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恢復的原理與實踐(第二版)

生態恢復的原理與實踐(第二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洪遠,莫訓強 編
圖書標籤:
  • 生態恢復
  • 生態學
  • 環境科學
  • 生物多樣性
  • 生態工程
  • 土地利用
  • 環境管理
  • 修復技術
  • 可持續發展
  • 生態係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61830
版次:2
商品編碼:11946610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可供生態、林業、水利、礦業、環境工程、景觀設計、城市規劃等領域的科研、設計與管理人員使用,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教材。
1 理論篇突齣生態恢復的原理與方法,實踐篇對應上篇的理論列舉瞭國內外的成功案例
2 對指導我國生態恢復的實踐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3 全新的生態恢復理論與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成功生態案例結閤,係統介紹國內外生態恢復的理論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在參考豐富的國內外生態恢復文獻的基礎上,係統介紹瞭退化生態係統恢復的理論方法與國內外實踐案例。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包括第1~第10章,係統介紹瞭退化生態係統的形成、類型與特徵,全球退化生態係統恢復狀況,生態恢復的基本理論以及森林生態係統、水域生態係統、濕地生態係統、草地生態係統、海洋與海岸帶生態係統、廢棄地、路域生態係統、城市自然生態恢復等主要生態係統類型恢復的原理和技術方法。下篇包括第11~第18章,按照以上生態係統類型,分彆選取國內外典型生態恢復案例作瞭詳細的介紹。
本書資料豐富、內容充實、圖文並茂,可供生態、林業、水利、礦業、環境工程、景觀設計、城市規劃等領域的科研、設計與管理人員使用,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教材。

作者簡介

李洪遠,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市第十一屆、十二屆政協委員;中國緻公黨中央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工作委員會委員;緻公黨天津市第四屆委員會委員;緻公黨天津市參政議政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教授 南開大學環境規劃與評價所副所長。主持及參加國內外有關生態恢復、生態影響評價與規劃、景觀環境保全等領域的科研項目30餘項,發錶學術論文60餘篇,專著或教材10餘部。

目錄

上篇生態恢復原理與方法1
1退化生態係統恢復概述2
1.1退化生態係統及其成因2
1.1.1退化生態係統的定義2
1.1.2退化生態係統的成因2
1.1.3生態係統退化的過程4
1.1.4生態係統的退化程度診斷6
1.2退化生態係統類型與特徵9
1.2.1退化生態係統的類型9
1.2.2退化生態係統的特徵10
1.3全球退化生態係統現狀11
1.3.1全球退化生態係統11
1.3.2我國退化生態係統12
1.3.3全球生態恢復狀況15
1.3.4我國生態恢復狀況16
參考文獻17
2生態恢復的基本原理19
2.1生態恢復概述19
2.1.1生態恢復的三個層次19
2.1.2生態恢復的意義與類型23
2.2生態恢復的理論基礎24
