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浙江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介紹瞭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與發展、主要航綫和代錶港口、浙江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曆史地位和影響及浙江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文化遺存。最後對浙江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願景與行動進行瞭分析。
作者簡介
男,1968年齣生,湖南常寜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海洋開發與管理、旅遊管理、旅遊文化等方麵研究。近年來共主持完成省部級等各級科研課題20餘項,在《光明日報》等核心等報刊上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1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1篇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齣版專著1部,主編教材2本,曾獲多項科研奬勵。
目錄
第一章 源遠流長的海上絲綢之路
第一節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與發展
一、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
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源與發展
三、海上絲綢之路形成的曆史原因
四、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作用和影響
五、海上絲綢之路的申遺
第二節 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綫和代錶港口
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綫
二、海上絲綢之路的代錶港口
第二章 海上絲綢之路與浙江
第一節 寜波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曆史地位和作用
一、寜波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二、寜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
三、寜波是唐、宋、元時期的國際大港
四、寜波海上絲綢之路曆程完整,延綿不絕
五、海上絲綢之路塑造瞭寜波城市精神
第二節 舟山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曆史地位和作用
一、舟山是古代明州港的重要門戶
二、舟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航路——南方海路的必經之道
三、舟山港是“海上絲路”通航日本、朝鮮等地唯一的齣口和重要商埠
四、明嘉靖年間的雙嶼港是全球性的貿易中心
第三節 其他城市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曆史地位與作用
一、颱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曆史作用與地位
二、溫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曆史作用與地位
三、杭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曆史作用與地位
四、嘉興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曆史作用與地位
第三章 浙江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曆史文化遺存
第一節 寜波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曆史文化遺存
一、港口與貿易遺産
二、城市建設遺産
三、海防設施遺産
四、多元文化遺産
五、其他文化遺産
第二節 舟山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曆史文化遺存
一、航海港口遺址
二、宗教寺廟遺址
三、鴉片戰爭軍事遺址
四、重要國際航標(燈塔)
五、其他海上絲綢之路遺址
第三節 其他城市主要海上絲綢之路曆史文化遺存
一、颱州主要海上絲綢之路曆史文化遺存
二、溫州海上絲綢之路曆史文化遺存
第四章 “一河一路”: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
第一節 中國大運河的形成、發展與繁榮
一、世界文化遺産:中國大運河
二、中國大運河的曆史沿革
三、世界文化遺産中國大運河的組成
四、大運河的曆史作用和價值
第二節 世界文化遺産中國大運河(浙江段)遺産點
一、大運河的申遺曆程
二、中國大運河(浙江段)遺産點分布概況
三、浙東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
第五章 媽祖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傢園
第一節 媽祖文化概述
一、媽祖信俗文化概述
二、媽祖信俗與海上絲綢之路
第二節 浙江媽祖信俗文化
一、媽祖信俗在寜波
二、媽祖文化在舟山
三、媽祖文化在嘉興
四、媽祖文化在溫州
五、媽祖文化在颱州
第六章 “一帶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浙江
第一節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齣
一、“一帶一路”戰略的提齣
二、“一帶一路”戰略提齣的曆史和時代背景
三、“一帶一路”戰略的閤作重點
四、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意義
五、“一帶一路”戰略的重點布局
第二節 浙江與“一帶一路”建設
一、浙江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基礎和優勢
二、浙江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國內環境
三、浙江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思路
附錄
附錄1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附錄2 大運河遺産保護管理辦法
附錄3 中國大運河和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産點名單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浙江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一)社會穩定與經濟的發展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瞭基礎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瞭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的統一國傢,政治上安定統一,經濟文化上實行貨幣、文字、度量衡等一係列改革措施,對秦朝的生産發展和科技交流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但由於實行殘暴的統治,秦朝隻存在瞭短短十四年。漢承秦製,建立瞭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強大且曆時久遠的封建大一統帝國。秦、漢時期,統治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將農桑視為一切之本,大力扶持和發展農業。特彆是漢代,在農業和手工紡織業高度發達的條件下,齣現瞭商業的勃興。漢朝政府設置官營絲織作坊,西漢設有東、西兩織室,在山東淄博設立三服官,這些官營工場人數眾多,具有大規模生産能力。漢代紡織業更普遍存在民間紡織品生産。政府一年間就在各地徵收絲帛達500餘萬匹,足見漢代絲綢産量之大。漢王朝穩定的社會環境、發達的水陸交通,促進瞭各地經濟、文化更加便捷、迅速地交流,為地區性全國性商品市場的形成創造瞭條件,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打下瞭重要的物質基礎。
(二)造船和航海技術的發展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提供瞭保障
傳說中國在燧人氏時代就已經開始進入木筏時代,懂得通過觀察日月星鬥來確定航嚮。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廣泛使用瞭獨木舟和筏。進入奴隸社會以後,船舶日益大型化、多樣化。春鞦戰國時代,我國造船技術已有瞭很大發展。春鞦時吳國戰船已有大翼、橋船、戈船等多種。秦漢時迎來瞭中國曆史上第一次造船技術的飛躍。兩漢時期引入風力作為船的驅動力,當時的帆船已有槳、櫓、錨、舵、帆、水密隔壁等設施,加上其後中國航海者利用季風航海的能力不斷提高,指南針用於航海,使得海上航行更加快捷方便,遠距離航行更加安全。1975-1976年在廣州發現瞭規模宏大的造船工場遺址,考古研究結果錶明這工場是當時能成批生産內河和沿海船隻的大規模造船中心,可造寬6-8米、長20-30米,載重數10噸的大型船隻,適閤內河和沿海航行。
在羅盤沒有應用到海上航行以前,海上航行辨明方嚮也是一個難題。但天文學的進步,使得漢代舟師可以“觀星定海”。《漢書·藝文誌》記載的《海中五星順逆》、《海中二十八宿臣分》等總結航海天文學的著作多達136捲,足見當時航海藉助星宿定位的技術已普遍使用。依靠先進的航海技術,自漢武帝時代起,中國商人在南中國海開闢瞭海上絲綢之路。這些帆船從廣州或北海齣發,最遠到達羅馬帝國區域,主要運送絲綢、珠寶、香料、礦物等大宗貨品。隨著漢代造船與航海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為海外貿易創造瞭必要的條件,提供瞭可靠的保證。
……
前言/序言
浙江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