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残行为

青少年自残行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卢多维克·吉凯尔(Ludovic Gicquel) 著,赵勤华 译
图书标签:
  • 青少年心理健康
  • 自残
  • 心理危机
  • 抑郁症
  • 焦虑症
  • 心理辅导
  • 家庭教育
  • 危机干预
  • 自我伤害
  • 青春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157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26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法国当代心理治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04
字数:21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内屈指可数将“自残”单独列出进行研究的专著,专业且兼顾实用性。

  《青少年自残行为》由法国驻华大使馆傅雷资助出版计划资助出版。


内容简介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自残行为,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这些行为及与自己身体相关的精神病理学表现说明,青少年自残的根源在于家庭,而不是社会。这些青少年以前往往遭受过虐待,尤其是性虐待。因此,有必要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制定多渠道的完整治疗方案。

  《青少年自残行为》一书包括:

  ●自残定义、发展历史及分类方法

  ● 流行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研究

  ● 社会文化因素

  ● 精神病理学研究

  ● 神经生物学及神经影像学研究

  治疗方案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卢多维克·吉凯尔,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巴黎第五大学精神病理学及精神分析学研究中心教授,Institut Mutualiste Montsouris青少年精神病科主任,巴黎第七大学主办Adolescence季刊长期合作者;参与发表国际性学术论文近五十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


  莫里斯·科尔科曾任巴黎第五大学Institut Mutualiste Montsouris副主任医师,现任亨利·拉布洛提中心医院-普瓦捷大学医疗教学中心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学科主任;参与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译者简介

  赵勤华,女,1982年生,浙江富阳人。200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系,现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叙事学;有译著《黄皮书日记》。

精彩书评

  《青少年自残行为》*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基于学术的视角向公众普及正视和解决青少年自残行为的方法。我向家长和教师强烈推荐本书,建构有利于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家校环境,有效预防青少年自残行为的发生;也希望有更多青少年读一读这本书。无论你是否正在经历强烈的心灵冲突,希望它都能从方法学的角度启发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同伴的内心,透过有自残困扰的同龄人的问题反思通向幸福的密钥,走出属于你自己的有意义的人生。

  ——马珍珍 助理研究员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

  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副秘书长

  青少年期应该是人生*朝气蓬勃的时代,然而自残行为却在心理和生理上给个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进而影响个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少年自残行为》一书逐步解读了青少年自残行为的神经、心理及社会学动因。生动的案例、详实的数据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案为青少年、家长、青少年工作者认识、理解及积极应对自残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操借鉴。

  ——陈莲俊 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副教授

  《青少年自残行为》一书立足法语文化背景,着重探讨了青少年自残问题,对自残行为的定义、分类、病因以及治疗方案等均做了详细的阐释。目前国内匮乏此类书籍,该书将为我国青少年自残行为问题的研究带来有益的启示。

  ——赵晶晶 博士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员

目录

导言:身体的徽章

青少年:沉思的身体

第一部分从自我伤害行为到自残行为

第一章从自我伤害行为到自残行为

自我伤害行为的一般定义

自残行为的主要诊断分类方法

神经科学:另一种分类方法

总结

第二章定义

术语起源

从一个词库到另一个词库:法语的独特性

仍需定义的行为……

总结

第三章自残与自杀

患者意愿

对身体的伤害程度、自残方式及风险

自残频率

精神痛苦的程度

行为实施后的心理结果

总结

第四章从社会习俗到精神疾病

发展的角度

普通自残VS病理性自残

总结

第二部分青少年自残问题

第五章流行病学数据

成年人的自残

青少年的自残行为及自残人数

总结

第六章社会文化领域

社会文化因素

监狱这一特例

总结

第七章临床医学领域

最初的临床描述

儿童期的表现:正在实施还是已经实施?

流行病学方面的临床表现

出现自残的年龄段

种类问题

类型问题

频率问题

自残部位

自残的“复发”顺序

自残的诱因

自残是一种传染性行为

自残行为评估的困难

总结

第八章发病率

从心理疾病到自残

从自残到精神障碍

自残与进食障碍

自残与边缘型人格障碍

自残、进食障碍及边缘型人格障碍

自残与其他并发症

总结

第九章评价机制

问卷调查

未来的自残行为评估可能出现的变化

总结

第十章神经科学证据

神经生物学证据

遗传学证据

神经影像学方面的证据

总结

第十一章精神病理学案例

认知行为取向:环境模型

精神分析取向

情感调节功能及情绪累积效果

其他精神病理学研究取向

第十二章创伤假设

创伤论:正处发展瓶颈

对创伤一词的重新思考

复杂创伤的定义

创伤掩盖了有缺陷的亲情关系

复杂创伤的发展结果

创伤与自残

依恋

生理

情感调节

分离

行为控制

认知

自我意识

第三部分治疗方案

引言

第十三章最初的治疗方案

第十四章药物的作用

处方的类型

总结

第十五章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的种类

B.W.沃尔什的整体治疗项目

A.A.奥诺弗里奥治疗项目

特殊疗法和/或系统疗法

精神分析影响下产生的不同疗法

双焦点疗法

其他治疗方式,其他身体语言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普通孩子的自残行为

  克莱尔?莫雷勒(Claire Morelle)在其名为《受伤的身体》(Le Corps blessé)一书中对刻板重复性行为和普通青年自残行为的演变进行了研究。换句话说,病理学统计的自残行为的激增是否是病情演变造成的而不是病理学发展的结果呢?