2.2.1恢復生態學理論24
2.2.2基礎生態學理論25
2.2.3景觀生態學理論29
2.3生態恢復的機理與方法32
2.3.1生態恢復的目標與原則32
2.3.2生態恢復的機理與途徑33
2.3.3生態恢復的技術與程序35
2.3.4生態恢復的判定標準37
參考文獻37
3森林生態係統的恢復39
3.1溫帶森林的恢復39
3.1.1溫帶天然林的特徵39
3.1.2溫帶森林的乾擾過程40
3.1.3製定恢復計劃41
3.1.4林地恢復影響因素44
3.1.5林地恢復的原則和方法44
3.2熱帶雨林的恢復46
3.2.1恢復的限製因素47
3.2.2加速恢復的策略49
參考文獻51
4水域生態係統恢復的原理與實踐53
4.1河流的生態恢復53
4.1.1河流生態係統的結構與功能54
4.1.2河流生態係統退化的原因57
4.1.3河流生態恢復的理論依據58
4.1.4河流生態恢復的目標與內容60
4.1.5河流生態恢復的原則與方法62
4.1.6河流生態恢復的限製因素65
4.2湖泊的生態恢復67
4.2.1湖泊的結構與生態功能68
4.2.2湖泊生態係統退化原因70
4.2.3湖泊生態恢復的原理71
4.2.4湖泊恢復的生態調控與管理73
參考文獻76
5濕地生態係統的恢復78
5.1淡水濕地的生態恢復78
5.1.1淡水濕地的結構與功能78
5.1.2淡水濕地生態係統退化原因81
5.1.3淡水濕地生態恢復目標與原則82
5.1.4淡水濕地生態恢復的過程和方法84
5.1.5淡水濕地生態恢復的檢驗與評估90
5.2鹽沼濕地的生態恢復91
5.2.1鹽沼生態係統的特徵與功能91
5.2.2鹽沼濕地退化的原因93
5.2.3鹽沼生態恢復的限製因素96
5.2.4鹽沼生態恢復的原理與技術97
參考文獻100
6草地生態係統的恢復102
6.1草地生態係統概述102
6.1.1草地生態係統的功能102
6.1.2草地生態係統退化的原因103
6.1.3草地生態恢復的原理與措施104
6.2草地生態恢復的類型105
6.2.1石灰質草地的恢復105
6.2.2熱帶稀樹草原的恢復112
6.2.3溫帶草原牧場的恢復113
參考文獻115
7海洋和海岸帶生態係統恢復118
7.1珊瑚礁生態係統的恢復118
7.1.1珊瑚礁生態係統的特徵118
7.1.2珊瑚礁生態係統的功能119
7.1.3珊瑚礁生態係統受損的原因119
7.1.4珊瑚礁生態恢復的技術和方法120
7.2紅樹林生態係統的恢復122
7.2.1紅樹林的概念與特徵122
7.2.2紅樹林生態係統的功能123
7.2.3影響紅樹林生態係統的不利因素124
7.2.4紅樹林生態係統恢復的技術和方法125
7.3海灘生態係統的恢復127
7.3.1海灘生態係統的特徵127
7.3.2海灘生態係統的功能127
7.3.3海灘生境喪失和退化的原因128
7.3.4海灘生態係統恢復的技術和方法128
7.4海岸沙丘生態係統的恢復130
7.4.1海岸沙丘生態係統的特徵130
7.4.2海岸沙丘生態係統的功能131
7.4.3海岸沙丘生態係統退化的原因131
7.4.4海岸沙丘生態恢復的技術和方法131
參考文獻133
8廢棄地的生態恢復135
8.1廢棄地生態恢復概論135
8.1.1廢棄地的類型和特徵135
8.1.2廢棄地生態恢復的目標和原則137
8.1.3廢棄地生態恢復的原理與方法138
8.2礦區廢棄地的生態恢復139
8.2.1礦區廢棄地的産生及其危害139
8.2.2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概況140
8.2.3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的技術與方法142
8.2.4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的評價與管理144
8.3城市工業廢棄地的生態恢復145
8.3.1城市工業廢棄地的産生及危害145
8.3.2城市工業廢棄地恢復的模式與方法146
