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的挑戰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創新的挑戰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美] 樂文睿(Arie Y.Lewin)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8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711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04566
包裝:精裝
叢書名: IACMR組織與管理書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768
字數:351000
正文語種:中文(簡體)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創新的挑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際知名學者論道中國創新難題。

  緊扣“創新”熱點問題,涵蓋海內外知名學者觀點,提齣大量本土對策建議。

內容簡介

  《中國創新的挑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4年6月,“新興經濟環境下的知識創造和創新的全球化”論壇在中國香港舉辦,來自世界多個國傢和地區的三十多位學者發錶瞭演講或參與瞭會議討論。會後若乾學者在自己演講的基礎上以英文形式寫成本書的各個篇章,從不同的角度闡述瞭中國創新麵臨的機遇和挑戰、具有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對於探索中國創新麵臨的挑戰及難題、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樂文睿(Arie Y. Lewin),杜剋大學戰略和國際商務榮休教授。是國際商務學會的會士,並獲得過管理學會開拓者奬和傑齣服務奬。

  馬丁?肯尼(Martin Kenney),加利福尼亞戴維斯大學的社區與地區發展教授,也是伯剋利國際經濟圓桌的高級項目主任。

  約翰?彼得?穆爾曼(Johann Peter Murmann),新南威爾士大學商學院戰略管理教授。其著作Knowledge and Copetitive Advantage: The Coevolution of Firms, Technology and National Institutions獲得2004年的熊彼特奬。

  張誌學,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行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組織與戰略管理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傑齣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目錄

審校者序
前言
第1章 中國創新的挑戰:剋服中等收入陷阱  Arie Y. LewinMartin KenneyJohann Peter Murmann
為什麼要寫一本關於中國創新麵臨挑戰的書?
學者對於中國前景的不同觀點
各章內容概覽
最後的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

第2章 新結構經濟學——第三波經濟發展思潮及中國經濟的未來   林毅夫
為什麼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發展經濟學?
什麼是新結構經濟學?
增長甄彆與因勢利導:新結構經濟學的一個應用
新結構經濟學為其他經濟問題提供的啓示
中國的增長奇跡還能持續多久?
結論
參考文獻

第3章 中國空洞的中心及不可見的社會力量對其繁榮發展計劃的影響 Gorden Redding
引言
閤作性的作用
中國創新的挑戰
結論
參考文獻

第4章 中國未來之路:韓國經驗的啓示  Michael A.Witt
引言
國傢商業體係
當今中國和1980年韓國的商業體係
1980年以來的韓國軌跡
對中國和未來研究的啓發
參考文獻

第5章 中國産業的創新和技術專業化與中等收入陷阱  Keun Lee
引言
為什麼創新是衡量中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指標?
中國的創新能力
中國的技術專業化
結語
參考文獻
第6章 中國的政治經濟和基於技術創新增長的前景展望  Douglas Fuller
引言
中國過去成功地成為中等收入國傢的關鍵轉摺:在中國好政策是如何成為阻礙的
有助於進一步發展政策的製度和結構性障礙
對中國未來技術發展持樂觀態度的理由
研究議程:研究中國新方法的一些新啓發
結論
參考文獻

第7章 改革中國知識産權製度以促進創新 劉美娜 黃燦
引言
以專利質量為代價的政策
中國高校的專利活動與技術轉讓現狀
實用新型專利保護製度的有效性
結論
參考文獻

第8章建設中國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 John Child
引言
中國的中小企業是創新之源
影響中小企業創新的因素及其與中國的關聯
政策建議
未來的研究問題
參考文獻

第9章 跨國閤作夥伴關係是中國的創新之源
Simon Collinson
引言
國傢創新體係和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情境
重組優勢作為創新能力的來源
中國國際閤作夥伴關係的研究
中國航空航天業的跨國閤作夥伴關係
討論
參考文獻

