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策传杨班侯太极拳108式

张策传杨班侯太极拳108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喆 著,韩宝顺 整理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杨班侯
  • 108式
  • 张策
  • 武术
  • 传统武术
  • 拳术
  • 养生
  • 中华武术
  • 健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814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36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百家功夫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臂圣”张策传功
  ○其堂弟张喆著书
  ○嫡传人韩宝顺整理并演练
  ○包含套路、实战、推手对练
  ○阐明太极拳要领与呼吸吐纳之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张喆先生于1958年撰写完成的一部关于太极拳行功方法的书稿,原名为《太极拳一百零八式行功练习要诀和呼吸方法》。108式太极拳,是由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先生之子杨班侯,亲自传授于弟子张策,张策又亲授其堂弟张喆。包括套路、推手及对练等内容,是杨式太极拳早期的练习方法,具有技击实用价值和养生功效。

作者简介

  韩宝顺,五行通臂拳第五代传人,武术八段。9岁开始学习少林功夫,18岁参军,受到部队严格的军事训练。1973年复员后,师从通臂拳家张喆传人邓洪藻先生学习通臂拳、太极拳。现任天津武术协会五行通臂拳研究会秘书长。

内页插图

目录

一、108式太极拳练拳十要则
二、太极拳架练习和推手动作要领
三、108式太极拳练功要领与呼吸方法
(一)练式要领
(二)108式太极拳各式要诀与呼吸方法
四、108式太极拳技法解析
五、太极推手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108式太极拳技法解析
  太极拳术在应用技法上有其独到之处,运用这些技法于技击实践当中,对提高拳术的水平和临阵制敌的能力,具有实际而积极的作用。下面就选其重点,解析其实用的基本技法。
  1.上步挤
  乙方欲以右手攻击甲方,此时甲方以右手,拿採住乙方来手之腕部,急以左肘横屈,以内劲儿棚住乙方之手臂,并顺其来手之肘弯,向外横卷挤,以致乙方之胸部,右手随之下按并顺势再进一步,向正前方向推按,乙方便后倾失中,向后跌出矣。
  甲方左肘向外横卷挤时,要使左小臂向前外滚动;右掌下按要与左小臂形成杠杆力,身体保持中正,不可有前倾后仰的现象。
  2.挂
  乙方以右手从正面向甲方进攻,甲方以左手贴住乙方来手之腕,向左略拧腰,化解乙方来力,即刻以右手手心向上,从右肘底外侧以拇指掌跟处,往乙方自身左侧盘挂至其前胸,以拨其被贴住之手,使乙方之劲力先落空,其右臂被控,左手亦不能前行运动而失势,此时甲方乘势急上右步,双掌向乙方胸部连其右臂同时发力,将其按出。
  双掌前按要势猛力足,有猝不及防之势。
  3.打
  此处的打指的是,当甲方利用圆转运化之方法,乙方为化解甲方的运化,身体发生偏转而失中时,则甲方乘其中空之际,急以双掌向前,以脊肩催力,发内劲将对方向后推挤而跌倒,称为打出。打的应用方法很多,但以在得机得势的情况下,双掌撞击对方胸部,将对方击出为其基本用法。
  ……