  作者一开始就坚持认为这是属于重复性行为。他指出:“对于尚未长大的孩子而言,重复是必要的。重复行为只有与周围产生交流才有意义。”通过这样的交流,孩子学会了享受大人给他推摇篮时的舒适,从而自己也会学会这一动作。

  从重复性动作再说到刻板重复性动作。这一动作是僵化且没有任何意义的,“动作没有任何变化”。这种没有别人参与互动的重复性行为可能是暂时性的,患者可能曾受过外伤,或做过骨骼固定术。

  刻板重复性行为是自残的先兆表现。“和刻板重复性行为一样,正常孩子实施的自残行为通常是由于失望、精神痛苦或因反省而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

  另一种研究方法坚持将孩子的自残行为视为孩子大脑运动发育的过程。莫雷勒将这些孩子按年龄分成不同的类别:0—6个月的孩子,6—12个月的孩子和1岁以上的孩子。

  这些分类之间的界限在于:

  ■0—6个月的孩子

  从一出生起婴儿就会做一些节奏性动作,这些动作可能是从周围人身上学的。婴儿的这些行为逐渐成为有意识的行为(也叫运动协调)。

  在莱津(Lézine)和司汤巴克(Stambak)看来,这些行为有泄压的功能,包括打自己的头,咬自己等。这些行为也是自残行为。因此,婴儿的这些旨在泄压、使自己兴奋、给自己带来愉悦感的行为让婴儿开始有了自己的身体意识,莫雷勒透过这些行为提出自慰的问题,并由此提出自慰行为在自我伤害行为中的地位。

  ■6—12个月的孩子

  这个年龄的孩子的重复性行为更加明显。这种重复性行为可以导致刻板重复性行为,这一行为的典型特点即身体和脑袋的摇晃频繁,并且这是孩子自残行为开始的前期预兆,包括拍打自己的脑袋。1971年,克拉韦兹(Kravit)和伯姆(Boehm)发现,在200名0—1岁没有精神疾病的孩子中,91%的孩子有身体摇晃现象。这一数据证明了这种行为出现的广泛性。从病理学角度来看,这些行为本意可能是想要减轻日益增加的压力,这一压力又由于身体运动机能处于消极状态而无法排解。另一种可能性在于神经系统的成熟和肌张力的发育,孩子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身体释放力量,孩子的节奏感更强,更容易表现出自我攻击力的释放。

  拍打自己的脑袋:这种行为多见于6—12个月的孩子,尤其当他们在床上的时候。这种情况也可能表现为拍地、墙或者别的东西,但行为的频率不高,大概为3.2—32%。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行为多为偶发。针对这一情况,莫雷勒提出,孩子入睡时的刻板重复性行为要与孩子生气时偶发的拍打行为区分开来。这种行为具有和自残相同的意义,是在一段时间内经受某种痛苦后的结果,如耳炎、长牙等。德利索佛(De Lissovoy)认为,这种行为仍属旨在减轻痛苦的行为,是一种释放的行为。环境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尤其是孩子与母亲关系的变化,是导致自残性的偶发性拍打行为出现的关键因素。

  普通自残VS病理性自残

  法瓦扎认为自残分为两类,即文化认同性自残和病理性自残。

  第一类自残包含了社会风俗和宗教习惯。而病理性自残,就像我们在自残分类那一章节中提到的那样,分为重度自残、刻板重复自残和浅表自残。

  文化认同性自残

  文化习俗是一种在几代人身上传承、体现民族传统的行为,体现了民族的特征和信仰。印度部落的太阳舞是自残习俗的一种表现。每年,在部落其他成员的鼓动下,部落中被推选出来的身强力壮的年轻勇士要目不转睛地瞧着天上的太阳,同时,将太阳柱刺入胸膛。

  这种自残式风俗的首要作用是要驱除或预防威胁部落的危险因素,包括上帝、神灵和先人的愤怒,各种形式的战斗、自然灾害等。换句话说,这些行为旨在实现三大部落目标:治愈、信仰和秩序。

  为了说明这些自残式习俗的“治愈”功能,我们来举几个例子。Hamadsha是摩洛哥医师的一种治愈性自残行为,通过打开自己的头颅取血,让病人服下蘸血的面包或糖来治病。当地人认为这些医师的血有治愈的功效。还有“放血疗法小岛”,岛上人都通过每月放血的方式自残,以模仿女性的月经,因为女性月经被视为有对抗疾病的作用。

  说到这些自残式习俗的信仰功能,不得不提信仰的重要性,尤其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超自然现象的时候。自残式习俗的信仰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信仰需求或平息上帝及所谓神灵的怒火。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信仰西布莉女神等。印度人刺伤自己从而取悦穆卢甘(Murugan)。在印度,代表湿婆(Shiva)自残后割下来的阴茎的男根石雕被视为圣物。此外,奥尔梅克人、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均有在阴茎上取血并涂在其信仰的偶像上的风俗,这种行为意味着他们对偶像的笃信和忏悔。

  最后,我们要提到的是自残式风俗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需要事先说明的是,混沌是威胁当时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百姓身体上的缺陷可以让当局更好地控制社会秩序,尤其在部落中。因此,在一些部落中,部落成员通过自卸几个手指的方式来体现他们在部落中的地位。这种自残行为有身份标示的功能。此外,阿坎族(Abidji)的年轻人在部落成员和好的第二天会相互割破彼此的腹部。伤口所结的疤就是部落成员间和好的象征。事实上,自残行为还通常出现在青少年入教的仪式中,这种行为意味着赋予孩子新的社会地位,并保佑孩子和该教一样生命长久。这些仪式中有一些十分痛苦甚者有致命危险,但大部分采用的是传授知识并给予信物的方式。仪式通常十分庄严,让孩子能感受到其教义的内在力量。此外,这些仪式还旨在警告孩子不得质疑教义的权威。孩子们借此可以克服内心的恐惧,开始无忧无虑的童年,直到长大成人,他们与该教还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现代社会中,意味着孩子成年的一些社会习俗仍有自残的影子,如穿耳洞、鼻洞或文身。当然,如今这些行为更多受到时尚的影响,渐渐失去的其本来意义。

  病理性自残

  现代社会背景下的自残行为已经失去合理的社会功能,因此,这种行为也不再是一种对社会其他人有特殊意义的社会习俗。自残行为被认为是非正常的、具有毁灭性的行为。

  兰伯特(Selon S.Lambert)认为,病理性自残具有社会性和象征性的特点,这些自残行为使患者实施了一些具有文化含义的行为。尽管这一判断与文化认同性自残有部分内容上的重叠,但文化认同性自残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其象征意义具有广泛性和传承性。相反,病理性自残试图创造与社会普通文化相违背的行为,对大众认可的文化意义进行颠覆,尽管有时候这些自残行为具有较强的个体性。

  对于自残行为的演变过程,研究人员试图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阶段的划分。这些行为最初表现为对自己身体的改造(文身、穿耳洞),第二阶段表现为对自我的消极忽视(没有合理膳食或没有按时就医),最后发展成自残行为(切伤、烧伤)。(Connors, 2000; Turp, 2003; Walsh & Rosen, 1988)。根据这些行为对人体具有直接伤害还是间接伤害来区分这些行为显得十分重要。

