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閱曆豐富、大器晚成的曆史寫作者,杜君立涉獵廣博,視野寬廣,目光深邃,對曆史有其與眾不同的獨特洞見。更為難得的是貫通文史哲,讓曆史成為思想的盛宴。
★這些文章或長或短,文字流暢簡潔,信息量大,乾貨多;每一個話題都有豐富的史料支撐,敘述與議論相結閤,層層剝繭,絲絲相扣,很能激發讀者閱讀思考的興趣。
★作為一本寫給普通大眾的通俗曆史讀物,全書非常好看好讀,而且圖文並茂。部分插圖來自作者本人的珍藏或親自拍攝,近距離感受曆史的溫度。
★通過盡可能少的文字瞭解盡可能多的曆史,用一本書涵蓋廣泛的曆史話題,《曆史的慰藉》提供瞭一種標杆意義的讀史切入口,也是一本理想的曆史入門讀物。
本書為杜君立之曆史文集,共收錄中短篇曆史隨筆二十篇。
這些文章多以專題史形式,揭示瞭曆史中的普通個體所麵對的自由、權力和生存問題;由古而今,以小見大,既展現瞭曆史親近的溫度,又挖掘齣曆史有趣的真實。在作者筆下,無論農民、娼妓、太監、反叛者,還是傳統精英與現代知識分子,他們都有一部難以名狀的曆史。
作者通過對大量史料的爬梳與整閤,提供瞭一種精簡集約的讀史方式。
這些文章廣徵博引,夾敘夾議,信息量大,思想性強,一篇文章就如同一本書;分彆選擇各種不同的主題和角度,既獨立成篇,又相互聯係,共同構成獨特而豐富的曆史鏡像。對非專業讀者來說,有助於“放寬曆史的視界”,將曆史從傳統的政治史,進一步延伸到社會史、文化史、戰爭史、區域史、災難史和經濟史等方麵,並從中發現曆史與每個人之間更短的距離。
杜君立,關中西府人。齣版作品有《曆史的細節》、《中國盒子》和《現代的曆程》等。
這本《曆史的慰藉》,延續瞭作者一貫流利的文筆和情懷,裏麵的文章既不乏很有意思的篇幅,更不會缺少讀後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的內容,值得一讀。
——鄧峰(媒體人)
杜君立寫的雖是曆史,實際卻是一種哲學上的探索。他用曆史的細節告訴我們,什麼是人生需要的價值,什麼是國傢發展的選擇,什麼是曆史發展的方嚮。
——封印的魚(豆瓣網友)
這部厚重的民間史,既是寫給讀者的呼喚文明之書,也是寫給作者自己的安撫靈魂之作。
——馬維(書評人)
在碎片化和淺閱讀的網絡時代,應當尊敬那些依舊願意精心雕琢長文的作者;並感謝他們,能讓我們從浮躁中安靜下來,慢慢地閱讀一個故事,思考一些道理。杜君立,正是這方麵的佼佼者。
——凱迪網絡(十大原創作者評選)
人類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進入農耕,人類文明也由農業而興起。據說商代是一個商品經濟繁榮的時期,相比之下,周文化則體現瞭典型的農業文明,三代以來的中國3000多年曆史文化,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農業文化。
正像斯賓格勒所說,一切高級的經濟生活都是以農民為基礎,並在農民身上發展起來的。農業這種古老的“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不同,它是自足而封閉的,老子和陶淵明將此視為理想的生活,“日齣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事實上,希臘-羅馬社會中典型的勞動者同樣是農民,而不是奴隸,因此有曆史學傢將希臘-羅馬世界視為“農民社會”——擁有個性和理性的古典小農是積極的自由公民,並構成公民的絕大多數。
歐洲中世紀同樣是一個農民世界,除去少數教士和騎士,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民。在很多曆史學傢看來,這些“勞動者的一生都相當舒適而平靜,他們過著一種正直而平和的生活,虔誠而篤實。他們的物質生活狀況要比他們的後人好得多”。美國其實就是一群自耕農建立起來的;華盛頓卸任總統後,也是迴到自己的農莊。即使在歐洲資産階級革命時期的經濟學傢西斯濛第看來,那種傳統鄉村的田園生活也是幸福的——
那種幸福、那種安全、那種信賴將來,那種同時保障幸福及美德的獨立性,到處都可同樣遇到。靠自己兒女幫助,在一塊祖傳土地上做完全部農活的農民,既不付租金給任何地位比他高的人,也不付工錢給任何地位比他低的人,他使自己的生産適閤於自己的消費,吃自己的麵包,喝自己的酒,穿傢裏做的毛衣和自種的亞麻織成的衣服。
在古代中國,可以說農業是唯一支柱産業,農民是古代中國的中堅核心職業。其他如政治、戰爭、科技、商業、文藝等等,從相當程度上,也可以說是農業文化的延伸和衍生。黃仁宇甚至將傳統中國稱之為“農業帝國”,而中國皇帝則是“第一農民”。
中國自古講究利齣一孔,以農為本。按照中國傳統,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為“龍抬頭”。在這一天,皇帝要親率文武百官,去先農壇舉行春耕大禮,以身作則地錶演一次“農民秀”——右手扶犁、左手執鞭,親自耕種。明代時,皇帝往返犁地4趟;清時改為3趟,名曰“三推三返”。故宮收藏的《雍正耤田圖》就展現瞭這一場景。“躬耕帝耤”也嚮來是民間年畫的重要主題:春光明媚,皇帝手扶犁把正在耕田,前邊是一個老農牽牛,後邊一位大臣撒種,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後和宮女。畫上一般還印有民謠:
二月二,龍抬頭,
天子耕地臣趕牛。
正宮娘娘來送飯,
當朝大臣把種丟。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榖豐登太平鞦。
3000多年下來,農民成為中國最古老、最成熟、最豐富、最穩定、最龐大的社會群體。農民的社會地位也很高——“士、農、工、商”中,農民忝居第二,在手藝人(工)和生意人(商)之上,僅次於讀書人(士)。農民+土地産生瞭一切,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是說土地是萬物之母,隻有當土地遇見農民,土地纔是萬物之母。所以說土地與農民的關係是古代中國第一生産關係。
私有製是人類財富文明曆史的起源,也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盧梭在《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中說:“文明社會的真正奠基人是這樣一個人,他第一個圈起一塊地,並想到說:‘這是我的!’”費孝通當年寫《鄉土中國》時,一個農民對他這樣說:
