经济学通常是从成本与收益两方面作权衡,而我则主张就从成本看。这不仅因为履行社会责任的收益难以考量,而且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其收益都一样;所不同的,只是他们各自的成本。
毫无疑问,以成本划分社会责任,思路肯定对;难题是生活中的成本种类多,五花八门,我们该选哪些成本作比较。这些天思来想去,与此相关的成本我认为有两种:一是沉没成本,另一是交易成本。沉没成本是指付出后难以回收的投资。比如装地暖,设备一经安装投资就算 “沉没 ”了,日后地暖不用成本也收不回。
交易成本大家不陌生,简单说,是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花费的成本,其中包括信息收集、广告推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运输、谈判、协商、签约、合约监督等费用。显然,除了直接生产成本外,所有其他费用皆是交易成本。为了与生产成本相区别,故也有人称此为 “制度成本 ”。
为何可用这两种成本划分社会责任呢?为方便理解,让我用案例做解释吧:
七年前我访问法国,听法国电力公司高管说,“法电 ”承担了社会责任。事情是这样,法国有边远地区的穷人用不上电,希望政府解决,而政府却就把这件事交给了 “法电 ”,“法电”也欣然接受。为什么?“法电 ”回答是,政府直接供电需架设专线,而“法电 ”有输电网,只要政府按成本价给企业补贴,企业不赔又能履行社会责任何乐不为?
听明白没?在这件事上政府与企业所以能一拍即合:第一,是企业有现成的输电网,而当初建输电网的投资是沉没成本。既然投资已沉没,给穷人送电对企业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第二,政府按成本价给企业结算,政府节省了(架专线)投资,企业也赢得了声誉,各得其所自然一拍即合。
由此看,企业乐意承担社会责任,是因为存在相关的沉没成本,若非如此,企业恐怕就不会那么爽快了。这里我想到的另一个例子是 “垃圾焚烧 ”。垃圾处理事关公共环境,显然属于社会责任。可这责任该由谁承担呢?按上面的分析,若企业有焚烧设备(沉没成本)可交给企业,但若政府与企业均没设备怎么办?
这的确是棘手的问题,不过我认为仍可通过比较 “交易成本”作选择。比如新建一间垃圾焚烧厂,设备投资(沉没成本)政府与私企也许相同,但由于政府投资建的是国企,私人投资建的是民企。前者花的是公款,后者是自掏腰包,预算约束不同交易成本定然不同,若国企的交易成本低就由国企承担,反之则由民企承担。
不过据我多年观察,一般来讲,民企的交易费用普遍要比国企低。也正因如此,所以诸如垃圾焚烧一类的社会责任我认为可交给民企。但要让民企肯接受,政府有两件事必须做:一是要承诺用财政资金购买民企的 “服务 ”;二是明确界定权利,允许民企向垃圾排放方收取适当费用。二者可选其一,也可双管齐下,而总的原则,是要让履行社会责任的民企有盈利。
最后再多说一句:企业可以承担社会责任,但政府也不应置身事外,一推了之。天下无免费午餐,事可由企业办,钱得政府出。我这样讲读者朋友能同意吗?

