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医改:中国卫生政策的创新与实践

寻路医改:中国卫生政策的创新与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江南 编
图书标签:
  • 医疗改革
  • 卫生政策
  • 中国医疗
  • 政策创新
  • 实践研究
  • 卫生体制
  • 医疗体制
  • 公共卫生
  • 健康中国
  • 医改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34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320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欧医改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8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书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经济学兼职教授蔡江南主编,国内80余位卫生领域专家和学者就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方方面面进行交流和对话,包括许多实际案例及创新改革的成功经验。

内容简介

  本书精编了2012年至2016年总计16期“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的演讲内容,是对我国卫生领域一系列政策创新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邀请了国内医疗卫生领域80余位专家和学者,就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医改”的现状以及“医改”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等,进行交流和对话,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与改革思路。内容覆盖了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方面,包括医疗服务、医药、医疗保险、医疗信息技术和新的医疗技术发展等。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不同医疗政策制定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分析趋势,把握“医改”脉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蔡江南,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经济学兼职教授。他在中国和美国的大学、咨询公司、政府部门从事了二十多年的卫生经济和卫生政策的教学、研究和咨询工作,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他参与了美国一个(麻省)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以及中国新医改方案的研究工作。

  蔡教授曾是华东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和商学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87-1990年),曾担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系首任系主任(2006-2009年)。曾获1990年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2002年美国卫生研究学会杰出文摘奖、2009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年会优秀论文奖、2013年《中国卫生》杂志十大医改新闻人物提名。他于1982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学士、1984年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1997年获得美国布兰戴斯大学社会政策博士。


目录

第一章家庭医生,如何推进001家庭医生制度下社区健康管理理论与思考 / 002
家庭医生签约率提升,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 004
家庭医生尚无法为病人转诊,需政策支持 / 008
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制试点工作 / 011
家庭医生制度的探索和实践 / 014
上海全科医生实践中的问题、挑战和对策 / 016
加拿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和职责 / 019

第二章大病医保,如何建立 025
建立大病医保制度面临的重要选择 / 026
“太仓模式”: 商业医保发挥什么作用 / 032
美国是如何解决大病医疗保障的 / 038

第三章老年护理,谁来提供 047
老龄化社会及其老年护理策略思考 / 048
关于老年护理服务对象需求评估的思考 / 053
居家养老怎样落实——基于护理需要视角的研究 / 057
模式创新与可持续老年护理服务 / 062

第四章振兴中医,路在何方 077
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思考 / 078
方回春堂中医馆发展的经验分享及政策建议 / 083
甘肃中医改革的经验借鉴 / 087
韩医在韩国的发展 / 090

第五章精神健康,谁来负责 095
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挑战和发展策略 / 096
《精神卫生法》实施后的精神卫生服务: 困境与探索 / 101
积极治疗与防止“被精神病” / 106
如何及时有效帮助心理问题求助者 / 109
精神障碍患者案例讲述 / 111

第六章多元办医,如何推进125
多元化办医的回顾和展望 / 126
宿迁多元化办医的实践探索 / 130
重庆黔江民族医院的发展历程 / 134
台资大陆办医的尝试和经验 / 136
新环境下公立医院的改制与并购 / 138

第七章医生价值,如何回归151
医生价值如何实现 / 152
公立医院体制下如何实现医生价值的探索 / 158
医生可以当得更纯粹 / 162
医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和认识 / 166
用创业实现医生价值 / 169
自由执业和医生价值 / 172

第八章信息技术,改变医疗179
新形势下的医疗信息化变革 / 180
信息技术改善医疗质量和结果 / 185
医药营销与数字科技 / 187
信息技术与医疗 / 189
医学与信息学理论异曲同工 / 193
公私合作关系: 应对主要医疗卫生问题的中间步骤 / 196

第九章仿药质量,如何保证199
中国如何能够成为仿制药的强国 / 200
对我国如何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几点思考 / 205
仿制药质量安全管理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 209
应对仿制药的机遇与挑战 / 215
阳光下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打开药品质量黑匣子 / 219

第十章医保控费,如何实现229
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及障碍 / 230
构建智慧医保,提升监管水平 / 236
医保监管是中国式医疗福利监管的创新 / 239
医疗机构如何看待和应对医保控费 / 244
医保信息化的国际经验 / 246