  康纳斯(Connors, 2000)根据自残行为的持续过程将其分为四类:

  ■对身体的改造:这种伤害是直接的,通常是特意使用某种方法来改变身体的某一部位,改变自己来适应一个团体的文化。这种对身体的改造行为很少或几乎没有痛苦,有时可以是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数次。这些已经被社会认同的自残行为,其目的在于审美需要,或者给自己打上某种标记,这种标记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种自残行为包括整容、文身、穿孔(耳朵或身体),还包括修眉。

  ■间接自我伤害行为:这些行为可以直接导致身体受伤甚至产生精神上的伤害,但这些行为本意并不是要自我伤害。如物质依赖、嗜食症、节食、滥用泻药、抽烟、过度外科手术、运动过量等。

  ■无法照顾自己:主要指没有照顾自己和保护自己的能力。身体缺陷、经济困难、信息不畅是造成这种自残行为的主要因素。如过度冒险行为、无法正确进食或者没有及时就医。

  ■自残行为:旨在直接伤害自己身体,不属于以上三种情况的其他行为均为自残行为。如切伤自己、烧伤自己或打自己的脑袋。

  上述第二种和第三种行为为间接被动的自残行为,这些行为与第四类自残行为有较明显的区别,而后者具有直接、主动攻击的特点。目前仍有争议的是第一类对身体改造的行为是否属于较为温和的自我伤害行为。

  文身、穿孔和人体艺术

  从表面上看,文身和穿孔行为和自残行为的属性有一些共同点。确实,这是一种故意的行为,但这是由专业人员介入的自我伤害行为,其致命的可能性非常低。

  事实上,行为主体对这些身体改造行为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末,80%和90%的健康领域的专家认为文身和穿孔属于自残行为,而在20世纪初,据沃尔什介绍,不超过5%和10%的人认为这些仍属于自残行为。

  这些观念的改变让身体改造行为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这让自残行为的划分变得更加模糊。

  必须要提出的是,和自残患者不同,文身和穿孔行为主体中很少有人是通过这些行为来缓解精神压力的。

  又是哪些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体拥有完全的支配权呢?皮肤是每个人的个体特征之一,每个人对自己皮肤的理解是根据其所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的。它可以体现一个人在同族中的地位,也可以意味着权威。它还可以表明个体所选择的自己的文化归属,让个体在文化意义更浓、范围更广的环境中表达代表自己立场的一些观点。在此观点基础上,文身和穿孔就具有这样的意义,对青少年群体而言是一种身份认同的标示。

  因此,青少年更容易对自残“脱敏”,认为自残只是身体改造行为的延伸。

  法瓦扎曾在1998年提出,这些青少年在成年后患有精神障碍的比例比普通青少年高。但这一结论并没有得到确切数据的证实。

  穿孔、文身以及其他形式的身体改造行为可能是因为青少年对自己身体不满意,也可能是因为意志消沉,或者气血攻心,甚至一时的冲动。鉴于以上原因,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目前并没有明确数据显示这些身体改造行为是自我伤害行为,甚至认为这些自残行为只是夸张化了的一种游戏形式,这种游戏将身体作为艺术的对象(Carroll, 2003; Clay, 1996; Lehnert, 1994)。另一些研究人员,如克莱斯(Claes, 2005)研究了女性的自残行为,在这些均有饮食行为障碍的女性身上,发现她们的文身、穿孔行为和自残行为之间呈负相关。实际上,穿孔行为和切伤自己的自残行为显著负相关。

  2000年,德鲁(Drew)、阿利森(Allison)和普罗布斯特(Probst)对235名学生展开研究,这些学生有些没有文身,有些则有文身。研究结果表明,有文身的学生更具有探险精神,更有创造力,更具有艺术天分。他们更易产生冒险的念头。男生看上去更加有魅力,往往会有更多的性伴侣。此外,他们出入警局的比例更高,穿孔的行为持续更久。而女生中,出现吸毒、酗酒和偷窃等行为的比例较高,她们会在身体的不同部位穿孔。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文身行为和穿孔行为密切相关。

  在这些行为与自残行为的界限问题上,如果个体出现多种形式的自我身体改造行为,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临床医生就应该意识到,个体所实施的各种形式的身体改造行为是否有自我伤害的动机。自残行为者对于自残后伤口结疤会有羞耻和失望的情绪(Farber, 2000)。因此,我们不能将具有美学功能的身体改造行为“病理化”。

  我们认为,有必要明确人体艺术和自残行为之间的界限,两种行为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如果我们重新审视吉娜?潘恩(Gina Pane)在20世纪70年代所进行的人体艺术行为(剃须刀割伤、玫瑰刺伤等),我们会发现,人体艺术行为后有医疗求助的行为。人体行为艺术者的自我伤害行为包括将不同的物品刺入体内。吉娜?潘恩将这些事先设计过的、仪式化的人体艺术行为发展成为更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她将人体陈列在木头、铁块、玻璃甚至是铜器上。要注意的是,自残行为(如用剃须刀割伤自己)也有仔细的前期艺术准备,以及行为实施时的冷静,但自残行为目的在于释放无法控制的痛苦,在痛苦释放后能重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吉娜?潘恩能控制自己的暴力,对于其自我伤害的行为有痛苦的感受。

  再来说说男性身上的人体艺术行为,以法基尔?穆萨法(Fakir Musafar)和他的原始现代艺术行为为例。法基尔?穆萨法创造了很多种不同形式的身体改造行为,如在自己身上实施的O�睰ee�睵a用钩子将人体从胸部吊起的身体改造行为。——译注和在其他人身上实施的文身、穿孔等,这些行为有时具有萨满教的属性,有时具有色情意义(恋物癖、束缚游戏、性虐)。这种行为的视觉冲击和象征意义会“模糊”其和自残行为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已经超越了人体行为艺术的界限,只部分保留艺术行为的特点。

  这两位艺术家的行为艺术的复杂和重口味不是用几句话能概括的,因此,我们建议对这两位艺术家感兴趣的人可以阅读穆萨法撰写的《灵与肉》(Spirit + Flesh)及吉娜?潘恩撰写的《给陌生人的信》(Lettre �� inconnue)这两本书。