前言/序言

  张喆自序
  我的家乡河北省香河县马神庙村,历来有练拳习武的风尚。我家亦有几代人习武的传统。受此熏陶,我自幼酷爱武术,并很早就接受了系统的传统武术训练。尤其在五行通臂拳方面,数十年间钻研操练,未曾间断;同时,随先兄张策(秀林)公(太极拳名家杨班候先师的亲传弟子)研修太极拳,两样功夫兼习苦练,几十年来,受益良多。
  1934年,我受邀请到天津教授五行通臂拳,开办了“天津第一五行通臂拳社”。在教授五行通臂拳的内容中,亦包含了108式太极拳。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除了在拳社授课外,也受邀到
  各大专院校,传授太极拳技艺。
  就108式太极拳而言,我以为,于身体锻炼方面,由于其在运动之中,每个动作转换相接,连绵不断,配合呼吸进行舒展柔缓的运动,使全身内外筋骨五脏得到全面的锻炼,气血运行顺畅,精神充沛,从而收到强健身体的效果;而于技击方面,由于太极拳特殊的技术技法,在把握其原理和技术技巧之后,即可达到刚柔并济,柔化刚发,四两拨千斤的功力;而运用太极拳术的理念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当中,亦大有补益。我在几十年的武术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经验教授学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全国在普及推广太极拳运动。为了发扬祖国民族形式体育,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我本着平生所学及锻炼中的体会,编写了108式太极拳行功要诀与呼吸方法,提供同好者共同研究。限于写作能力不足,在本书文字与论解方面,恐有错误之处,尚希爱好武术同志指正。
  张喆于1958年5月20日