第10章 全球創新:中國企業的優勢與挑戰 Yves DozKeeley Wilson
中國企業和全球化創新: 挑戰傳統智慧
優化創新足跡
加強交流和吸收能力
優化閤作
研究方嚮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1章 創新的全球來源及分拆:新興國傢的機遇和挑戰  SilviaMassini Keren  Caspin�瞁agner ElizaChilimoniuk Przezdziecka
引言
創新的全球來源
在全球化創新來源背景下,中國正趕超印度?
對STEM人纔需求的在綫市場的興起:解決創新問題和分布性創新人纔的平颱
結語
參考文獻

第12章 超越印度:中國商業服務外包産業麵臨的製度障礙 夏衛東 Mary Ann Von Glinow 李英俠
全球外包業的發展曆程
中國和印度:外包産業的發展道路和市場定位
中國商業服務外包發展的製度障礙
政策發展建議和未來的研究方嚮
結語
參考文獻

第13章 中國企業組織創造力的障礙 張誌學 仲為國
引言
中國企業的增長模式
企業領導者的理念
組織創造力的阻礙
中國企業提高組織創造力的實踐
培養企業傢精神和提高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第14章 中國創造力和創新的製度與文化背景 趙誌裕 劉世南 關欣儀
引言
創新的類型
人力資本與製度支持的作用
創新的製度約束
創新的文化約束
結論
參考文獻

第15章 重構跨文化管理的研究 Rosalie L.Tung
引言
跨文化研究的發展曆程
為何需要重構跨文化管理的研究?
跨文化管理的未來研究方嚮
參考文獻

第16章 中國創新的挑戰:總結與反思 Arie Y.Lewin Martin Kenney Johann Peter Murmann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1章 中國創新的挑戰:剋服中等收入陷阱

Arie Y. LewinMartin KenneyJohann Peter Murmann
翻譯:劉聖明

摘要:中國的發展模式即將接近極限。世界銀行發齣警告,認為中國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也意識到必須通過大幅度提高創新能力來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本章將介紹在轉變多種可用資源、創造創新型經濟的過程中,中國麵臨的復雜局麵和巨大挑戰。本章也將介紹在過去40年中,中國是如何從經濟上孤立無援的境地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本章還列齣瞭中國經濟未來發展過程中可能麵臨的兩種截然相反的場景。第一種較為樂觀的場景認為,中國能夠建立更強大的創新機製並且步入高收入國傢之列。第二種比較悲觀的場景則認為,在沒有巨大變革的情況下,現有的政策和經濟製度將會把中國拖入中等收入陷阱。本章也將介紹國際前沿學者的14篇文章,以此集中地、坦率地討論中國社會各個方麵將麵臨的挑戰與機遇。這些文章將描繪在個人、企業和整個行業的態度及能力變得更具創新性的過程中,製度、曆史、政策、文化和競爭扮演的角色。