第十一章远程医疗,如何发展255
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疗 / 256
华西医院远程医疗的探索实践 / 263
远程医疗的实践与思考 / 267
美国远程医疗现状以及对中国的借鉴 / 271
移动医疗与数据安全: 先进国家的经验 / 275

第十二章网上药店,如何起步281
医药电子商务发展及其监管政策的构建 / 282
“互联网+”背景下,网上药店的困局与出路 / 287
上海医药电商的发展策略 / 294
跨国药企对医药电子商务的思考 / 300

第十三章医生诊所,如何成长313
医生创业的机遇和挑战 / 314
全科诊所的未来发展之路 / 319
移得动的诊所 / 326
O2O连锁邻家诊所之机遇与挑战 / 332

第十四章医疗定价,如何改革337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重要性 / 338
北京医改的探索和思考 / 340
国家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新进展与上海设想 / 344
浙江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思考 / 351
医药价格改革的目标与实现路径 / 355

第十五章基层医疗,多元办医367
做实平台,助力家庭医生工作室健康发展 / 368
基本医疗与多元办医之宿迁探索 / 373
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平台 / 378
分级诊疗推进中的投资机会 / 382
基层医疗发展的国际借鉴 / 387

第十六章新药审批,如何加速397
CFDA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及其趋势展望 / 398
变革的发展和趋势 / 403
开放共赢,一致性评价的合作机会 / 407
新药审批改革对跨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 409