  ……

前言/序言

  导言:身体的徽章

  从空想到症状:受影响的青少年

  最近四十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表现出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相关问题,青少年所遭遇的困难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健康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自残行为是行为障碍的一种特殊情况,尤其在其所具有的毁坏性上,不管是自己实施还是由他人实施。在这些患者中,我们均发现有人格障碍的表现,而人格障碍则体现在患者有较强的冲动性和强迫性上。此外,有些青少年患有述情障碍,无法表达自己的心理冲突和情感。

  自杀(造成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因素,如果算上一些等同于自杀的意外事件或冒险行为所造成的死亡率,那么自杀便是造成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因素)、毒物癖、酗酒、反社会行为及暴力的发展是有序的,正如饮食行为障碍、厌食症、暴食症一样。所有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患者社会关系的建立,让患者长期表现出特殊的症状,最终导致患者无法控制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出现自残现象。而这些症状也是患者人格障碍的表现,自残在几乎所有心理疾病患者中都有表现(大约80%)。

  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原因往往多样且反复)让这些障碍在西方国家或者说正在西方化的国家中发生这样的变化,而相反,与神经官能相关的障碍(癔症、恐怖症、强迫性神经症)却呈下降趋势,已被全科医生列为健康安全问题之外的特殊问题?

  是否需要审视社会心理的作用呢?而社会心理的作用往往与社会习俗的演变、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的变化、交易模式的改变以及家庭及社会功能的改变相关。以往,社会学家并不热衷于研究这一点,他们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这些特殊心理障碍(已被证实往往与生理缺陷相关),我们目前的研究到达什么地步了呢?此外,这些与个人体质相关的可能因素是否必将导致患者出现行为障碍呢?或者这些因素是一种潜在的风险,需要其他因素的介入才会导致患者出现行为障碍?其他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及家庭因素。在这点上,我们得提到遗传生物学缺陷这一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变化无疑令青少年对冲突的表达方式更加困难,但该变化对青少年所遭遇的危机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一点很难确定。在这点上,我们发现,社会的变化导致家庭细胞的改变,这让青少年表现出更加自恋的倾向,由于社会的苛求,实现自我变得很困难或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碰壁后,青少年通常容易出现消极的自我毁坏的行为。

  社会的变化有利于心理功能的表达,但问题是,社会的变化是否是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呢?

  这些障碍在一些人看来是真正的“社会疾病”,其形式和潜在的发展变化被普遍定义为“青少年现象”(这一现象同以前在青少年中所发现的截然不同),而这一现象是在特殊环境因素作用下产生的。

  青少年对所处的社会及文化非常敏感,因为他们正处在心理和身体构造及性别意识的形成阶段,在这一心理和身体均发生“变形”的阶段,他们亟须找到一种认同。这种“变形”在青少年看来是消极的,一旦感到自己无法控制这种变化时,他们就会试图采取措施。青少年对社会文化运动特别敏感,他们不仅模仿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还表现出更强烈的张力。他们试图在这种需要自身进行的改变和拒绝成为别人希望的自己之间寻找一个连接点,他们需要自我解体,自我重塑,自我完善,成为自己和别人满意的自己。自恋—客体相互关系和分离—分化—主观化—自主过程中的问题最早体现在青少年的身体变化过程中,让青少年感到痛苦。

  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较晚,且对该行为的影响力不大。青少年在家庭中接受的自恋影响是最深刻的,比其在社会中所受的影响要大得多。

  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会构成部分的身份认同,构成青少年的社会自我,从而影响青少年心理、身体和生理构建。这些现象是社会风俗、价值观及社会意识形态在家庭中的深刻反映。

  青少年的变化,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儿童时期成长的状况,受创伤的回忆会在青少年的青春期发生反应。这个时期是青少年和家人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自我认识得到发展的关键时期。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青少年所采取的具有毁坏意义的行为意味着青少年自我意识构建过程中的缺陷,该缺陷出现在其人生的初期,出现在青少年和父母亲子关系构建的过程中。从儿童到青少年,孩子无法自己养活自己,无法靠自己的家庭而变得强大,他们的家庭往往空虚且刻板,他们没有得到家庭的帮助,甚至反而会被家庭带来的创伤所影响,由于受父母及社会的影响,青少年自我发展受到阻碍。在各种不协调因素中,我们发现青少年成长的环境不佳,这是青少年害怕被遗弃和害怕创伤行为出现的原因。

  孩子过早进入父母幻想的情景中,而该情景与家庭、社会所幻想的情景相关,也是父母一直试图模仿、扮演、规划、曲解的同时反抗的情景。因此,青少年不能摆脱家庭法则的大部分内容,当面临新的约束和社会自由时,他们身上再次出现父母们的内心冲突,无论这种新的约束和社会自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还是享受,他们需要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

  父母在儿童时期的冲突对孩子跨代的影响是无形的,孩子被父母看成是自己的产品,重演父母在儿童时期所经受的冲突(通常这种冲突会以一种更加尖锐的方式出现)。如果说孩子在这种跨代的影响中有更甚的表现的话,那是因为他在纵向发展过程中,和父母一起接受了新的文化。

  社会文化对个体家庭多少都有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青少年的发展。根据青少年心理构建的基础(自恋、恋母阶段、或多或少的冲动)、释放压力的能力及对社会价值观和底线的接受能力,青少年能调节自己的情绪,修正自己的认识,或者动摇,或者痛苦面对混乱中的冲突和矛盾。

  今天,以变化多端和发展迅速为特点的现代社会中,家庭在社会和孩子之间起到的过滤作用越来越小,而这一过滤功能本来能让父母在衡量社会背景后在孩子身上植入某些价值观及社会底线。

  在父母和社会的压力下,青少年因无法消化和吸收这些压力而产生混乱,这是由于青春期发育所带来的内心压力需要释放。这种释放看似与可怕的自残行为没有关系,但其目的旨在割弃父母和社会的压力,从而在没被认同的家庭和社会中找到自我。换句话说,行为障碍表达了青少年无法承受的社会及家庭所带来的压力,青少年越来越难找到自己,从而希望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行为释放这种压力。

