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uide]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uid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著,黄潇潇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博物馆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艺术史
  • 艺术指南
  • 纽约
  • 文化遗产
  • 绘画
  • 雕塑
  • 装饰艺术
  • 博物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24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3295
包装:软精装
外文名称: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uid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56
字数:19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这本三十年来重新编撰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介绍了博物馆具有代表性的六百件精华藏品,呈现了世界各地六千年的视觉文化。全书由十七个展览部门的全体策展人通力完成,馆长托马斯·P·坎贝尔亲自撰写导言。每件艺术品都配以精美的图片和全新的说明文字,既可作为参观手册,也可当作艺术类读物。

作者简介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是美国ZUI大的艺术博物馆,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主馆位于美国纽约5号大道,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另有位于麦迪逊大道945号的布劳耶分馆和位于崔恩堡公园的修道院分馆。它藏有展品超过200万件,拥有17个展览部门,248个展室,常年展出的作品超过一万件,是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馆。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任何年级的教师都可以把这本指南列为认识全世界六千年艺术的入门指导读物。
  ——《纽约时报》

目录

馆长序 13
导言 托马斯·P·坎贝尔 15
古代世界 20
古代近东艺术 22
古埃及艺术 38
古希腊罗马艺术 60
世界文化 82
亚洲艺术 84
伊斯兰艺术 124
非洲、大洋洲及美洲艺术 144
武器和盔甲 158
乐器 168
欧洲 176
中世纪艺术 178
修道院分馆 198
素描和版画 218
欧洲绘画 234
欧洲雕塑及装饰艺术 296
罗伯特·雷曼收藏 332
美国 346
美国馆 348
现代时期 384
时装学院 386
现当代艺术 398
摄影 436
作品索引 450
图片来源 455