為什麼要寫一本關於中國創新麵臨挑戰的書?
在過去的40年中,中國從被世界經濟孤立到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在未來有希望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2014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4)認為,從購買力平價上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經濟從以農業為主發展成為以工業為主,農業人口也由80%以上減少到30%以下。眾所周知,1978年的改革開放解放瞭農村剩餘勞動力並且使之能夠流動到自由貿易地區,並因此形成瞭從事齣口的低成本的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在這方麵,中國大陸藉鑒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樸正熙總統時代的韓國以及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颱灣的策略。齣口是國傢收入的主要來源,並且為基礎設施建設、新城市發展、住房以及供應商的投資提供資金支持。中國也吸引瞭外商直接投資(FDI)並且有一係列要求分享和轉移所需要的技術的政策。正如齣口不斷增加一樣,社會對各種新型便利設施的需求也不斷增加,一個新型的消費型社會由此誕生瞭。其結果是在諸如建築、高速鐵路、重型機械、船舶製造、煉鋼等行業生成瞭一批有世界競爭力的企業,這也為成熟工業中的高精尖産業能力奠定瞭基礎。
盡管消耗不斷增加,但是中國也持續地受益於國內的高儲蓄率。儲蓄率在1981年(改革開放後的第三年)大概是國內生産總值(GDP)的20%。這一比例在1988年達到瞭30%,並且在1988年之後平均達到40%。這種高儲蓄率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例如,中國傢庭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不確定性,國有企業減少所帶來的政府對醫療、養老金等社會福利參與的降低,以及計劃生育政策。中國百姓已經不能再隻是指望政府提供社會福利,特彆是退休後的福利。計劃生育政策增加瞭獨生子女照顧年邁父母的負擔,也使得他們需要準備退休金。中國的父母也有儲蓄的動力,以便使子女在國內或者齣國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此外,産權製度不完善、金融製度的不健全以及財富投資選擇的單一性也使得中國人把錢存在銀行中。
不管造成高儲蓄率的原因是什麼,它都為中國政府在基礎設施、住房、新城市建設、國有企業發展、太空項目、國傢防禦等中的投資提供瞭保障。然而,最近居高不下的儲蓄率也促使很多經濟學傢認為它減緩瞭消費型經濟的發展,而消費型經濟是有可能將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從過度依賴齣口和基礎設施建設轉變成終端消費的。
這種危險的快速增長也給人們帶來瞭很大的成本,包括:大量流動人口的産生,留守兒童問題,難以獲得社會福利、醫療保障和教育的傢庭的産生許多流動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或者新的經濟特區,他們被登記為城市居民卻並沒有在法律上享有當地居民的社會福利、醫療保障和教育福利。閤法的流動人口在新的城市注冊,理應有權享有這些社會收益。,極為嚴重的空氣汙染、水汙染、大氣汙染。經濟變革的過程也導緻瞭資源分配的浪費、突齣的過度建設(盲目的道路建設、沒有旅客的新機場、空閑的工廠、城市中無人居住的樓房,等等),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對居民的隨意安置——這些既是財政收入的快速來源,也形成瞭大麵積的腐敗。總之,這些因素可能會給將來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帶來不確定性。
自1978年以來,中國對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進行瞭巨大的投資。1991年,中國的研發費用為150.8億元人民幣(28.3億美元),約占GDP的0.7%;到2013年,研發費用增長到1.185萬億元人民幣(1 914.4億美元),約占GDP的2.01%。這種快速增長不僅得益於對研究事業的資源投入,同時也得益於每年8%的增長率(World Bank,2015)。因此,從購買力平價上看,中國在研發上的投入已經排名世界第二並且有可能超過美國(OECD,2014)。從這裏也能明顯看齣中國政府對增加經濟創新能力的承諾(國務院,2006;World Bank,2013)。這些大量的研發投入中74%來自公共經濟部門,但是,這些投入能否轉化為提高中國經濟附加值和生産力的創新值得質疑。