  分离—自主—个性化—主观化这一对青少年的认识体现了青少年与儿童之间复杂的关系,这种对身体行为的认识十分客观,它尤其标志了患者身体上的痛苦。

  俄狄浦斯神话是由若干小故事构成的关于全人类的神话,这个代代相传的神话是一个告诉人类结束发展的最好神话,即告诉人类不要继续寻找与自己父母的不同。神话的力量在于不停地、潜在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尤其是一些毁坏性的行为,而不是创造性的行为:这是因为,重复性的冲动更容易将自恋—受虐的心理植入毁坏性的心理中,而不是植入创造性的心理中,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神话都是悲剧的原因。神话的力量在于它会在不同的社会中,在不同年龄段的人身上,以某些仪式的形式一直存在,直到变成一种深刻而古老的传统。神话的力量还在于它们通过人类的意识表现从自然到文化的发展过程。

  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只能从重读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Tragédies �vdipe Roi)(Le livre de poche classique, 1962, p.261)。这一神话,开始我们关于自残的论述,而自残是一个涉及生物、精神病理(个人及家庭)、社会及文化的行为。

  信使:她上吊自尽了!她就这样,在我们面前,悬挂在梁下,来回晃悠……看到这一场景,可怜的人(俄狄浦斯)发出痛苦的呻吟。他解下绳子,尸体掉到了地上……这是十分悲伤的一幕,他扯下她衣服上的金别针,举起,拍打自己的眼眶。

  他说:“从此以后,它们将再也看不到我所承受的痛苦,也看不到我造成的痛苦在《俄狄浦斯在克罗诺斯》(�vdipe �� Colone)中,俄狄浦斯说:“我的行为,是我在承受,但不是我造成的,它们只是我父母的行为在我身上的再现而已(……)我是否一出生就是有罪的呢? 我只是将别人带给我的痛苦还给别人而已,尽管我的行为是有意识的,但我并不因此有罪。”,黑暗将防止它们看到我不想看到的东西,让我了解我想了解的东西!”

  话音刚落,他毫不迟疑地举起双手,乱刺自己的眼睛,带血的眼球从他的胡子上滚落下来。渗出的不是鲜红的血液,而是黑色的血,染满整张脸!……

  小说已经将所有意象说明清楚,而没有指出的就需要我们的想象了……扯下金别针——这是他刺瞎自己双眼的武器——意味着俄狄浦斯最后一次脱下母亲的衣服。Agrafe可以指别针,是将衣服的两个部分连接在一起的类似于钩子或环的东西,也可以是连接两片东西,如唇,或者伤口的创口夹子,甚至也可以说是爱和死亡之间的联系物。血不是红色,而是黑色的凝结物,这仿佛是为了证明俄狄浦斯内心的冲动。

  自残往往发生在宗教背景下,尤其在具有修道和苦行意义的宗教中。几乎所有宗教中,不是要求直接毁伤肢体,就是要求听从已经为该宗教自残的人士。这些毁伤肢体的行为往往具有纯洁化的意义,而这种纯洁化往往与个人的性生活有关,因为性生活往往与信仰的履行不相容。他们相信,必须远离魔鬼的诱惑,而性欲往往在没有信仰的人身上发生作用,因此,想要纯洁化就必须切除自己的生殖器。我们要提到费利西安(Félicien Rops)所画的《圣安东尼的诱惑》,可怜的忏悔者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受到性欲的干扰,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美貌裸女一直考验着他的欲望。宗教和其他神话一样,往往能保护信徒免受性欲的困扰(与内心的魔鬼相纠缠),但在这些宗教中,到底哪些宗教过分重视对抗自然的文化,过分重视本能的力量,从而变成了可怕的宗教?肉体和精神是一个整体的这种想法影响了很多非宗教人士。

  腓尼基人相信,伟大的春神艾斯曼(Eshmum)切掉了自己的生殖器,以避免被艾斯托纳艾女神(Astrona)勾引,因此,他的信徒们必须模仿他的行为。

  同样,凯尔特人是阿提斯(Attis)女神的信徒,在共和国诞生之前他们不走罗马的街道。

  对西布莉(Cybèle,即母神)和阿提斯的信仰始于罗马(公元前7世纪)。当时罗马盛行各种血腥和纵乐的仪式。通过这些仪式(比如每周三是流血的日子,是向西布莉女神进行最高祭祀的日子),每个信徒都可以借助自残的方式,向上帝贡献出自己的性生活,从而获得最高级别的纯洁化。西布莉是雌雄同体的神,愤怒的众神切除了其男性生殖器,让她变成了女性,而阿提斯为了表明自己对西布莉的忠贞,切除了自己的生殖器,并撕裂了自己的身体。

  叙利亚语“ethkashshaph”是“切伤自己”的意思,意味着这是一种“自愿”行为。

  如果要将自残行为从宗教领域延伸到文化领域,延伸到其他时代的话,我们可以以汤加人的“Tootoo�瞡ima”仪式为例。在这种仪式中,汤加人切掉自己小指的一部分贡献给上帝,希望能让亲人从疾病中康复。这样的例子很多,让我们回到现在,回到西方国家中。在这些国家中,自残者的博客越来越多。且这些博客都是匿名的,他们通过消极和毁坏性的东西来支撑自身,他们发送的视频仿佛大海中的漂流瓶,希望能被人看到,这个人是想象中的,不确定的……但这个人并不存在,因为这个人其实是每一个人。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青少年中自残行为的暴增及各种各样在身体上刻画符号的行为证明,社会文化的变革对精神障碍的表达形式(通常是内心感受的外在化,以行动或“肉体化”的形式出现)有影响,这些行为随着“人体艺术表现”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学家大卫?勒布雷东(David Le Breton)指出“数不清的整形工作室,如文身、健美,饮食控制,医学整容,美容院”等属于这一类,他还指出“身体已经成为意义创造的对象”。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看来,这就是“我的选择!”如果无须面对精神疾病的困扰的话,这些行为将达到什么程度呢?将一种异化行为理论化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尤其当行为和想法之间有明确自由的界限的时候。临床医学的问题在于,冲动和行为之间可以存在的空间的问题,冲动可以只是一种心理排遣的渠道,可以是旨在向他人表达情感的动作,而不一定是行为。这个问题是否与艺术有某种联系呢(作品中是否总包含着某种想法,或者作品具有三种属性)?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提醒人类学的哲学家们,非常不幸的是,最成功的艺术家往往在病人失败的领域获得成功,世界上失明的病人要比被塑造自我的痛苦所折磨的艺术家还要多。因为艺术家能将事实变成小说,而病人往往需要面对现实。现实并不是事实,事实是经由我们认知能力筛选后的现实,更确切地说,是我们自身的欲望,传承父母在我们童年时根植于我们内心的“取悦别人”的欲望。

  临床医学的这一观点是对社会学和符号学的质疑,这一点我们并不认同,但我们是否还相信神话,是否只相信神话,认同这种在情绪管理障碍的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呢?