前言/序言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全景导览:超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的探索 这是一部深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简称The Met)的文化探索手册,旨在为参观者提供一种更具个性化和情境化的观展体验,它超越了标准指南所能提供的平面信息,致力于揭示艺术品背后的历史脉络、社会语境与工匠技艺。 本书并非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的简单重复或替代,而是作为对博物馆丰富馆藏的补充性解读。如果说标准指南是为所有访客绘制的“地图”,那么本书就是为那些寻求“深度对话”的求知者准备的“导游词”与“笔记”。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在标准指南中仅被简要提及,却蕴含巨大叙事潜力的藏品群组和特定主题展览的幕后故事。 第一部分:建筑与空间叙事——博物馆的物质化历史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本身就是一件不断演进的艺术品。本书的第一部分将侧重于博物馆建筑本身的历史,探讨其作为“知识殿堂”的构建过程。 1. 历史的回响:由中央公园旁崛起的殿堂 我们将追溯19世纪末博物馆奠基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新古典主义和布杂艺术风格如何反映了当时美国精英阶层对欧洲文化权威的渴望。重点考察建筑师卡尔·波特(Calvert Vaux)和理查德·莫里斯·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的设计哲学,特别是他们如何平衡“展示艺术品”与“创造神圣空间”的需求。 2. 空间流动的逻辑:展厅布局的演变 标准指南通常会列出展厅编号,但本书将分析空间是如何随着时间被重新定义和重组的。例如,探讨从最初的肖像画廊到如今宏大的埃及文物厅的过渡,这种空间转变反映了哪些学术思潮和策展理念的变化。我们将详细描述关键改造工程,如温室(The Met Cloisters)的设立,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博物馆对“中世纪氛围”的营造。 3. 建筑的“隐藏”细节 聚焦于建筑中的非核心装饰元素——门楣上的浮雕、大中庭(Great Hall)的天花板图案,以及特定展厅的采光系统。这些细节往往是建筑师对特定文化或历史时期致敬的“密码”,解读这些密码有助于理解博物馆如何试图“框定”观众的观赏体验。 第二部分:跨越文明的对话——深度聚焦特定主题收藏 本书将超越按地域划分的传统分类法,转而采用主题式和比较性的视角,审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张力”。 1. 东方邂逅西方:丝绸之路的视觉遗产 不同于简单介绍中国、日本或印度艺术品的陈列,本章将侧重于“交流”本身。探讨19世纪末西方对“东方主义”的浪漫化想象如何在博物馆中物质化,以及当代策展人如何努力去“去殖民化”这些叙事。我们将深入分析几件关键的跨文化贸易物证,例如:从波斯传入欧洲的织物设计如何影响了同时期法国洛可可风格的发展;以及日本浮世绘对印象派画家色彩运用的启示。 2. 欧洲绘画中的“黑暗”与“光明”:技法与哲学的交织 在标准指南中,伦勃朗、维米尔或戈雅的作品通常只被标签化地介绍。本书将侧重于他们的材料科学与哲学深度。例如,分析伦勃朗晚期油画颜料的厚度(Impasto)如何服务于其对人性挣扎的表达;或者,深入探讨卡拉瓦乔式光影(Tenebrism)在不同时期、不同画家中如何被挪用和改造,以烘托宗教或世俗主题的戏剧性。 3. 古埃及的永恒工程:跨越四千年的工艺标准 大都会博物馆拥有世界顶级的埃及文物收藏。本书将着重于“工艺”而非“宗教意义”。我们将详细剖析纸莎草的制作技术、石棺上象形文字雕刻的工具痕迹,以及法老的服饰材料来源。目标是让读者体会到,这些文物是如何在极端的技术和资源限制下,达到近乎永恒的艺术标准。 第三部分:幕后与修复的艺术——未被展示的生命力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生命”并非只存在于陈列柜中。本部分将揭示艺术品在博物馆内部的“二次生命”——修复、研究与储存的过程。 1. 修复实验室的秘密:艺术品的“医疗档案” 本书将探访博物馆修复部门的实践案例,但这绝非技术手册。我们将以一幅油画的修复过程为例,展示修复师如何通过红外线反射成像、X射线分析等技术,揭示原作下被覆盖的草稿、修改痕迹,以及艺术家创作时的犹豫和最终的决定。这些“隐藏的图层”往往比最终成品提供了更多关于创作意图的信息。 2. 语境的重构:从私人收藏到公共知识 大都会博物馆的馆藏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私人捐赠。我们将梳理几项关键的捐赠历史,探讨特定收藏家(如J.P. 摩根)的个人品味和政治影响力是如何塑造了博物馆早期的收藏方向,以及这些收藏品在进入公共领域后,其“语境”是如何被策展人重新解释和建构的。 3. 纺织品与服装学院的“温度控制” 服装与纺织品是极其脆弱的媒介。本书将详细描述博物馆如何维持这些藏品的“生存环境”,包括温湿度控制的精确性、光线对天然染料的衰减曲线研究,以及用于展出的服装如何被设计成能支撑其重量而不损坏纤维的内部结构。这部分内容将展示保护历史的科学维度。 结语:观众的再创作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赋能参观者,将他们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阐释者。通过理解博物馆背后的历史、技术和策展哲学,观众可以带着更丰富的问题意识走进那些宏伟的大厅,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与标准指南截然不同的观展体验。博物馆不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提问的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那些“官方出品”的导览手册抱持着一份审慎的态度,总担心它们会过于保守或流于表面。然而,这本大都会的指南完全打破了我的预设。它的编辑视角非常现代,即便是在介绍那些古老文物时,也能找到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的角度。我特别喜欢它在不同展区之间设置的过渡段落,那些简短的总结性文字,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避免了阅读过程中因跳跃太大而产生的知识断裂感。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所传达出的那种对艺术的热爱是如此真诚和纯粹,丝毫没有商业化的矫揉造作。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作为旅游工具的功用,它更像是一件可以反复品味的艺术品本身,每一页都值得被细细摩挲、反复揣摩。它为我构建了一个在精神上可以随时回归的“艺术避难所”。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让我产生了一种奇特的仪式感。它仿佛是一个邀请函,邀请我进入一个由时间、材料和人类想象力构筑的宇宙。我发现自己常常不是在“查找信息”,而是在“进行对话”。例如,它对某些雕塑作品的材质和光影处理的描述,精确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让你仿佛能感觉到大理石在指尖的冰凉。这种文字与视觉的紧密配合,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艺术“嗅觉”。我过去看艺术史书,总觉得那些文字和图像是分离的,但在这本指南里,文字是眼睛的延伸,是触觉的补充。它成功地把一个庞大机构的复杂性,转化成了一种可以被个体吸收和消化的知识流。阅读这本书,需要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心平气和地去感受,去接收那些跨越千年的美学信号。

