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当呼吸化为空气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 著,何雨珈 译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465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7627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When Breath Becomes Air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2016年全球备受瞩目畅销书

★比尔盖茨、蔡康永、“卷福”推荐阅读

★授权英、美、法、德、意、西、葡等41个国家和地区

★英文版畅销超过120万册

★Goodreads年度*佳传记,超过66000条五星好评

★《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TOP1

★台湾时报文化繁体版面世即登上畅销榜首

★作者在文学、医学领域有杰出才华,文笔优美动人

★《此生未完成》《向死而生: 我修的死亡学分》读者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斯坦福大学天才医生与癌症抗争的生命感悟,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

-------------------------------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

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

2013年,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

我选择医疗事业,部分原因是想追寻死神:抓住他,掀开他神秘的斗篷,与他坚定地四目相对……我以为,在生与死的空间中,我一定能找到一个舞台,不仅能凭怜悯和同情采取行动,自身还能得到升华,尽可能远离所谓的物质追求,远离自我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直达生命的核心,直面生死的抉择与挣扎……在那里,一定能找到某种超然卓越的存在吧?

——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

-------------------------------

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询,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保罗的遭遇令人悲伤,但他自己,却不是一个悲剧。

——露西·卡拉尼什(Lucy Kalanithi)


作者简介

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

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作家。

1977年生于亚利桑那州,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

2013年,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2015年3月,37岁的保罗告别妻子和女儿,离开人世。

-------------------------------

何雨珈:

85后生人,自由译者,文字与影像的狂热追随者,一颗平常心,一双笨拙手,烹美食,做手工,只愿不辜负文字与生活。译有《再会,老北京》、《纸牌屋》等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本书震撼且凄美,立志成为医生者必读,书里有关于生命意义的深沉思索。

——《星期日泰晤士报》


我通常不太喜欢那些与逝者或垂死之人有关的催泪故事,这本书却赢得了我的钦佩,甚至是眼泪。

我敬重所有医生,而让我印象深刻,让我感到震惊的,是那些不仅拥有高超的医术,同时还拥有写作天赋的医生。

我想我会再次阅读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多重的意义和关系,涉及生与死,病人与医生,孩子与父亲,工作与家庭,信仰与理智。当我读第二遍时,我想我会收获更多感悟。

——比尔·盖茨


揣摩电影《奇异博士》中的角色时,我读了两本让我沉醉其中、感动不已、深受启发的书,其中之一就是《当呼吸化为空气》。不管你是否对医学感兴趣,我都强烈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英国演员“卷福”)


这本书令人心碎,亦美好。英年早逝的卡拉尼什的这部回忆录告诉我们,关于如何“生存”,“死亡”是较好的老师。

——阿图·葛文德


如果觉得活得轻飘飘的,没有什么意义,那么这本书会像一个镇纸,令我们想起生命的重量。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这本书令人敬畏且震撼人心,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一读。

——奈洁拉·劳森(美国主持人)


刻骨铭心、凄美动人的生命故事,卡拉尼什医师的故事将影响并改变无数的生命。

——黄达夫(台湾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


保罗清晰、简练且毫不自怜地记录了他从懵懂的医学生,到为无助的病人进行专业的、高强度的手术,再到他直面死亡的过程。 每个医生都应该读这本书,这是我们业内人士写的,这本书能帮我们理解并克服毕业后我们同病人间伫立的壁垒。

——亨利·马什(英国神经外科医生,作家)


目录

我虽死去——代译序

与保罗的无限对话

英文版序言

序幕

第一部:当我身强体健时

第二部:至死方休

后记

致谢


前言/序言

序言



亚伯拉罕·维基斯[ 亚伯拉罕·维基斯(Abraham Verghese),埃塞俄比亚裔医学专家和作家,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内科副主任。]



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突然想到,这本书的序言,其实最好作为后记来读,因为涉及保罗·卡拉尼什的一切,时间都是倒着来的。比如说,我是在保罗死后,才真正认识他的。(请宽恕我吧。)当他已经不在人世,才成为了我亲密的朋友。

2014年2月初,一个难忘的下午,我在斯坦福见到了他。他刚刚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特稿——《我还能活多久?》,这篇文章引起了强烈反响,众多读者纷纷回应。发表之后的几天内,传播速度极其迅猛。(我专攻传染病,所以原谅我没有用“病毒”来形容。)余波未了,他便与我联系,说要来聊聊,问问著作权代理、编辑和图书出版之类的问题。他想写一本书,就是这一本,这本你正在捧读的书。我还记得阳光透过我办公室窗外的玉兰树,照亮眼前的一幕:保罗和我面对面坐着,好看的双手稳稳地放在面前;脸上留着先知一样的络腮胡;深色的眼睛上下打量着我。在我的记忆中,这一幕有点像维米尔[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荷兰画家,代表作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画,像针孔照相机呈现的作品。还记得当时我心想,你得记住这一幕。因为映在我视网膜上的一切都太珍贵了。还因为,由于保罗已经被诊断出了癌症,我想到他将死的命运,更意识到自己也是个必死的凡人。那天下午,我们聊了很多。他当时是神经外科的住院总医师。我们的工作大概曾经有过交集,但也没能想起有过哪位共同的病人。他告诉我,在斯坦福本科学的是英语和生物学,之后又继续留在本校,攻读了英语文学的硕士学位。