8.3.3城市工業廢棄地的景觀再生途徑148
8.4垃圾處置場地的生態恢復149
8.4.1垃圾處置場地的危害149
8.4.2垃圾處置場地生態恢復的原理與方法150
8.4.3垃圾處置場地生態恢復的模式151
參考文獻152
9路域生態係統的恢復155
9.1路域生態係統概述155
9.1.1路域生態係統的內涵155
9.1.2路域生態係統的生態功能155
9.2道路建設對路域生態係統的影響156
9.2.1對動植物及其生息環境的影響156
9.2.2對區域環境和地錶景觀的影響158
9.3路域生態係統的恢復途徑160
9.3.1道路的生態學基礎160
9.3.2生態道路建設162
9.3.3道路邊坡生態工程168
9.4國外路域生態係統恢復經驗171
9.4.1德國:保護路域生物生息環境171
9.4.2荷蘭:消除道路生境破碎化173
9.4.3日本:保護與重建多樣化道路生境174
9.4.4其他國傢:道路自然生態保護與恢復175
參考文獻175
10城市自然生態恢復177
10.1城市自然生態恢復概述177
10.1.1城市自然生態恢復的目標和原則177
10.1.2城市自然生態恢復的限製因素179
10.2生態綠地建設與城市自然生態恢復181
10.2.1城市生態綠地建設原則181
10.2.2城市生態綠地建設途徑181
10.3特殊空間綠化與城市自然生態恢復183
10.3.1特殊空間綠化概況183
10.3.2特殊空間綠化的功能和效益184
10.3.3特殊空間綠化設計方法188
10.4多自然型河流與城市自然生態恢復192
10.4.1多自然型河流概述192
10.4.2多自然型河流生態恢復技術192
參考文獻194
下篇生態恢復應用與實踐197
11森林生態係統恢復案例198
11.1美國北落基山白皮鬆林恢復工程198
11.1.1工程背景198
11.1.2恢復措施198
11.1.3恢復效果與經驗200
11.2宮脅法在地中海乾旱貧瘠地區森林恢復中的應用201
11.2.1工程背景201
11.2.2恢復過程201
11.2.3恢復結果203
11.3蘇格蘭Katrine海灣地區森林景觀的恢復203
11.3.1工程背景203
11.3.2工程目標204
11.3.3恢復方法204
11.3.4恢復結果204
11.4廣東電白熱帶季雨林恢復205
11.4.1工程背景205
11.4.2恢復目標205
11.4.3恢復過程205
11.4.4恢復效果206
11.5秘魯南部乾旱森林恢復(伊卡工程)207
11.5.1工程背景207
11.5.2工程目標208
11.5.3恢復方法208
11.5.4恢復效果209
參考文獻209
12水域生態係統恢復案例211
12.1美國加利福尼亞衝溪生態恢復工程211
12.1.1工程背景211
12.1.2恢復過程211
12.1.3恢復經驗213
12.2韓國清溪川自然化整治項目214
12.2.1項目背景214
12.2.2恢復過程214
12.2.3恢復效果及問題216
12.3美國Apopka湖的富營養化與生態恢復217
12.3.1項目背景217
12.3.2政府乾預和初步調查218
12.3.3整治和恢復措施218
12.3.4恢復效果219
12.4美國基西米河生態恢復工程219
12.4.1工程背景219
12.4.2恢復過程220
12.4.3恢復效果220
12.5美國芝加哥河自然化恢復221
12.5.1項目背景221
12.5.2恢復措施221
12.5.3恢復過程的啓示223
參考文獻223
13濕地生態係統恢復案例225
13.1西班牙瓜達爾基維爾河河口潮沼濕地恢復225
13.1.1工程背景225
13.1.2工程目標225
13.1.3恢復過程226
13.1.4恢復監測及效果評估227
13.2美國特拉華海灣鹽沼恢復229
13.2.1項目背景229
13.2.2恢復目標230
13.2.3恢復過程231
13.2.4恢復結果與經驗234
13.3美國佛羅裏達州南部森林濕地生態恢復234
13.3.1工程背景234
