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男,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锦都书画院研究员,西安黄河中学书法教师,编辑有《明清状元扇面书法》等书。
孙过庭(648~703),一说(646~690)。字虔礼,一说名虔礼,字过庭,唐吴郡人。出身寒微,幼时“不及学文”,成年“不及从事”。遂潜心于书法研究,以此自慰。由于出身寒微,官职不高,且当时名气不大,故而没留下确切的身世记载。墨迹有《千字文》《景福殿赋》,本书所选的是他于垂拱三年(687)撰文并书的《书谱》(又名《运笔论》)。《书谱》流传始于宋代,宋徽宗亲书“唐孙过庭书谱序”七字,此书为皇室内府所收藏,曾一度流入民间,至清朝又收入内府,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有多种刻版传世。
《书谱》3700余字,共有47个自然段,分八个部分。
一、自《书谱》开头起,至“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追朔书法的源流,并对世人公认的几位书法祖师作以比较评说。
二、自“余志学之年”起,至“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叙述自己毕生致力于书法研究及自己在书体、笔法、学习态度、方法上的认识体会,以供后学者采纳选择。
三、自“又一时而书”起,至“睹迹明心者焉”。分析书法作品的优劣得失。
四、自“代有《笔阵图》七行”起,至“非训非经,宜从弃择”。自叙其《书谱》中的取材选择之精,详析其取舍范围及所尊崇之重点,也涉及所研究的书体——真、行、草,并对当时流传的不良书法作品给予驳斥以启导后学。
五、自“夫心之所达”起,至“纵未窥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说明书法本无一定之体,随作者思想感情而变化风格;而思想感情之变化又必须与目前实际相结合,方能形神融合,心手相应。推其本源,仍须在心精手熟上用功夫。心精思则全局无遗,手熟练则下笔无滞,自然会言忘意得,翰逸神飞了!
六、自“若思通楷则”起,至“慕习之辈,尤宜慎诸”。指出书法之进步会与年俱增,但亦不可存偏激之见。断定自矜者必归失败,自卑者尚可发展。更指出不可因自己偶然有得而轻视古贤,学者要慎之又慎。
七、自“至有未悟淹留”起,至“得鱼获兔,犹吝筌蹄”。总说写字要各方面的适当配合,看似互相矛盾,却又相辅相成。入而能出,推陈出新,使书法艺术获得新的发展。
八、自“闻夫家有南威之容”起,至“垂拱三年写记”,全文完。表明对书法的评议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而不要只凭虚名随声附和,或凭时代之古老而盲目赞誉,必须公平、求实。并以自身的经验作为论证,最后表明自己撰写《书谱》的内心想法及不与时俯仰的高尚作风,也等于对当时某些不良气息给于针砭。
孙过庭的《书谱》内容涵盖很广,涉及史学、文字学、美学、哲学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书法的历史,又以辩证的方法论述了书法中的个性和共性、对立及统一的关系,强调“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并且突出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在创作中要“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此乃羲之风范也。
《书谱》不仅理论水平高深精邃,而且书艺水平高妙脱俗,是历来学书者学习的极佳范本。本书就是对《书谱》书艺的技法解析,纵览孙过庭在《书谱》中的草书艺术,其技法特点所取得的成就很好地实践了其在《书谱》中的观点:“今撰执、使、用、转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缳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所谓“执”是指执笔,有执的深浅长短之分;“使”是指运笔,有左右提按几种;“转”是指运笔中的萦纡回绕,转折呼应;“用”是指用点画来结字,有向背相让的区别。而“纵横牵掣”则是指在纵横的笔画运动中,前一笔的收连带着下一笔的起,这样形成上下勾连、左右牵引的状态。“钩缳盘纡”则为行笔的转折回旋,环绕呼应。孙过庭草书的特点就是如此。确实达到了萧衍所说“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绿水之徘徊”“似葡萄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泽蛇之相绞,山熊之对争”“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的高度。
米芾评价孙过庭的书法说:“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中说:“反复察其结法,空旷而完密,气力实有过人。”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指出:“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这些评价都可谓恰如其分,孙过庭以其理论与技法的美妙结合与至高境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令人高山仰止的巨峰,学书法特别是学草书者如能对孙过庭《书谱》和书艺深入学习与感悟,定可使自己的书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我们编选此书的目的所在。
愿广大书法爱好者早日步入孙过庭《书谱》所言“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书法境界!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工具书”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和对照的范例和解析。我尤其喜欢它在某些关键笔画上提供的多种变化示范,这在其他书中是很少见的。比如在处理某些连带的结构时,书中提供的不同处理方案,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了同一组结构,可以因为气息的轻重不同而产生迥异的风貌。对于日常练习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是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它就像一位耐心、博学的老师,随时待命,在你遇到困惑时,总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引方向,让你知道接下来的练习重点应该放在哪里,有效避免了盲目练习带来的时间浪费。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格调非常大气沉稳,透露着一种对传统文化深厚的敬意。排版上大量运用了留白,使得每一个字帖和解析文字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阅读起来毫无压迫感,非常舒适。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艺术的审美性,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又不失书法艺术特有的飘逸灵动。读完之后,我深感作者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书法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将一套复杂的、看似玄妙的技法,用一种清晰、可操作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我们这些身处现代喧嚣中的学习者,能够更专注于笔墨本身,体会到古人“一笔不苟,一气呵成”的境界。这本帖册无疑是我案头必备的常青树了。
评分内容上的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称赞,从基础的笔法拆解到具体的字帖分析,循序渐进,完全照顾到了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我特别欣赏它对于“气韵”的阐释,很多技术层面的讲解总是能升华到精神层面的理解,这比单纯地模仿笔画结构要深刻得多。它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技法罗列,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每一步的讲解都配有详尽的图示和文字说明,让你在动手之前就能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感。对于草书这种变化多端的书体,这种由浅入深、注重内在逻辑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那些望而生畏的连绵和疾速的书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种对学习过程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的使用体验非常顺畅和愉悦。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关于书法技法的书籍,但这本书在对“临摹”这一核心环节的论述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没有停留在“像”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临摹来“悟道”。作者对于如何处理墨色的干湿浓淡、用笔的提按顿挫,阐述得极其精辟,特别是对那些转折处的微妙变化,给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很多传统教材往往只是告诉你“怎么做”,而这本书更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对内在驱动力的挖掘,对于想要真正形成个人风格的学习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它引导你去思考,去体验,去将技术内化为本能,而不是机械的复制,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感觉自己对草书的理解一下子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高级,触摸起来有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临摹的书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装订得很结实,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没得挑剔,墨色的浓淡过渡非常自然,细节之处的处理到位,尤其是那些细微的笔触和飞白,都得到了完美的再现。我个人非常看重书帖的实体呈现效果,因为只有高质量的影印,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去感受古代书家创作时的气息和神韵。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感觉出版方对书法艺术是抱有敬畏之心的。看着这些精美的图版,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这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而且,这本书的开本大小适中,既方便在书桌上铺开,也便于携带,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和欣赏。
评分有污损
评分好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书!
评分有污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