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波动与结构变动是经济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国内外经济学界大体上是对两者孤立地加以研究的。本书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了开拓性的研究,着重考察了各类经济周期中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及周期波动影响结构变动的内在机制,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殊原因和机制,以及在此周期性波动中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确立了相应的周期-结构对策,为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出了重要建议。
马建堂,山东滨州人。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自1978年起,先后在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获第六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4年)、第五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2年)。主要学术著作有《结构与行为》、《周期波动与结构变动》、《中国产业结构研究》、《开放经济和世界经济》(译著)等;在《求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周期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之前总以为周期就是简单的扩张和收缩,但《周期波动与结构变动》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关于“内生性周期”的论述尤其精彩,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阐述了经济体内部的某些机制,是如何自主地产生并放大波动的。他不仅仅关注外部冲击,更是挖掘了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技术创新的非线性效应,以及消费者信心的心理传导机制,这些都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动态系统。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金融危机时所采取的方法。他没有将责任简单归咎于贪婪或监管失误,而是深入探讨了金融创新如何与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相互作用,从而孕育出系统性风险。他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模型,但语言却异常生动,仿佛读者能够亲眼看到泡沫是如何吹大,危机是如何引爆,以及危机过后,新的经济秩序又是如何悄然建立。这种对经济“生命周期”的洞察,让我对未来的经济走向多了一份敬畏,也少了一份盲目的乐观。
评分读完《周期波动与结构变动》,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尤其是在书中关于全球化浪潮如何重塑产业格局的论述部分,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或理论,而是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层层剥茧,将那些宏大而复杂的经济现象具象化。他详细描绘了20世纪末以来,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是如何跨越国界,催生出新的生产模式和消费习惯,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在不同地区激发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结构变动”的解析。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行业兴衰,而是深入到社会肌理,比如教育体系如何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城市规划如何响应人口流动,甚至文化价值观在经济转型中的悄然改变。他举了几个鲜活的例子,比如某个曾经以传统制造业闻名的国家,如何成功转型为高科技产业的集散地,其背后涉及的教育改革、人才引进、以及产业政策的调整,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这种宏观视角与微观细节的结合,让我对经济发展中的“不可能三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任何看似“自然”的经济周期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结构性力量。
评分这本书中关于全球供应链重塑与地缘政治影响的章节,实在是太及时,也太有前瞻性了。我一直对国际贸易和全球化感到好奇,但《周期波动与结构变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我带入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之中。作者没有仅仅关注贸易协定或关税变化,而是深入分析了过去几十年全球供应链是如何形成、演变,以及近期出现的断裂和重构。他揭示了地缘政治因素,如国家间的竞争、地区冲突,以及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资本的流向和生产的布局。 我尤其被作者关于“区域化”和“本土化”趋势的论述所吸引。他详细阐述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跨国公司如何重新审视其全球生产网络,如何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回本土或临近地区,以及这些决策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和战略考量。他引用了大量案例,比如某个重要的战略物资的生产,如何因为地缘政治的紧张而引发全球性的供应危机,以及各国政府如何通过政策手段,鼓励关键产业的本土化发展。这种分析让我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的国际关系和经济合作模式多了一份思考。
评分读完《周期波动与结构变动》,我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简直是茅塞顿开。书中关于“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互动分析,让我看到了政策制定者在驾驭复杂经济环境时所面临的挑战与局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扬某种政策,而是以一种更为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深入剖析了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的内在逻辑、潜在的副作用,以及它们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所产生的不同效应。 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对“政策滞后性”和“预期效应”的探讨。他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一项看似明智的经济政策,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其效果,而在等待效果显现的过程中,经济本身可能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导致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同时,他也阐述了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如何能够提前反应,从而影响政策的实际效果,甚至出现“自我实现”或“自我挫败”的现象。他通过对不同国家历史政策实践的分析,生动地展示了在宏观调控的“艺术”与“科学”之间,如何才能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本书让我对政府的角色和政策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周期波动与结构变动》这本书,尤其是关于技术革新如何驱动长期增长和周期性衰退的部分,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作者并没有将技术简单视为一种外部力量,而是将其内嵌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中。他详细探讨了颠覆性技术出现时,是如何打破现有产业格局,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同时也可能导致旧有产业的衰败和大规模的失业。这种“创造性破坏”的过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作者预测了在未来几年,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将如何进一步渗透到经济的各个角落,以及它们可能引发的新一轮周期性调整。他不仅仅停留在技术本身,更是关注这些技术如何改变生产关系、消费模式,以及社会结构。他举例说明,某个曾经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如何因为未能及时拥抱新技术而迅速衰落,而另一家新兴企业,又如何凭借敏锐的技术嗅觉,迅速崛起。这种对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投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