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计花间住》是一阙古诗词的恋物曲。作者扬之水擅以文史互证,承沈从文先生“名物新证”之学风,开拓了全新的研究视野。本书在诗词的“小道”世界中寻觅古人生活的场景,曲径通幽、蓦然回首处,诗中有物,物中有诗。所谓“小道”,是为“正统”之外的日常生活与诗情画意。
本书亮点
寻寻觅觅,发现诗里诗外、物里物外的故事
读诗,亦读物,以科学之法撷诗词之故实
不过日常生活中的兴味,总是历史叙事中永远的明亮
◆ 【古典生活的诗情画意】
读诗词识古人,于错落的精致中,拾取三两场景,拼接古典生活之境。
◆【名物背后的风俗故事】
开拓了诗文与名物互证的研究视野,大家小作,贯通文史,深入浅出。
一篇精彩的诗词名物考证文章付梓,学者扬之水竟在若干年后的博物馆展品中寻得真实物证!世间事美莫过于兜兜转转寻寻觅觅间人、物、事的相知相遇。本书收录扬之水所撰诗词随笔三十七则,为读者发掘古典诗词与日常器物背后的风俗故事、诗情画意。
小书一部,选本三分:第一部分“无计花间住”,大抵在谈《花间集》之后的小道传统,吴文英、周邦彦、朱彝尊多有述及,至俱咏絮之才的《秋水轩诗词》的作者庄莲珮、虹屏及近代女词人吕碧城的篇章趣味全出。第二部分“有美一人”,两篇诗文名物互证的文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为瓷器、造金饰,由诗到装饰纹样的一段历程,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风韵翩然化作了形象。《有美一人》:讲述历代美人图的演变历史。第三部分《采蓝集》,是一束读词短札,作者自谦留取嘤嘤友声,其中灼见也甚光焰。
《无计花间住》最初为扬之水先生治学过程中的短小文章数札,由其友人结集流传于坊间,整理出版之后颇受读者好评。2016年再版新增诗文名物考证,图片增至原来的两倍,布面精装,值得珍藏。
扬之水,浙江诸暨人,曾在《读书》杂志工作十年,一九九六年起进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沉浸古典文学多年,钟情于名物之学。著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奢华之色》《古诗文名物新证》《棔柿楼集》等专著多部,其文“亦文、亦史、亦哲、亦科学”(金克木先生语),“带给读者的是科学的清醒,是诗思的摇曳”(孙机先生语)。2016年获得朱自清散文奖。
扬之水既是一位具有深厚功底的考古学者,又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散文作家。既有广博的文物知识的呈现,又有对于文物背后浸润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和文化美学的发掘。其思虑深远,给读者以物的想象、历史的感悟和美的回味。
——2016年第四届朱自清散文奖授奖词
扬之水并非科班出身,她当过知青,开过卡车,卖过西瓜,对书籍与知识的热爱,让她劳力之余尚要劳心,不过对知识的追求对她而言并非苦,而是乐,读书、写作本来就是兴趣所在,因此也从未觉得寂寞。她对中国古代诗文中的器物或物象有精彩的阐释,她的文本“亦文、亦史、亦哲、亦科学”,她带给读者的是科学的清醒,是诗意的摇曳,这位闹市中的大隐,浅浅地梦想,默默地奋斗,直到古诗里湮灭的器物,变成当代人鲜活的珍品。
——《南方人物周刊·扬之水:释古之魅》2010年第44期
扬之水的文字,沾溉前辈学人流风,不是文采斐然,是清通晓畅。不花拳绣腿,不图表面好看,字字贴纸,没有空处,扎实而饱满,可又不是朴质不文那种,其行文中自有文气流转,内敛而富于张力,是渊渊的学识打底,厚积薄发后的一种从容与淡致。仿佛信手拈来,已是满腹经纶。
——《文汇读书周报·赵丽雅与扬之水》2011年09月23日
沈从文先生提出“名物新证”概念三十年后,扬之水先生成了一个响应者和实践者。
——《贵阳日报·扬之水:平生只记取好亭子名》2013年11月1日
第一部分 无计花间住02
第二部分 有美一人118
第三部分 采蓝集168
后记 233
后记
一
为了旧年结下的情谊,原以为不必再印的一本小书,竟又将付梓,而“有美一人”之下的两篇长文已是分别收入《棔柿楼集》卷五和卷七,这一点是要首先告白的。
二
“采蓝集”下的文字修改无多,惟飞卿词《菩萨蛮》一阕的解读增补了两条实物资料。——“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最是《菩萨蛮》十四首中的俊句,然而至今不曾有人揭明此中之“物”究竟何等性状,也因此终究不能明白“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的用字之妙。浦江清《词的讲解》中说道:“温飞卿的《菩萨蛮》对于有些读者也许只给了一个朦胧的美,假如我们要了解清楚,必得明了晚唐词的性质以及温飞卿的特殊的作风。”“其实‘江上’两句,只是宕开的句法,并不朦胧。以帘内的陈设与楼外的景物,两相对照,其意境亦甚醒豁。这首词所点的时令是初春,稍微拘泥一点,则说是正月七日,因为下面有‘人胜参差剪’之句,惟唐代妇女的剪胜簪戴,也不一定限于那一天,说是初春的服饰可以得其大概。”下引俞平伯语“‘藕丝’句其衣裳也,‘人胜’句其首饰也”,曰“可以如此说”,“但若说‘藕丝’句为剪綵为胜之綵段之色则意亦连贯。这些地方是各人各看,无一定的讲法。‘双鬓隔香红’亦然,俞说香红即花,‘着一隔字而两鬓簪花如画’。谓簪花固妙,惟‘香红’两字,词人只给人以色味之感觉,到底未说明白,不知谓两鬓簪花欤,抑但说脂粉,抑即指綵胜而言,是假花而非真花,凡此均耐人寻味。且吾人对于唐代妇女之服饰粧戴究属隔膜,故于飞卿原意亦不能尽知。