《张策传杨班侯太极拳108式》 序言 太极拳,乃中华武术之瑰宝,内家拳之翘楚。其精义所在,非仅强身健体,更能修炼心性,洞悉阴阳,体悟乾坤。杨班侯一脉,传承有序,形意拳家张策先生,集毕生之功,研习整理,力求将杨班侯太极拳之精髓,以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呈现于世。本书,便是张先生呕心沥血之作,旨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乃至对中华传统武术心怀敬意者,打开一扇通往杨班侯太极拳殿堂的门户。 缘起:拳种溯源与传承之重 太极拳,自张三丰祖师创制以来,历经数代宗师之发展,流派纷呈,各具特色。其中,杨露禅先生传下之杨家太极,尤以舒展大方、刚柔并济而著称。杨班侯先生,乃杨露禅先生之次子,其拳法承袭乃父之技,又得其师孙锡堃先生之真传,更融合了自家之体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杨班侯太极拳。其拳法,在杨家太极的基础上,更添精微之变,动作之间,劲力转换更为细腻,身法步法,更加灵动。 然而,时至今日,太极拳之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拳术的真谛,往往隐藏在细微之处,非得师父口传心授,难以尽得其妙。加之世事变迁,人心浮躁,真正能够静下心来,深入钻研太极拳者,已属不易。张策先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不忍杨班侯一脉之精粹,湮没于时光。他遍访名师,访求古籍,耗费数载光阴,将所学所悟,一丝不苟地整理归纳,以杨班侯108式为核心,力求还原此拳之本来面貌。 本书核心:杨班侯108式之精妙解析 本书的重中之重,便是对杨班侯太极拳108式的详细解读。这108式,并非简单的招式堆砌,而是包含了周密严谨的拳理、劲力运转、身法步法、呼吸吐纳等诸多要素。张策先生在本书中,将逐式进行深入剖析,力求让读者在理解动作表象的同时,更能体悟其内在的奥妙。 动作要领与劲力运用: 每一式动作,都将配以详细的文字描述,清晰勾勒出动作的起承转合、周身协调。更重要的是,张先生将重点阐述该式动作中所蕴含的劲力变化,如“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弹抖”、“缠丝”等,并说明如何在实际演练中将这些劲力运用得当。他会强调“用意不用力”的原则,解释如何通过意念引导,让身体各个部位如同一个整体般运转,从而达到“力从根起,由脊发,达于梢”的境界。 身法步法之灵动: 太极拳讲究“身法如活,步法似水”。本书将深入讲解杨班侯拳系特有的身法要领,如“扣膝”、“转胯”、“含胸拔背”、“虚领顶劲”等,以及这些要领如何配合动作的变化,实现身体的灵动转折。步法方面,无论是“虚实分明”、“进退自如”,还是“侧身而过”、“顺步穿梭”,都将进行细致的阐释,让读者明白如何在不同的动作中,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性,并能迅速地调整重心,化被动为主动。 呼吸吐纳与气沉丹田: 呼吸是太极拳之生命线。张先生将详细介绍杨班侯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强调“腹式呼吸”、“顺逆呼吸”的运用。他会解释如何在动作的开合、蓄发之间,配合自然顺畅的呼吸,从而达到“气沉丹田,周身一股泰山压顶之势”或“轻灵如燕,飘忽似柳”的效果。呼吸与动作的协调,是提升太极拳内在劲力的关键。 桩功与基础练习: 在进入108式之前,本书将重点讲解太极拳的基础桩功。张先生会详细介绍“虚步”、“马步”、“弓步”等基本站桩姿势的要领,以及如何在站桩中体会“松静自然”、“沉肩坠肘”等要义。他还将提供一套简易的辅助练习方法,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不断强化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感,为学习108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劲力层次与境界: 张先生并非仅仅传授招式,他更注重传达太极拳的劲力层次。他会从“块力”、“膜力”、“筋力”到“整劲”、“化劲”、“神明力”等不同层次进行讲解,并结合108式中的具体动作,示范如何在实践中体会和提升这些劲力。他会告诉读者,太极拳的修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逐渐步入更高的境界。 杨班侯拳法特色之探微 杨班侯太极拳,相较于杨家其他传习,有其独特的韵味。本书在解析108式的同时,也将着重突出这些特色: “缠丝劲”的精妙运用: 杨班侯拳法尤其强调“缠丝劲”的运用。张先生会深入讲解“顺缠”与“逆缠”,以及如何在拧转、折叠、开合等动作中,将缠丝劲渗透其中,形成刚柔相济、变化莫测的攻击与防御。缠丝劲的运用,使得杨班侯拳法动作之间衔接更为紧密,劲力更加绵长,且能有效化解对方来力。 “裆”的训练与变化: “裆”是太极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关乎下盘的稳固与发力的根源。张先生会详细指导如何通过训练,使得“裆”能够做到“开而不散,合而不僵”,并能在不同的步法和动作中,自如地调整“裆”的开合与变化,从而更好地承接、转化和发放劲力。 “以身为剑,以腰为令”: 杨班侯拳法极为注重腰部的运用,认为腰是全身劲力的枢纽。本书将强调如何在动作中,以腰部为轴,带动四肢运动,做到“腰脊为令,四肢乃闻”。他还会讲解如何通过腰部的松沉与转动,实现全身劲力的整合与传递,让发力更为集中、高效。 “节节贯穿,步步踩实”: 无论动作大小,杨班侯拳法都追求“节节贯穿”的劲力传递。张先生会引导读者体会从脚底到指尖,每一处关节、每一块肌肉都如同链条般连接,劲力能够顺畅地传递,不留丝毫滞碍。同时,也会强调步法的稳实,做到“进必踏实,退必踩稳”,为劲力的发放提供可靠的支撑。 超越招式的更高追求 《张策传杨班侯太极拳108式》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招式的教科书。张策先生更希望通过本书,带领读者领略太极拳的哲学意蕴与精神追求。 “刚柔相济,阴阳相生”的辩证法: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便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张先生会引导读者在练习中,体悟刚与柔、虚与实、开与合、进与退等矛盾的统一与转化。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提升辨证思维能力,理解世间万物运作的规律。 “静中生慧,动中求稳”的修身之道: 太极拳的“静”,并非死寂,而是“动静结合”的内敛与充实。在静止的桩功中,体会身心的放松与沉静;在舒展的拳架中,体会肢体的协调与力量的流动。张先生会阐述太极拳如何帮助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内心的宁静,并在纷繁的事务中,保持镇定自若,做出明智的判断。 “以武入道,修身养性”的境界: 真正的太极拳,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击。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张先生通过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大家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提升道德修养,培养耐心、毅力、谦逊等美德,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阅读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的读者对象广泛,无论您是: 初学者: 如果您对太极拳充满好奇,渴望学习一门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那么本书将是您踏入杨班侯太极拳殿堂的理想起点。清晰的图文结合、细致的动作分解,将帮助您快速掌握基本要领。 有一定基础的练习者: 如果您已经接触过太极拳,但希望深入了解杨班侯一脉的精髓,或者希望提升拳术的内在劲力与理解层次,那么本书将为您提供宝贵的参考与指导。 武术研究者与爱好者: 对于致力于研究和传承中华传统武术的学者与爱好者而言,本书将是一部珍贵的资料,它力求还原杨班侯太极拳的真实风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结语 《张策传杨班侯太极拳108式》的面世,是张策先生对太极拳事业的一份深情与责任。他以毕生所学,倾力奉献,旨在将这一宝贵的传统技艺,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与传承。我们深信,通过本书的学习与实践,您必将领略到杨班侯太极拳的无穷魅力,体悟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愿本书能成为您太极之路上的良师益友,助您在拳术与人生之路上,不断精进,达到新的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古典、典雅,带着一种旧时代文人的韵味。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氤氲着茶香和墨香的古老练武场。作者似乎对张策和杨班侯的师承渊源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但这些考证并没有变成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被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对话和回忆之中,使得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理解这些传统武术的精髓确实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耐心,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观,那种收获是极其丰厚的。它让人重新审视“传承”二字的真正含义,明白有些东西是无法轻易量化或记录在纸面上的,它存在于精神的传递和心法的领悟之中。