历史的重量与未来的回响:人类文明的权力、道德与秩序重构 一册跨越千年,洞察人类社会演进脉络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学科的狭隘领域,而是致力于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图景,探讨驱动社会结构变迁、权力分配逻辑以及道德观念演进的深层力量。我们拒绝将历史视为线性的进步,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相互碰撞、螺旋上升的复杂系统反馈。 第一部分:权力结构的起源与异化——从部落图腾到国家机器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权力”这一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演变及其对社会组织的塑造作用。我们从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视角出发,考察早期社会中基于血缘和神圣性构建的权威结构。 第一章:神圣的边界与世俗的诞生。 探讨了图腾崇拜如何演化为早期政治合法性的基石。重点分析了农业革命对剩余产品分配权力的集中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我们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等地的早期神权政治,揭示了“王权神授”叙事如何被用来固化等级制度。 第二章:城邦的勃兴与公民身份的悖论。 聚焦于古希腊的城邦实验,特别是雅典民主的实践及其内在的排他性。我们不将雅典视为理性的典范,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张力的实验场——公民权与奴隶制、自由与治理的复杂交织。同时,对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治理哲学对公民个体精神的塑造。 第三章:帝国的扩张与官僚体制的逻辑。 深入剖析了罗马帝国及秦汉帝国的运作机制。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大型帝国的维系,其关键不在于军事征服,而在于高效、去中心化的行政管理系统的构建。我们详细梳理了税收、法律编纂和信息控制系统(如烽火台与文书传递)在维持千年统治中的作用。探讨了“内卷化”在帝国晚期对创新能力的抑制。 第四章:封建的碎片化与主权的重构。 考察了中世纪欧洲的领主-附庸关系,分析了这种基于契约和土地的松散权力网络如何阻碍了中央集权的形成。随后,重点阐述了西周“礼崩乐坏”后东方社会权力向皇权高度集中的路径依赖,以及文艺复兴后“绝对君主制”如何通过控制军事与司法资源,最终完成了现代国家主权概念的奠基。 第二部分:思想的战场与精神的枷锁——道德、信仰与知识的权力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非物质性的力量——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知识体系——是如何被用来构建社会秩序,并在不同时期引发剧烈变革的。 第五章:信仰的构建与群体的粘合剂。 分析了三大一神教在塑造跨地域共同体方面的作用。我们不将宗教视为单纯的“迷信”,而是将其视为一套结构化的社会规范、道德约束和时间观念的载体。探讨了教会/教派权力如何与世俗君权进行长期博弈,以及这种博弈如何催生了早期的公共话语空间。 第六章:经院哲学与知识的垄断。 考察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以及经院哲学如何将逻辑工具应用于神学论证,从而形成了一种高度封闭但内部严谨的知识体系。这种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在于其对“正统”的维护,任何挑战都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第七章:启蒙的悖论与理性的阴影。 深入批判性地审视了启蒙运动。洛克、卢梭、康德等思想家对“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阐释,如何为后世的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然而,本书也指出,启蒙运动对“理性”的过度崇拜,恰恰为后来的技术官僚统治和某些极端意识形态的兴起埋下了伏笔——即认为所有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纯粹的逻辑和技术手段解决。 第八章: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 探讨了19世纪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激烈冲突。分析了印刷术和大众媒体如何使得意识形态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渗透到社会的最基层,将“阶级”、“民族”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有强大动员力的集体身份。 第三部分:物质的约束与秩序的重塑——技术、环境与人类命运 该部分转向物质基础与人类生存环境对社会结构和道德选择的约束力,探讨了技术进步与环境代价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张力。 第九章:地理决定论的修正与资源的稀缺性。 探讨了地理环境(如河流、山脉、矿藏)如何预设了文明发展的基本框架。我们引入了对“马汉”理论的批判性反思,并结合“大航海时代”的遗产,分析了地理优势如何转化为长期的贸易霸权和殖民结构。 第十篇:工业革命的断裂性与时间观念的重塑。 工业革命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人类对时间、空间和劳动价值认知的彻底颠覆。机器的精确性取代了季节和日出日落,创造了全新的、标准化、可量化的社会节奏。我们分析了工厂制度如何异化了工人的劳动主体性,并催生了早期的社会福利诉求。 第十一篇:二战后的权力碎片化与全球体系的建立。 考察了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以及冷战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如何被“技术竞赛”和“军备竞赛”所包装。重点分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构建逻辑,它们本质上是一种旨在避免全面冲突的、基于权力平衡的临时性秩序。 第十二篇:信息时代与后真相的困境。 本章探讨了数字技术的出现对传统权力中介(政府、媒体、学术机构)的瓦解作用。当信息获取成本趋近于零时,社会面临的不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过载和真实性危机的挑战。我们审视了算法如何重塑个体认知,以及去中心化的技术力量如何反噬既有的治理结构。 结语:循环的张力与永恒的求索。 本书在结尾处回归于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如何在追求自由与维持秩序之间找到平衡?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试图建立“终极”秩序的尝试,无论其初衷多么崇高,最终都将因其内在的僵化和对人性的压抑而走向衰亡。文明的延续,依赖于对自身结构性缺陷的持续反思和对权力滥用的不懈警惕。本书期望能提供一个批判性的框架,以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以及我们共同迈向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篇篇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或者是一些晦涩难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然而,它给我的感觉却像是在一个温暖的午后,与一位智者促膝长谈,分享他对世界运转方式的独到见解。这本书没有生硬的术语,没有枯燥的数据,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作者在探讨“增长”这个概念时,并没有急于列举GDP的数字,而是从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出发,层层剥茧。他质疑了那种将经济增长视为衡量国家进步唯一标准的简单逻辑,引人深思,在我们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是否也牺牲了精神的丰盈?书中充满了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他会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事件中,挖掘出深刻的经济学内涵,然后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将其娓娓道来。例如,在讨论“消费主义”时,他并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描绘人们在购物车里小心翼翼的权衡,在促销广告前闪烁的犹豫,来展现经济逻辑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判断。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述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舒服,仿佛作者一直在理解我的困惑,然后在恰当的时机,为我点亮一盏灯。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赚更多钱”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思考“为什么而赚钱”的书。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一场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逻辑的温柔拷问。读罢掩卷,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熙攘的市集,却不再被价格的涨跌、利润的增减所裹挟,而是开始审视这市集背后,那些驱动着一切的隐形力量,那些被经济模型轻易忽略的人性、情感、社会关系。书中并没有直接提供什么“经济学理论”,而是通过一些看似日常的观察,引导你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比如,作者在谈论“稀缺性”时,并没有拘泥于理论上的定义,而是从我们生活中对“时间”的感受入手,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稀缺并非物质的匮乏,而是生命有限的长度,以及我们如何选择分配这宝贵的“时间”。这种视角转换,让我醍醐灌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价值”的理解。我曾以为,价值就是金钱能衡量的一切,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珍贵的事物,如亲情、友情、健康,甚至是片刻的宁静,其价值远远超越了市场定价。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我们潜意识里早已感知,却从未清晰表达过的东西。这种“顿悟”的感觉,是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惊喜。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一次知识的灌输,更是一次灵魂的启迪,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探索。