  雅克?拉冈(Jacques Lacan)在《语言基础结构》中强调了语言的作用,强调了象征的意义,但多少忽视了青少年表达痛苦的新模式中的冲动和情感。

  保尔瑞克(Paul Ricoeur)认为,自我是“通过符号、象征及文字”塑造的。

  因此,在不考虑青少年这一特殊时期的前提下,要将青少年的精神问题理论化是很困难的。青少年发育的关键时期伴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骤变,而这些变化将对青少年情感控制能力及心理特点的形成均产生影响。这种能力引导青少年与家庭及父母的关系。此时,一旦青少年有了性能力,他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就会与以前不一样。对性欲的管理(易感性、渴望享乐、生殖、攻击致死)是人际关系的核心,能确保或废止一些依恋关系。

  这种特殊到普遍(为一些社会学家拒绝)、从身体到心理(为一些宗教人士排斥)的单向“照料”可以避免道德判断中的误导,也可以避免形而上学、不够客观的精神分析。

  不少青少年都对其国家、人民、种族、所处社会文化(如埃米纳姆、涅槃乐队)或政治表现出又爱又恨的双重感受,这种双重感受不比对父母的双重感受深。要举例的话,我们可以想到,青少年最大程度的性自由,无所不在的色情图片的影响,变性的冲击及生育问题都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但今天,身体之所以容易成为伤害和展示的对象,是因为它是青少年的父母结合后的产物,是表达“我感到疼痛了”“我觉得太多了”等感受的最佳载体。

  在会说话会表意之前,人类只是“会哭的动物”。这时的自我仿佛一颗洋葱,被层层包裹的只有一个空虚的心。我们可以先剥去其社会属性的外皮,直到家庭和个人属性的外皮。在言语之前,首先是身体,让孩子有直立的感觉(让孩子站起来甚至行走,从而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

  当然,该比喻并不完全恰当,人的这些属性之间会相互影响并发生改变,但不好的苗头难道不应该及早关注吗?

  换句话说,我们是否应该提出以下问题:出于家庭关系的需要,人们会对当时的文化做出怎样的让步呢?下一个问题:借用这种流行游戏的症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否是一种有利于改善家庭窒息气氛的行为,抑或是试图抓住脱离实际的可怜恋物呢?