13.3.2工程目標235
13.3.3恢復過程235
13.3.4恢復效果240
13.4美國密西西比�捕硨ザ湣裁芩綻锪饔蚴�地恢復240
13.4.1工程背景240
13.4.2工程目標241
13.4.3恢復方法242
13.4.4恢復效果244
13.5美國新澤西大西洋花柏濕地林恢復244
13.5.1項目背景244
13.5.2恢復目標245
13.5.3恢復過程245
13.5.4恢復效果246
參考文獻247
14草地生態係統恢復案例249
14.1澳大利亞半乾旱稀樹草原的植被重建249
14.1.1項目背景249
14.1.2重建目標249
14.1.3監測重建過程249
14.1.4重建效果評估250
14.2美國南加利福尼亞海岸鼠尾草灌叢恢復250
14.2.1工程背景250
14.2.2恢復措施和過程251
14.2.3恢復效果評估253
14.3南非東部高地草原露天煤礦開采跡地的恢復與重建253
14.3.1工程背景253
14.3.2恢復目標253
14.3.3恢復的影響因素254
14.3.4恢復措施254
14.3.5恢復經驗256
14.4英國集約地耕作後受損草地的恢復和重建256
14.4.1工程背景256
14.4.2恢復限製因素256
14.4.3恢復措施257
14.4.4恢復過程的睏難259
14.4.5恢復效果評估259
參考文獻259
15海岸帶生態係統恢復案例261
15.1美國得剋薩斯州Loyola海岸帶生態恢復261
15.1.1工程背景261
15.1.2工程目標261
15.1.3恢復過程262
15.1.4恢復效果評估263
15.2美國佛羅裏達紅樹林和潮汐沼澤恢復計劃264
15.2.1項目背景264
15.2.2恢復目標264
15.2.3恢復方法264
15.2.4經驗總結265
15.3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金角灣生態恢復266
15.3.1項目背景266
15.3.2恢復方法266
15.3.3恢復效果267
15.4日本日立海濱公園內海岸沙丘的生態恢復268
15.4.1項目背景268
15.4.2恢復目標268
15.4.3恢復措施269
15.4.4恢復評價與展望270
15.5日本衝繩縣石西礁湖的珊瑚恢復270
15.5.1項目背景270
15.5.2恢復機製271
15.5.3恢復方法272
15.5.4展望273
參考文獻273
16工業廢棄地生態恢復案例274
16.1巴西亞馬孫熱帶雨林廢棄礬土礦生態恢復274
16.1.1項目背景274
16.1.2恢復目標275
16.1.3恢復措施275
16.1.4恢復結果討論276
16.1.5恢復經驗總結277
16.2波蘭西裏西亞高地采礦區的生態恢復與重建278
16.2.1項目背景278
16.2.2凸型地貌的恢復——廢棄物堆放場279
16.2.3凹型地貌的恢復——采石場280
16.2.4凹型地貌的自我修復——沉降窪地281
16.2.5恢復評價282
16.3中國山西孝義鋁土礦礦區生態恢復282
16.3.1工程背景282
16.3.2生態恢復的技術措施282
16.3.3工程成果284
16.4南非納馬誇蘭礦區的生態恢復284
16.4.1項目背景284
16.4.2恢復措施與技術方法285
16.4.3未來展望286
16.5英國Woolston城市工業廢棄地生態恢復286
16.5.1項目背景286
16.5.2恢復項目實施依據287
16.5.3恢復過程和技術方法287
16.5.4恢復效果評價288
16.5.5恢復經驗總結289
參考文獻290
17路域生態係統恢復案例292
17.1雲南思小高速公路生態恢復工程292
17.1.1工程背景292
17.1.2工程特點292
17.1.3恢復和保護措施292
17.1.4恢復效果評價294
17.2北京門頭溝新城濱河森林公園道路邊坡生態恢復295
17.2.1工程背景295
17.2.2存在問題295
17.2.3恢復技術295
17.2.4恢復效果297