前言/序言

  酝酿和发起   1991年,我开始在美国波士顿的布兰迪斯(Brandeis)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在国内,我本科和硕士读的都是经济学,与医疗卫生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来美之后的切身体验触发了我对医疗的兴趣。当时我在美国有两颗牙齿需要做根管治疗,并需要做牙套,而每一颗牙齿的治疗费用需要2000美元。这4000美元当时就是一个学生一年的生活费用。在二十多年前,这对于一个来美国读书的中国穷学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长期在经济学领域学习和工作的我,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供求规律)在美国的医疗领域却不起作用?为什么这个行业不会通过供求来调节价格,增加供给,最后降低价格?   抱着这种好奇心,加上我就读的学院有一批著名的学者在美国的卫生政策研究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就开始转向卫生政策领域。1996年博士毕业后,我在波士顿的一家药品经济咨询公司工作,三年后又去了麻省卫生厅下面的卫生筹资和政策局工作,从事卫生政策的研究。2003年国内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使得卫生政策领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我开始有机会被邀请回国参加会议和演讲,从此产生了回国工作的念头。我感到国内卫生政策和卫生经济学的研究非常需要像我这样有跨学科的背景,同时对中美两国都有比较深入了解的学者。   2006年9月,我开始了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为期三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由于个人家庭的原因,原来准备全职回国的计划,变成了中美两边的兼职,每年在国内工作3~4个月。回国工作后有幸参与了新医改方案的起草和讨论,当时复旦大学是医改方案起草的最初六家机构之一。回国后,与上海财经大学俞卫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洁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左学金院长经常聚在一起,交流酝酿合作,想组织一个定期的会议。我还与上海交通大学的黄丞教授和张录法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胡苏云研究员进行交流合作,也希望有一个合作机制。   2012年5月,我开始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全职工作,担任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的主任。2012年7月17日下午,上海六家机构的专家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开会,就如何结合各高校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创新合作进行了交流,并就此提出了合作举办“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的倡议。圆桌会议的宗旨是: ① 选择有影响且有一定争议的卫生政策问题讨论并形成一定的结果;② 能够给业界有所指引;③ 能够突出和传播上海的先进经验。   参会者有: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丁汉升副主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俞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医疗卫生研究所执行所长黄丞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罗力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助理陈英耀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爱平教授,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研究所杨昕博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和行政助理韩芳。   会议发起方包括七家机构(按笔画排列): 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疗保险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复旦大学。执行委员会的11位专家来自这七家机构: 丁汉升、余央央、李国红、罗力、陈英耀、胡苏云、胡爱平、杨昕、黄丞、彭佳平、蔡江南。会议又邀请了10位专家作为顾问委员会成员,他们是: 左学金、肖泽萍、陈洁、金春林、俞卫、郑志杰、郑树忠、胡善联、高解春、梁鸿。   形式和特色   会议的地点选在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研究院,地址在浦东新区陆家嘴滨江大道2525弄15号B幢别墅。陆家嘴公共交通方便,便于大家参加。这幢别墅坐落在黄浦江边,在东方明珠电视塔和水族馆中间的一个小花园内。这是一幢三层楼的别墅洋房,一楼的会议室面积不大,大约可坐50人,若增加座位可以容纳120人。长方形的房间显得很紧凑,正好便于大家交流互动。二楼的大厅可以用作记者采访和就餐的场地。当参会人员特别多的时候,我们也曾经用于转播会场。   第一次圆桌会议于2012年9月15日周六下午召开,主题是“如何推进全科/家庭医生制度”,大家都觉得基层医疗和全科医生的短缺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大缺陷,所以将此作为第一次会议的主题。会议开始前,我们做了认真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会议的质量,首先要邀请高质量的演讲人,我们邀请了政府方面的代表,当时的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江萍和黄浦区卫生局局长赵丹丹;学者有上海交通大学的鲍勇教授和复旦大学的赵德余教授;基层医疗工作者有上海徐汇区的两位全科医生朱兰和赵艳侠,还有曾经担任加拿大全科医生的富漫江。从此以后,每一次会议的发言人尽量包括政策制定方(政府)、学者和第一线实践者,这种政府、学术和产业多视角的发言便成为圆桌会议的特色之一。在可能的条件下,还会介绍国际的经验和做法。   圆桌会议在议程上有几个创新点: 第一,会议议程包含了讨论的问题。第二,会议前向大家提供与会议主题有关的参考材料。第三,在每一次会议上预告下一次会议的主题和时间。在时间安排上我们决定每一个季度召开一次,每年4次,固定在3、6、9、12月的某一个周六下午举行。第四,会议议程上包括了发言人的照片和简历。第五,会议议程提前2周通过邮件,后来还通过微信通知大家,使得大家可以提前预留时间,并且了解会议的详细内容。   圆桌会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媒体之间的密切合作,第一次会议就有不少媒体记者参加。我们与“搜狐健康网”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次将会议速记当天给他们,他们事先搭建了网络版面,最快在当天晚上就将发言内容整理上网。后来“搜狐健康网”还专门为我们搭建了圆桌会议的栏目,至今已经积累了15期会议的发言内容。《中国卫生》杂志从第一期开始便成为合作方,将每期会议的发言内容整理发表。许多媒体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圆桌会议,成为会议的合作方。   圆桌会议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大家的参与和互动。我们从第一次圆桌会议发现,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很高,而且讨论发言的质量很高,有的现场临时发言甚至比预先准备的发言更加生动,引起了更好的互动。从第二次会议开始,我们决定减少主题演讲的时间,增加现场互动讨论的时间,将上半场作为主题演讲,茶歇后的时间全部用来互动和现场讨论。大家的积极参与成了圆桌会议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和吸引点,参会者不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听讲人,而是成为会议的一部分,参加热烈的讨论,有时是激烈的辩论,使得不同的声音有机会表达,使大家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   会议的特色可以用“开放、合作、参与、互动”八个字来概括。