评分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颠覆我固有认知的书。我原以为经济学是关于如何最大化利益的学问,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经济学背后更深层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作者并没有直接教授如何分析市场,而是通过讲述一些历史事件,来揭示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普遍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塑造了人类的社会形态。例如,他在探讨“创新”时,并没有罗列技术突破的案例,而是讲述了人类在面对挑战时,如何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以及这种创造力如何推动了经济的进步,但同时也伴随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广阔的理解。书中充满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他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评某种经济现象,而是试图去理解其产生的根源,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在讨论“全球化”时,他并没有回避其带来的负面效应,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在这一进程中的得失,以及如何才能实现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发展。这本书并非是教条式的灌输,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引导,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构建自己对经济的理解。

评分

我曾对经济学产生过一种莫名的畏惧,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遥远,充满了复杂的公式和理论。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经济学的看法。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智慧”的随笔集,只不过作者的思考角度总是能巧妙地与经济学原理相勾连。他并没有直接讲授经济学理论,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讲述一些历史故事,来阐述一些经济学中最本质的道理。例如,他在谈到“机会成本”时,并没有枯燥地解释“选择A放弃B”,而是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在人生岔路口面临抉择的困境,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每一次选择背后,都意味着放弃了另一条可能的道路,以及这条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风景和机遇。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书中的主人公就是我自己。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并没有陷入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从个人对社会不公的直观感受出发,引发了关于分配正义的思考。他并没有提供什么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辨析不同的经济视角下,公平与效率的微妙平衡点。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经济学并非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嘈杂的音乐厅里,突然有一位演奏家,用最纯粹、最动人的旋律,拨动了我的心弦。它没有经济学 textbooks 里的那种体系性和严谨性,却有一种艺术品的灵动与深刻。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经济现象背后的情感动因和价值判断。他并没有直接讨论“理性人”的假设,而是通过讲述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在经济活动中,情感、直觉、信任,甚至是一点点非理性,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例如,他在谈论“契约精神”时,并没有引用法律条文,而是通过一个古老的交易故事,来展现“信誉”对于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超越了简单的利益交换。这种叙述方式,让我觉得经济学是可以被感知的,是可以与我们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书中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想象,作者并没有简单预测经济的走向,而是鼓励我们去思考,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什么样的经济模式才更能促进人类的福祉,什么样的价值观才应该被我们坚守。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次与作者共同的头脑风暴,它激发了我无数的思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繁荣”、“发展”甚至“成功”的定义。

评分

领券再购物,值得我们去拥有哦

评分

领券再购物,值得我们去拥有哦

评分

不错?????,可读性强

评分

不错?????,可读性强

评分

评分

速度很快,是正版图书,纸张也很好,点个赞!

评分

好!!!!!

评分

送的很快,包装也很厚实

评分

东西很好,一如既往的好,谢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