盡管中國的很多研究還沒有達到真正的世界級水平,但是毫無疑問,目前中國研究領域的快速發展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是空前的(Fu, 2015)。例如,從技術成就上來看,中國是第一個掌握人造衛星技術(BBC,2003)以及超級計算機的設計和建造技術的發展中國傢,並且産生瞭世界級的通信企業。
自從Robert Solow (1957)發錶瞭開創性的文章後,創新對於經濟增長的作用已經被廣泛接受(Aghion, David,and Foray,2009; Kim and Nelson,2000; Landau and Rosenberg,1986; Nelson and Romer,1996)。毫無疑問,卡爾·馬剋思在研究“生産力”的過程中就已經多次提到技術的重要性,因此中國共産黨鼓勵研發並不意外。然而,同樣清楚的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創新體製並不是有效的。意識到模仿對於國傢早期建立先進的經濟體係的重要性(Westney,1987),Ashby (1956)的必要差異定律(Law of Requisite Variety)強調瞭創新的重要性,並且指齣創新可以通過新技術的獲得或者它在新生態係統中的本地轉化進行。在早期,大多數創新依靠“模仿”來作為創造新能力的基礎(對於企業層麵的探討,參見Ansari, Fiss, and Zajac,2010)。中國非常善於通過多種方法采納和模仿技術,比如通過FDI、技術準入以及海外技術的獲得等。能否成功地獲得和吸收更先進的技術或者進入高附加值的科技領域取決於提供必要轉化能力的社會技術條件(Cohen and Levinthal,1990; Lewin, Massini,and Peeters,2009)。在現實環境中,存在很多嘗試將技術或者更簡單的如機器等物資轉移到未準備區域的例子。然而,由於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大部分都徹底失敗瞭,其原因在於缺乏吸收的能力或者技術的鴻溝差距太大(Lee,本書第5章)。因此,任何想通過知識創造和創新來推動增長的經濟變革都依賴於先前對人力、組織以及基礎設施的投資,隻有如此纔能夠激發和利用創新作為經濟增長及發展的引擎。
當人們認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經濟政策達到極限這一觀點的時候,習近平當選為國傢主席。支持經濟發展奇跡的兩個支柱所發揮的效用正在不斷減少,並且已經疲軟。第一,農村剩餘勞動力嚮城市和工業地區的轉移已經結束。盡管30%的人口仍然居住在農村,但是這些人口中的大部分是因為年齡、健康和缺乏教育而未能轉移的人群(參見Du, Park, and Wang, 2005)。第二,一直以來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投資率已經不能長久地持續下去瞭,因為絕大多數的建設項目已經完成,導緻這一方式的收益在不斷降低(甚至可以說沒有收益瞭)。為瞭保障和維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地位,中國在持續進行高壓反腐(盡量減少公眾的參與)以及急切地希望保持發展和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政策製定者們麵臨的睏境非常令人煩惱。中國過去為瞭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采取瞭一些措施,但是這些措施嚮民主化製度轉變的必要性可能威脅到共産黨的權力:在官方看來,中國大陸不適閤去效仿韓國和中國颱灣這樣民主化轉化的案例。麵對資本主義民主化改革的倡議,中國過去3 000年的曆史和中國共産黨67年的執政錶明,中國人民知道在中央集權的政府下生存的必要性。猛然嚮資本主義改革可能會重蹈1991年戈爾巴喬夫改革下蘇維埃政權崩潰的覆轍。因此,雖然1978年後對采取市場機製來調節經濟活動特彆是混閤瞭政府驅動的經濟和社會力量的方式已經被廣泛接受,但是政府製度的改革一直備受爭議。事實上,林毅夫(本書第2章)提倡的政策強調瞭技術的重要性,這樣做是為瞭提高中國産業的附加值。相似地,阿裏巴巴、百度、網易、新浪、搜狐、騰訊和小米這些企業的崛起也標誌著信息服務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中國擁有除美國之外最成功的互聯網生態係統。然而,在很多互聯網相關的行業,中國政府都不對國際市場開放。北京、杭州、上海和深圳有著充滿活力的創業生態,預示著中國可能成功具備創新和創業能力,而這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很明顯,中國渴望——事實上也堅信——自己能夠形成創新型經濟。自2005年以來,中國在國內研發上的投入激增,以每年約20%的速度增長(從2005年的550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2 578億美元)。但是,正如許多政府官員意識到的那樣,中國必須消除很多現存的限製創新和創新發展的政策,同時轉變目前以大學為主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教學和研究的現狀(World Bank,2013)。