由于会前的认真准备,会议主题紧扣大家关心的话题,发言人的不同视角和专业素养,大家现场的参与互动,以及会后会议内容通过媒体的传播和影响,使得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四年多来成了行业内的一个具有知名度的品牌会议。   内容和重点   会议的定位在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卫生政策产生影响”。每一次会议都会围绕一个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探讨在政策上需要做出什么改变,或者具有什么政策含义。圆桌会议的内容非常务实,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谈大道理,避免纯理论研究。讨论的话题,经常是与政府刚发布的一项新政策,或起草的一项新政策,或很可能要制定的一项新政策相关。每次会议内容发表后,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我们还开辟了一个不定期的热点话题系列。例如在2013年,上海自贸区政策发布后的两周,我们举办了自贸区对于医疗健康行业影响的圆桌会议,马上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从2012年9月到2016年6月共16期卫生政策圆桌会议的全部发言,涉及的卫生政策问题都是我国医改的热点问题,覆盖了医疗卫生体制中的各个主要领域,包括医疗服务、医药、医疗保险、医疗信息技术和最新的医疗技术发展。由于本书根据演讲发言记录整理,使用的数据没有出处。如果读者发现有重大出入的话,请与我们联系。书中观点仅代表与会发言者的个人意见。   与医疗服务有关的内容最多,共有九章。与基层医疗有关的内容有三章: 第一章“家庭医生,如何推进”,第十三章“医生诊所,如何成长”,第十五章“基层医疗,多元办医”。基层医疗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短板,特别需要改革和发展。随着我国医改的深化,分级诊疗,推动基层医疗的发展,已经成为医改的重要内容。   医生是最为重要和稀缺的医疗资源。第七章“医生价值,如何回归”,直接探讨了医生价值的问题,譬如为什么优秀人才不愿意学医,学医后不愿意从事临床工作,医生的价值如何才能得到实现?第一章“家庭医生,如何推进”、第十三章“医生诊所,如何成长”,这两章的内容也与医生话题直接有关,探讨了为什么家庭/全科医生本身缺乏吸引力,对病人也缺乏吸引力;医生的价值为何可以通过医生诊所和自由执业得到释放和实现。   医改所涉及的医疗服务的话题还包括多元办医: 第六章“多元办医,如何推进”,第十五章“基层医疗,多元办医”。在主流和传统认识中,认为基层医疗应该由政府来主办。政府管基层,市场管高端,似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然而在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中,恰恰是市场和社会在主办基层医疗,通过民办的医生诊所来负责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治疗和管理。因此,第十五章特别介绍了我国民营基层医疗的创新实践和其他国家的经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也是医改的重要话题,第十四章“医疗定价,如何改革”,讨论了医疗服务的定价问题。   医疗服务还涉及许多特殊领域: 第三章“老年护理,谁来提供”,涉及养老服务;第四章“振兴中医,路在何方”,涉及中医药领域;第五章“精神健康,谁来负责”,涉及了精神卫生领域。这些话题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热点话题。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已经迫在眉睫,但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机构护理、社会护理、居家护理都需要一定的投入,但缺乏资金和人才。中医药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价格低、质量低、商业模式不成熟。《精神卫生法》的出台,提出了如何保护患者利益和老百姓利益的问题。精神卫生人才短缺,资金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都是影响发展的障碍。   “三医联动”的第二个重要领域是医药: 第九章“仿药质量,如何保证”,第十二章“网上药店,如何起步”,第十六章“新药审批,如何加速”,都从不同侧面涉及了药品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我国是一个仿制药大国,但是长期以来,如何提高仿制药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一直是一个难题。这几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解决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上发力。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加速新药审批的文件,成为我国药品领域改革的里程碑文件,里面包含了一系列创新点。网上药店也是一个新的探索领域,政府2014年起草了方案,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如何落地还需要解决一系列具体问题。   “三医联动”的第三个重要领域是医疗保险: 第二章“大病医保,如何建立”,第十章“医保控费,如何实现”。我们既需要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医保报销水平,以降低受保人经济风险,也需要解决医保经费的可持续性问题,控制医保费用的过快增长。   本书还涉及了医疗技术,特别是医疗信息和互联网有关的话题: 第八章“信息技术,颠覆医疗”,第十一章“远程医疗,如何发展”,第十二章“网上药店,如何起步”。信息缺乏、信息不对称、信息不确定,都是医疗行业与其他行业区别的重要特征,也是造成医疗行业诸多问题的原因。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医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的效率,改善医疗质量,改善病人的就医体验和方便程度,降低医疗费用,因此医疗信息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值得特别关注。   本书内容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包含了许多实际的案例。在上述的“三医”领域(医疗服务、医药、医保)和医疗信息领域,每一章都包含了真实的案例,都是在第一线从事创新和改革的实践者们亲身的体验,所以内容特别接地气,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实际经验和改革创新,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重要视角。   本书是对我国卫生政策领域内所做的一系列创新和实践的很好总结。全书包括了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内85位专家的发言: 18位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者,17位医疗领域的管理者和医生,21位政府官员和行业协会领导,29位医疗卫生领域的实际管理者、创业家、咨询专家和投资人。内容都是专家们第一手经验和思考的总结,理论联系实际,没有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研究,为希望了解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实际存在的问题、改革的现状和有关政府政策变化的读者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相关内容在出版领域尚属于首次,且参考借鉴意义重大,具有很大的前瞻性和实操性。对于所有希望了解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和发展实际情况的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了解不同医疗政策制定的难点和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分析趋势,把握医改脉搏,因此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资料。   感恩和感谢   这本书是我国医改政策形成和实践经验的一个缩影。首先要感谢这个改革年代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问题和实践,离开实践的源泉,任何的理论将会显得苍白无力。从2009年开始的我国新一轮医改,推动了医疗卫生领域的蓬勃发展。我们从2012年起组织的卫生政策上海圆桌会议,完全是这个医改热潮下的时代产物。