17.3青海省西塔高速公路生態恢復示範工程297
17.3.1工程背景297
17.3.2恢復方案設計297
17.3.3恢復措施298
17.3.4恢復效果評價299
17.4日本神戶綜閤運動公園的坡麵綠化工程301
17.4.1項目背景301
17.4.2恢復方法301
17.4.3恢復效果調查302
17.4.4恢復效果評價304
參考文獻304
18城市自然生態恢復案例305
18.1加拿大多倫多市湯米�蔡榔丈�公園的生境恢復305
18.1.1項目背景305
18.1.2恢復目標306
18.1.3恢復過程和技術306
18.1.4恢復效果評估308
18.2日本岡山縣自然保護中心濕原改造309
18.2.1項目背景309
18.2.2改造目標310
18.2.3改造過程310
18.2.4恢復效果評估312
18.3日本東京明治神宮的城市森林營造313
18.3.1項目概況313
18.3.2營造過程313
18.3.3營造效果評價314
18.4美國愛達荷州Paradise河流恢復工程315
18.4.1工程背景315
18.4.2工程目標316
18.4.3施工過程316
18.4.4恢復效果評估319
18.5日本大阪萬博紀念公園近自然林的營造320
18.5.1項目背景320
18.5.2營造理念320
18.5.3營林措施321
18.5.4恢復效果評價322
參考文獻323

精彩書摘


18.4 美國愛達荷州Paradise河流恢復工程
18.4.1工程背景
該項目涉及美國愛達荷州莫斯科市Paradise河流部分河段的恢復(圖1)。Paradise河是流嚮帕盧斯河的一個小支流,流經愛達荷州西部拉塔縣和華盛頓東部惠特曼縣90平方公裏。目前,大約有20%的河床被森林覆蓋(主要在上遊),55%是農業用地,其25%在愛達荷州莫斯科市範圍內。大部分流域位於帕盧斯地區的高易蝕性黃土(泥沙)地區(美國農業部1979,1981)。Paradise河整個下遊河道顯示,城市河流典型的水生和濱水生境多樣性有所降低(Nunnally和 Keller,1979;Brookes,1987)。許多地方的河岸功能失效,河道本身顯示齣形態學上砌製河道的典型特徵(Schumm等,1984)。由於流域麵積較小,以及雨雪汛期水文特性,Paradise河的排水呈湧流狀態,這種情況迫切需要進行大範圍的流域改造(Dunne和Leopold,1978)。
項目工地恢復之前,一條幾乎筆直的河道橫穿榖物種植地的邊緣。幾十年前通過財産保證金重新安置河道,地産被“方格化”。由此造成河道過大,缺乏功能性漫灘,並齣現瞭一個缺少木質植被的粗糙的梯形溝壑。

圖1 項目區地理位置圖 圖2 平麵設計形態
18.4.2工程目標
工程目標是為瞭建造一個強化的河段廊道,作為為社區提供多重環境效益的示範項目。這些效益包括減少河岸侵蝕、調製河流溫度、增加魚類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改善審美價值、增強娛樂和教育性。為瞭完成上述目標,概念設計包括,在挖掘的寬闊漫灘中含有一段蜿蜒的低流量河槽;在“軟性”或環境敏感渠道建造彎麯護岸;以及在渠道邊緣和漫灘上大麵積種植本土濱水樹木和灌木(圖2)。
目前城市環境給終的設計帶來瞭製約因素:大工程寬度為64m;橫斷麵和平麵渠道需要保持穩定;不能抬高洪水基礎水位 (Q100);以及對上遊和下遊的界限進行現有水平的平穩過渡。終設計包括一個兩級橫斷麵,與流量運輸和下遊生境質量協調的下遊渠道,自然交叉河段和蜿蜒斷麵形式,自然為主(生物技術)的護岸,並以特定流量設計挖掘漫灘。
18.4.3施工過程
(1)河漫灘和溝渠建設
河道下遊界綫要求放置泥沙保持結構。這個時候徑流非常低(0.005 cm3/s ),因此建造簡單的乾草捆泥沙結構即可。河道中生長著大量香蒲植物,可作為細顆粒泥沙的天然過濾器。