‘玉钗头上风’,俞平伯云:‘着一风字,神情全出,不但两鬓之花气往来不定,钗头幡胜亦摇颤于和风骀荡中。’飞卿另有咏春幡诗云:‘玉钗风不定,香径独徘徊。’可谓此句之注脚。”《词的讲解》,我以为是百读不厌的文字,在未能得见实物以证词中物象的情况下,作者对飞卿词的解读已是最好,引述俞平伯语也是极契此词韵致的佳赏。然而只是因为“吾人对于唐代妇女之服饰粧戴究属隔膜,故于飞卿原意亦不能尽知”,到底不能教人甘心。机缘凑巧,两年前我有幸随同浙江省博物馆的朋友往定州博物馆观摩,得以亲抚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文物,因从中认出寻觅多年而未得的人胜和幡胜,不禁狂喜。此后虽已就此撰写考证文章,但关于“物”的考证,百转千回,最终还是要回到“物”所依附的人和事,而“物”的意义,也要有这同时代的人和事方能够彰显。那么回到《菩萨蛮》,原来“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并不是“一个朦胧的美”,此中有“事”,有“人”,有闪动于春光中的“物”,而依凭词人捕捉物态的一枝传神之笔,风俗故事里的美人遂成为恒久的春色。
三
重读“无计花间住”下的文字,像是读一本回忆录,相关的情节纷纭于天头地尾。旧版后记开篇便言“九十年代开始稍稍集中于词集和目录版本,这是因为有一位挚友林夕兄领路的缘故”。不意去岁仲夏林夕兄离世。我曾写下《应折柔条过千尺》一则送别老友,然而感念之情岂是文字所能表述。按照出版社的印制计划,小书问世之际适逢林夕兄周年,以此作为心香一瓣,纪念我问学途中的引路人之一,对于我来说,便是这一束文字重新印行的重要意义。
丙申蒲月廿日
……
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时有些醇厚,细品之下,才发现那股甘醇中带着丝丝缕缕的苦涩,却又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润所中和,最终在舌尖留下悠长的回味。我被书中的人物所吸引,他们身上有着一种淡淡的疏离感,仿佛置身于人群,却又与世隔绝,各自背负着不为人知的过往。作者对于这种“疏离”的描摹,绝不是冷冰冰的旁观,而是带着一种温情的注视,将他们的孤独,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渴望,都一点一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看到了那些不被察觉的伤痕,看到了那些欲语还休的爱恋,看到了那些在命运洪流中挣扎的渺小身影。书中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跌宕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思考,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它就像是一首意境深远的古诗,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哲学意味。读完,我仿佛与书中人一同走过一段漫长的旅程,经历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也在这过程中,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
评分说实话,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是被它那极具艺术感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淡雅的色彩搭配,让它在书架上显得格外与众不同。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被它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吸引。这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就丢在一旁的书,它更像是一个老友,值得你反复地去品味,去思考。书中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朴实而动人的力量,像是娓娓道来,却又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细腻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能够窥探到他们最深处的秘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纠结与迷茫,都让我感同身受。它不是那种会给你提供明确答案的书,而是会引发你更多的思考,让你去审视自己的人生,去寻找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意义。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仿佛心灵被洗涤了一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起初是被书名吸引,觉得有一种遗世独立的风骨,像一位隐居在山水间的墨客,独自品味人生的况味。然而,真正让我沉醉其中的,是作者对细节的打磨。书中那些关于景物的描写,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带着一种生命力,仿佛我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能听到花瓣在晨露中轻微的颤动。