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樊金拴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9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67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59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4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林学、林产化工等
  樊金拴主编的《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按照野生植物原料的主要用途来分述,首先综述了植物原料的化学组成、性质及用途,然后介绍了原料的采收、贮藏及管理方法与技术,最后在此基础上叙述了各类野生植物的各种主要加工利用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适宜的操作条件及主要设备等。

内容简介

  《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汇集了近年来国内外主要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成果,较全面地阐述了各类野生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性质及用途,重点介绍了油脂植物、果蔬植物、药用植物、香料植物、鞣料植物、树脂与树胶植物及纤维植物原料采收与贮藏技术、加工利用的方法、基本原理、工艺流程、适宜的操作条件及主要设备等。内容丰富翔实,数据较新,体例新颖,集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通过学习,有助于读者了解和掌握合理开发野生植物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基本原理和工艺技术,从而提高从事野生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能力。
  《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森林资源及生物科学类专业野生植物资源利用课程的教材,同时也是农学、林学、园艺、食品、化工、药材、轻工及旅游业等专业从事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人员、生产经营者及有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二、我国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四、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习要求
第一章 油脂植物
第一节 油料种子的采收、贮藏及预处理
一、原料的采收
二、种子的贮藏
三、油料种子加工的预处理
第二节 压榨法制油
一、压榨制油的基本原理
二、压榨制油的方法
三、影响压榨制油效果的主要因素
四、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第三节 溶剂浸出法制油
一、原理、方法与特点
二、浸出溶剂
三、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第四节 油脂精制与加工
一、油脂精制
二、油脂加工
第五节 油脂贮存
一、油脂酸败
二、油脂贮存
第二章 果蔬植物
第一节 原料的预处理
第二节 罐藏
一、基本原理
二、罐藏容器
三、罐藏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第三节 干制
一、基本原理
二、干制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三、干制方法与设备
四、产品包装
五、干制品的贮藏
六、复水
第四节 糖制
一、果蔬糖制品的分类及特点
二、果蔬糖制的基本原理
三、蜜饯类加工
四、果酱类加工
第五节 腌制
一、腌制品的分类与特点
二、基本原理
三、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四、盐渍菜类加工
五、酱菜类加工
六、泡菜类加工
七、其他腌渍品加工
第六节 酿造
一、果酒酿造原理
二、果酒酿造工艺
三、果醋酿造
第三章 药用植物
第一节 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及其采收、贮藏与管理
一、药用植物资源的分类
二、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
三、药用植物的采收
四、药用植物的贮藏
第二节 药用植物的加工原理与方法
一、产地加工
二、炮制
三、植物药用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第三节 重要药用植物的加工