评分

这本厚厚的指南,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手里捧着一块艺术史的砖头。封面那张熟悉的图像,我已经见过无数次了,但当它以如此精美的印刷质量呈现时,还是让人心头一震。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香气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干燥气息,瞬间把我拉进了那个宏伟的殿堂。我本来只是想快速浏览一下,看看有没有我特别感兴趣的展厅布局,结果,时间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晃就过去了两个小时。我对着那些精美的彩色插图发呆,那些来自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杰作,仅仅是照片就足以让人屏息。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馆藏区域的划分,逻辑清晰得让人赞叹,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在耳边低语,告诉你接下来该把注意力投向何处。那种对细节的关注,从建筑风格的介绍到特定时期艺术品的演变脉络,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分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也绝不流于肤浅的走马观花。它不仅仅是一本地图册,更像是一部精炼的、触手可及的艺术通识课本,让人对“大都会”的博大精深有了初步而深刻的敬畏。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规划我下一次去纽约之行的“作战地图”,毕竟大都会博物馆大到足以让人迷路。但是,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天才之举,它成功地在“实用工具”和“鉴赏伴侣”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时期精品集的提炼,那些被挑选出来的代表作,每一幅都配有简短但极富洞察力的描述文字。这些文字的妙处在于,它们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晦涩的学术名词,而是直击艺术品的灵魂所在,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作品的精髓和它在人类艺术史上的地位。阅读的过程,简直是一场精神上的漫游。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我身临其境,站在那些巨幅油画前,面对那些细腻入微的雕塑时,那种震撼感将是何等强烈。这本书让我对“不虚此行”有了更明确的定义,它把博物馆的精华浓缩在了指尖,让我对有限的游览时间有了更高效的分配策略,那种掌控感,非常令人满意。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先注意到的不是那些名画,而是它那极具设计感的版式布局。现在的艺术指南动辄搞得花里胡哨,要不就是信息量过载到让人头晕眼花,但这本书的排版却达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大片的留白,使得那些高分辨率的图片得以充分“呼吸”,每一张图片都有足够的空间展示其细节纹理。字体选择典雅而不失现代感,段落之间的层次感非常清晰,即便是复杂的历史背景介绍,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我注意到它对特定文化区域的介绍,比如埃及馆和亚洲艺术区,那种尊重和详尽程度,显示出编纂者对多元文化的深刻理解。它不是那种生硬的、官方的宣传手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老朋友,带着你缓缓穿过历史的长廊,不急不躁地为你讲述每一个角落隐藏的秘密。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那些原本不太熟悉的艺术门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完整辑录31篇杂文随笔,多元呈现石挥对社会现象、政治热点、日常话题的观察与批评

评分

欣赏一番,上次路过没去,以后有机会实地去参观.

评分

赶上京东活动,买了好多本,超值!快递给力及时

评分

价格实惠,东西不错,还行

评分

介绍的展品再丰富些就好了。

评分

没想到可以在京东买到,物有所值,京东购物很方便

评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不错的书籍

评分

不错的哟啦啦啦啦啦 早买早优惠咯 买里啦啦啦啦啦

评分

还没看,活动囤的书,划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