我们聊了他对写作和阅读与生俱来的热爱。我有点吃惊,他本来轻轻松松就可以成为一名英文教授,而且,曾经也好像要走这条路。然而,就像和他同名的保罗前往大马士革途中时一样,他也感觉到了冥冥中的召唤[ 这里指的是《圣经·新约·使徒行传》中的故事,保罗本来信仰犹太教,为了维护信仰而四处追捕刚刚兴起的基督徒,在一次前往大马士革追捕基督徒的行动中,保罗遇见了神迹,被复活的耶稣感动而成为基督徒,后来成为传播福音的门徒之一。],成了一名医师。但他一直希望以某种形式实现自己的文学梦。也许有一天,写本书什么的。他本以为自己时间还多。本来就是嘛!然而,现在,时间,成为他最稀缺的东西。

我还记得他温柔又带点嘲弄意味的笑容,尽管已经枯瘦憔悴,脸上还是带着一丝顽皮。他已经和癌症过招许久,身心俱疲,但最近一次生物疗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让他有时间考虑下接下来的事情。他说,学医的时候,一直觉得自己会成为精神科医生,没想到爱上了神经外科。他爱的不仅仅是大脑的错综复杂和经过训练可以做惊人手术的满足感,还有对于那些饱受痛苦的人深切的爱与同情。他们的遭遇,和他能够实现的可能,是他入行的主要原因。他给我讲的时候轻描淡写,相比之下,我有些曾经做过他助手的学生跟我谈得比较多,他们总是说起保罗这可贵的品质——他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工作有道德上的意义和价值。接着,我们又谈了他面临死亡的现实。

那次之后,我们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但再也没见过面了。不仅是因为我被各种各样的工作淹没了,还因为我有种强烈的感觉,一定要尊重他的时间。见不见我,要让保罗来定。我觉得他现在最不需要的,就是来维持一段新的友谊。不过,我倒是常常想起他,也想起他的妻子。我想问他有没有在写东西。找到时间来写了吗?多年来,作为一个忙碌的医师,我很难找到时间写作。我想告诉他,一位著名作家曾经用同情的语气和我谈起这个永恒的难题:“如果我是个神经外科医生,说我必须撇下家里的客人,去做紧急开颅手术,没人会说什么。但如果我说,我得把客人撇在客厅,到楼上去写作……”我想知道,保罗会不会觉得这话很滑稽?毕竟,他还真的可以说自己要去做开颅手术!反正很合理!然后他就可以离开去写东西了。

写作这本书的同时,保罗在《斯坦福医学》上发表了一篇很出色的短文,主要探讨时间的问题。我也有篇相同主题的文章,就和他的并排在一起。不过,等杂志拿到手,我才看到保罗的文章。读着他的字字句句,我又产生了读《纽约时报》那篇文章时的感受:保罗写的东西,真是令人叫绝。他随便写点什么,都会充满冲击力。但他的选材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他专注于写时间,写生病之后时间对于他的意义。这样的主题,让他的文章变得那样尖锐深刻,令人沉痛。

不过,除了主题,我必须要说的是,他的文笔也令人难忘。他的笔尖仿佛有“点石成金”的魔力。

我一再捧读保罗这篇文章,努力去理解他想表达的东西。他的文章如同美妙的音乐,有点加尔威·金耐尔[ 加尔威·金耐尔(Galway Kinnell,1927—2014),美国诗人,普利策诗歌奖得主。]的感觉,几乎可以称之为散文诗了。(“如果有一天/你与爱人/在米拉波桥头/咖啡馆里/锌吧台上/向上的敞开的酒杯里盛着美酒……”这是金耐尔的一首诗,我曾在爱荷华的一家书店听他现场背诵过,全程没有低头看稿。)但保罗的的文字中还有别的东西,来自一片古老的土地,来自锌吧台的年代[ 此处指加尔威·金耐尔写作那首散文诗的年代。]之前。几天后,我再次捧读他的文章,终于想明白了:保罗的文字,颇得托马斯·布朗[ 托马斯·布朗(Thomas Browne,1605—1682),十七世纪英国博识家。]的神韵,1642年,布朗写了《一个医生的信仰》,用的都是古英语的拼写和语法。还是个年轻医生时,我对那本书颇为着迷,总是一读再读,就像一个农民立志要抽干一个泥塘,以完成父辈未竟之事。尽管难于登天,我还是迫切地想探究书中的奥妙,有时沮丧地放到一边,接着又拿起来。我不知道自己能否从书中汲取到什么,但有时我会字字句句读出声,感觉里面的确有写给我的东西。我觉得自己似乎缺乏了什么关键的感官,让那些字母无法尽情歌唱,展露它们的意义。无论我多努力,仍然看不透书中的奥义。

那你一定会问了——为什么?为什么我这么不屈不挠?谁在乎《一个医生的信仰》?