地就在那裏擺著,你可以天天見到它。強盜不能把它搶走。竊賊不能把它偷走。人死瞭地還在。
土地的價值被發現的那一天,也是私有製誕生的那一天。在農民與土地的關係中,土地作為生産資料的角色一直是很清晰的。土地作為資産(財産)一直在農民之間買賣、轉讓、租賃、繼承。契約這種在西方超發達的東西,在古代中國的土地與人的關係中,絕無僅有地體現得那麼成熟。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對(土地)契約都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所謂“白紙黑字”、“口說無憑,立字為據”。中國農民與歐洲中世紀封建製度下的農奴不同——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古樸中又不失現代感的混搭,讓人一眼就沉浸在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裏。裝幀的質感也拿捏得恰到好處,翻開書頁時,紙張與指尖的摩擦聲,仿佛是久遠年代的迴響,讓人對即將展開的故事充滿瞭無限的遐想。我尤其喜歡那種留白的處理,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地引導著讀者的目光,讓文字的重量感得以凸顯。這不僅僅是一本書的物理形態,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讓人忍不住想把它陳列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時不時地拿齣來摩挲一番,感受那種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感。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過往的秘密對話,那種儀式感,是電子閱讀無法替代的。
评分從整體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有一種奇特的“迴甘”效應。許多書讀完後,閤上封麵,故事也就隨之散去瞭,但這本書不一樣。它像是一口陳年的老酒,初嘗時味道復雜,需要慢慢品味,但一旦被吸收進你的思維體係,它後續的影響力便持續發酵。閤上書本後,我常常發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一些新聞事件或人際交往,會不自覺地套用書中提供的某種曆史視角去分析和理解。這種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上的潛在重塑,纔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它提供的不是簡單的信息,而是一種看世界的全新透鏡,讓人感到自己的認知邊界得到瞭極大的拓寬,收獲是沉甸甸且長遠的。
评分語言風格上,我必須贊嘆作者的文字駕馭能力,那是一種混閤瞭古典文學的典雅和現代口語的流暢的奇妙組閤。它既有史書的厚重感,使得討論的議題顯得尤為嚴肅和深刻,但同時又充滿瞭人情味,沒有那種讓人望而生畏的生硬。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繪人物內心掙紮時的細膩筆觸,那些關於抉擇、關於遺憾、關於微小希望的描寫,字字珠璣,直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想象作者當時提筆時的神態,是深思熟慮,還是靈感乍現?這種文字的魅力,使得即便是對特定曆史時期的背景知識儲備不足的讀者,也能輕易地被故事中人物的命運所牽引,産生強烈的共鳴。
评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閱讀同類書籍的預期。它不僅僅停留在對事件的客觀陳述,更重要的,是它試圖去挖掘事件背後那些復雜的人性驅動力和社會結構性的矛盾。作者的思考是多維度的,他似乎總能在看似對立的觀點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展現齣一種超越時代局限性的洞察力。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時不時地會停下來,思考一些諸如“如果是我處在那個位置,又會如何選擇?”的哲學命題。這種激發讀者進行自我審視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是衡量一部優秀作品的重要標尺,而這本書無疑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它強迫你去質疑那些被曆史書寫定型的“標準答案”。
评分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如同頂級的交響樂指揮,抑揚頓挫,張弛有度。它不像有些曆史題材那樣,上來就拋齣一大堆晦澀的年代和人名,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者,循循善誘地將你引入一個宏大的曆史場景。初讀時,會覺得有些許的緩慢,仿佛是在鋪陳一張巨大的曆史底圖,但隨著情節的推進,你會發現每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都在為後續的高潮做著精密的鋪墊。那種伏筆的埋設,深邃而又自然,絕非生硬的堆砌,而是順理成章地水到渠成。這種敘事的高明之處在於,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成為瞭那個時代背景的一部分,代入感極強,讓人讀完一章後,總要停下來,迴味一下剛纔那些情緒的起伏。
評分怎麼說呢,衝著作者去買的,希望不會失望吧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杜先生的書一如既往的睿智
評分不錯,值得購買!一套
評分還可以吧?,,,,,,, ,
評分給公司買的,送貨快捷,性價比高。
評分曆史的慰藉
評分不錯不錯,活動力度大,寫得也不錯,值得細看。
評分很好的書,非常喜歡,大愛京東圖書。希望對自己有幫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