人物的心理活动更是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纠结、迷茫、释然,都被细腻地展现出来,让我觉得他们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我尤其喜欢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里面隐藏着深意,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中况味。它不似市面上许多作品那样直白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让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去寻找答案。这种留白,恰恰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它给了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补充,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读完之后,心中涌起一股淡淡的慰藉,仿佛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个可以短暂栖息的角落,让疲惫的心得到一丝安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江南烟雨朦胧的诗意,墨色晕染的梅花,点缀其间,仿佛能闻到淡淡的墨香和暗香。初拿到手时,一股沉甸甸的纸质触感,让人觉得不是那种随随便便装帧的快餐读物。翻开扉页,那手写体的书名“无计花间住”,带着几分不羁的洒脱,又隐约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孤独。读下去,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淡淡的愁绪,并非撕心裂肺的悲恸,而是如同春日黄昏,晚霞将尽未尽,留下悠长而绵长的怅惘。书中人物的对话,没有刻意的华丽辞藻,却句句戳心,仿佛是从肺腑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情感,真实得让人心疼。那种细微之处的描摹,比如人物一个眼神的闪烁,一次不经意的叹息,都充满了故事感,让我不由自主地去揣测他们内心深处的波澜。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不急不缓,让人能够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每一段情。它不是那种会让你拍案叫绝的跌宕起伏,而是如同一杯温茶,入口微苦,回甘绵长,慢慢渗透到心底,留下淡淡的印记。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不强求你理解,但会悄悄地打动你。它的叙事风格很别致,没有刻意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描摹。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人物之间的对话,没有声嘶力竭的争吵,也没有山盟海誓的承诺,而是充满了细水长流的温情,以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情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心境的描绘,那种细腻的情感变化,那种难以言说的愁绪,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它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让你在静谧中体会其中蕴含的韵味。读完之后,我并没有感到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反而是一种淡淡的释然,一种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那种会让你惊叹的书,但一定会让你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它,然后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评分没拆开看,但装帧真的很舒服
评分最值得称赞的是快递员的服务和送货速度。这是我选择京东的原因。但是活动力度,特别是图书的活动力度比不上当当。要改进哟。
评分买书上京东快好其。
评分扬之水的作品总体来说还不错,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只是很不满意出版社拼拼凑凑换个书名就又搞出一本(这种事情作者绝对难逃责任,自己好好整理一下,在每本书的序言或后记里说明一下,读者就可以避免买到重复的内容了),大家买扬之水的书必须要擦亮眼睛,价格炒作的很高,内容确经常重复。
评分网上买书之前对内容完全不知,以为是杨才女的散文随笔。本人对古诗词仅停留在中学语文课本水平,但还是从头到尾读完了,增长了点见识。
评分买来先放着。
评分满减用券后够买,价格非常优惠,喜欢的。
评分書很好,這個裡面的文學評論很好。
评分挺好的书,独辟蹊径,角度新颖,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