《心灵的低语:少年成长中的情绪迷宫》 简介: 在人生的岔路口,青少年时期是一段充满惊涛骇浪的旅程。他们如同初生的帆船,在探索未知海域的同时,也必须应对内心的风暴。这本书,并非直接描绘那些极端且令人心痛的行为,而是致力于深入理解这段特殊时期少年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它是一本关于情绪、成长、认同,以及如何在喧嚣与孤独中寻找自我力量的指南。 我们并非直接触碰“自残”这个敏感的词汇,但我们关注的是孕育其土壤的环境——那些可能被忽视的情绪困扰、心理压力、以及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挑战。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走入青少年内心深处,去倾听那些不曾被言说的低语,去理解那些可能导致他们内心困顿的根源。 第一章:成长的潮汐与内心的涟漪 青春期,如同涨落不定的潮汐,裹挟着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剧烈变化。身体的悄然改变,荷尔蒙的翻江倒海,既带来了新的可能,也带来了新的困惑。书中,我们将从青少年生理发育的视角出发,探讨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例如,青春期常见的身体形象焦虑,对外貌的过度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感。我们将解析这些焦虑是如何在青少年心中投下阴影,影响他们的社交行为和自信心。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青少年在认知发展上的特点。他们开始形成更抽象的思维,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变得更加深刻,但也更容易陷入理想化或悲观化的极端。这种认知上的敏感,使得他们对外界的评价和自身的不足格外在意。书中会探讨,当他们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冲突、家庭期望时,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在他们内心激起的涟漪。 第二章:情绪的万花筒:感知、表达与调节 情绪,是人类最宝贵也最复杂的体验。对于青少年而言,情绪更是如同一幅不断变幻的万花筒。他们可能在同一天内经历从狂喜到沮丧的剧烈转变,他们的情绪反应常常来得迅猛而强烈。这本书将深入剖析青少年常见的情绪类型,如愤怒、悲伤、焦虑、恐惧、嫉妒、羞愧等等,以及这些情绪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我们并非回避那些负面情绪,而是关注如何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书中会提供一些易于理解的图示和比喻,帮助青少年识别自己此刻的情绪状态,并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时,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受伤、被忽视或不被理解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情绪的表达。青少年常常因为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感到困扰。他们可能压抑、爆发,或者以不被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书中会提供一系列健康的、积极的情绪表达方式,例如通过绘画、音乐、写作、运动,以及与信任的人倾诉。我们强调,情绪的表达并非宣泄,而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和自我疗愈。 关于情绪的调节,这是青少年成长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当负面情绪来袭时,他们需要学会如何管理它,而不是被它吞噬。书中将介绍一些简单易学的调节技巧,例如深呼吸练习、正念冥想、积极的自我对话,以及如何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不适。我们鼓励青少年将这些技巧内化,成为他们面对情绪挑战的强大武器。 第三章:人际的迷宫:友谊、亲情与社会联结 青少年时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友谊成为他们重要的情感寄托和支持系统,而家庭关系则构成了他们安全感的基石。本书将深入探讨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 在友谊方面,我们将分析青少年如何建立和维系友谊,以及友谊的变幻莫测可能带来的情感冲击。例如,同伴压力、群体排斥、误解和冲突,这些都可能让青少年感到孤独和无助。书中会提供一些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原则,以及如何在友谊中保持自我,不迷失方向。 亲情,是青少年成长中最稳定的港湾,但也可能是最令人困惑的领域。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可能出现摩擦和代沟。书中将解析青少年在家庭中寻求独立与归属之间的挣扎,以及如何与父母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建立更和谐的亲子关系。我们也会探讨,当家庭关系出现问题时,青少年可能表现出的种种迹象,以及如何寻求外部支持。 社交联结,是青少年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建立归属感的重要途径。学校、社团、网络空间,都是他们展现自我、寻找认同的平台。本书将关注青少年在这些社交场景中面临的挑战,例如网络欺凌、社交恐惧、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偏差等。我们旨在帮助青少年理解社会规则,学会尊重他人,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社群。 第四章:自我认同的探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我是谁?”这个问题,在青少年时期被反复追问。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兴趣和人生目标,试图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是一段充满探索和实验的时期,但也可能伴随着迷茫和焦虑。 书中将深入探讨青少年自我认同形成的各个维度。我们将从兴趣、特长、价值观、信仰,到性别认同、性取向,以及职业规划等,多角度地呈现青少年自我探索的过程。我们鼓励青少年大胆尝试,勇敢地去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热情,不必害怕犯错或走弯路。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青少年在自我认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例如对未来的迷茫、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以及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的身份焦虑。书中会提供一些工具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体系。我们强调,自我认同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第五章:寻求光亮:韧性、应对与支持 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青少年也必将面对挫折和困难。这本书并非回避生活的阴暗面,而是更加关注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光亮。我们将探讨“韧性”——那种从逆境中恢复并成长的能力。 书中将介绍培养韧性的关键要素,例如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我们鼓励青少年将挑战视为学习的机会,从中汲取经验,变得更加坚强。 我们将提供一系列关于应对策略的实用建议。当青少年感到压力过大、情绪低落,或者面临难以逾越的困难时,他们可以尝试哪些方法来缓解困境?这包括寻求合理的放松方式,学会设定小目标,以及必要时向他人求助。 “支持”是青少年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本书将强调寻找和接受支持的重要性。这包括来自家人、朋友、老师、心理咨询师,以及其他值得信赖的人。我们将指导青少年如何识别和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并在需要时勇敢地伸出手,寻求帮助。 结语: 《心灵的低语:少年成长中的情绪迷宫》是一本献给所有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的书。它以一种温暖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引导我们去理解青少年内心深处的风景。我们不在这里描绘那些令人扼腕的极端行为,而是希望通过深入挖掘青少年成长中的情感需求、心理困境以及社会互动,为他们提供一面清晰的镜子,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坚韧与光芒。这本书,是一份对青少年心灵成长的温柔守望,一份对他们未来无限可能的真诚期许。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它不像我预想的那么“学术”,也没有那么“严肃”,反而充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温暖和力量。作者用一种非常朴实却又极具洞察力的方式,剖析了青少年自残行为背后错综复杂的情感根源。它让我意识到,这些行为并非简单的“叛逆”或“寻求关注”,而是个体在面对巨大压力、情感创伤或身份认同危机时,一种极其痛苦的求救信号。书中对家庭关系、校园环境、社会压力等外部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这一现象。我看到了书中对“完美主义”陷阱的深刻剖析,许多青少年因为无法达到自己或他人的高标准而感到深深的挫败,并将这种挫败感转化为对自身的伤害。同时,作者也强调了“接纳”的重要性,不仅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更是接纳生活的起伏和挑战。书中提供的策略和建议,并非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而是循序渐进、注重实践的方法。它鼓励青少年从小处着手,比如学习情绪管理技巧,找到健康的减压方式,建立积极的社交圈等。对于家长和教育者,书中也给出了宝贵的指导,强调了建立信任、开放沟通、提供情感支持的重要性。我最感动的是,这本书始终传递着一种希望的信号,即使身处最深的黑暗,也总有一线光明可以追寻。它不是要我们去“治愈”或“纠正”这些行为,而是要我们去理解、去拥抱,去帮助那些受伤的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疗愈之路。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的心头不由得一紧。然而,正是这份沉重,促使我下定决心阅读它。翻开书页,我被作者冷静而又充满温度的文字所吸引。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以一种充满故事性和情感张力的方式,揭示了青少年自残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世界。作者对“情感的失控”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许多青少年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时,会感到自己像一艘在风浪中摇摇欲坠的小船,而自残则成为他们试图抓住的“救命稻草”。我看到了书中对“童年创伤”的深刻反思,那些未被处理的伤痛,可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浮现。作者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指出,任何时候的求助都不晚。书中对“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也做了详细的阐述,它提醒我们,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自残行为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接纳”的观点,它鼓励青少年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鼓励我们接纳他们的困境,并给予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理解青少年自残行为,需要我们放下预设的判断,用一颗开放而温柔的心去倾听他们的故事。

评分

我坦白说,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有些抗拒,因为它触及了一个如此令人心痛的话题。但最终,好奇心和一种想要更深入了解的冲动驱使我翻开了它。阅读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柔软”得多。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一种平静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青少年受伤的心灵。书中对“自我价值感”的探索让我印象深刻,许多青少年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被爱,不被需要,而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这种想法,而是引导青少年去寻找内在的价值,去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珍贵。我看到了书中对“情绪表达困难”的分析,许多时候,语言的苍白无力,让青少年选择用更直接、更极端的方式来传递内心的痛苦。它也强调了成年人学习倾听和理解的重要性,要学会捕捉那些隐藏在沉默中的信息。书中关于“寻求专业帮助”的建议,非常务实和具体,它鼓励青少年不要害怕向外求助,并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支持资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希望的微光”的描述所打动,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深的绝望中,也总有一线生网可以抓住,总有一个人愿意伸出援手。这本书是一次充满同情和理解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光是看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分量。它直指一个敏感而令人心疼的话题,让我一开始有些犹豫是否要深入阅读。然而,作者的文字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和力量,穿透了我的顾虑。它不是简单地去描述或分析自残行为,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行为背后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和深层需求。书中对“失控感”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许多青少年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时,会感到无力改变,而自残成为了他们试图重新掌握某种“控制权”的方式。作者强调了“共情”的重要性,它鼓励我们去理解青少年行为背后的痛苦,而不是简单地去评判或指责。我看到了书中对“社会环境”的批判性分析,例如学校的压力、家庭的期望、以及不健康的媒体信息,都可能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隐患。它呼吁我们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支持性和包容性的社会环境。书中关于“自我疗愈”的理念,充满了希望的曙光,它鼓励青少年去发现内心的力量,去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对于成年人而言,这本书也是一次深刻的反思,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青少年沟通的方式,以及我们是否给予了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关爱。