一、咖啡因和茶多酚的提取
二、紫杉醇的分离提取
三、银杏黄酮和萜内酯的制取
四、杜仲绿原酸的提取
五、喜树碱的提取
六、绞股蓝的加工与利用
第四章 香料植物
第一节 芳香油的组成、性质、用途与生产特点
一、芳香油的组成与性质
二、芳香油的用途
三、芳香油的生产特点
第二节 水蒸气蒸馏法
一、水蒸气蒸馏的原理
二、水蒸气蒸馏的工艺
三、水蒸气蒸馏的设备
第三节 溶剂浸出法
一、溶剂浸出法提取的原理
二、溶剂浸出法提取的工艺
三、浸提设备
第四节 榨磨法
一、榨磨法提取的原理
二、榨磨法提取的工艺
三、榨磨法提取的设备
第五节 吸附法
一、吸附法提取的原理
二、吸附法提取的工艺
三、吸附法提取的设备
四、精油的浓缩、除萜与脱色
第五章 鞣料植物
第一节 栲胶的组成、性质与用途
一、栲胶的组成
二、栲胶的性质
三、栲胶的用途
第二节 栲胶原料的采收与贮藏
一、栲胶原料的采收
二、栲胶原料的贮藏
三、栲胶产品的质量
第三节 栲胶生产的工艺过程
一、栲胶生产工艺
二、栲胶生产设备
第六章 树脂与树胶植物
第一节 松脂
一、松脂的化学组成、性质与用途
二、松脂的采集与贮运
三、加工原理、工艺与设备
四、松香的改性与深加工
第二节 冷杉树脂
一、冷杉树脂的化学组成、性质与用途
二、冷杉树脂的采集与加工
三、光学冷杉胶加工
第三节 生漆
一、生漆的组成、性质与用途
二、生漆的采割与贮存
三、生漆的标准与检验
四、生漆的精制与改性利用
第四节 桃胶与阿拉伯胶
一、桃胶
二、阿拉伯胶
第五节 魔芋胶与白及胶
一、魔芋胶
二、白及胶
第七章 纤维植物
第一节 植物纤维的形态特征
一、木质纤维的形态结构
二、非木质纤维的形态结构
第二节 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组成与性质
一、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组成
二、植物纤维原料的主要理化性质
第三节 植物纤维原料的脱胶及纸浆制备
一、植物纤维的脱胶
二、纸浆制备
三、造纸工艺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4.设备选型
  现在国内植物油厂生产规模在50t/d及其以上的,普遍都采用平转式浸出器作为主要浸出设备。也有个别油厂采用环形浸出器。罐组式浸出器则为生产规模较小的小型油厂使用。设备选型确定后,再相应确定工艺路线。
  5.适应于多种油料加工
  选择工艺流程时,应使其具有机动性,以便于作一些局部调整后,即可适应于多种油料的加工。例如,采用的工艺流程既可以浸出大豆、花生仁、棉籽、油菜籽、葵花籽等大宗油料,经调整后,又可以浸出桐籽仁、茶籽仁等小油料。
  (三)油脂浸出的具体工艺方法
  1.浸出器
  1)工艺流程油料经过预处理后所形成的料胚或预榨饼,由输送设备送入浸出器,经溶剂浸出后得到浓混合粕和湿粕。
  2)浸出设备浸出系统的重要设备是浸出器,其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类:①间歇式浸出器——浸出罐;②连续式浸出器——平转式浸出器、环形浸出器、卫星式浸出器、履带式浸出器等。
  2.湿粕的脱溶烘干
  1)工艺流程从浸出器卸出的粕中含有25%~35%的溶剂,为了使这些溶剂得以回收和获得质量较好的粕,可采用加热以蒸脱溶剂。
  2)脱溶烘干设备对预榨饼浸出粕的脱溶烘干多采用高料层蒸烘机。
  3.混合油的蒸发和汽提
  混合油的蒸发和汽提工艺过程如下。
  混合油过滤→混合油贮罐→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汽提塔→浸出毛油
  从浸出器泵出的混合油(油脂与溶剂组成的溶液),须经处理使油脂与溶剂分离。分离方法是利用油脂与溶剂的沸点不同,首先将混合油加热蒸发,使绝大部分溶剂汽化而与油脂分离。然后,再利用油脂与溶剂挥发性的不同,将浓混合油进行水蒸气蒸馏(即汽提),把毛油中残留溶剂蒸馏出去,从而获得含溶剂量很低的浸出毛油,但是在进行蒸发、汽提之前,须将混合油进行“预处理”,以除去其中的固体粕末及胶状物质,为混合油的成分分离创造条件。
  1)过滤让混合油通过过滤介质(筛网),其中所含的固体粕末即被截留,得到较为洁净的混合油。处理量较大的平转式浸出器内,在第二集油格上装有帐篷式过滤器,滤网规格为100目,浓混合油经过滤后再泵出。
  2)离心沉降现多采用旋液分离器来分离混合油中的粕末,它是利用混合油各组分的质量不同,采用离心旋转产生离心力大小的差别,使粕末下沉而液体上升,达到清洁混合油的目的。
  3)混合油的蒸发蒸发是借加热作用使溶液中一部分溶剂汽化,从而提高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即使挥发性溶剂与不挥发性溶质分离的操作过程。混合油的蒸发是利用油脂几乎不挥发,而溶剂沸点低、易于挥发的特性,加热使溶剂大部分汽化蒸出,从而使混合油中油脂的浓度大大提高的过程。
  在蒸发设备的选用上,油厂多选用长管蒸发器(也称为“膜式蒸发器”)。其特点是加热管道长,混合油经预热后由下部进入加热管内,迅速沸腾,产生大量蒸汽泡并迅速上升。混合油也被上升的蒸汽泡带动并拉为一层液膜沿管壁上升,溶剂在此过程中继续蒸发。由于在薄膜状态下进行传热,故蒸发效率较高。
  ……

前言/序言


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