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40号文件,进一步将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和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卫生政策的改革和健康产业的发展互相促进,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改革创新的年代里,本书将是一个记录者,紧紧把握了时代跳动的脉搏,集中了政府、学者和实践者的思考和实践经验。   我们要感谢许多组织机构的合作和支持,他们包括上海许多高校和研究院: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各个与卫生有关的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包括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会、上海市医疗保险协会、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同时,感谢医疗卫生有关企业的支持,没有它们,圆桌会议将很难如期举行,它们是飞利浦医疗、阿斯利康、礼来制药。   我们要特别感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提供的大力支持。作为一家商学院,中欧并没有内部的医疗卫生资源,但是中欧多年在医疗卫生领域精耕细作,培养了大量的医疗卫生领域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中欧大量的校友活跃在医疗卫生有关的领域,作为政府政策制定者、医院管理者、药品器械行业的管理人、创业人、投资人,中欧校友和学生成为中欧各项活动的重要力量,许多也是会议中的演讲人。学校领导对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许多有关部门提供了帮助和支持,包括发展部与企业的联系,陆家嘴金融研究院在场地上的大力支持,市场媒体部门的宣传报道、后勤部门的材料印刷等。   需要特别感谢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的目前和以前的同事们和实习生的努力工作,他们是中欧员工薛梅、陈尚恩、张黎、韩芳,实习生朱超、程龙、宋伟、李璐、上官琰、于李昭辉。中欧经管图书的胡峙峰和柳飞,对本书的策划,包括书名的选择,提出了很宝贵建议,付出了辛苦努力。   特别需要感谢的是实习生朱超,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研究生,他在2016年暑假4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对16期圆桌会议速记和PPT等第一手材料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将大家发言的精华保留了下来,并对口头发言用语做了更加规范化的处理。没有他的努力,这些会议速记的素材将不会闪耀出现在的光芒。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庭、夫人和孩子的支持和鼓励。在他们的支持下,我在美国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后,全职回到中国工作,开始了人生的又一个新的里程。家庭永远是事业发展的有力后盾。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   经济学兼职教授   2016年9月16日中秋节
《寻路医改:中国卫生政策的创新与实践》 内容简介 《寻路医改:中国卫生政策的创新与实践》并非一本关于具体医疗技术突破或微观诊疗指南的书籍,而是聚焦于中国卫生体系改革进程中的宏观战略、政策设计与实践演进。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过去数十年间,中国在构建和完善其独特的卫生政策框架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采取的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叙述并非从某个特定的疾病或治疗方法切入,而是将读者置于中国庞大且复杂多变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它探讨的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结构不断变化、人民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条件下,国家层面的卫生政策是如何被制定、调整和执行的。这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治病”的层面,更涵盖了“健康”的全局性管理,包括但不限于: 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与强化: 本书会关注中国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起一套能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国民基本健康的体系。这可能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改革、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健康促进理念的普及等。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政策的设计初衷、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创新之处。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医疗费用过高、医保覆盖不均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本书将重点阐述中国在建立和发展全民医保制度方面的探索,例如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的演进、大病保险制度的推出、以及支付方式的改革(如DRG/DIP)等。我们将考察这些改革如何试图平衡公平性、可及性和可持续性。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优化: 医改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本书会探讨中国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吸引力,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人民群众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这可能涉及全科医生培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创新等。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 从“以药养医”的破除,到药品集中采购(“带量采购”)的实施,再到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化,本书会系统梳理这些关键性改革措施的背景、目标、执行过程和初步成效。我们将审视这些政策是如何试图重塑医疗服务链条,降低患者负担,同时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卫生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政策的有效性离不开治理能力的支撑。本书还会触及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议题,包括卫生立法、监管机制、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卫生人力资源的管理等。它将分析中国在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卫生治理效能方面的实践。 《寻路医改:中国卫生政策的创新与实践》所探讨的“创新与实践”,并非简单的技术创新,而是指在政策理念、制度设计、管理方式、以及执行机制上所进行的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的变革。它反映了中国在复杂国情下,如何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医改道路。本书试图呈现的,是中国卫生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在面对现实挑战时,如何通过不断的试错、学习和调整,来寻找解决之道,并努力推动中国卫生事业向前发展。 因此,如果您对中国如何构建其独特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如何应对人口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以及在政策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感兴趣,本书将为您提供一个宏观而深刻的视角。