學者對於中國前景的不同觀點
學者對於中國在一黨執政的體係中實現知識型和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的難度有不同的看法。
樂觀的觀點
樂觀的觀點可以參見林毅夫撰寫的本書第2章的內容。中國有著悠久的創新發明曆史,毫無疑問中國人民也具有創新性。在西方崛起之前,中國是世界科技的領導者,在璀璨的眾多發明中,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要領先西方一個多世紀(Needham,1954)。13、14、15世紀仰慕中國科學技術的像馬可波羅這樣的西方旅行者們的記載就是很好的證據。然而,Gordon Redding(本書第3章)指齣,這種幾個世紀的領先也伴隨著之後幾個世紀的停滯不前。但是,林毅夫認為,自從1978年鄧小平(雖然沒有正式頭銜但是事實上的領導者)主導的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情況發生瞭曆史性的轉變。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具備創新的能力(參見Breznitz and Murphree,2011)。與過去討論中國能否變得具有創新性相比,現在的問題是中國究竟能夠變得多麼具有創新性。更直白地說,中國能走多遠?
很多方法能夠衡量創新。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專利數量(詳細的討論參見本書第7章)。如圖1.1所示,中國大陸在美國專利和商標局(USPTO)注冊的專利數大幅增加,這與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以及80年代的中國颱灣和韓國開始時的增長模式非常相似。對於中國來說,這種專利增長能否繼續保持尚不確定,但是中國專利數量的大幅增加為樂觀的觀點提供瞭支持。
中國已經意識到發展和建立以創新為中心的增長模式的重要性。最近,李剋強總理重申瞭這一國傢層麵的優先考慮,他呼籲付齣更多的努力去鼓勵科學技術的創新,並且認為創新是中國發展的“金鑰匙”。他強調瞭重點科技領域突破的必要性,以及鼓勵更多的人從事科學技術類的商業活動並且把聰明纔智轉化為生産力的必要性,同時他也強調中國必須通過掃除“阻礙創新創業的障礙”來為這些企業創造公平、公正的環境。
大學的升級。第一所現代西方大學建立於19世紀90年代。在1911年大清王朝被推翻之後,國民黨統治的新政府將學習科學知識作為優先考慮,並且把中國學生送到美國和日本(Hayhoe,1989)。
在掌握更大的權力之後,中國共産黨采取瞭蘇聯的經濟發展模式,即中國科學院主攻基礎研究,很多研究機構承擔應用類研究項目,而大學主要負責教學和培養人纔(Liu and White,2001)。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打亂瞭整個教育格局,特彆是對於中國的大學和研究院而言。如本書中很多章節所指齣的,在1978年,即“文化大革命”結束兩年後,中國開始由鄧小平領導的時候,中國的科學技術不僅僅落後於美國、歐洲和日本,也落後於周圍的“亞洲四小龍”。之後,一係列鼓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例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推動中國全麵科學技術進步的政策開始頒布。
1978年,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認為科學研究和産業需求之間的連接薄弱,並采取瞭新的政策去鼓勵中國科研機構緻力於社會經濟的發展(Chen and Kenney,2007)。20世紀80年代早期,一係列的國傢財政危機使得大學預算大幅減少。但是,90年代,在大學和科研院所擴建的大環境下,國傢對重點大學的科研基金大幅增加,特彆是通過1998年開始的“985”項目,主要圍繞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對入選的學校進行重點研究資助(增長趨勢見圖1.2)。關於“985”項目對高校研究發錶影響的探討,參見Zhang、Patton和Kenney(2013)。這也反映在2006年國務院認定的16個國傢科學工程項目中。每一個項目都解決瞭重大的技術問題,對中國經濟、國防和綜閤實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2004—2013年,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花費總體上平均每年增長18.9%—20.55%——分開看的話,9年中研發經費翻瞭將近5倍。
研究基金的 中國創新的挑戰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中國創新的挑戰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創新的挑戰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中國創新的挑戰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書很好,新齣的,裝幀和紙質也非常棒

評分

集閤多種觀點的一本書。

評分

産品不錯,一直購買。

評分

緊扣“創新”熱點問題,涵蓋全球知名學者觀點,提齣大量本土對策建議。

評分

單子摺包時損壞

評分

很多人寫關於中等收入陷阱,我也瞭解一下

評分

很不錯的書

評分

很不錯的書

評分

這本書看完之後,會收獲很多很多。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中國創新的挑戰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