在原河道的南麵挖掘新河灘(圖3-①,圖3-②),河灘開挖開始於現有河道的南麵,用兩颱自走式鏟運機完成。挖掘齣的淤泥撒布在此地南邊其餘六公頃的土地上,覆蓋成一個薄層。河灘開挖後,在現有河道的南邊開始建設新河道(圖3-③)。初河道挖掘利用鏟運機,達到約1米的深度。再用一個小推土機和履帶式挖土機完成後麵的挖掘工作。當接近後的完工水平時,用作迴填的土壤堆放在現有河道旁。
建設河道的關鍵連接順序如下:當新的溝渠和南部部分河灘被挖掘後,將老河道的上遊末端阻斷,新開挖的河道(彎2和4)被連接到現有河道的中心段(成為彎3),連接到下遊成為彎5(圖2)。當北邊的河灘被挖掘時,舊河道被填埋。緊接著修建瞭梯形結構。
施工過程中大約移除9200立方米土壤,以建造新的河漫灘和渠道。其中大約有3800立方米是用來堵塞現有渠道的廢棄段。迴填時將土壤壓實,並且要填得稍微溢齣一點,以防止這個地區的塌陷(圖3-④)。所有挖掘和迴填工作在6個工作日內完成。
圍繞著是否“在潮濕的環境”中完成護岸的施工進行瞭相當多的討論。終,pcei和項目工程師決定放水。為瞭防止從建築區域排放泥沙,另外在下遊的彎角2和4建瞭兩個乾草捆泥沙保持建築物。在整個施工期間,對底層泥沙保持結構以下的徑流中抬升的懸浮沙進行監測。

圖3設計要素和建造程序示意圖
(2)施工護岸
此工程規劃瞭河道的四種護岸類型:a.河岸覆蓋/木籠護岸(圖3-10-4-A);b.石頭和樹根填料(圖3-10-4-B);c.堆疊乾石料(圖3-10-4-C);d.堆放椰子縴維木(圖3-10-4-D)。
植被可以保護河岸,但在植被完全覆蓋之前的許多年裏,河岸極易受損。所以,在地被植物混閤播種後,所有未做護岸的岸堤都要鋪設100 %可降解土工織物(geotextiles)。這裏使用瞭兩種類型的土工織物:a.對大多數河道河岸編織的高強度椰子縴維(椰子殼)席,和b.用於沉積(內彎)河岸的黃麻席。計劃用土工織物保持易侵蝕土壤的穩定性,直到植被完全覆蓋。
此外,還考慮瞭穩定五個河彎外岸的護岸。終決定:上遊和下遊過渡彎(1和5)采用堆放乾石料護岸(,彎2將采用木籠護岸,彎3用椰子縴維木結構,彎4用岩石和根填料護岸(圖4)。這些治理措施極大節約瞭成本。護岸建造采用機械拋石和手工放置岩石相結閤的方式。約60米長的護岸由一人操作履帶挖掘機完成,總施工時間不到10 h。

圖4 四種類型的護岸截麵示意圖
木籠護岸(圖4-a),這是迄今為止錯綜復雜和勞動密集性護岸建設項目。項目所需的所有原木都由當地木材公司捐贈。因此,決定用這個結構保護60米長的彎2。此建築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底層原木必須細心放置。水麵以上原木的高度以及平麵布局至關重要,決定著護岸的功能,穩定性及外觀。
石頭/根填料護岸工程(圖4-b)是相對比較直觀,先挖掘齣一英尺的溝槽,填上岩石,然後用鋤耕機挖掘齣傾斜嚮下到岸邊的壩基截水牆槽以填充根填料,這些溝渠的間隔大約為3 米,這個間距大小對於渠道的麯率和大小和根填料的大小來說比較閤適。根填料預計不過1 / 4渠道寬度,並用鋤耕機作為起重機來安放這些填料。然後在岸上設上過濾性構造物。石塊放在這些過濾性構造物和根填料之間,然後迴填土壤。
彎道3用椰子縴維木護岸(圖4-d)。這種護岸安裝比較簡單,不需使用機械,進行的比較快。不過,這種治理不像木籠護岸或岩石/根填料護岸那樣能提供復雜的生境。相鄰的椰子縴維木通過椰殼縴維繩連接到一起。
所有沒有護岸保護的河渠岸都襯有可生物降解的土工布。該土工布並沒有像通常規定的那樣固定。實際中,它們對土壤的保持力都比較弱,對兒童易接觸到的地區來說這是潛在的危險。而保持力強並且可完全生物降解的固定裝置是用木樁做成(30-60厘米長),當橫嚮木樁被衝到地錶時,這些固定裝置可牢牢地附著在地錶。
(3)恢復鄉土植物
該項目計劃中提供瞭值得推薦的鄉土植物名單。推薦植物中所有的物種都是鄉土植物群落中的優勢種,且這些植物物種的多樣性錶明瞭獲取本土植物具有一定的睏難(少數本地苗圃有這些植物)。建議在模仿自然群落中形成的密度和物種組閤的自然恢復模式中種植木本植物。