它不是教您如何诊断或治疗疾病,而是带领您一同审视和理解那些塑造了中国数亿人民健康福祉的宏大政策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寻路医改:中国卫生政策的创新与实践》这个书名,让我想象到这是一场关于中国医疗体系转型升级的宏大叙事。它不仅仅是对一系列政策条文的梳理,更像是一次对中国医改历程的深度解码。我特别期待它能从宏观的视角切入,为我们勾勒出中国医改的整体脉络和战略方向,比如,不同历史时期医改的重点是什么?核心的驱动力又是什么?而“创新与实践”则意味着这本书不会停留在宏观层面,它会深入到具体的政策执行层面,去解析那些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在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等关键领域,有哪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和操作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又暴露出哪些深层次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不断的调整和优化来应对这些挑战?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中国医改背后的一系列复杂互动,包括政府、医院、医生、患者以及市场等多元主体的角色与博弈,从而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吸引人,《寻路医改:中国卫生政策的创新与实践》。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充满了好奇。要知道,医疗改革一直是咱们国家关注的焦点,涉及到千家万户,太重要了。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寻路”的过程,说明它不仅仅是梳理政策,更是挖掘背后的思考、探索的过程,甚至是那些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刻。想象一下,那些决策者是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选择,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创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案,这本身就是一出精彩的大戏。我特别期待能了解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地方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是如何进行突破的,或者在推进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时,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教训。毕竟,理论性的探讨固然重要,但扎根于实践的经验分享更能触及问题的本质,也更能给我们带来启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中国医改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我们还有哪些路要走,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寻路医改:中国卫生政策的创新与实践》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探索未知、勇于尝试的气息。我猜想,它一定是一部能够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医疗改革复杂性的作品。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描绘“寻路”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哪些关键的转折点?又有哪些决策是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创新”部分更是激发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创新案例,例如,在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中国有哪些独特的、富有成效的创新举措?而“实践”的提及,则预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深入到政策落地的真实场景中,去探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来克服这些困难。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借鉴的经验,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推动中国医疗体系向着更公平、更可及、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又能够从中学习到些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很巧妙地抓住了“寻路”这一核心意象。医疗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条笔直坦途,而是充满蜿蜒曲折、甚至是需要披荆斩棘的探索过程。《寻路医改:中国卫生政策的创新与实践》听起来就像是一份详尽的地图,或者是一份经验丰富的向导,它试图为我们描绘出中国在解决医疗健康难题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尝试、摸索以及最终取得的成就。我个人对那些“创新”的部分尤其感兴趣,想要知道在面对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时,中国的卫生政策制定者是如何跳出固有思维,寻求新的解决方案的。是引入了哪些新的技术手段?是借鉴了哪些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并如何本土化)?还是创造了哪些全新的管理模式?同时,“实践”二字也意味着这本书会非常接地气,不会是空中楼阁式的理论阐述。我期望能够读到一些生动的案例,看到政策如何在基层落地,如何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以及在推行过程中所遭遇的阻力以及如何被克服。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医改的复杂性,以及背后蕴含的智慧与艰辛。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印象就是它一定是一本厚重的、充满学术深度的著作。书名《寻路医改:中国卫生政策的创新与实践》就透露出一种严谨和全面的风格,仿佛它要带领我们深入中国医疗体系的肌理,一层一层地剥开其中的奥秘。《创新与实践》这几个字更是点睛之笔,预示着这本书不会止步于对现有政策的简单罗列,而是会聚焦于那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改革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在实际落地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所取得的成效。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医改深层逻辑的剖析,比如,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人口结构变化、技术发展趋势,共同促成了特定时期的医改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又经历了怎样的博弈与权衡?在实践层面,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具体的改革试点项目,例如公立医院改革、药品集中采购、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并深入分析其成功要素和不足之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改革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对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演进所产生的长远影响。

评分

评分

618买的,质量可以,价格实惠。

评分

评分

………………………………………………

评分

评分

评分

618买的,质量可以,价格实惠。

评分

不错!!!!!!!!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