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康复护理学(供护理学专业用 新世纪第2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特色: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相关概念
二、康复护理的对象和范围
三、康复护理的特点
四、康复护理学的工作内容
第二节 康复护理学历史沿革
一、康复护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前景
第三节 康复护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康复护理学与临床护理学
二、康复护理学与康复医学
三、康复护理人员角色
第四节 社区康复护理
一、社区康复护理的概念
二、社区康复护理的特点
三、社区康复护理的模式
四、社区康复护理的目标与内容
第五节 长期卧床或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一、神经系统
二、运动系统
三、心血管系统
四、呼吸系统
五、代谢与内分泌
六、消化系统
七、泌尿系统
八、皮肤
第二章 康复护理评定
第一节 康复护理评定概述
一、评定的概念
二、康复护理评定的内容
三、康复护理评定的分类
四、康复护理评定的流程
五、康复护理评定的意义
六、康复护理评定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康复护理常用评定方法
一、环境评定
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三、生活质量评定
四、社会功能评定
五、认知功能评定
六、心理功能评定
第三章 常用康复护理技术
第一节 环境康复护理
第二节 正确体位的摆放
第三节 体位转移技术
第四节 自我照顾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第五节 放松训练
第六节 节省体能技术
第七节 康复辅助器具的使用指导
第八节 康复营养指导
第四章 临床常见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第一节 中枢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第二节 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第三节 言语障碍的康复护理
第四节 心肺功能的康复护理
第五节 二便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第六节 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第七节 痉挛的康复护理
第八节 抑郁的康复护理
第九节 失眠的康复护理
第十节 疼痛的康复护理
第十一节 高龄老人的康复护理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现代康复医学进展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现代康复医学的最新理论进展、前沿技术以及临床实践的优化策略,为从事康复医学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本集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于一体的权威参考。全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紧密结合临床需求,力求全面反映当前康复医学的发展态势。 第一部分:康复医学理论基石与前沿探索 本部分将首先回顾康复医学的核心理念,包括其发展历史、基本原则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神经康复、心肺康复、骨骼肌肉康复、老年康复、儿童康复以及肿瘤康复等各个专科领域的前沿理论突破。我们将重点关注神经科学在运动控制与修复中的新发现,例如神经可塑性机制的深入理解及其在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疾病康复中的应用。同时,探讨心肺功能评估与训练的新方法,以及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等患者管理中的优化路径。在骨骼肌肉康复方面,将聚焦于生物力学、运动学以及疼痛管理的新理论,介绍针对骨关节炎、运动损伤等病症的个性化康复方案。老年康复部分,将着重于衰老相关疾病的康复策略,如跌倒预防、认知功能维护及生活质量提升。儿童康复将涵盖发育迟缓、脑瘫等患儿的早期干预与功能重建。肿瘤康复部分,则强调在肿瘤治疗全程中的康复支持,以减轻治疗副作用,改善患者身心健康。 第二部分:创新技术在康复实践中的应用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当前在康复领域崭露头角且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创新技术。我们将详细阐述机器人辅助训练的原理、类型及其在提高训练效率、精确性和客观性方面的优势,包括外骨骼机器人、运动训练机器人等在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具体应用案例。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将在运动认知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疼痛分散化以及心理康复等方面展现其独特魅力,并通过具体场景设计和应用模式进行解析。此外,还将深入探讨生物反馈技术在改善肌肉控制、协调性以及自主神经功能中的作用,包括肌电生物反馈、脑电生物反馈等。体外冲击波疗法、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等物理因子疗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软组织损伤、疼痛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也将得到详细介绍。新型假肢与矫形器的设计理念与制造工艺,以及其在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的作用也将是本部分的重点。 第三部分:康复服务模式与质量管理 本部分将聚焦于康复服务的组织模式、体系建设与质量保障。我们将讨论不同层级康复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与协作模式,包括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中心以及居家康复等。针对不同患者群体,我们将探讨个性化康复方案的制定原则与流程,强调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患者个体化需求的评估、目标设定、干预措施选择及效果评价。同时,还将深入研究远程康复(telerehabilitation)的模式与技术支持,探讨其在扩大康复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效率和可及性方面的潜力。质量管理方面,本部分将介绍康复服务质量评估的常用指标体系、评估方法以及持续改进的策略,以确保康复服务的专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参与和赋权在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将被强调,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沟通和支持,增强患者的主动性和依从性。 第四部分:特殊人群康复的挑战与策略 本部分将针对特殊人群的康复需求和挑战,提供深入的分析和实践指导。在老年人群体中,我们将重点关注认知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药物干预策略,如认知训练、怀旧疗法,以及多功能训练对提高老年人平衡能力、预防跌倒的有效性。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将详细阐述心脏康复的三个阶段,包括术后早期康复、社区心脏康复以及长期生活方式管理,并强调运动处方的个体化调整。呼吸系统疾病康复部分,将重点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康复计划,包括运动训练、呼吸肌训练、体位引流及痰液廓清技术。针对运动损伤,将探讨不同类型运动损伤(如韧带损伤、肌腱炎)的康复过程,包括急性期处理、亚急性期恢复以及重返运动的指导。此外,还将探讨慢性疼痛管理的新进展,包括多模式镇痛、心理干预以及运动疗法在慢性疼痛患者中的综合应用。 第五部分:康复教育与科研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展望康复医学的教育与科研未来。我们将讨论当前康复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设置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包括跨学科教育、实践技能强化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广。科研方面,将分析当前康复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如神经科学与康复的交叉研究、人工智能在康复中的应用、以及精准康复的开发等。同时,也将探讨如何加强康复医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研究方法的选择、数据分析技术以及成果转化机制。最后,本书将强调康复医学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需要从业者持续学习、勇于探索,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 本书内容全面、视角新颖,既注重理论深度,又强调实践指导,是康复医学领域专业人士必备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