嗯,我的偶像威廉·奥斯勒就在乎。奥斯勒是现代医学之父,于1919年逝世。他很钟爱这本书。总是放在床头柜上,还要求用这本书来陪葬。那时候,我没能从书中悟出奥斯勒悟出的东西。经过多次努力,经过几十年的岁月,这本书的真意终于展现在我眼前。(一个比较新的版本用了现代英语的行文方式,也有助于理解。)我发现,关键是要把内容大声读出来,那种抑扬顿挫的韵律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身负奇迹而行,却在自身之外寻找奇迹:作为人类摇篮的非洲和她的奇观,都蕴含在我们身体里;我们是自然大胆冒险的造物,研究自然者,如若睿智,则提纲挈领,研究人类足矣,其他人则孜孜以求,埋首于分裂的碎片与浩繁的卷帙。


等你读到保罗这本书的最后一段,大声读出来吧,也会感受到同样的韵律节奏,可能让你情不自禁地跺起脚来打起拍子……但就像读布朗的作品一样,冲动之后,你会掩卷深思。在我看来,保罗,就是布朗的化身。(或者,按照我时间倒转的说法,布朗是保罗·卡拉尼什的化身。是啊,真是让人晕头转向。)

然后,保罗去世了。我去斯坦福的教堂参加了他的追悼会。那是个很华丽的地方,我经常在没人时跑去坐着,欣赏教堂里的光影,享受静谧的一刻,出来的时候总会觉得焕然一新。追悼会那天,教堂里人头攒动。我坐在一边,听保罗最亲密的朋友,他的牧师和他的弟弟讲述一个个关于他的故事,都很动人,也有一些很苦楚。是的,保罗已经去世了,但我有种奇怪的感觉,自己正在慢慢地了解他,这种了解超越了那次在我办公室的会面,超越了他写的那几篇文章。在斯坦福纪念教堂里,他活在这些故事中。高耸的圆顶很适合用来纪念这个男人,他的身体已经化归尘土,然而形象依然如此亲切鲜活。他活在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小女儿身体里,活在悲痛的双亲与手足心中,活在这教堂里众多好友、同事和过去的病人的表情中。后来户外的招待会上,大家共聚一堂,他也在场。我看到人们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仿佛刚刚在教堂中见证了极其优美而深远的事物。也许我脸上也带着同样的表情:在一场追悼仪式上,在一片颂扬称赞之声中,在一起流下的眼泪里,我们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而在招待会上,我们喝水解渴,进食果腹,和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交谈,因为保罗,我们有了亲密的联系。这其中,也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然而,一直等到保罗去世两个月后,我终于拿到你现在捧读的这本书时,才感觉自己终于进一步了解了他。能和他做朋友,真是我的福气。读完你即将开始读的这本书后,我坦白,自己实在甘拜下风:他的文字中,有种诚恳正直,让我惊羡不已。

做好准备,找个地方坐下,见证勇气的模样。看一看需要多么勇敢,才能如此剖析和袒露自己。但最重要的是,你会见证虽死犹生的奇迹,死去之后,仍然能用你的文字对他人的生命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信息爆炸,我们常常淹没在屏幕中,眼睛牢牢盯着手上那块嗡嗡响的长方形发光体,时时刻刻都在注意着那些碎片化的东西。现在,请你停一停,与我英年早逝的同事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他虽死去,却永远年轻,永远存在于回忆之中。倾听保罗吧。在他字里行间的沉默中,倾听你自己的回应。他要传递的信息就在书中。我已然明了。我希望你也一样去感受。这是一份礼物。我已经无须在保罗和你之间传话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令人敬畏且震撼人心,每个活着的人都应该一读。又是一本颜值很高的书!

评分

平时把要买的书添加到购物车,搞活动的时候一并出手,划算极了

评分

现在总从京东买书,书正版 送货快 快递员态度好

评分

一口气买了很多书,就不一一评价了,618囤书季,物流质量都没得说?

评分

都有死亡的那一天,或早或晚罷了

评分

我觉得黑色幽默是我的气质,是天生的。——王小波

评分

书纸质手感不错!字体大,内容值得期待!送货小哥热情、速度很快!

评分

It's all my fault cause pride got in the way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