评分

初读时,我曾觉得这本书的节奏稍显缓慢,充满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对武学理论的抽象阐述。但随着深入,我逐渐领悟到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武术指南,而是一部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的醇厚老酒。作者对“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这些太极理念的解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武术范畴,上升到了为人处世的哲学层面。那种对“劲”的微妙控制和对身体的精微觉察,被描绘得极其富有画面感,即便没有实际操作,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个静谧而有力的场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不直接描述具体拳谱细节的情况下,成功地传达了太极拳那种圆融无碍的境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并没有拘泥于传统武术传记的刻板框架,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方式,描绘了两位武学大家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起伏。那种对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个体精神追求的细腻捕捉,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人文关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杨班侯研习太极拳时所使用的那些充满意象的词汇,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股绵延不绝的内劲。书中对于技法层面的探讨虽然没有直接展示,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氛围感营造得非常成功。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打拳的教材,更像是一部关于武学精神的哲学探讨,引人深思。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跟随作者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漫游,触及到了传统文化中那些深藏不露的智慧内核。

评分

我之所以给这本书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它成功地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虽然通篇没有给出任何“第几式,如何运劲”的明确指导,但它却让你对太极拳的核心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笔下的张策和杨班侯,他们的武学成就与其说是技艺的精进,不如说是心性的修炼和生命哲学的圆满。书中的留白很多,很多关键的转折和顿悟都让读者自行去体会,这种开放性的叙事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它提供的是一种境界的蓝图,而不是一张详细的地图。对于追求武学意境而非单纯招式模仿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非常棒,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虽然我期待能看到更直观的招式图解,但作者显然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子。他似乎更专注于挖掘“张策”和“杨班侯”这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处的那个特定历史环境的张力。书中对于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的侧写,与太极拳这种追求“静”与“柔”的武术哲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张力处理得非常巧妙。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剧烈的外部冲突下,人如何才能守住内心的那份宁静和连贯。我一直在试图从字里行间推测出他们演练套路时的神韵,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让你感受到的是“气”,而不是“形”。

评分

揭秘了太极拳功,内容丰富,超值。

评分

评分

内容好坏还不好说,不过光盘里拍的真烂

评分

此书针对有一定基础体悟者

评分

内容好坏还不好说,不过光盘里拍的真烂

评分

好可以哟,值得这点钱的。

评分

此书针对有一定基础体悟者

评分

就个人感觉而言,仅通过书的文字描述及插图看明白有点费劲,光盘没来得及看。

评分

揭秘了太极拳功,内容丰富,超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