评分

起初,我被书名所吸引,它直击了一个敏感而令人心痛的话题。然而,在我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对它的初步预期。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青少年内心深处的敏感、脆弱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境。它并非一本“如何阻止青少年自残”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试图理解那些用疼痛来表达自己的声音。我看到了书中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童年不良经历”(ACEs)与自残行为之间关联的探讨,这让我了解到,许多行为的根源可能深埋在过去,需要被看见和疗愈。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沉重的话题,而是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正视它们。书中对于“情绪调节技能”的讲解,非常实用且易于理解,它鼓励青少年学习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吞噬。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自我关怀”的理念,它提醒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本书也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在与青少年沟通时是否存在误区,是否给予了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自残的行为背后,都可能是一个亟待被看见和拥抱的灵魂。这本书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邀请我们去进行一场深刻的理解和共情之旅。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翻阅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直白的标题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触动。我并非专家,也不是直接面对这些困境的人,但这份沉重的话题,让我想要尝试去理解。作者的文字,与其说是“解读”,不如说是一次充满尊重的“陪伴”。它没有用冰冷的数据或专业的术语来淹没读者,而是用一种贴近生活、充满人情味的方式,讲述了那些在青少年群体中可能存在的挣扎。书中对“情绪的洪流”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 teenager(青少年)是如何在巨大的情感压力下被淹没,而自残行为,有时是他们试图在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中寻找一个“锚点”。它并非一种逃避,而是一种痛苦的表达。它让我了解到,理解青少年自残行为,需要我们深入到行为的“语境”中去,去探究那些不被言说的原因。书中对“家庭支持”的强调,让我看到了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并非指责,而是呼唤一种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家庭沟通模式。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希望的传递”的章节,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微弱的光芒,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这本书,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带领我走进了那些隐藏在青少年内心深处的复杂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一开始有些犹豫,因为“青少年自残行为”这个主题本身就带着沉重和令人不安的色彩。然而,当我翻开它,我被作者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深深吸引。这并非一本简单罗列数据或提供教条式解决方案的指导手册,而是像一位知心长者,用充满理解和同情的语言,试图拨开笼罩在青少年心灵深处的迷雾。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描绘了青少年可能经历的痛苦、挣扎与迷茫。我看到了那些不被理解的眼神,那些试图与世界建立联系却又一次次碰壁的无力感,以及那些在黑暗中独自舔舐伤口的孤寂。书中对自我伤害行为的描绘,并非为了煽情或猎奇,而是为了让读者,无论是身处其中的青少年,还是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都能看到行为背后深层的原因和情感的呼唤。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非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让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内心的呐喊,感受到他们撕裂般的疼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沟通”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很多时候,青少年选择自残,恰恰是因为他们觉得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痛苦,或者他们的声音无人倾听。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试图连接起青少年与外界的隔阂,鼓励他们勇敢地迈出表达的第一步,同时也提醒着成年人,我们需要学会倾听,用耐心和爱去理解那些不完美的、甚至是令人困惑的行为。它教会我,理解比评判更重要,陪伴比说教更有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但书名却直击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社会现实。当我开始阅读时,我立刻被作者深邃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文笔所吸引。这并非一本简单的心理科普读物,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试图理解青少年自残行为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伤痛。作者对“情感的压抑”进行了生动的剖析,许多青少年在面对家庭冲突、学业压力或情感创伤时,会选择将痛苦埋藏在内心深处,久而久之,这些被压抑的情感就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我看到了书中对“身份认同危机”的详细阐述,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如何在复杂的自我认知和外界期待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自残行为,有时也成为他们试图在混乱中找到某种“存在感”或“控制感”的方式。书中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也做了深入的分析,有时候,正是来自同伴的排斥、误解或不当影响,会加剧青少年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作者强调了建立健康、积极的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成年人如何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理解青少年自残行为,需要从多维度、多层面去审视,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任何一方。它呼吁我们以一种更加 empathtic(同情的)和 supportive(支持的)的态度,去陪伴和引导他们走出阴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简洁,但名字却直接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我抱着一种既担忧又好奇的心态翻开了它,却意外地发现了一股清流。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它并非简单地将青少年自残行为标签化、病理化,而是深入探究了隐藏在行为之下的复杂心理机制。书中对“情绪的堰塞湖”的比喻让我印象深刻,青少年往往将内心压抑的情绪日积月累,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作者并没有指责,而是试图去理解这种爆发背后的无奈和痛苦。我看到了书中对“身份认同危机”的详细阐述,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如何在复杂的自我认知和外界期待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自残行为,有时也成为他们试图在混乱中找到某种“存在感”或“控制感”的方式。书中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也做了深入的分析,有时候,正是来自同伴的排斥、误解或不当影响,会加剧青少年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作者强调了建立健康、积极的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成年人如何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理解青少年自残行为,需要从多维度、多层面去审视,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任何一方。它呼吁我们以一种更加 empathtic(同情的)和 supportive(支持的)的态度,去陪伴和引导他们走出阴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冲击力,名字也直接点出了一个当下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然而,在我开始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所带来的震撼,并非源于血腥或煽情,而是源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人文关怀。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而富有同情心的视角,剖析了青少年自残行为背后复杂而交织的心理动因。书中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的提及,并非为了给青少年贴上标签,而是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一些行为模式的形成原因。我看到了书中对“情感疏离”的深入探讨,当青少年感到与家人、朋友甚至社会格格不掉时,内心的孤独和绝望可能会将他们推向极端的行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试图去理解这种疏离感的根源,以及如何构建更有效的连接。书中对“网络欺凌”和“社交媒体压力”的影响也做了详实的分析,这些现代社会特有的挑战,无疑加剧了青少年的心理负担。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希望”的探讨,它强调即使身处最黑暗的时刻,也要相信改变的可能性,相信自我疗愈的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青少年,更是写给所有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人们,它呼吁我们以一种更加耐心、更加理解的态度,去陪伴他们度过成长的风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