鑒於新修復地區水文條件的不確定性,建議對植物進行分期栽種。但為控製水土流失,建設完成後馬上在整個建設區域播撒閤適的混閤的草本地被植物種子。還有人建議,在河岸上盡快插上沒有根的插條(主要是楊柳)和苗木。建設後年對河漫灘的其餘部分不建議種植。這將提供一個整個的水文年(到下一個鞦天),以便在種植昂貴和稀缺的鄉土植物前評估河漫灘近地錶地下水狀況。在河漫灘和河岸上種植的植物的成活率將因此而能有所提高。
18.4.4恢復效果評估
(1)工程效果
將部分老渠道並入新渠道的模式對修復特徵有著顯著的影響,河流中段的梯度流發生變化,已修復渠道的下遊部分比上遊部分更加平坦。工程完成後發現如果將木籠護岸建在彎4而非彎2,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水量排放較小時,這個彎道位置在護岸的保護下將有更大的匯集深度。
從1995-1997年鼕季的氣候條件中可以看齣這個設計和建設顯然是不成熟的。這一時期至少經曆瞭6次水災導緻該工程河段內水流漫溢,其中嚴重的是1996年2月7-9日的洪水,從工程下遊大約3公裏的測量站測得的峰值流量為25.1cm3/s。雖然沿著護岸後麵的斜坡有大量的沉積物和衝刷物,但沒有任何一項設施在洪水中遭到嚴重損壞。由於同樣的原因,在這區域內建瞭一批小的汙水管。在一次洪水事件中,土工布襯砌從很長的渠道中剝離。這起事件的原因是天堂河上結瞭一層厚厚的冰,凍結瞭渠道襯砌,而在很深的雪覆蓋下的土壤沒凍上。隨著洪水和冰破裂,樹樁從土壤中脫離。其他個案中,大的冰塊甚至會弄破墊包。盡管有這些情況發生,對該渠道本身卻沒有多大的損害。
大部分的河漫灘在建設完工之後馬上( 10月至1995年11月)就種上瞭樹木和灌木。大部分種植的植物要麼被洪水衝走要麼被衝倒並被掩埋。那些存活的植物被清理乾淨並重新栽植,大部分已經恢復。1997年1月又發生瞭一起洪水,然而,這一次是小冰塊集結,對渠道襯砌産生的損壞是微乎其微。漫灘水流衝走瞭河漫灘上的大部分地被植物種子,因此這些地區不得不重新播種。在材料,勞動力和季節都允許的情況下,繼續在興建的河岸走廊上種植樹木和灌木。建造的U形濕地是一次成功的試驗,這些地方比較容易貯水。
(2)施工存在的問題
岩石/根填料護岸施工期間齣現的主要問題與相關義工在護岸上錯誤地放置石頭有關。誌願者往往傾倒岩石,而不是用手小心的放置。當發現基底岩石安置得不牢固時,有些部分要完全改建。一般來說,采用義工勞動的話,完成工作需要更長的時間。有效的協調和規劃,以及對人員的選擇性部署,是使用這種勞動力來源進行有效工作的關鍵。許多義工每次隻能工作幾個小時,當沒有技術和/或機械支持時,這些義工往往對工作的性質和要求不瞭解。
建築設備也是一個問題。河流恢復往往需要特殊的手動和電動工具,如汽油動力鑽孔機,木材運輸船,以及其他非現成的設備。該組織十分依賴無償的設備,但如果要將這些設備都湊齊通常會比較晚。
(3)恢復經驗
或許完成這項工作基本的經驗是得齣一個現實的時間框架體係。如果按照正確的順序完成這項工作必須嚴謹地采用許多相關項目基礎。除瞭項目資金債券外,這些還包括:a.明確地描述項目目標;b.確保所有社團投資者的參與(包括機構的和個人的);c.得齣概念上的設計方案(在條款1和2的基礎上);d.獲取所有必須的權限許可(聯邦的、州的和地方的);e.製定後的設計規劃和詳細說明;f.準備投標證明文件和成本評估;g.選擇承包人;h.組織手工勞動以及獲取原材料;j.開始建設(允許在設計中對不可避免的情況進行適當調整)(Moses等1997)。接下來的工作也應該給齣,這些包括監測和維護等,通常需要資源代理工作許可。後期建設維護可能會持續很多年,這是所有河道恢復項目重要的組成部分。

案例資料來源:
SCOTT MORRIS, TODD MOSES.Urban Stream Rehabilitation:A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ase Study.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9,(2): 165–177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